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奎報

鎖定
李奎報(이규보,1169年—1241年),初名仁氐(又作仁底),春卿,白雲居士、止軒、三酷好先生 [28]  ,高麗黃驪(今韓國京畿道驪州)人,高麗王朝中期大臣、文學家。
李奎報於大定三十年(1190年,明昌元年)中進士,隱居天磨山數年,過着懷才不遇的生活。承安四年(1199年),他受到權臣崔忠獻的注意而出仕,任全州司錄,不久因得罪同僚而被免官。泰和七年(1207年)十二月,他被崔忠獻安排為權補直翰林院,其後主要出任詞臣,並逐漸獲得崔忠獻、崔瑀(崔怡)父子的青睞,在隨後三十年中除了兩次因事被貶外,一路高升,最終官居宰輔,以守太保、門下侍郎平章事等職致仕。高麗高宗辛丑年(1241年)去世,諡號文順。
李奎報酷好詩、酒、琴,尤其在詩歌創作造詣極高,是高麗中葉的一代文宗,與崔致遠李齊賢並稱朝鮮半島古代三大詩人。其詩歌受中國唐代詩人李白影響很大,被譽為“海東謫仙人”。遺著有《東國李相國集》等。 [30-31] 
本    名
李奎報
別    名
李仁氐(又作李仁底)
春卿
白雲居士、止軒、三酷好先生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出生日期
1169年1月15日(大定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逝世日期
1241年10月8日(辛丑年九月初二日)
主要作品
東國李相國集
主要成就
詩歌造詣高,與崔致遠李齊賢並稱朝鮮半島古代三大詩人
官    職
金紫光祿大夫、守太保、門下侍郎平章事、修文殿大學士、監修國史、判禮部事、翰林院事、太子太保
諡    號
文順

李奎報人物生平

李奎報早年經歷

李奎報家系圖 李奎報家系圖
李奎報生於大定八年十二月十六日(1169年1月15日)。 [1]  他自幼聰敏,九歲能寫文章,被稱為“奇童”,無論經史百家還是佛道書籍,他一看就過目不忘。 [2]  十四歲時,李奎報入文憲公徒誠明齋學習,但他“使酒放曠,不自檢,唯以風月為事,略不習科舉之文”,以致屢屢在司馬試(監試)中落榜,直到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才被柳公權評為第一。 [3] 
大定三十年(1190年,明昌元年)六月,李奎報參加禮部試,登同進士第,他以成績不佳為恥,欲辭去功名,但在父親的切責而且沒有舊例的情況下作罷。 [4] 
明昌二年(1191年)八月,李奎報丁父憂,寓居天磨山,自稱白雲居士,此後他過着懷才不遇的生活。 [5] 
承安二年(1197年)十二月,新上台的武臣領袖崔忠獻欲收攬文士裝點門面,李奎報遂向趙永仁、任濡、崔詵、崔讜四名“儒官宰相”呈上干謁詩,請求任用。 [6]  十二月,四大臣聯名上箚子推薦李奎報出仕,先從地方官做起,將來將來文翰之任,得到批准。但有一個掌管奏章的承宣曾與李奎報有過節,所以扣下這道箚子,不交給吏部,謊稱丟失,因此李奎報未能出仕。 [7] 

李奎報宦海沉浮

承安四年(1199年)五月,崔忠獻家中千葉榴花盛開,邀請文人到家中吟詩,李奎報受到邀請,其詩受到崔忠獻注意,崔忠獻又想起之前箚子被奪的事情,感慨“文人相嫉如此”,於是有意起用李奎報。六月,李奎報獲授全州牧司錄兼掌書記。 [8] 
承安五年(1200年)十二月,李奎報受到全州通判的誣陷,剝奪官職。 [9] 
泰和二年(1202年)五月,李奎報丁母憂。十二月,東京(今韓國慶州)爆發叛亂,朝廷欲以登科但未出仕的人充當修制員,隨軍出征。符合條件的人大多千方百計迴避,李奎報之前的三人都推脱掉,輪到李奎報時,他表示:“我雖然怯懦,但也是一國之民,逃避國難,不是大丈夫。”於是報名參軍,成為兵馬錄事兼修制。 [10] 
泰和四年(1204年)三月,叛亂平息,李奎報隨軍凱旋,但卻未受封賞。 [11] 
泰和五年(1205年),李奎報寫信給宰相崔詵,請求做官,但未果。 [12] 
泰和七年(1207年),李奎報因屢受史館、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的儒臣推薦,崔忠獻遂同意他做官,適逢他搭建了一個茅亭,便讓李奎報和李仁老、李元老、李允甫作記,並讓趙永仁等四大臣評定名次,結果李奎報居第一,於是就被釘在亭子的牆壁上。他也在十二月權補直翰林院,翌年六月實授。 [13] 
大安四年(1212年,崇慶元年)正月,李奎報升千牛衞錄事參軍事。六月,兼直翰林院。 [14] 

