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祐

(唐朝將領)

鎖定
李祐(?-829年6月22日 [1]  ),字慶之 [2] 唐朝中期名將。
李祐出身淮西牙將,驍勇善戰。“淮西之亂”時,李祐助吳元濟拒抗官軍。後被唐鄧節度使李愬設計生擒,受其信用。他建議李愬襲取蔡州,活捉吳元濟,平定淮西。此後歷任神武將軍、金吾將軍、夏綏節度使、右金吾大將軍、涇原節度使等職。太和二年(828年),改任橫海節度使,率軍平定李同捷叛亂。
太和三年(829年),李祐病逝。追贈司徒 [3] 
本    名
李祐
慶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蔡州
逝世日期
829年6月22日
主要成就
獻計生擒吳元濟,討平滄景之亂
官    職
檢校户部尚書、橫海節度使
追    贈
司徒

李祐人物生平

李祐叛軍驍將

李祐本為淮西鎮的牙將,他侍奉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吳元濟,驍勇善戰。自元和九年(814年)吳元濟叛亂以來,李祐擔任行營將,守衞興橋柵(今河南汝南西北),多次抵禦官軍,深受各路官軍忌憚 [4]  [5] 

李祐轉禍為福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祐為唐鄧隨節度使李愬計擒。李愬明白李祐有膽略,於是將他免死,並予以厚待。 [6-7] 
當時,李愬準備掩襲蔡州今河南汝南),他單獨叫來李祐和另一位降將李忠義,屏退外人後才進行交談,有時談話一直延續到夜半,別人都不能夠參與商議。眾將擔心李祐製造變故,往往規勸李愬,而李愬待李祐更為優厚。士兵們也不高興,各軍每天都有文書聲稱李祐是淮西的內應,而且説是聽敵方奸細講的。李愬擔心誹謗事先傳到朝廷,自己來不及搭救李祐,便握着李祐的手哭泣着説:“難道是上天不願意平定這夥賊人嗎?為什麼你我二人相互瞭解得如此深切,但就是不能夠制服眾人的議論呢?”因而,李愬對大家説:“既然諸位懷疑李祐,請大家讓他到天子那裏接受死刑吧!”於是,李愬給李祐加上枷鎖,將他送往京城,事先暗中上表説明情況,並説:“如果殺了李祐,就無法成功。”唐憲宗遂頒詔釋放李祐。 [8-9] 
李愬見到李祐後,非常高興,任他為散兵馬使,讓他帶着佩刀,巡視警戒,在自己的帳中往來。有時,李愬與他一同就寢,秘密交談,直到透出曙色也不入睡,有人在帳外暗中偷聽,只能聽到李祐感動的哭泣聲。當時,李愬麾下牙衞隊三千人,號稱六院兵馬,都是山南東道精悍勇鋭的軍隊,李愬又任命李祐為六院兵馬使。 [10] 
李愬先後出兵攻取蔡州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柵、馬鞍山、路口柵、嵖岈山、冶爐城和西平等據點,與北線郾城一帶的唐軍兵勢相接,連成一氣。他還遣將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諸城柵,切斷了蔡州與申、光二州的聯繫。其主力進駐距蔡州僅六十五里的文城柵,建立了接近蔡州的奇襲基地。
九月,李祐見奇襲的條件已經成熟,向李愬進言説,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邊境,守衞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乘虛直搗其城,出其不意,一舉擒吳元濟。李愬深以為然,便着手準備出兵事宜。 [11] 
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風雪交加、叛軍放鬆警戒之機,命李祐等率敢死隊三千人為前鋒,自己與監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城率三千人殿後。各軍行動隱秘,除個別將領外,全軍上下均不知行軍的目的地和此行任務。李愬只下令説向東。東行三十里後,唐軍在夜間抵達張柴村,乘守軍不備,全殲包括負責烽燧報警士卒在內的守軍。待全軍稍事休整和進食後,李愬留五百人守城柵,防備朗山方向之敵,另以五百人切斷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橋樑,並下令全軍立即開拔。諸將問軍隊開往何處,李愬才宣佈説,入蔡州直取吳元濟。諸將聞説皆大驚失色,但軍令如山,眾將只得率部向東南方向急進。此時夜深天寒,風雪大作,旌旗為之破裂,人馬凍死者相望於道。張柴村以東的道路,唐軍無人認識,人人自以為必死無疑,但眾人都畏懼李愬,無人敢於違令。
夜半,雪愈下愈大,唐軍強行三十五里,終於抵達蔡州。近城處有雞鴨池,李愬令士卒擊雞鴨以掩蓋行軍聲。自從吳少誠抗拒朝命,唐軍已有三十餘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無戒備,未發現唐軍的行動。四更時,李愬軍到達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發覺。李祐、李忠義在城牆上掘土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頭,殺死熟睡中的守卒,只留下巡夜者,讓他們照常擊柝報更,以免驚動叛軍。
李祐等既已得手,便打開城門,迎納唐軍。接着,又依法襲取內城。雞鳴時分,雪漸止,李愬進至吳元濟外宅。吳元濟直至起牀後,才聽到唐軍傳令,響應者近萬人。他於是率左右登牙城抗拒。不久後,牙城失陷,吳元濟被擒獲,淮西平定。 [12] 
十一月,李祐因功被越級升授為左神武軍將軍 [13]  ,知左神武軍事。 [14]  又獲賜田地、宅第及米、粟等物 [15]  [16]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憲宗命諸鎮征討叛亂的平盧軍節度使李師道。李祐隨武寧節度使李愬出征,十月,在兗州魚台縣(今山東魚台)擊破平盧軍三千餘人 [17-18]  。次年二月,平盧軍大將劉悟殺李師道,淄青平定。李祐因功任左金吾衞將軍 [19]  [16] 

