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慶雲

(晚清愛國將領、清末龍門協水師副將)

鎖定
李慶雲,晚清愛國將領,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州興寧市)人,號春臣,為興寧仁本堂十七世。李慶雲投軍後累立戰功,先在陝西、甘肅平定回亂,再西進收復新疆,後又在中法戰爭中為祖國立下功勳。曾任雷州營參將、龍門協副將、三江協副將、龍門協副將兼欽州營參將等職。 [1] 
李慶雲,以行伍出身,壯年投軍入伍,在陝西、甘肅、新疆一帶效力,以功官至三品遊擊武職;隨後調回京師,以河工得直隸總督李鴻章保舉參將;光緒十年後,一直在中越邊防前線駐守。李慶雲長期在瓊州、雷州、欽州等軍事要地擔任清軍長官,在北部灣海疆前線,為晚清王朝守護祖國領土站了最後一班崗。李慶雲追隨左宗棠及其心腹大將王德榜建功立業,戍守中越邊防前線二十多年,官至從二品副將。 [3] 
全    名
李慶雲
春臣
所處時代
清朝
籍    貫
廣東嘉應州(今梅州興寧市)
分    類
英雄人物
墓    址
北海市重慶路

李慶雲人物生平

從同治四年至宣統二年(1910),李慶雲從軍在伍時間約45年。從光緒十年(1884)至宣統二年,李慶雲在中越前線戍守的時間有二十多年。
光緒初年,阿古柏勢力侵佔新疆,左宗棠力排眾議進軍新疆,李慶雲即於此時被招至其麾下,在收復南北疆之戰中建功立業。
光緒九年,法國開始侵佔越南,侵略中國,左宗棠自請赴邊督軍,令其大將王德榜組建恪靖定邊軍。
光緒十一年,王德榜的恪靖軍與馮子材的萃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協同作戰,取得鎮南關大捷,將法軍一直追趕到越南諒山,取得了晚清王朝難得一見的對外戰爭勝利。
在這抗法戰爭中,李慶雲率領恪靖軍的一營清軍,收復了法軍佔領的越南諒山、南關各城池。中法戰局平定後,清廷派員踏勘中越邊界,將白龍尾等地劃入中國管轄,指派龍門協水師巡視管理。
光緒十九年兩廣總督李瀚章請以李慶雲補任香山協水師副將。
晚清社會動盪,農民起義和革命鬥爭風起雲湧,位於廣東、廣西交界的欽廉地區也是如此。
光緒二十八年,李慶雲由龍門協調任三江協副將,次年,天地會用計謀引誘清軍水師登岸,擊斃龍門協副將傅建勳,清廷因而再將李慶雲調回龍門。
在這光緒末年的欽廉防城起義背後,是同盟會領導人黃興、王和順的身影。在辛亥革命天翻地覆之際,李慶雲隨腐朽的晚清王朝逝世於駐守多年的邊防前線。 [3] 