李奎報崔家門客

崇慶二年(1212年)十二月,崔忠獻之子崔瑀夜宴賓客,李奎報雖然是八品微官,仍受邀赴宴,期間讓李仁老唱韻,以“燭”為題,雖然多到四十餘韻,但李奎報從容賦詩,崔瑀觀其詩後“嗟賞不已”,並向崔忠獻請求召見李奎報,測試其能力。崔忠獻起初不肯,經過崔瑀反覆請求後才予以召見。崔忠獻見自家庭院中有孔雀遊戲,便以“雀”為題,同樣命琴儀唱四十餘韻,李奎報在喝了崔忠獻賞的酒後,思如泉湧,“筆不容一瞬”。崔忠獻為李奎報所折服,乃至流下眼淚。結束後,崔忠獻讓李奎報説想當什麼官,李奎報説升至七品就足夠,結果李奎報被超授為從六品司宰寺丞。 [15]  此後,他常被崔忠獻招致,吟詩作賦,充當崔忠獻的門下清客。 [16] 
貞祐三年(1215年),李奎報作詩獻崔忠獻,請求升官,崔忠獻便安排他出任右正言、知制誥這種清要之職。 [17] 
貞祐五年(1217年),李奎報升右司諫、知制誥,賜紫金魚袋。 [18] 
貞祐六年(1218年)正月,李奎報遷左司諫、知制誥。同年十二月,八關賀表有不及進呈者,李奎報欲彈劾,卻被琴儀阻止。翌年春,崔忠獻追究此事,原諒了琴儀,卻免了李奎報的官。四月,李奎報被外放為桂陽都護府副使兵馬鈐轄。 [19] 
貞祐八年(1220年)六月,李奎報被剛上台的崔瑀召還為試禮部郎中、起居注、知制誥。十二月,遷試太僕少卿、起居注。 [20] 
貞祐九年(1221年)六月,李奎報被任命為寶文閣待制、知制誥。 [20] 
貞祐十年(1222年)六月,太僕少卿轉正。 [20] 
貞祐十一年(1223年)十二月,李奎報獲授朝散大夫、試將作監,仍任寶文閣待制。 [20] 
貞祐十二年(1224年,甲申年)六月,將作監轉正。十二月,拜朝議大夫、試國子祭酒、翰林侍講學士,仍知制誥。 [20] 
乙酉年(1225年)十二月,拜左諫議大夫。 [20] 
丙戌年(1226年)十二月,國子祭酒轉正。 [20] 
戊子年(1228年)正月,加授中散大夫、判衞尉事。 [20] 
庚寅年(1230年)十一月,崔瑀的心腹樞密院副使車倜擅自調整八關會侍宴座次,知御史台事王猷怒斥這種行為,但主管官員不聽,而當時李奎報和宋恂就坐在王猷兩側。事後,車倜誣告王猷呵斥宰相,李奎報和宋恂也遭到池魚之殃,被懷疑“助揚”王猷,三人都被流放,其中李奎報被流放蝟島 [21] 
辛卯年(1231年)正月,李奎報被量移至家鄉黃驪縣。同年七月,蒙麗戰爭爆發,李奎報被召至開京,以白衣守保定門,他雖然沒有官職,但高麗朝廷與蒙古的往來文書都委任給他起草。 [22] 
壬辰年(1232年)四月,李奎報復任判秘書省事、寶文閣學士、慶成府右詹事、知制誥。六月,隨崔瑀遷至江華島。九月,任留守中軍知兵馬事。 [23] 