李祐累授方鎮

長慶元年(821年)六月,李祐出任檢校左散騎常侍、夏州刺史、御史大夫、夏綏銀宥(治今陝西靖邊北)節度使。 [16]  [20]  [21] 
長慶四年(824年)三月,李祐在塞外築烏延、宥州 [22]  、臨塞、陰河、陶子等五城,以防備吐蕃。又因党項常常侵擾邊境,便於蘆子關今陝西靖邊縣天賜灣鄉樓關梁)北的木瓜嶺修築軍營,據守要道,完善了邊境的防禦體系。 [23] 
寶曆元年(825年),李祐入朝任右金吾衞大將軍一作左金吾衞大將軍 [24]  )。次年五月,因吐蕃入侵,出任涇州刺史、涇原(今甘肅涇州)節度使。 [25-26] 

李祐討平滄景

寶曆二年(826年),滄景節度使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竊取兵權,謀求承襲父職。次年,朝廷舉兵討伐,但戰事拖延日久。太和二年(828年)十一月,新任橫海節度使傅良弼在赴任途中逝世,朝廷命李祐出任檢校户部尚書滄州刺史、滄德景節度使(橫海節度使),參與平定滄景之亂。 [27]  [24] 
太和三年(829年)正月,義成軍的行營兵三千人在調防禹城的途中潰亂叛變,李祐與天平軍節度使崔弘禮合力將其誅殺 [28-29]  。事後,崔弘禮借天平軍二千人予李祐,以助其平叛 [29]  。二月,李祐率諸道行營兵擊敗李同捷,“屍藉十餘里” [29]  ,趁勝進圍德州今山東陵縣)。 [30]  四月,李祐攻拔德州,城中將士三千人逃奔鎮州。李同捷致信李祐,請求投降。李祐將李同捷的降書上奏朝廷。 [31] 