李慶雲軼事典故

一、平定回亂
同治三年,李慶雲隨西安將軍都興阿軍到陝西追剿回亂,攻”花馬池”為掌旗官;絕糧道而克”清水堡”,授予把總(七品).寧夏將軍穆圖善於同治七年親督大軍渡洮河,圍攻馬佔鰲部。李慶雲跟隨傅先宗在清水溝、黨川鋪、段家坪、祁家集等地展開激戰。僅一戰,慶雲即將其攻破。傅先宗因功受封涼州鎮總兵,記名以提督用。李慶雲升守備(五品)並受賞換花翎..
同治十年,左宗棠命進擊河州。傅先宗部為中路從狄道架浮橋先渡,率李慶雲所部沿黑山後嶺上三甲集南山巔立營。雙方逐屋而戰,槍炮如雨,死傷狼藉,馬佔鰲軍終因寡不敵眾而紛紛敗退下來。傅先宗率部強攻新路坡三壘不下,傷亡慘重,被擊中右額而斃。提督徐文秀率軍援助,反清軍乘勢向清軍發起進攻,徐文秀身被三矛而亡。王德榜接傅先宗餘部,李慶雲跟據自己多年來多次與馬佔鰲的交鋒中判斷馬佔鰲是個有民族大義又敢擔當的血性中人,並提出以撫為主,區別對待的主張。王德榜非常贊同並轉告左宗棠。在慶雲耐心勸説下,馬佔鰲等人終於乞降就撫。回民瀑亂到此宣告結束。李慶雲就這樣走入了左宗棠的視線,凡是左宗棠主張的如修復新疆、搶修永定河、鎮南關大捷等慶雲都不缺 席的戰將。 [1] 
二、收復新疆
1865年,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率軍入侵新疆。沙俄佔領伊犁。1875年,欽差大臣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清兵出關總兵力約八萬人。1876年劉錦榮率領李慶雲等用開花大炮轟塌堅同城牆,經過數天激戰,佔領古牧地,主力迅速挺進烏魯木齊。白彥虎棄城逃向達坂。不到三個月,北疆除伊犁外,全部克復。1877年4月,李慶雲等部1萬餘人從烏魯木齊南下,迅速包圍達坂城。先打退增援之敵,再用開花大論轟塌城中大炮台、月城和城垛,擊中敵彈藥庫,截殺突圍之敵後,達坂城遂克復。繼而收復吐魯番,未及半月收復三城。阿古柏見大勢已去而自殺。清軍挾連克三城之餘威,向西挺進收復庫車、蘇城,連克南疆四城。清軍破竹之勢,使西四城守敵驚恐萬分,而紛紛請降。佔國土六分之一的新疆,被侵佔十五年,在李慶雲等將士的浴血奮戰後,終於回到了祖國懷抱。這是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中少有的一次徹底勝利。它不僅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而且粉碎了英俄殖民陰謀。
李慶雲在邊疆多年,衝鋒陷陣,不避艱險,連年率領馬步各營隨徵尤為出力,累擢至都司(四品),並賞加遊擊銜(從三品)。左宗棠在修復新疆的有功人員奏章中,奏保李慶雲至分部學習,列為將領的培養對象。 [1] 
三、興修水利
為了防止沙俄,左宗棠命王德榜和李慶雲率兵三千駐張家口。永定河連年水災,李慶雲等將領主動請願搶修涿洲永濟橋和永定河。永濟橋浚河築堤工程完工後,李鴻章驗收後評價為“工程堅固,堪耐久遠”。《涿州志》也説,“宗棠由西夏凱旋,嘗駐兵縣北永濟橋東,後令兵士挖河,與民秋毫無犯。”左宗棠又派李慶雲率軍1400餘人,協助李鴻章率領的淮軍疏通永定河下游。原定三個月才完成的工程,只用了一個月。清廷根據恭親王、醇親王的奏摺發佈上諭,對興修水利提出表揚。報紙亦稱頌左宗棠雖身居高位仍心繫民生。李鴻章在奏章中給李慶雲嘉將參將銜(三品)。 [1] 