李奎報晚年去世

《武神》中的李奎報
《武神》中的李奎報(2張)
癸巳年(1233年)六月,因為在對蒙外交中的出色工作,李奎報被拜為銀青色光祿大夫、樞密院副使、左散騎常侍、翰林學士承旨。十二月,升為金紫光祿大夫、知門下省事、户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判禮部事,躋身宰輔。 [24]  [32] 
甲午年(1234年)十二月,升政堂文學、監修國史。 [25] 
乙未年(1235年)正月,拜太子少傅。十二月,拜參知政事、修文殿大學士、判户部事、太子太保。 [25] 
此後,李奎報多次請求上表致仕,終於在丁酉年(1237年)十二月獲得批准,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太保、門下侍郎平章事、修文殿大學士、監修國史、判禮部事、翰林院事、太子太保致仕,但是凡有“高文大冊及異朝(蒙古)往來書表等事”,都會讓李奎報起草。 [25]  崔怡(即崔瑀)向李奎報詢問誰能接他的班,他推薦崔安(後改名崔滋)和金丘 [26] 
晚年的李奎報儘管已身居宰輔高位,但不僅無實權,而且也生活拮据,為此不得不向其他在職官僚借貸以度日。 [40]  辛丑年(1241年)七月,李奎報病重,崔怡親自探病,並刊行其文集,想讓他在生前目睹自己的文集問世,作為慰藉。但此項工作尚未完成,李奎報就於九月初二日去世。諡號文順。 [27] 

李奎報主要影響

李奎報是高麗中葉的一代文宗,其詩文水平被譽為“如日月不足譬”。 [29]  他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
  • 詩歌
李奎報與崔致遠李齊賢齊名為朝鮮半島古代三大詩人。他的漢文詩歌眾體兼備,甚至還嘗試過詞的創作。他早年的詩歌以近體詩為主,中晚年則長於古體詩。他的詩歌受中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影響極大,他本人非常欽服李白,“平生不自名唐白,時人皆指之曰‘走筆李唐白’”,自己也被後人譽為“海東謫仙人”。同時,他的詩作中也不乏批判社會黑暗、關心民間疾苦的現實主義作品。晚年則創作了一些對蒙抗爭背景下的愛國主義篇章。他的代表作有《東明王篇》《開元天寶二十四詠》《孀嫗嘆》《望南家吟》《東門外觀稼》《渴雨》《代農夫吟》《不平》《聞達旦入江南》《十月電》等。他的詩歌在藝術上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和高揚的主體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雄渾的氣勢,具有極高的藝術魅力,形成了高麗漢詩史的一座高峯。 [30]  [31]  [39] 
  • 文章
李奎報同樣涉獵各種類型的漢文文章,代表作有《麴先生傳》《狂辨》《舟賂説》《接果記》《畏賦》等,都具有頗高的藝術水平,表現出李奎報深厚的漢文功底。 [30]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撰寫的對蒙古的外交文書。雖然李奎報曾感慨自己“文拙未宣天子(此處指高麗王)意,不如閒坐度餘生” [41]  ,然而高麗人普遍認為他的文章能打動蒙古大汗,因此將蒙古退兵之功歸於他,説他“至誠能動無情”。 [32]  [39] 

