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崧祥

鎖定
李崧祥(1484-1558年)字時望,號密巖,晚號恭川,明代貴池源頭(今池州市石台縣仙寓鎮源頭村)人。
正德九年(1514年)中進士,授户部主事,旋任山東布政司僉事。嘉靖十三年(1534年)遷任河南布政司參政,十四年春晉浙江按察使,未幾,晉為江西右布政使,後轉任四川左布政使。 [1] 
本    名
李崧祥
別    名
恭川
方伯 [2] 
時望
密巖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貴池源頭(今池州石台縣仙寓鎮源頭村)
出生日期
成化二十年(1484年)六月廿五 [2] 
逝世日期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廿二 [2] 
主要作品
《恭川遺集》《源頭李氏文獻存稿》《崧祥工書十七帖》 [1] 
主要成就
山西上黨青羊山平叛,入覲抗疏嘉靖帝罷採木之役

李崧祥文獻記載

貴池源頭人,字時望,號密巖,晚號恭川,行坎三十六,頜正德癸酉鄉薦,次年甲戌登唐皋榜進士,歷任四川左佈政,宦績見傳、記録志。所著有:《恭川遺稿》行於世,其靖晉録《解帶記》,縉紳先生各有詩文頌其事,六七袠詩文載在《釣橋集》,孫興賢合刻于吉水,南皋鄒公嘉而序之,題曰:李氏文獻存稿。明朝成化甲辰六月二十五生,嘉靖戊午十一月二十二歿。
——《源頭李氏宗譜》清朝嘉慶十七年(1812年 [2] 