四、大戰鎮南關
法軍大犯鎮南關前隘,駐守在鎮南關東油隘的王德榜得到前敵主帥馮子材的命令,即率軍穿插到法軍後方的主要據點文淵附近,王德榜分兵四路:第一路襲擊敵據點文淵,從側面牽制東嶺的敵人。第二路打到了鎮南關的東面,直接威脅着敵軍的退路。第三路大軍由王德榜親自率領,主動回師關前隘,與蘇元春、馮子材等軍前後夾擊。第四路李慶雲親率精鋭將士作奇兵,從甫谷的絕壁處突然出現在法國援軍和運輸隊面前,猶如神兵天降,攻其不備。出色地截擊了法國侵略軍的輜重,截殺了法軍的援兵,割斷了敵人的補給線和退路,使關隘的法軍彈盡糧絕,陷入欲退不可、欲進不能的困窘境地。這一仗出奇制勝,有效地支援了正在與敵軍正面相持激戰的馮子材十營和王壽棋八營勤軍。 王德榜主動回援夾擊東嶺之敵,也給與法軍激戰的蘇元春、陳嘉各部以非常及時的援助,從而取得了鎮南關大捷的重大勝利。李慶雲率領楚軍乘勝追擊,如猛虎下山,越戰越勇,並將法軍統帥尼格里擊成重傷,失去指揮,復克諒山。法軍大敗,潰不成軍,被王德榜和李慶雲所率楚軍趕到船頭一線。這次戰役,擊傷了法軍統帥尼格里,擒獲高級將領二名,斬殺其他軍官數十名,消滅侵略軍一千多人,法國菇爾費理內閣也因此突然倒台。 [1] 
駐地位置
龍門島位於北部灣欽亷沿海,扼茅尾海通向欽州灣外海的咽喉要道,面積約10平方公里。因茅尾海出口兩側的山脈蜿蜒起伏如龍狀,東西對峙如門,此島又是水上進出欽州的門户,故名“龍門”。古代的龍門島,東扼欽亷,西接交趾,南出欽州灣外海可直駛南海、印度洋,北進茅尾海沿欽江、漁洪江可深入欽亷內陸,地勢險要,實為兵家必爭之地。龍門島與它周圍的一百多個小島在欽州灣中星羅棋佈,島島相望;山環水繞,涇涇相通,合稱龍門七十二涇;此處既風景宜人、海產豐富,又是欽州的海上屏障。這些島嶼以及島周圍生長着的紅樹林,能有效減輕欽州灣外海的狂風巨浪對欽州灣內水——茅尾海的衝擊。在古代欽亷沿海航路艱險的情況下,這裏的水涇就成為海上航運的必經之地,龍門島北部就成了船舶避風港。1684年,鑑於龍門島對欽亷海防的軍事重要性,清廷在島上設龍門協水師,駐副將、守備、參將等官員,由副將統領。裁撤廉州鎮總兵,與高雷總兵合併為高雷廉總兵,駐地高州,龍門協隸屬高雷廉總兵管轄。龍門協分左右二營,左營水師八百二十三人,右營八百十一人,共有官兵1634人。水師戰船12艘,其中大米艇三艘,中米艇四艘,小米艇一艘,撈繒船三艘,艍船一艘。龍門協水師官兵巡防北部灣,實現了從明代的潿洲遊擊水寨體系向清代的龍門協水師的轉化。1717年,清兩廣總督楊琳在粵海沿岸大規模修築炮台,緝私防盜。欽亷沿海的冠頭嶺炮台、八字山炮台、大觀港東炮台、大觀港西炮台、烏雷墩炮台、牙山炮台、鷹嶺炮台、香爐墩炮台、長墩東炮台、長墩西炮台、蓮園港炮台、南港炮台、石龜頭炮台等皆隸屬於龍門協管轄。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兩廣總督張之洞調高雷亷羅四鎮總兵官梁正源駐防北海,龍門協水師副將李慶雲與之配合,增強從冠頭嶺至龍門島的海防。法國軍艦幾次窺視,見清軍有備,撤走。摘自<<龍門島的海防歷史>>