李奎報歷史評價

  • 自評:性放曠無檢,六合為隘,天地為窄,嘗以酒自昏,人有邀之者,欣然輒造,徑醉而返,豈古陶淵明之徒歟? [35] 
  • 高麗史》:性豁達,不營生產,肆酒放曠。為詩文,不蹈古人畦徑,橫騖別駕,汪洋大肆,一時高文大冊,皆出其手。三掌禮闈,所得多名士。 [32] 
  • 崔滋:公自妙齡,走筆皆創出新意,吐辭漸多,騁氣益壯。雖入於聲律繩墨中,細琢巧構,猶豪肆奇峭。然以公為天才俊邁者,非謂對律。蓋以古調長篇,強韻險題中,縱意奔放,一掃百紙,皆不踐襲古人,卓然天成也,猶能謙下於人,凡有一善必褒獎,若出己右。……公資正直公明,觀其贊善詬惡,出自天性。古人云詞人相輕,蓋為凡庸兒輩言之耳。 [29] 
  • 趙光祖:李奎報雖有文章,而附阿崔忠獻,方獻忠[忠獻]專擅威福,國家危亡,正在朝夕,而奎報無一言及此,反為趨附之不暇,其為人可知,以是亦知當時士氣頹墮之甚矣。漢末曹操自擅威福,其氣勢可以無所不至,而下有孔融一書生,故終其身不得肆矣。士氣之有關於國家,大矣。 [33] 
  • 李佑成:他在1170年武人政變(鄭仲夫之亂)爆發的前兩年,出生於開城的某個低職位官僚家庭。在開城度過多愁善感的少年時期,此時的開城已經因反覆的流血政變事件而變得殺氣騰騰。此後他的性格變得奔放不羈,不合時俗。坎坷不遇的牛活更增強了他的這種反抗性格。中年以後,與表面的飛黃騰達不同,他的精神層面仍然十分煩悶和糾葛,最終在避亂之地——江華島走完了自己陰暗的餘生。也正因如此,一生坎坷的他成了人們同情的對象。……雖然李奎報在崔氏政權倒下之前已經離開人世,但他像預測到了這一切一樣,晚年的詩作充滿憂鬱,不能掩飾對自己處境的不滿和嘆息。在每個詩篇裏都能看到他等待着死亡早日到來的詩句。無用之人活着白費糧食,對於在戰爭中飽受蹂躪的國民充滿內疚,這樣的句子也能看到好幾處。最後他在崔氏政權的庇護下辦理了喪事,他浩瀚的文集也經崔氏之手刊行。後世史家們因李奎報為崔家的門客而進行苛評。以崔家門客來評定李奎報究竟合適嗎?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34] 

李奎報軼事典故

李奎報名字來歷

李奎報本名仁氐(又作仁底)。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他參加司馬試(監試)時,夢到一羣村夫模樣的人在堂上喝酒,旁人説他們是二十八宿,李奎報感到驚訝,趕緊下拜,並詢問今年能否考中。其中一人指着另一人説:“他是奎星,他知道。”李奎報趕緊問那個人,他還沒回答就醒來了,為此感到遺憾。不久又睡下做夢,那個説:“你肯定考中狀元,不要擔心,這是天機,不要泄露。”李奎報於是就改用了“奎報”這個名字,參加司馬試,果然考中第一。 [36] 

李奎報雅號來歷

李奎報平生酷好詩、酒、琴,故自號“三酷好先生”。其後認為自己“鼓琴未精,作詩未工”,不宜用此雅號,又以自己仰慕“出則澤物,入則虛心”白雲且“居家樂道”為由,改號“白雲居士”。 [28]  不過李奎報仍然酷好三物,尤其好酒,到了“不飲則不得如意”(不能寫出好詩)的地步。 [15] 

李奎報幼遇神啓

李奎報出生三個月後,渾身長滿腫瘡,吃了很多藥都沒有好轉。其父抱他到松嶽祠宇,並占卜其生死,結果是“生”,又占卜“藥理與否”,結果是“勿藥理”。從此不再給李奎報用藥,以致李奎報皮膚全部潰爛,無法分辨面目。他的乳母常用白麪敷在李奎報的兩臂,然後再抱着他。有一天,乳母將他抱出門外,有一個路過的老人説:“此兒千金之子,何棄之如此?宜善護養。”乳母給李奎報的父親説,李奎報的父親懷疑這個老人是神仙,便派人追趕,遇到三條岔路,便派三人分別走三條路去找,但都沒找到。 [37] 

李奎報調侃七賢

李奎報不到二十歲時,正逢李仁老等七名文人結為海左七賢,其中的吳世才與李奎報有交情,又早死,另一人李湛之問李奎報能否補上去。李奎報説:“七賢難道是朝廷官爵,缺了就要補嗎?我沒聽説過嵇康阮籍之後,還有能承受這個名稱的。”這幾人大笑,又讓李奎報用春、人二韻賦詩,李奎報口占一絕:“榮參竹下會,快倒甕中春。未識七賢內,誰為鑽核人(指王戎)。”於是滿座都有不悦之色,李奎報就傲然大醉而出。李奎報也因為這類行為而被視為“狂客”。 [38] 

