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徽

(唐朝新安郡王)

鎖定
李徽(644年—683年10月18日),字玄祺,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太宗李世民之孫,濮恭王李泰次子。 [7-8]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冊封順陽縣侯。 [5]  永徽四年(653年),進封新安郡王。 [6] 
永淳二年(683年10月18日),病逝於均州鄖鄉縣(今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享年四十歲 [1]  [7]  ,遷葬於馬檀山。 [9] 
本    名
李徽
別    名
新安郡王 [3] 
玄祺 [8]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644年(虛歲) [7] 
逝世日期
683年10月18日 [7] 
祖    父
唐太宗李世民
祖    母
長孫皇后
父    親
李泰 [8] 

李徽人物生平

李徽,唐太宗李世民長孫皇后之孫,濮王李泰次子。 [1]  [2] 
貞觀十八年(644年),李徽出生。 [7]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封順陽縣開國侯,食邑七百户。 [5] 
永徽四年(653年),進封新安郡王,食邑三千户。李徽不忱於享樂,恬淡自居,清心寡慾。 [6] 
永淳二年九月廿三日(683年10月18日),於均州鄖鄉縣(今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去世,時年四十歲。 [1]  [7] 

李徽親屬成員

親屬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母
唐高祖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 [8] 
唐高祖原配皇后。 [16] 
祖父母
唐朝第二任皇帝。 [2]  [8]  [10] 
文德皇后長孫氏
唐太宗原配皇后。 [16] 
父親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嫡次子,濮恭王,追贈太尉、雍州牧 [1]  [12-15] 
嫡母
閻立德長女,李泰正妃,濮王妃。 [17] 
哥哥
嗣濮王。 [11]  [18] 
侄子
嗣濮王。 [11] 
舊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2] 新唐書·卷八十·列傳第五》 [10]  有記載

李徽墓誌記載

一合。青灰石質。有蓋,蓋為一長方形石板,未經修磨,形制較粗糙,長80、寬66、厚10釐米。志石長80、寬64、最厚35釐米。志文楷書,29行,滿行37字,共1004字。據志文記載,墓主人李徽,字玄祺,陝西狄道人,系唐太宗之孫,濮王李泰次子。“貞觀廿一年封順陽縣開國府”,“永徽四年改封新安郡王”;“永淳二年九月寢疾薨於均州隕鄉縣”,享年四十歲,“以嗣聖元年三月十四日遷窆於馬檀山”。墓誌全文抄錄如下:

李徽墓誌銘

《大唐故新安郡王墓誌銘並序》
王諱徽,字玄祺,隴西狄道人也。自狄龍呈紫氣之祥,如馬感白雲之慶,弘大業於天下,敷玄化於寰中。寶葉於是克昌,靈源所以增濬。故得翦八宏而建寓,廓六合而開家。茂實煥乎蘭圖,嘉聲芬乎芸閣。高祖神堯皇帝,闢乾門而創業,橫地軸以開基。祖太宗文武皇帝,掘金鏡以燭六幽,齊玉衡而朝萬國。父泰,濮恭王,聳瓊幹金翹之英,出瑤台玉筐之貴。稟星昂之純粹,鍾川嶽之精靈,韞慶於夢蘭之辰,標奇於懷桔之歲。風神英爽,韻宇淹華,瓊波萬頃,玉山千丈。詞林振穎,翔皇鳳而迥五雲,筆海安流,含紫貝而澄七耀,開石室於心鏡,峙蓬嶺於情峯。貞觀二年封越王十六州諸軍事,免菀初開,即引曳裾之客,猿巖肇構,便有背淮之濱。尋領左武候大將軍。秀木忌於枝高,嘉樹搖於眾手,既被千人之指,竟從三至之言。十七年有詔,遂令之國。俄復榮寵,改封濮王。但隕鄉之居,實為形勝。山水縈迴,林塘爽塏。王宿尚貞遁,於焉止足,每登峯陟峻,得謝客之歡娛,漱石枕流,符子荊之放逸。優哉遊哉。於焉卒歲。
惟王濯秀天津,控五潢而疏派,抽英白谷,分十枝而振景。體中和而毓性,資上善而擒靈。少挺神姿,幼標令望。雪峯銜月,未足比其高明。珠浦澄霞,豈可方斯郎潤。爰以鳩車之歲,即隆分器之榮。以貞觀廿一年,封順陽縣開國侯。食邑七百户。承掌中之愛,接膝下之歡,遨遊道德之場,蕭散禮義之囿。三墨八儒之異説,五車百氏之殊源,莫不探賾索隱。含滋搴秀,煙霏黝浪,躍虯翰以飛英,露灑玄波,矯鷹姿而峙潤思風才舉,談叢警方籟之音,麗藻方被,詞鋒映九光之彩。亦猶丹山威鳳,自呈五色之文,青田仙鶴,還振九皋之響。
永徽四年,改封新安郡王,食邑三千户。門羅雄戟,室富歌鐘,恬淡自居,清真寡慾。俄丁恭王憂,號天靡訴,叩地何申。創鉅痛於人倫,泣血纏身於雅俗。以大唐永淳二年九月廿三日寢疾,薨於均州隕鄉縣之弟。春秋卌。惟王含章內朗,博識外通,以璿跗琬葉之尊,處蘭坂梧宮之貴,恭慎之道稟自生知,孝悌之行彰乎弱歲。雖歡激楚之樂,終結思秦之悲。魂爽何依,獨侶南枝之羽,神儀永謝,空餘西靡之松。悲夫!即以嗣聖元年三月十四日,遷窆於馬檀山。禮也!佳城一掩,隴樹空春,綺觀寂廖,綠苔生閣。嗚呼哀哉!望山野之蒼茫,聽霜林之蕭瑟,鳥含思而連飛,雲帶愁而迥出。即杳杳之玄夜,去昭昭之白日。嗟一化而無追,痛千秋而永畢。敬勒銘於泉户,庶披文而相質。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瓊技折幹,銀漠分津,連華丹極,承慶紫宸,鏗鏘詞令,偉曄風神,敦詩悦禮,友孝基仁,一如松斯,勁如玉斯,温春歸東,閣月上西原,山泉狎靜,林塘棄喧。銀鈎露灑,紫穎星奔。其二,友悌純深,温恭宿劭,花萼珠五,相照噰緝睦,怡怡歡笑,未遇鳳珍,俄延鶴弔。其三,蒼茫寒野,蕭索荒塋,依遲盡柳,委鬱飛旌,山空鳥思,野暗雲平,一淪幽壤,萬古松聲,其四。 [4] 