李慶雲史料記載

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皇帝硃批奏章中記載:李慶雲(1845-1912),清朝晚期著名將領,號春臣。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州興寧之楓樹嶺)人。行伍出身。李慶雲投軍後,以武功、膽識服眾。先在陝西、甘肅平定回亂升守備並受賞換花翎;再西進收復新疆累立戰功,左宗棠奏升“遊擊”; 領軍興修涿州永濟橋河溢及永定河有功,李鴻章奏保賞加參將銜(三品);光緒十年,揮師南下,李慶雲將軍隨王德榜赴越南,恪靖楚軍副中營,截斷法軍援軍和運輸隊,繳獲軍響、彈藥和糧草,大敗法軍于越南,率先向諒山發起進攻.鎮南關大捷後,大吏會一同奏保免補遊參,以副將遇缺先補。隨後赴海南辦理炮台工事。二十年委署雷州營參將;二十四年任龍門協副將;二十八年調署三江協副將;三十二年復任龍門協副將兼署欽州營參將,仍職綰兩符。 [2] 
據1905年出版的《北海雜錄職官》載:“龍門協,現任者為李協鎮慶雲,嘉應州人。衙署向設龍門,每年數月移駐北海。”協鎮,即副將,隸屬總兵,統理一協之軍務。龍門協衙門雖然設在欽州龍門,但李慶雲將軍每年也有數月,到北海水師行台坐鎮,處理海防軍務。他還在北海置有房產,開設幾間珠寶店,名為“春和堂”。是清末龍門協水師副將李慶雲將軍,辭世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上旬。李慶雲龍門協水師在抗法戰爭中立下功勳。
北海鎮水陸總兵統轄鎮標二營,兼轄龍門協、雷州等營。鎮標左營、右營,龍門協左營、右營,雷州營,欽州營,白龍營,徐聞營,石城營,靈山營。
——《清史稿·職官志·兵二》
北海鎮水路總兵官一員,統轄鎮標二營,兼轄龍門協及雷州等六營。鎮標:左營設陸路遊擊一人、守備一人,右營設陸路都司一人,營屬千總共四人,把總共七人,外委共十一人。所轄:龍門協設外海水師副將一人,左、右營各設外海水師都司一人,守備一人,營屬外海水師千總共四人、把總共八人、外委共八人。雷州營、欽州營各設陸路參將一人、守備一人,白龍營、石城營冬設陸路都司一人,徐聞營、靈山營各設陸路守備一人。
—— 劉子楊編著《清代地方官制考·清代各省綠營兵之建置》
龍門協,現任者為李協鎮慶雲,嘉應州人。衙署向設龍門,每年數月移駐北海。
——(清光緒三十一年)梁鴻勳《北海雜錄·職官》
清末二品將軍墓,位於市教育局辦公樓往南約110米處,西距廣東路約110米。墓主是清末龍門協水師副將李慶雲將軍,辭世於民國元年三月上旬。……據説,二品官李慶雲,也與同時代的欽州名將劉永福、馮子材有姻親。劉永福的乾女兒嫁給李慶雲的兒子,馮子材的兒子娶李慶雲的女兒。
——王戈《北海的廟、墓、園、亭、井、樹》,見《北海史稿彙纂》
白龍尾,為粵東西南海面之極邊,距北海約一百七十里,海界與越南近。海賊行劫,輒藉越界以為逋逃藪。現白龍尾駐有都司一名,千總一名,兵五十名,師船四艘,常川駐守。然究非海賊敵,且賊一逃越南之狗頭山,師船每追之弗能及,非派兵輪無以鎮守。此地除官兵外,並無居民,其孤寂可想概見。
——(清光緒三十一年)梁鴻勳《北海雜錄·白龍尾》
竊臣等於光緒十三年六月初一日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光緒十三年五月初十日奉上諭:“此次所定粵省界務,將勘界大臣意見不合歸入請示之。白龍尾、江平、黃竹等處,一律劃歸中國,江平、黃竹向為華民聚居,白龍尾地方歲只巡哨一及,此後各該處善後事宜應如何,設官分汛妥籌佈置,該督撫務當悉心會商奏明辦理”……上年十二月,臣(張)之洞巡視粵海各口,復親至白龍尾地方登岸,查閲該島形勢,督同該鎮道府州,諮詢籌度……龍門協所管洋麪今已遠至白龍尾以西,其地盜匪出沒無常,且附近洋麪時有法船遊弋,擬設中號輪船一艘,尚覺不敷,現由省城另派兵輪一艘駐泊白龍尾一帶,協同往來巡緝。
——(光緒十四年六月初四日)張之洞《遵籌欽州新界善後事宜折》
海安營屬在西下路洋麪。原奉議西下路共派米艇船三十隻,本營配駕七隻。每年哨巡,上班派崖州參將為統巡,本營守備為分巡,下班派龍門副將為統巡,本營遊擊為總巡。上班於三、五兩月,每月巡至吳川洋麪,與東海兵船會哨。下班於九月、十一月,巡至龍門白龍尾洋麪。平時在海口、烏石、草潭、潿州、沙桁及瓊州等處洋麪常行巡緝。
——(宣統)《徐聞縣誌·兵防志·巡哨》
又廉洋師船與白龍營船,改歸龍門協副將李慶雲統帶。因各船水勇原支口糧太薄,核准酌增。
——(宣統元年,兩廣總督)張人駿《張督辦理緝捕之奏報》,見《申報》1909年5月15日報道
白龍尾島又名夜鶯島,位於北部灣中部,附近有豐富的漁產和石油資源,在軍事上和經濟上均有較高的價值。該島歷來歸中國管轄,清代為廣東省龍門協水師汛地。1887年6月中法劃界時劃歸中國。後因清廷腐敗,海疆廢弛,法人遂漸染指該地。本世紀50年代初,我人民解放軍渡海將島解放,旋因越南政府請求而移交該國。此後越南一直強佔不還。
——龍永行《縱論歷史風雲·論發展我國的海洋戰略》
在西部肇、高、廉等府州,光緒二十九年七月,欽州天地會首領滕八、彭十二、黎糖糕十等,起為魁首,號召黨羽攻防城縣治,十二月,戕害署龍門協副將傅建勳,勢益鴟張。清道員秦炳直率大批清兵圍剿,彭十二等遇害,餘部在尖頭李率領下渡海入瓊州,繼續堅持鬥爭直至光緒三十一年。
——雷冬文《近代廣東會黨·辛亥革命前後廣東會黨的反清起義及角色演變》 [3] 