李奎報人際關係

  • 曾祖:李殷伯(官至中尹)
  • 祖父:李和(官至檢校大將軍、校尉)
  • 父親:李允綏(官至户部郎中)
  • 母親:金氏(金壤人,蔚珍縣尉金施政之女,封金蘭郡君)
  • 妻子:晉氏(大府卿晉昇之女)
  • 兒子
    • 李灌(早卒)
    • 李涵(登科,官至司宰少監)
    • 李澄(蔭補為慶仙殿錄事)
    • 李濟(蔭補為西大悲院錄事)
  • 女兒
    • 李氏(嫁李惟信)
    • 李氏(嫁高伯梴)
以上參考資料 [32]  [39] 

李奎報主要作品

李奎報著述甚豐,但只留下十分之二、三的作品傳世。這些作品在他生前被其子李涵整理為《東國李相國集》41卷,死後又追加《後集》12卷,收錄詩2000餘首、文500餘篇。 [42]  後來該文集在朝鮮半島一度失傳,但到18世紀又從日本得到,再次刊行於世。 [43] 
此外,還有據稱是李奎報所創作的詩話白雲小説》傳世。但有人認為此書並非李奎報所作,而是由某位姓名未詳的文人選取《東國李相國集》內詩評、詩話、詩論等,再加入部分其他記事編成。 [44] 

李奎報後世紀念

  • 墓葬
李奎報墓位於韓國仁川廣域市江華郡吉祥面。 [45]  有李需為他撰寫的墓誌銘出土(現藏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46] 
李奎報墓誌銘 李奎報墓誌銘 [46]
  • 紀念活動
李奎報曾被韓國文化觀光部選定為2005年8月的“本月文化人物”。 [47] 