李祐驚變病薨

滄州平定後,諫議大夫柏耆奉詔前來安撫行營將士。柏耆喜歡張大自己的聲威,用威嚴鉗制諸將,諸將已深惡痛絕。李同捷請降後,李祐派大將萬洪暫鎮滄州。柏耆懷疑李同捷請降有詐,便率數百名騎兵赴滄州,尋找藉口誅殺萬洪,然後將李同捷及其家屬一併帶往京城。 [32]  李祐聽到柏耆擅殺萬洪的消息後,大為吃驚,病情自此加重。唐文宗得知後説:“李祐如果死了,就是柏耆把他害死的。”太和三年五月十八日(829年6月22日),李祐病逝 [1]  ,獲贈司徒 [3]  。文宗旋即賜已被貶為循州司户的柏耆自盡。 [33-34] 

李祐主要成就

屢伐叛鎮:李祐本為淮西牙將,他驍勇善戰,深受各路官軍忌憚 [4]  [5]  後為唐鄧隨節度使李愬計擒,受其厚待。 [7]  他建議李愬襲取蔡州,最終活捉叛軍首領吳元濟,平定淮西。 [11]  [12]  元和十三年(818年),隨李愬征討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破平盧軍於魚台(今山東魚台 [18]  。大和二年(828年),李祐出任橫海節度使,參與討伐叛亂的滄景留後李同捷 [27]  [24]  至次年二月,李祐率軍擊敗李同捷,進圍德州(今山東陵縣)。 [30]  四月,德州被攻陷,李同捷投降,滄景之亂平定。 [31] 
完固邊防:任夏綏銀宥(治今陝西靖邊北)節度使期間, [16]  [21]  李祐築烏延等五城,以防備吐蕃。又於蘆子關今陝西靖邊縣天賜灣鄉樓關梁)北的木瓜嶺修築軍營,以防禦党項侵擾。他的這些舉措,完善了邊境的防禦體系。 [23] 

李祐人物評價

吳秀琳:公(李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無能為也。 [35] 資治通鑑》引
李昂:自元戎環壤,王旅進攻,卵窺危巢,飆振槁葉。動必乘彼機會,退皆扼其咽喉,故戴義啓入郛之殊庸,李祐展下城之勝略,累稔逋寇,一朝削平。此誠天人合符,中外葉力,永言勳效,無忘寤思。 [36] 《平李同捷德音》
劉昫:①王沛之擒僚婿,李祐之執賊渠,皆因事立功,轉禍為福。智則智矣,仁者不為! [37] 舊唐書)②淮、鄆砥平,義將輸誠。 [37] 《舊唐書》
王安禮:淮西之叛,非有險固可負,特以兵利卒頑,奕世擅命,然必有裴度之謀,(李)光顏之忠,李愬、李祐之勇,為之裨輔,引天下方鎮屠之,顧猶假以歲月而後得志。 [38] 續資治通鑑長編》引

李祐軼事典故

李祐李祐嫁女

李祐顯貴之後,許多公卿大臣都向其女求婚,李祐一一拒絕。一天,李祐大宴幕僚,聲稱要為女兒擇婿。大家都認為他一定是選中了哪家名門貴族。待到開宴時,還寂然無聲。酒至半酣,李祐領出一個坐在末座的將領,對他説:“我知道你現在還沒有成婚,今日我便把愛女託付於你。”當即為二人舉行了婚禮。後來,有人問李祐這麼做的原因,李祐回答:“我常見那些有地位的人喜歡和望族締結成親,可大族的子弟們長期習染於荒淫奢侈,往往得不到好的結果。我憑自己的韜略才幹才得到今日的位置,自己選擇女婿,何必要高攀追求虛名呢?”聽到此話的人都認為李祐見識卓越。 [39] 

李祐膽落温御史

李祐入朝時,向朝廷進奉馬一百五十匹(一作二百五十匹 [40]  ),唐敬宗拒而不收。侍御史温造聞訊後,在紫宸殿彈劾李祐違法進奉,請按法治罪,敬宗下詔釋免。事後,李祐對人説:“當年我率軍夜入蔡州、活捉吳元濟都未膽祛,今天在温御史面前竟魂飛膽破了。唉,這真是令人畏懼啊!” [41-42] 