李慶雲親屬成員

李慶雲與同時代的欽州名將劉永福、馮子材有姻親,劉永福的乾女兒嫁給李慶雲的兒子,馮子材的兒子娶李慶雲的女兒。 [3] 
李慶雲曾與民族英雄劉永福、馮子材的抗法軍隊並肩作戰,而他從光緒十年就帶往越南前線的侄子李森華,還曾追隨劉永福前往台灣抗擊日軍,累功至正五品守備武職。 [3] 
據宣統二年興寧仁本堂族譜統計,清末仁本堂李氏家族從軍並獲有軍功、職位者共54人,其餘從軍卻不知其名者不知其數。詳見下表。 [4] 
清末仁本堂李氏武職人員一覽表
姓名
軍功\官職
世系
李棠華(同忠)
覃恩貤贈正二品武顯將軍,花翎廣東補用遊擊
十六世
李運龍(同洪)
記名總兵,壯勇巴圖魯,署理雲南臨元總鎮府特授曲尋協
十六世
李桂芳
軍功七品
十六世
李同穀
儘先千總
十六世
李文輝
十六世
李文然
軍功六品
十六世
李鴻儀
武生五品銜補授增城營右營分府
十六世
李才勝(運球)
儘先補用千總
十七世
李先彭(運桂)
誥封武翼都尉,藍翎千總
十七世
李榮福(運松)
花翎補用都司
十七世
李文彩(運芳)
儘先拔補外委,前授雲南臨元鎮存城左營右哨外委
十七世
李纘先(運齡)
前署雲南廣南營千總,監生
十七世
李龍發(運通)
藍翎儘先把總
十七世
李望平(運球)
儘先把總
十七世
李文連(運銘)
花翎留粵補用遊擊
十七世
李永其(運鍟)
花翎拔補把總
十七世
李運發
藍翎千總,署福建漳州府嚴溪汛
十七世
李德明(運經)
藍翎拔補千總
十七世
李鴻禧(運連)
拔補把總
十七世
李慶雲(運慶)
欽賜花翎特授廣東龍門協鎮
十七世
李運煌
軍功六品
十七世
李炳庚(運纘)
藍翎把總
十七世
李瑞亭(運洺)
藍翎千總
十七世
李運贛
藍翎守備
十七世
李運澄
藍翎守備
十七世
花翎誥授建威將軍,頭品頂戴,記名提督,法什尚阿巴圖魯,署花馬營參將。
十七世
李運韜
花翎補用副將
十七世
李運彰
花翎補用副將
十七世
李運邦
花翎都司
十七世
李延青(運安)
軍功五品
十七世
李槐青(運寬)
五品頂戴儘先外委
十七世
李榮青(運定)
軍功五品
十七世
李監元
藍翎守備
十八世
李達安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連安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忠林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耀光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啓礽
藍翎千總
十八世
李品榮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會鑫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廣安
藍翎千總
十八世
李柏林
藍翎儘先把總
十八世
李百勝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義勝
藍翎儘先補用守府
十八世
李月升
藍翎儘先補用守府
十八世
李惠智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庚輝
藍翎儘先把總
十八世
覃恩誥授武翼都尉,藍翎廣東督標中營補用都司,前署龍門協左營右哨千總
十八世
李佐朝
儘先千總
十八世
李會麟
儘先把總
十八世
李文珍
拔補把總
十八世
李會銓
藍翎把總
十八世
李連高
藍翎儘先千總
十九世
李長齡
軍功八品
十九世 [4] 