李奎報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戊子,公生於是年十二月十六日癸卯。
  • 2.    《高麗史》卷一百二,列傳第十五,《諸臣傳·李奎報》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22]
  • 3.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辛丑大定二十一年,公年十四,是年,始籍文憲公徒誠明齋肄業。……丁未,大定二十七年,公年二十,是年春,又赴司馬試不捷。公自四五年來,使酒放曠不自檢,唯以風月為事,略不習科舉之文,故連赴試不中。……己酉大定二十九年,公年二十二,是年春,舉司馬試,中第一,以十韻詩賦之。其題:“先王制軒冕,着貴賤不求美。”公破題雲:“太古無軒冕,誰分貴賤流。制之然後着,美也不曾求。”又一句雲:“始造聞黃帝,徒行豈孔丘?”座主柳公嗟賞不已,遂擢第一。
  • 4.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庚戌,大定三十年,公年二十三,六月,赴禮部試,擢第同進士。公嫌其科劣,欲辭之。以嚴君切責,且無舊例。不得辭。
  • 5.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辛亥,大金明昌二年,公年二十四,秋八月,丁父憂,寓居天磨山,自稱白雲居士。……後常遊此山作詩。
  • 6.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七,《上趙令公永仁並引》:某謬將爽鈍之資,早佔桂仙之籍。八霜倏變,一命不沾。今伏遇恩門相國閣下掌銓部之劇權,作士倫之精鑑。實難自縮,輒欲求伸。眀鏡台前,雖愧妍媸之易別;洪爐手下,不論利鈍以兼鎔。冀收樸樕之村,用試絃歌之任云云。《上任平章並序》:某居門下久矣,年逾三十,投閒置散,徒恃攀鱗之幸,反為失路之人,苟非恩門相國閣下成物之仁,則其誰恤之耶?冀立薦平原之一鶚,使無泣龍陽之前魚云云。
  • 7.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丁巳,承安二年,公年三十,冬十二月日,冢宰趙永仁、任相國濡、崔相國詵、崔相國讜聯名上札子,薦公請補外寄,以備將來文翰之任,上遂允可。掌奏承宣某,以嘗有微憾,至是奪札子,不付天曹,佯稱忽失,冢宰亦以札子不付為解,便不調之。
  • 8.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己未,承安四年,公年三十二。五月,知奏事相公宅千葉榴花盛開,召賓客賞之,因致詩人李仁老、鹹淳、李湛之及公賦之。後一日,偶謂左右曰:“聞文儒四相國薦某不遂,又有奪札子者。”因曰:“文人相嫉如此!”於是始有用公之意。夏六月,頒政,補全州牧司錄兼掌書記。秋九月,赴全州。
  • 9.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庚申,承安五年,公年三十三……冬十二月,被廢發全州。初公之理州也,通判郞將某貪且偃肆,公不屈,因公事屢激怒之,通判不勝其憤,又欲自專,遂構貝錦之詞。
  • 10.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壬戌,泰和二年,公年三十五。夏五月,丁母憂。冬十二月,東京叛,與雲門山賊黨舉兵,朝廷出三軍徵之,軍幕逼散官及第等充修制員,歷三人,皆以計避不就。至公慨然曰:“予雖懦怯,亦國民也,避國難,非夫也。”遂從軍,於是幕府欣然,奏為兵馬錄事兼修制,蓋暢其情也。
  • 11.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甲子,泰和四年,公年三十七,三月,兵馬凱還,公隨至京師。詩集有“獵罷論功誰第一,至今不記指縱人”,軍士多受賞,公獨未爾,故不能無情,有是作。
  • 12.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乙丑,泰和五年,公年三十八。是年,作上崔相國詵書求官。
  • 13.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丁卯,泰和七年,公年四十。冬十二月,權補直翰林院。公既陸沈,杜門不出。然每歲史館、翰院、國學等儒官薦人常以公為首,又左右多有揄揚者。晉康侯重違眾志,有用之之意,嫌其無因。時方構茅亭,命李仁老、李元老、李允甫及公作記……戊辰,泰和八年,公年四十一。夏六月,翰林除權即真。
  • 14.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壬申,大安四年,公年四十五。正月,除千牛衞錄事參軍事。六月,有翰林兼官闕員,不待頒政,除兼直翰林院。仍本官。
  • 15.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癸酉,崇慶二年,公年四十六。十二月,晉康侯嗣子相國大設夜宴,召搢紳貴介赴座,公獨以八品微官蒙召預焉。及夜半,相國謂曰:“聞君走筆,未之見也,今日試之何如?”因使李仁老唱韻,多至四十餘韻,以燭為題,命名歧研墨。及成,相國大嗟賞不已。明日,將其詩詣府,白於侯,請召試其能。侯初不肯之,再三白之,然後召之,及到,相國曰:“此子不飲,則不得如意。”即命捷步者往其宅取酒來,未及到,侯已置酒觴之。相國又曰:“此子醒醉得中然後可也。”乃計盞飲之。至醺,乃率詣侯前,侯前有筆匣,筆有十餘事,相國親擇善者授之。時庭中有孔雀遊戲。侯以其雀為題,使琴相國唱韻,多至四十餘韻,筆不容一瞬,侯嘆息至垂涕。及欲退,侯曰:“子若望官,即言所志。”公曰:“吾今八品,除七品則足矣。”相國屢目之,意欲令直望參官。其日,相國還第,召讓曰:“子之望官何劣也?何不以參官為望耶。”公曰:“予志也。”及十二月頒政,越七品除司宰丞。