李崧祥人物生平

正德九年(1514)中進士 [3]  ,授户部主事,旋任山東布政司僉事。嘉靖十三年(1534年)遷任河南布政司參政,十四年春晉浙江按察使,未幾,晉為江西右布政使,後轉任四川左布政使。 [1] 
嘉靖十三年適逢山西上黨青羊山農民暴動,崧祥受命總四道兵馬前往平叛。事後奏報朝廷析壺關等縣地另設縣制,得明世宗準旨設立平順縣。嘉靖年間,四川“世廟多營建,伐川中巨木,山谷騷然”,“雲南撫按檄為徵安南,坐川伐木造戰船”,使百姓“財敝於徵求,力竭於工役,連年不得休息,流離飄散,莫能安養”。為此,崧祥“入覲抗疏”,力陳伐木營廟之弊,結果“上罷採木之役然”。 [1] 
崧祥小時候酷愛讀書。玲瓏剔透的仙寓山給這位小神童帶來了好運。據清代光緒六年《貴池縣志·廟壇篇》載:仙寓山“山下有密巖庵、無上庵,景甚幽秀。李崧祥讀書於此。”
其父李修(後憑藉兒子崧祥的官名顯貴,被朝廷敕封為户部主事)待人和氣、謙遜;其母是本鄉市裏村汪家塢人,非常賢惠善良,樂善好施。
據説有位“地仙”(土語,即風水先生)到汪家塢,當地人招待不熱情,冷淡怠慢了他。此人後來到了源頭,受到崧祥母親的熱情款待,很是感動。在閒聊中得知其孃家在汪家塢,且婆公死後一直停靈沒有下葬,正苦於找不到好的地方安葬。“地仙”便把他在汪家塢看到的一塊風水寶地告訴給了她。之後崧祥的母親設計從孃家弄到了這塊風水寶地。為怕人發覺,舍近而求遠,連夜翻過東坑,趕到相距15公里的汪家塢安葬了婆公。孃家人知道實情後,非常懊惱,最後對簿公堂。官司打打停停,輸輸贏贏,前前後後打了18年。打到後來李崧祥讀書越來越發,貴池縣令都不敢接這宗案子了。
關於“偷葬”一説,汪家塢現存的崧祥後人為祖上立的墓碑上可以得到佐證。其墓碑上書刻着:“皇明萬曆五年(1577年)春正月初九寅時,慶源李氏三公之墓,使力坑神龍尖丁山癸加午子。”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等幾個要素正好與當時的情況吻合,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當地人的説法。
崧祥正德九年(1514)中進士。一生中經歷了正德、嘉靖兩代皇帝,憑着對明王朝的一片忠心和過人的才智,深得皇上的青睞和器重,曾一度平步青雲。一開始授户部主事管倉徐州,不久便擢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備兵青州。尋遷山西按察使副使,備兵潞安。嘉靖十三年(1534年),遷河南布政司參政,十四年(1535年)春,晉升為浙江按察使。時隔不久,又晉升為江西右布政使,後升為四川左布政使。
據《江南通志》記載,李崧祥在位時,為維護明王朝的統治,做了兩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其一,“文官掛帥”出征。其二,冒死“入覲抗疏”。時因“世廟多營建,伐川中巨木,山谷騷然”和“雲南撫按檄為徵安南,坐取本省造戰船匠、作駕船水手各數百名”這兩大工役,給四川百姓造成了繁重的徭役災難,崧祥冒死“入覲抗疏”,最後皇上採納了他的建議。“上善其言”、“罷採木之役”穩定了西南邊陲的局勢。崧祥工詩文書法,著有《恭川遺集》《源頭李氏文獻存稿》,臨《十七貼》草書石刻留世。
文官掛帥
明代中期,由於土地兼併,賦役加重,政治腐敗,再加上北部韃靼和南部倭寇的侵擾,連年戰事不斷,人民羣眾忍受不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紛紛向外逃亡。到開順末年(約1464年),從山西和河南逃到荊襄地區的流民就多達150萬。正德、嘉靖年間,陳琦兄弟在山西潞城縣青羊山起義,失敗後被捕。陳琦的兒子陳卿繼續領導農民堅持鬥爭。
嘉靖十三年(1534年),崧祥由山西按察使副使,遷任河南布政司參政。正準備走馬上任的時候,恰逢山西上黨地區(今山西省長治市)青羊山一帶,暴發了陳卿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日夜活動於山西、河南之間,殺富豪,救貧民,聲威震驚了明王朝。嘉靖皇帝第一次派大軍對青羊山起義軍進行圍剿,
結果被起義軍打得大敗。潞城黎城壺關潞州大部分地區被起義軍佔領。河南林縣、河北涉縣也成了起義軍基地。後來明王朝對起義軍進行第二次圍剿,起義軍採用正面迎擊和迂迴敵後奇襲的辦法,再次粉碎了圍剿。經過戰鬥的嚴峻考驗,起義軍聲威大震,兵分三路主動出擊敵人。起義的迅猛發展嚇得明王朝魂驚魄散。
幾次派兵征剿都以失敗而歸,朝廷非常着急。正在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山西撫按以崧祥有“徵寇”之才,且在潞安工作過,對青羊山周邊一帶情況較為熟悉為由,遂向嘉靖帝舉薦他總領四道兵馬征剿。嘉靖皇帝不相信,因為崧祥是個文官,根本不會打仗。但考慮到朝廷確實無人,不得已,抱着試試看的想法,最後還是硬着頭皮命崧祥領兵應戰。
崧祥事官四十年,“謝事旋里,歲值大飢,解帶融金購谷施賑鄉人”,時士大夫作《解帶記》贊之。 [1] 

李崧祥崧祥之墓

李崧祥墓 李崧祥墓
明布政使李崧祥墓,位於安徽省石台縣珂田鄉楊樹村蝦形山,建於明嘉靖年間,歷時三載,佔地10條畝。墓前設有拜台友石人、石馬、石獅、石虎、石羊等。1966年冬,“造反隊”炸墓取棺。棺木質地堅硬,棺內盈水,李屍保存完好,身着明代官服,口含3塊金錢,墓內陪有蘭花布10餘匹及其他古玩物。今李崧祥墓地僅存石柱一根,其餘全部被毀。 [1] 

李崧祥個人作品

著有《恭川遺集》《源頭李氏文獻存稿》《崧祥工書十七帖》。 [1] 
參考資料
  • 1.    儲滿貴、賀祖誠.石台縣志:黃山書社,1991年:P596-P597
  • 2.    李益仁.源頭李氏宗譜:源頭李氏,清朝嘉慶十七年(1812年)
  • 3.    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  .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2009-08-28[引用日期2016-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