李慶雲人物傳記

胡錫侯撰李慶雲事略
清末宣統二年所修的興寧《仁本堂李氏族譜》中,舉人胡錫侯撰有5篇人物傳略,其中之一就是為李慶雲所寫的《李春臣協戎事略》。
寧昌居嶺東之東,平原沃野,山水彙集,其一門韜略、斬將搴旗,同以豐功膺懋賞者,軍門李公而外,復有協戎李公一人。
公名慶雲,號春臣,與軍門同為興寧之楓樹嶺人。曾祖泰琰,祖祚永,父同安,俱錫封如公階。
公少失怙,特家貧力作,艱苦自持。及長,遂投筆從戎,往陝西投效西安將軍都公營,隨同攻剿陝、回,以克復清水堡賊巢出力,蒙保免補外委,以把總儘先拔補。繼復投甘肅寧夏將軍穆公部下,隨同克復狄道州城池,連年奪取新路坡要隘,以克復泰子寺汛城、削平祈家集等賊巢案內,迭保免補把、千總,以守備儘先即補,並賞換花翎。公在邊疆多年,平日督隊前敵,相持於槍煙彈雨之間,衝鋒陷陣不避難險,積年馬、步各營隨徵尤為出力,上峯喜,傾心委任,奏保免補守備,以都司儘先補用,並賞加遊擊銜。
光緒四年,北庭不靖,公隨同攻克烏魯木齊、吐番等城,並次第克復新疆南路八城,在事出力,制府左公奏保免補都司,以遊擊儘先補用。
邇年畿輔水患不時暴發,公於興修涿州永濟橋河溢及永定河工在事出力,由直督爵相李公奏保賞加參將銜。
光緒十年,法越事起,公隨閩藩王公德榜赴越南,札委管帶恪靖楚軍副中營,迭次克城破壘,大吏會同奏保,免補遊、參,以副將遇缺先補。隨奉督憲李公札委,赴瓊辦理炮台要工。
二十年,委署雷州營參將。
二十一年,奉準補授龍門協副將,欽飭先赴任。
二十八年,調署三江協副將。
三十年,回龍門本任。
三十一年,兼署欽州營參將,現仍職綰兩符。
公早歷戎行,悉心奉職,在任之日,整營規,除陋習,不遺餘力,嚴飭所屬員弁兵勇,水陸操演以期,槍炮有準。粵故襟帶重洋,常多盜,公緝捕維勤,遇盜必獲,外匪臨境,務必設法殲除,俾地方安謐。其初任龍門協也,親督弁勇前往合浦屬山口地方,擊滅大股土匪林癩楂六等,及在雷州企水港,擊斃大夥洋盜首匪朱亞安等多名,奪獲船械旗幟各件。比回龍門,而欽州賊復熾,業經調齊師船,據守各港,於六墩洋麪,擊斃正匪首滕八,及協同拏獲黎糖糕十、彭十二等各酋,暨陸續獲匪約百餘名,解辦在案。公行年六十有餘,傾以欽、廉肅清案內,大吏奏保以應升之缺升用,其勳階正未有量。
子錦榮,號鏡秋,二品廕生。孫觀生、觀養,俱幼學。
前在安南從侄森華,隨同征剿法夷得力。森華,號子善,現年四十餘,光緒十年,隨叔慶雲克復越南諒山、南關各城,迭保儘先千總。回粵後,投效瓊州五弓黎匪。繼隨軍門劉公永福,抵台灣與日本鏖兵對壘,事平回粵。投綏遠軍,隨觀察潘公培階征剿土匪,以克復廣西興業、北流、陸川、蓉縣各城池案內,奏保藍翎守備。事後仍投龍門營,奉委管帶師船出洋緝捕,迭獲洋海著匪,尋委署龍門協左營右哨千總,卸任後撥歸廣東督標中營候補。光緒二十七年假旋,適羅岡土匪撲城,邑令馮公委帶本城治安局勇,以保全縣城案內擢保都司,以原標候補。自是留局帶團連年,搜捕漏匪及劫盜多名,由縣稟準大憲,著委都守繁缺一次。三十二年,改為巡警正局,邑令鄭公稟請巡警道憲,加札派充巡佐,並諭幫辦義倉,籌辦平糶。其時城內低窪,溝渠壅塞,稍遇大雨街衢變成水國,鄭公目擊情形,又以倡修水利專諭督理,籌款千金,疏通一邑,鄭公深嘉,乃績旌以匾額,顏曰“功昭疏浚”,良不誣也。邇來邑俗好鬥,動輒干戈,排難解紛,邑人稱善。雖然,往者如是,來日方長,其功名事業又烏可限量哉。渺渺前途,姑俟異日記者再績帙而成編,斯發起者所心香而默祝也。至其祖若父及胞叔,宣統元年俱以錫封正三品武義都尉,共沐覃恩。於鑠哉,詢屬一門之盛矣。
宣統二年孟春月穀旦,愚弟胡錫侯頓首拜撰。
——胡錫侯《李春臣協戌事略,男錦榮、侄森華附》,見《客家珍稀譜牒文獻叢刊》第1冊《宣統廣東興寧仁本堂李氏族譜》 [3] 