  • 16.    《高麗史》卷一百二,列傳第十五,《諸臣傳·李奎報》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22]
  • 17.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乙亥,貞祐三年,公年四十八。夏六月,公作詩求參職階梯,晉康侯將其詩出示其府典籤宋恂曰:“此子志高者也,應不以階梯為望,權屈而言之耳。若奏上直除參官,則想其志謂何也?”恂曰:“然則其喜不可言,亦眾望也。”及下批,為右正言、知制誥。
  • 18.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貞祐五年,公年五十,春二月,除右司諫、知制誥,賜紫金魚袋。
  • 19.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戊寅,貞祐六年,公年五十一。春正月,遷左司諫,餘如故。己卯,貞佑七年,公年五十二。春,公被劾免官。前年十二月日,外方八關賀表有不及進呈者,公欲彈之,琴相國固止之。至是月,晉康侯考其由,即劾相國及公,相國見原而公獨免官。四月,出為桂陽都護府副使兵馬鈐轄。五月,赴桂陽。
  • 20.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庚辰,貞祐八年,公年五十三。夏六月,以試禮部郎中、起居注、知制誥見召。七月,至自桂陽。前年九月,晉康公薨,嗣子相國代秉政權,故有是命。十二月,遷試太僕少卿,仍起居注,作謝表。辛巳,貞祐九年,公年五十四。夏六月,除寶文閣待制、知制誥,作讓謝表。壬午,貞祐十年,公年五十五,夏六月,太僕少卿即真。癸未,貞祐十一年,公年五十六,冬十二月,除朝散大夫,試將作監,仍待制。甲申,公年五十七,夏六月,將作監即真。……十二月,拜朝議大夫,試國子祭酒、翰林侍講學士,仍知制誥,作讓謝表。乙酉,公年五十八……冬十二月。拜左諫議大夫,餘仍舊,作讓謝表……丙戌,公年五十九。冬十二月,祭酒即真……戊子,公年六十一春正月,除中散大夫、判衞尉事。餘仍。
  • 21.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庚寅,公年六十三,冬十一月二十一日,長流於蝟島。是年八關會侍宴次事有戾於舊例者,是樞密車公所使也。知御史台事王猷怒叱,執事者不從,車公誤以王猷訶宰相,愬之,時公及宋左丞恂夾座,故疑其助揚之,皆流於遠島。
  • 22.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辛卯,公年六十四,春正月十五日,量移桑梓黃驪縣……秋七月,自黃驪至京師。九月,仍備胡兵,以白衣守保定門……公在散官,凡達旦通和書表文牒,皆委之。
  • 23.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癸酉,崇慶二年,壬辰,公年六十五歲……夏四月,復舊除,拜正議大夫、判秘書省事、寶文閣學士、慶成府右詹事、知制誥。六月,移都,公於此京未構屋,借河陰客舍西廊居之,作詩二首。秋九月,為留守中軍知兵馬事。
  • 24.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癸巳,公年六十六,夏六月,拜銀青光祿大夫、樞密院副使、左散騎常侍、翰林學士承旨。嗣子涵為直翰林院。故以親嫌改為寶文閣學士……冬十二月,拜金紫光祿大夫、知門下省事、户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判禮部事,又作讓謝表。
  • 25.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甲午,公年六十七……冬十二月,拜政堂文學、監修國史……乙未,公年六十八,春正月,拜太子少傅,冬十二月,拜參知政事、修文殿大學士、判户部事、太子大保。丙申,公年六十九……冬十二月,上表乞退,上留其表於內,遣內侍金永貂敦諭令復起。公稱病篤,晉陽侯亦以户籍縮歲為辭,勉留之,公不得已至十一月起視事……十二月,拜守太尉。丁酉,公年七十,秋七月……公又上表乞退甚懇,冬十二月,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太保、門下侍郞平章事、修文殿大學士、監修國史、判禮部事、翰林院事、太子太保致仕。……公雖解位家居,於國朝有高文大冊及異朝往來書表等事,無所不為。
  • 26.    《高麗史》卷一百二,列傳第十五,《諸臣傳·崔滋》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22]
  • 27.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秋七月,寢疾,晉陽公聞之,遣名醫等問診不絕,乃取公平生所著前後文集凡五十三卷,募工雕印,其督役甚急,欲及公之眼見,以慰其情也。然以役巨未能告畢,越九月初二日,忽離常寢,向西而卧,以右脅着於席,至夜翛然而化。上聞訃震悼,命有司庀喪事,又令邇臣作誄書以美終,仍贈諡曰文順公。