李徽墓地資料

均州鄖鄉縣(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墓為磚室墓,由墓室、甬道、墓道三部分組成。出土文物共82件,以陶瓷為主,次為銅器、鐵器、少部分金、銀、骨、蚌器珍貴文物三彩龍首杯、三彩瓶、三彩盂、三彩角杯、瓷硯、石燻、銀勺、鐵斧陶甑以及墓誌銘和璧畫。 [3] 
李徽墓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四壁及墓室頂部都繪有壁畫。壁畫均系在白灰底上直接繪製而成。
保存較完好的為墓室東壁,畫面以壁中部的斗拱為中心分為對稱的兩部分,原繪四個人物,每部分二人。靠近墓門的兩人為一侍男和一女侍。男侍戴幞頭,穿紅色圓領長袍,腰繫帶,雙手拱於胸前,端正肅立。女侍上穿紅衣,下着綠花黃裙,腰繫帶,頭梳螺形髻,黑眉朱唇,在面頰近眼處有一紅點,左手執扇,右手下垂。另兩人中一人畫面已經脱落,一人為女侍,髮髻垂於兩鬢,上穿紅衣,下着綠花黃裙,腰繫帶,雙手捧物。三人皆面向墓門。東壁斗拱上繪纏枝花草,紅蔓賞上間以綠葉點綴,色彩絢麗。
北壁的壁畫亦以斗栱為中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繪一男侍手執繮繩,立一高頭大馬旁。人、馬均着紅彩,周廓及眉眼等處以黑彩勾勒,人、馬比例懸殊,特別突出了馬的高大剽悍。斗栱西部畫面四周畫一紅框,又以兩條紅色豎線將畫面分為三部分。形似屏風。三部分壁畫內容相同,均為大筆寫意的花卉圖案,白底紅彩,間或有些綠彩相襯。斗栱上繪有圓葉狀花紋。
西壁的北部壁畫與北壁的西部相同,也在一紅框內以兩條粗紅豎線將畫面分成三部分,均繪花卉。斗栱的南部亦繪花卉,與北部不同的是,沒有畫出屏風格式。斗栱上繪桃形花紋,一一相連,上下排列。
南壁因大部倒塌,壁畫幾乎蕩然無存。僅甬道門兩側還可見一些殘存的紅彩痕跡,並隱約可見一人物穿的下半截紅袍。估計原畫應為兩男侍於門的兩側相向而立。
墓室頂部原繪有星象圖,但已剝落,現僅可看到散佈於墓頂各部位的數十顆紅點星宿,直徑2—4釐米。墓頂東部還依稀可辨一直徑約40釐米的大紅斑,左右分置四足,形態近似蟾蜍棺牀的東南兩邊各有一道紅彩廓邊。甬道券門上同樣有紅彩,由於剝落嚴重,只能看出花蔓枝條纏繞於券門周圍。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八十·列傳第五》:二子:欣、徽。欣嗣王,武后時為酷吏所陷,貶昭州別駕,薨。子嶠,神龍初得嗣王。開元中為國子祭酒,以罪貶鄧州別駕,薨。徽封新安郡王。
  • 2.    《舊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2021-10-07[引用日期2021-10-07]
  • 3.    湖北省博物館,鄖縣博物館.《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08:30-36
  • 4.    周紹良,趙超.《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65
  • 5.    《大唐故新安郡王墓誌銘並序》:貞觀廿一年,封順陽縣開國侯,食邑七百户。承掌中之愛,接膝下之歡,遨遊道德之場,蕭散禮義之囿。
  • 6.    《大唐故新安郡王墓誌銘並序》:永徽四年,改封新安郡王,食邑(三)千户。門羅雄戟,室富歌鐘,恬淡自居,清真寡慾。俄丁恭王憂,號天靡訴,叩地何申,創鉅痛於人倫,泣血纏身於雅俗。
  • 7.    《大唐故新安郡王墓誌銘並序》:以大唐永淳二年九月廿三日寢疾,薨於均州隕鄉縣之弟,春秋卌。——經換算可知永淳二年九月廿三日對應的陽曆日期為683年10月18日,亦可推算出李徽生於貞觀十八年(644年)
  • 8.    《大唐故新安郡王墓誌銘並序》:王諱徽,字玄祺,隴西狄道人也。自狄龍呈紫氣之祥,如馬感白雲之慶,弘大業於天下,敷玄化於寰中。寶葉於是克昌,靈源所以增濬。故得翦八宏而建寓,廓六合而開家。茂實煥乎蘭圖,嘉聲芬乎芸閣。高祖神堯皇帝,闢乾門而創業,橫地軸以開基。祖太宗文武皇帝,掘金鏡以燭六幽,齊玉衡而朝萬國。父泰,濮恭王,聳瓊幹金翹之英,出瑤台玉筐之貴。稟星昂之純粹,鍾川嶽之精靈,韞慶於夢蘭之辰,標奇於懷桔之歲。風神英爽,韻宇淹華,瓊波萬頃,玉山千丈。詞林振穎,翔皇鳳而迥五雲,筆海安流,含紫貝而澄七耀,開石室於心鏡,峙蓬嶺於情峯。
  • 9.    《大唐故新安郡王墓誌銘並序》:以嗣聖元年三月十四日,遷窆於馬檀山,禮也。——經換算可知嗣聖元年三月十四日對應的陽曆日期為684年4月4日