李慶雲軍墓介紹

清末二品將軍墓
清末二品將軍墓,位於市教育局辦公樓往南約l l0米處,西距廣東路約1 10米。墓主是清末龍門協水師副將李慶雲將軍,辭世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上旬。
李將軍是廣東嘉應州(現在梅州市)人,年輕時跟隨大姐做小買賣,後從軍,在欽州龍門協水師任職。據l905年出版的《北海雜錄·職官》載:“龍門協,現任者為李協鎮慶雲,嘉應州人。衙署向設龍門,每年數月移駐北海。”協鎮,即副將,隸屬總兵,統理一協之軍務。龍門協衙門雖然設在欽州龍門,但李慶雲將軍每年也有數月,到北海水師行台坐鎮,處理海防軍務。他還在北海置有房產,開設幾間珠寶店,名為“春和堂”。
據説李將軍去世半年後才下葬,主要是在這半年內選擇墓地、修築墓園。李將軍的棺材共兩副。大棺材長約2.8米,寬約2米。大棺材內又裝有小棺材。小棺材是裝殮遺體的。小棺材旁的空間,也許是放置陪葬品的。未下葬前,棺材用黃糖、石灰、細沙、青油等物拌勻密封,以防止泄出臭味。據説,李將軍的家人曾在十二間屋村的東側購地l0畝作為墓園地。
李將軍的墓園,座西北朝東南,由墳墓、后土、拴馬柱等到三部分組成,用三合土構築。墳墓的墓圈呈半橢圓形,墓牆前後距離,長約l8米,寬約8米。
墓頂如帽狀突起,墳墓前立有一方大墓碑,高ll3公分,寬l28公分,厚31公分。墓碑頂部呈弧圓形。在墓碑兩側,各嵌有半葫蘆形的裝飾構件。
在墓碑碑額處,橫刻有“首世兵”三字,文字走向由右至左。“首世兵”的意思是什麼呢?莫非死者是他們家族中首次當兵的?墓碑兩側刻有一副對聯:左邊上聯為:“龍門貽盛績”;右邊下聯為:“馬鬢喜榮封”。該對聯,反映了墓主生前建樹功業的地點和因由。
墓碑中間為一正方形石碑,石碑的高、寬均為80公分。在正方形的石碑上,直書陰刻七行字,其中石碑兩側陰刻一副對聯。左側上聯為:“俎豆千秋鼎盛”;右側下聯為:“佳城萬古流芳”。“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的器具,引申為祭祀、崇奉之意。此對聯的意思大概是:“子孫後代如果都生活富裕,千秋祭祀一樣興盛;李將軍的功業,將在美麗的北海萬古流芳”。
石碑的正中陰刻有:“皇清誥授武功將軍剛毅慶雲李府君之墓。”李慶雲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被皇帝授予武功將軍,屬從二品武官,比正二品官低一級。其官服面前繡有“獅子”圖案,官帽飾有珊瑚頂。
在石碑的上聯內側,刻有“新漢民國元年歲次壬子三月上浣吉旦”和“戌山辰兼辛乙”等兩行字。第一行文字説死者辭世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上旬某一吉祥日子。“歲次壬子”即農曆“壬子”年,“上浣”即上旬,“吉旦”即吉日。第二行“戌山辰兼辛乙”,即表明墳墓的方位朝向:坐西北朝東南。
李將軍墓地的選擇和朝向,以前是經過國師風水先生確定的。我國古代地理方位表示,有幾種方法,其中有:陰陽、五行、四季、五色、左右、八卦、數字、天干地支等,“戌山辰兼辛乙”是採用天干地支法表示地理方位的。
在石碑下聯的內側,又刻有兩行字,説明後輩立碑的祭祀人。第一行是:“先逝男錦榮”。“先逝男錦榮”,即是李慶雲的兒子李錦榮,因李錦榮死於其父親李慶雲之前,故説是“先逝男”。李慶雲除了兒子李錦榮外,還有女兒,但過去重男輕女,女兒的名字不上墓碑。第二行是:“祀孫榮生、榮貴泣立”。單一“榮”字,“生”、“貴”兩字並列於“榮”字之下。“祀孫”即祭祀的孫子,李榮生、李榮貴都是李錦榮的兒子。“泣立”,即悲痛地樹立墓碑。
墓碑的背面,雕飾有雙層圓圈,大圓圈內有小圓圈。大圓圈直徑70公分,小圓圈直徑46公分。
墓碑後面,是墓穴封頂,分兩層圓台,高約80公分,其中上層高約26公分。上層圓台直徑l53公分,下層圓台直徑約360公分。
墳墓四周建有圓形墓牆。在墳墓的後牆,又雕飾有一雙套圈、大小圓圈相套。大圓圈直徑40公分,小圓圈直徑31公分。墳墓後牆的雙圈雕飾,與墓碑後的雙圈雕飾相對應。也不知其用意如何。
墳墓的後面墓牆高約40公分。後面墓牆外還建有矮牆。高矮牆之間留有小排水溝。
墓碑前建有四級拜台。拜台一級比一級低落,一級比一級寬闊。這可能與等級輩份拜祭位置有關。後輩份的人多,站在下級拜台拜祭,需要位置要寬闊一些。墓碑前的四級拜台長約l3米。近墓碑的第一級拜台寬約5米,上築有寬約1.5米的供放置祭品的小平台;第二級拜台寬約6.5米;第三級拜台寬約9米;第四級拜台寬約10.5米。在三、四級拜台之間,兩邊各建有一小截矮牆,矮牆相對處,各砌有一台墩。據説,以前在這兩個台墩上,曾放置有一對石獅子,現已無存。