李祐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
妻子
姜氏
——
子輩
兒子
李行修
官至“南海節度”,三十餘歲時去世。
女兒
——
嫁“末座一將”。
表格參考資料: [43-44] 

李祐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37]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4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 [3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十七上·本紀第十七上》:(大和三年)五月……丙申,橫海軍節度使李祐卒。
  • 2.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九》:祐字慶之……
  • 3.    《金石錄·唐李祐墓誌》:志雲贈司徒,而傳言贈僕射,亦當以志為是。
  • 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祐者,淮西騎將,有勇略,守興橋柵,常陵暴官軍。
  • 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李祐,本蔡州牙將。事吳元濟,驍勇善戰。自王師討淮西,祐為行營將,每抗官軍,皆憚之。
  • 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愬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愬厚待吳秀琳,與之謀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無能為也。”……庚辰,祐帥士卒刈麥於張柴村,愬召廂虞候史用誠,戒之曰:“爾以三百騎伏彼林中,又使人搖幟於前,若將焚其麥積者。祐素易官軍,必輕騎來逐之,爾乃發騎掩之,必擒之。”用誠如言而往,生擒祐以歸。將士以祐向日多殺官軍,爭請殺之。愬不許,釋縛,待以客禮。
  • 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元和十二年,為李愬所擒。愬知祐有膽略,釋其死,厚遇之。
  • 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時愬欲襲蔡,而更密其謀,獨召祐及李忠義屏人語,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預聞。諸將恐祐為變,多諫愬。愬待祐益厚。士卒亦不悦,諸軍日有牒稱祐為賊內應,且言得賊謀者具言其事。愬恐謗先達於上,己不及救,乃持祐泣曰:“豈天不欲平此賊邪!何吾二人相知之深而不能勝眾口也。”因謂眾曰:“諸君既以祐為疑,請令歸死於天子。”乃械祐送京師,先密表其狀,且曰:“若殺祐,則無以成功。”詔釋之,以還愬。
  • 9.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推誠定分,與同寢食,往往帳中密語,達曙不寐。人有耳屬於外者,但屢聞祐感泣聲。而軍中以前時為祐殺傷者多,營壘諸卒會議,皆恨不殺祐。愬以眾情歸怨,慮不能全,因送祐於京師,乃上表救之。憲宗特恕,遂遣祐賜愬。
  • 1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愬見之喜,執其手曰:“爾之得全,社稷之靈也!”乃署散兵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或與之同宿,密語不寐達曙,有竊聽於帳外者,但聞祐感泣聲。時唐、隨牙隊三千人,號六院兵馬,皆山南東道之精鋭也。愬又以祐為六院兵馬使。
  • 1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李祐言於李愬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比賊將聞之,元濟已成擒矣。”愬然之。冬十月,甲子,遣掌書記鄭澥至郾城,密白裴度。度曰:“兵非出奇不勝,常侍良圖也。”
  • 12.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愬大喜,即以三千精兵付之。祐聽言,無有所疑,竟以祐破蔡,擒元濟。
  • 13.    《金石錄·唐李祐墓誌》:今以墓誌考之,祐以平蔡功,超授左神武將軍。
  • 1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元和十二年十一月)辛丑,以唐、隨兵馬使李祐為神武將軍,知軍事。
  • 15.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九》:李祐以功遷神武將軍,賜田宅米粟。
  • 1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以功授神武將軍,遷金吾將軍、檢校左散騎常侍、夏州刺史、御史大夫、夏綏銀宥節度使。
  • 17.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四·列傳第七十四》:十月,徐州節度使李愬、兵馬使李祐於兗州魚台縣破賊三千餘人。
  • 18.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八》:武寧將李祐戰魚台,敗之。
  • 19.    《金石錄·唐李祐墓誌》:從李愬平李師道,遷左金吾衞將軍。
  • 20.    《舊唐書·卷十六·本紀第十六》:(長慶元年)六月……戊寅,以金吾將軍李祐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夏州刺史,充夏綏銀宥節度使,代李聽。