  • 28.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卷二十,《白雲居士語錄》:平生唯酷好琴、酒、詩三物,故始自號三酷好先生。然鼓琴未精,作詩未工,飲酒未多而享此號,則世之聞者,其不為噱然大笑耶?翻然改曰白雲居士。或曰:“子將入青山卧白雲耶,何自號如是?”曰:“非也,白雲,吾所慕也,慕而學之,則雖不得其實,亦庶幾矣。夫雲之為物也,溶溶焉、泄泄焉,不滯于山,不繫於天。飄飄乎東西,形跡無所拘也;變化於頃刻,端倪莫可涯也;油然而舒,君子之出也;斂然而卷,高人之隱也;作雨而蘇旱,仁也;來無所着,去無所戀,通也;色之青黃赤黑,非雲之正也,惟白無華,雲之常也。德既如彼,色又如此,若慕而學之,出則澤物,入則虛心。守其白處其常,希希夷夷,入於無何有之鄉,不知云為我耶?我為雲耶?若是則其不幾於古人所得之實耶?”或曰:“居士之稱何哉?”曰:“或居山或居家,惟能樂道者而後號之也,予則居家而樂道者也。”
  • 29.    崔滋:《補閒集》卷中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23]
  • 30.    李巖、徐健順.《朝鮮文學通史》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370—388頁
  • 31.    李巖.“海東謫仙”李奎報詩中的李白[J].外國文學評論,2002(02):25-31.
  • 32.    《高麗史》卷一百二,列傳第十五,《諸臣傳·李奎報》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23]
  • 33.    《朝鮮王朝實錄·中宗實錄》卷25,十年六月初二日條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23]
  • 34.    李佑成著,李學堂譯.《韓國的歷史肖像》: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54、157頁
  • 35.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一:民族文化推進會,1990年:第505頁
  • 36.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始諱仁底,己酉歲,將赴司馬試,夢有人類村甿,皆着緇布衣,羣飲堂上者。旁人曰:“此二十八宿也。”公驚悚再拜,問:“今年試席捷否?”有一人指一人曰:“彼奎星,乃知之。”公即就問,未及聞其言而寤,恨未終其夢。俄復夢,其人來報曰:“子必佔狀元,勿慮也,此天機,但莫泄耳。”因改今名赴試,果中第一。
  • 37.    李涵:《東國李相國集》年譜:公始生三月,惡尰滿身,眾藥不理,嚴君憤之,詣松嶽祠宇,擲策卜生死,曰:“生。”問:“藥理與否?”曰:“勿藥理。”自是不復傅藥,皮皆爛,未辨面目。乳嫗常以白麪鋪兩臂,然後抱持之。一日,乳嫗抱出門外,有一老父過曰:“此兒千金之子,何棄之如此?宜善護養。”乳嫗走白嚴君。君疑其神人,使人追之,以路有三歧,遣三人追之。皆不見而還。
  • 38.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全集》第二十一,《七賢説》:先輩有以文名世者某某等七人,自以為一時豪俊,遂相與為七賢,蓋慕晉之七賢也。每相會,飲酒賦詩,旁若無人,世多譏之,然後稍沮。時予年方十九,吳德全許為忘年友,每攜詣其會,其後德全遊東都,予復詣其會。李清卿目予曰:“子之德全,東遊不返,子可補耶?”予立應曰:“七賢豈朝廷官爵而補其闕耶?未聞嵇、阮之後有承之者。”闔座皆大笑,又使之賦詩,佔春、人二字,予立成口號曰:“榮參竹下會,快倒甕中春。未識七賢內,誰為鑽核人。”一座頗有愠色,即傲然大醉而出。予少狂如此,世人皆目以為狂客也。
  • 39.    李奎報墓誌銘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1-29]
  • 40.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後集卷七,《戲贈春州守姜壯元頡乞炭》:三十六地獄,寒冰為之最。沙沙雜羅羅,其苦得可奈?今年我家兒,必定落於內。不有菩薩慈,此厄誰能解?若送炭一銖,價與千金倍。今生若未報,死亦此心在。
  • 41.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後集卷七,《庚子九月十五日修蒙古所送表狀有作》:懸車殘老筆宜停,輒欲和通兩國情。文拙未宣天子意,不如閒坐度餘生。
  • 42.    李巖、徐健順.《朝鮮文學通史》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354頁
  • 43.    李瀷:《星湖僿説》卷十:我國之《李相國集》,初中已失,而復從倭來,刊行於世。
  • 44.    《白雲小説》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1-30]
  • 45.    李奎報墓  .韓國文化財廳官網[引用日期2023-01-30]
  • 46.    李奎報墓誌銘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1-30]
  • 47.    文化部將詩人申東燁等選入“2005文化人物”  .SBS[引用日期2023-01-30]
  • 48.    千虎珍加入《武神》,飾演《東國李相國集》的作者李奎報  .朝鮮日報[引用日期2023-01-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