  • 10.    《新唐書·卷八十·列傳第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7]
  • 11.    《舊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二十六》:欣封嗣濮王,徽封新安郡王。欣,則天初陷酷吏獄,貶昭州別駕,卒。子嶠,本名餘慶,中興初封嗣濮王。景雲元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十二年,為國子祭酒,同正員。以王守一妹婿貶邵州別駕,移鄧州別駕,後復其爵。
  • 12.    《貞觀政要·卷二·直諫》:貞觀十年,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或言三品以上皆輕蔑王者,意在譖侍中魏徵等,以激上怒。上御齊政殿,引三品已上入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時天子,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兒,是天子兒,今日天子兒,非天子兒耶?我見隋家諸王,達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躓頓。我之兒子,自不許其縱橫,公等所容易過,得相共輕蔑。我若縱之,豈不能?躓頓公等!”玄齡等戰慄,皆拜謝。徵正色而諫曰:“當今羣臣,必無輕蔑越王者。然在禮,臣、子一例,《傳》稱,王人雖微,列入諸侯之上。諸侯用之為公,即是公;用之為卿,即是卿。若不為公卿,即下士於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為公卿,並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異。縱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輒加折辱?若國家紀綱廢壞,臣所不知。以當今聖明之時,越王豈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禮義,寵樹諸王,使行無禮,尋以罪黜,不可為法,亦何足道?”太宗聞其言,喜形於色,謂羣臣曰:“凡人言語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當身私愛;魏徵所論,國家大法。朕曏者忿怒,自謂理在不疑,及見魏徵所論,始覺大非道理。為人君言,何可容易!”召玄齡等而切責之,賜徵絹一千匹。
  • 13.    《冊府元龜◎宗室部·封建》: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武德三年;封宜都郡王;四年,進封衞王;貞觀二年,改封越王;十年,徙封魏王;十七年,降封東萊郡王;尋改封為順陽王;二十一年,進封濮王。
  • 14.    《舊唐書·李泰傳》:永徽三年,薨於鄖鄉,年三十有五。贈太尉、雍州牧,諡曰恭。
  • 15.    《大唐贈太尉雍州牧故濮恭王墓誌銘》:以永徽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薨於鄖鄉第,春秋卅三。爰申追遠之口,詔式披哀榮之典,贈太尉、雍州牧,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諡曰恭王,禮也。
  • 16.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7]
  • 17.    《大唐故濮恭王妃閻氏墓誌銘並序》:妃諱婉,字婉,河南人也。曾祖慶,魏龍驤將軍、大安公。祖毗,隋殿內監、石保公。父立德,工部尚書、大安公。妃即公之長女,年十一,膺選歸王。王是太宗第三子,封於魏者。
  • 18.    《大唐故使持節潁州諸軍事潁州刺史贈使持節都督夔州諸軍事夔州刺史嗣濮王墓誌並序》:王諱欣,字伯悦,隴西狄道人。即神堯皇帝之曾孫,太宗文武聖皇帝之孫,雍州牧魏王之元子也。王動而慧敏,特為太宗所愛。年甫四歲,養於宮中。王之始入也,文德皇后,抱而謂曰:初至,安不?王捧手而對曰:幸得在宮中,不勝欣悦。太后奇而賞之,因名曰欣。賜遺殷繁,以為己子。常陪隨大帝,相輿遊樂。年及弱冠,遂獲歸藩奉,勅娶臨川長公主女周氏。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