墓前兩側建有一對“拴馬柱”,“拴馬柱”離墳墓的前墓牆約有l6米。拴馬柱是供掃墓人拴馬用的,以前有錢人家去掃墓,大多都是騎馬的。“拴馬柱”高1.7米,四方形,一面寬l6.5公分,另一面寬18.5公分,花崗岩石質。拴馬柱樹立在一團饅頭狀的三合土的土墩匕,其直徑約l.8米。
在兩根“拴馬柱”上,刻有一副對聯。東北這根“拴馬柱”陰刻上聯為:“忠骨瘞佳城,山川增色,績著清邦,此日已騎鯨去”;西南這根“拴馬柱”陰刻下聯為:“將才居繡壤,草木知兵,形歸吉穴,他年應化鶴來。”瘞,音意,埋屍體或隨葬物。拴馬柱上刻的這副輓聯,對得還算工整、貼切,意藴不錯。
李將軍墳墓後面,相距約16米,是該墓的“后土”。“后土”,即墳墓的土地神。“后土”呈長圓形,長8米,寬6米,“后土”有墓碑及拜台兩部分。“后土”石碑高90公分,寬60公分。石碑上陰刻有:“本山後土龍神位”等字,在“本”字兩旁,刻有“李”和“姓”兩字,即註明是李家墳墓的后土龍神位。拜台有兩級。后土墓碑兩側,建有高約90公分高的墓牆。
過去,在婚配上都是講究門當户對的。據説,二品官李慶雲,也與同時代的欽州名將劉永福、馮子材有姻親。劉永福的乾女兒嫁給李慶雲的兒子,馮子材的兒子娶李慶雲的女兒。在劉永福的公館“三宣堂”內,懸掛有額匾“建威第”,可見劉永福是建威將軍。而馮子材,曾被誥授榮祿大夫建威將軍。這兩位建威將軍都是正一品武官,相當於內閣大臣。
李將軍去世後,據傳李府曾僱請專人,在李將軍的墓園早晚燒香照料。
我國曆代盜墓風行。李將軍的墳墓也難倖免。據説,於l990年1月14日的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將軍及其梁三夫人的墳墓,均遭到盜墓賊的洗劫。李將軍的後人,後來曾沿着墳墓的盜洞深入到李將軍的墓室查看,隨葬品已被劫掠,只剩下兩副棺木及先人的骸骨。
李將軍是外鄉人,以二品官的身份埋葬於北海,其規格之高,實屬少見。該墓園有一定的歷史 價值和人文價值。
清末二品夫人墓
清末二品夫人墓,位於李慶雲將軍墳墓西北約30米處,北距北海市教育局辦公大樓約80米,西距廣東路約l00米。用三合土構築。
該墓主是清末二品官李慶雲將軍的第三夫人,死於民國二年(1913年),即是李將軍去世後的第二年。
二品夫人墓,由墳墓和后土兩部分構成。墳墓的墓圈呈半橢圓形,座西北朝東南,墳的朝向與其丈夫李將軍墓朝向一致。墳墓的墓圈前後長約11米,寬約7米。墓穴封頂呈馬鞍形。墳墓封頂的前面,立有一石刻墓碑。碑高90公分,寬60公分。在墓碑左右,各嵌有半葫蘆形的三合土裝飾構件。
該墓的石碑上,陰刻有四行碑文。中間這行是:“前清誥授二品夫人顯祖妣梁三夫人之墓”,表明墓主的身份。因墓主死於民國,是清朝誥封的二品夫人,故稱“前清誥授二品夫人”。
誥授,亦即誥封,根據明、清兩代對官員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制度,五品以上的官員用皇帝的命令授予,稱為誥封。五品以下的官員用敕命授予,稱為敕封。“顯”,即對已去世的人的美稱,“妣”,是已故的母親。“顯祖妣”是對已去世祖母的美稱。“梁三夫人”即墓主姓梁,排行第三的夫人。墓主的丈夫生前有五位妻子,前兩位妻子沒有男孩生育,只有第三位妻子生有男兒李錦榮,故第三位妻子被立為正房。皇帝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誥封時,只授予第三妻室為二品夫人。
墓碑的左邊,刻有“中華民國二年五月中瀚吉旦”,表明墓主去世的日期,即去世於民國二年(1913年)五月中旬某吉祥日子。“中擀”即“中浣”,一月之中旬。唐代制度,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沐一次,浣,即洗也。後來因此沿習稱每月的上、中、下旬為上、中、下浣。吉旦,即吉日。
抗法民族英雄李慶雲將軍墓 抗法民族英雄李慶雲將軍墓
墓碑的右邊,刻有兩行字,靠近中間的這行是:“先逝嫡男李錦榮”,因親生子李錦榮死於其母親梁三夫人之前,故日“先逝嫡男”。第二行字為:“祀孫榮生、榮貴跪立”。表明立碑祭祀人為墓主的孫子李榮生、李榮貴。
梁三夫人墓有三層級拜台,墓碑前建有一寬約90公分供放置祭品的小平台。
墳墓後約8米處,有該墳的后土。后土有二級拜台,拜台寬約3米。后土石碑高60公分,寬30公分。碑石刻有兩行直書碑文,中間一行為:“本山後土龍神位”,其右側一行為“李氏立”。碑石兩邊築有一高60公分的墓牆抱着前級拜台。
雖然“清末二品夫人墓”的規摸,稍比“清末二品將軍墓”小,但也不失為一處具有人文價值的墓葬。二品夫人墓與二品將軍墓相距不遠,古色古香,已構成了一處人文景觀。

李慶雲人物紀念

每年的清明,都有幾千人的祭拜隊伍來紀念李慶雲將軍。平時來瞻仰將軍的更是數於萬計。 [1] 
2019年,廣西北部灣李氏文化協會第五次舉辦紀念民族英雄李慶雲將軍的愛國主義活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