  • 21.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中華書局,1980
  • 22.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宥州”條:元和九年,復於經略軍置宥州,郭下置延恩縣。十五年,移治長澤縣,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夏州節度使李祐復置。
  • 23.    《舊唐書·卷十七上·本紀第十七上》:(長慶四年三月)甲戌,夏州節度使李祐奏:於塞外築烏延、宥州、臨塞、陰河、陶子等五城,以備蕃寇。又以党項為盜,於蘆子關北木瓜嶺築壘,以扼其衝。
  • 2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傅良弼至陝而薨。乙酉,以左金吾大將軍李祐為橫海節度使。
  • 2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寶曆初,入為右金吾大將軍。尋以吐蕃入寇,出為涇州刺史、涇原節度使。
  • 26.    《舊唐書·卷十七上·本紀第十七上》:(寶曆二年)五月……以金吾衞大將軍李祐為涇原節度使。
  • 2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太和初,討李同捷,遷檢校户部尚書、滄州刺史、滄德景節度使。
  • 2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春,正月……義成行營兵三千人先屯齊州,使之禹城,中道潰叛,橫海節度使李祐討誅之。
  • 29.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八十九》:李祐以鄭滑兵三千入齊而潰,(崔)弘禮悉斬之,為出鄆兵二千,祐遂大破賊,屍藉十餘里,祐望鄆拜曰:“活我者崔公也!”
  • 3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二月,橫海節度使李祐帥諸道行營兵擊李同捷,破之,進攻德州。
  • 3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夏,四月……李祐拔德州,城中將卒三千餘人奔鎮州。李同捷與祐書請降,祐並奏其書。
  • 3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已惡之矣。及李同捷請降於祐,祐遣大將萬洪代守滄州。耆疑同捷之詐,自將數百騎馳入滄州,以事誅洪,取同捷及其家屬詣京師。
  • 3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紀六十》: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僅能下之。而柏耆徑入城,取為己功。諸將疾之,爭上表論列。辛卯,貶耆為循州司户。李祐尋薨。……初,李祐聞柏耆殺萬洪,大驚,疾遂劇。上曰:“祐若死,是耆殺之也!”癸酉,賜耆自盡。
  • 3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太和三年五月卒。
  • 3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唐紀五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14]
  • 36.    《全唐文·卷七十四》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7-02-15]
  • 3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13]
  • 3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二十七》(元豐五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2-05]
  • 39.    《智囊全集·上智部總敍·遠猶卷二》:李祐爵位既高,公卿多請婚其女,祐皆拒之。一日大會幕僚,言將納婿,眾謂必貴戚名族,及登宴,寂然。酒半,祐引末座一將,謂曰:“知君未婚,敢以小女為託。”即席成禮。他日或請其故,祐曰:“每見衣冠之家締婚大族,其子弟習於淫奢,多不令終。我以韜鈴致位,自求其偶,何必仰高以博虛望?”聞者以為卓識。
  • 40.    《舊唐書·卷十七上·本紀第十七上》:甲戌,左金吾衞大將軍李祐進馬二百五十匹。御史温造於閣內奏彈祐罷使違敕進奉,祐趨出待罪,詔宥之。
  • 4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紀五十九》:夏綏節度使李祐入為左金吾大將軍,壬申,進馬百五十匹,上卻之。甲戌,侍御史温造於閣內奏彈祐違敕進奉,請論如法,詔釋之。祐謂人曰:“吾夜半入蔡州城取吳元濟,未嘗心動,今日膽落於温御史矣!”
  • 42.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一十五》:李祐自夏州入拜金吾,違制進馬一百五十匹。造正衙彈奏,祐股戰汗流。祐私謂人曰:“吾夜逾蔡州城擒吳元濟,未嘗心動,今日膽落於温御史。籲,可畏哉!”
  • 43.    《智囊全集·上智部總敍·遠猶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2-05]
  • 44.    《獨異志·捲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2-05]
  • 45.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