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最能行

鎖定
《最能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六句寫長江三峽一帶人們的生活習慣,中間六句江上水手行船的高超技能,結尾四句寫當地人們的氣量狹窄,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全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描寫土風,文字樸素。
作品名稱
最能行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最能行作品原文

最能行
峽中丈夫絕輕死,少在公門多在水
富豪有錢駕大舸,貧窮取給行艓子
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
欹帆側舵入波濤,撇漩捎濆無險阻
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
瞿唐漫天虎鬚怒,歸州長年行最能
此鄉之人氣量窄,誤競南風疏北客
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1] 

最能行註釋譯文

最能行詞句註釋

⑴最能:駕船的能手。劉辰翁以最能為水手之稱。
⑵公門:即衙門。
⑶舸(gě):大船。
⑷取給(jǐ):賺錢為生。艓(dié):小船。
⑸論語:書名,封建社會的教科書之一。
⑹隨商旅:即指駕船。小兒、大兒:都指駕大舸的富豪的兒子。
⑺欹(qī):傾斜。
⑻漩:漩渦。濆(pēn):濆湧,湧起的高浪。《蜀諺》:“濆起如屋,漩下如井。”
⑼“朝發”句:語出《水經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缺處。有時朝發白帝(夔州),暮到江陵(宜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又李白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⑽目擊:親眼看見。徵:徵驗。
⑾瞿唐:即瞿塘,峽名。虎鬚:灘名。
⑿長年:指舵師,艄公。《宋景文筆記》:“蜀人謂舵師為長年三老。”行最能:謂通瞿塘、虎鬚很容易。行,一作“與”。
⒀南風:南方逐利之風。《左傳》:“南風不競。”浦起龍注:“競南疏北者,競為南中輕生逐利之風,而疏於北方文物冠裳之客也。解者以為恃強慢客,謬甚。”
⒁士:一作“土”。
⒂屈原宅:秭歸縣北有屈原故宅。 [2] 

最能行白話譯文

夔州峽中男性大多不願讀書在官府求職,而在江上操船為業。
富豪人家有錢駕大船,貧窮門户靠駕小船為生。
小兒只讀很少的一點書,年紀稍大就整束行裝隨商旅船學習鍛鍊。
那些出色的水手斜帆側舵穿波過浪,在波濤洶湧的大江上穩操舟船通行無阻。
朝發白帝城,暮抵江陵,千里水路一日即達,在夔州目擊此事才知果有其實。
瞿塘峽、虎鬚灘兇險無比,這些歸州船伕卻習於水性輕易駛過。
據説此地百姓氣量窄,誤趨南方逐利之風,對於北方文客卻顯隔閡。
如果説這一帶的男子中沒有英俊人才,那山那邊的秭歸怎麼會有出過偉大詩人屈原的宅子? [3] 

最能行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暮春,杜甫由雲安(今重慶雲陽)到夔州(今重慶奉節),這首詩大概是杜甫到夔州後不久所作,當和《負薪行》作於同時。 [4] 

最能行作品鑑賞

最能行整體賞析

杜甫在夔州留意當地風俗人情關心百姓疾苦,寫下了姊妹篇《最能行》《負薪行》以示同情。《負薪行》寫山中負薪女,《最能行》則寫江上水手。
《最能行》開頭六句敍述的是“峽中”人的生活習慣。峽中人不重讀書,多習駕船。從小讀書少,無論貧富多以駕船為生。富人固然有“大舸”可“駕”,而“貧窮”人也只有“行艓子”來謀生。所以小孩少學,長大便“隨商”漂泊。在人人過水上生活的情況之下,便自然湧出了大量“歸州長年”那樣的行舟能手。不用説,富人的“大舸”也是“歸州長年”代為操持的。詩人交待了“峽中”生活習慣之後,筆鋒便轉上對這些“最能”者的具體描繪。
“欹帆”以下六句都是讚頌江上水手高超的行船本領。“欹帆側舵入波濤,撇漩捎濆無險阻”兩句,不是寫水,也不是寫船,而是寫水手行船的高度技巧與勇敢。帆,欹斜着,舵,轉側着,衝入波濤之中,非常形象。“撇漩捎濆”四字,仇兆鰲引《蜀諺》説:“濆起如屋,漩下而井。”並解釋道:“濆高湧而中虛,漩急轉而深沒……行舟者遇漩則撇開,遇濆則捎過。”這更具體地刻畫出了水手們在洶湧的急流中如何巧妙地撇開漩渦,帶過浪頭,而履險如夷——因之也就毫無險阻了。
在上兩句的具體描寫下,接着寫“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詩人在作這首詩的時候還沒有下過峽,未到過江陵,他“目擊”的是峽江水手們令人驚歎、令人欽佩的行舟絕技。這使他深刻體會到“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真正內藴——不是僅因舟輕,流速就可以一日千里,而更重要的是水手們超凡出色的勞動。不然,遇漩而沉,遇濆而覆,或觸灩澦,或滯黃牛,便會形成旅人的難逃厄運,那就談不上“朝發”“暮到”。詩人雖然只經歷了白帝以上的一段水程,但由於他對水手們勞動的瞭解,便使他充分相信“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根據的。詩人只有眼睛向下看,深入勞動人民的生活,飽和着對勞動人民智慧、勇敢和技能的衷心敬佩,才能如此。
下文接着寫道:“瞿唐漫天虎鬚怒,歸州長年行最能。”瞿唐峽的水那樣浩瀚,虎鬚灘的浪那樣暴跳,可是歸州的水手,在航行中最能掌握它。這裏才寫了一句水,而寫水仍為了寫人,寫出了在那驚濤駭浪之中的這些“長年”(舵師)們的驚人本領,詩人對水手們作了熱情歌頌。這幾句是這首詩的中心,充分體現了詩人對勞動的崇高感情和對勞動人民的愛,思想性很高;詩人從生活經歷中,抓住了生活的本質,進行了高度概括,出之以樸素、真切的素描手法,很具有現實主義的創作特色。
詩人在歌頌了“歸州長年”超凡出色的勞動後,在詩的末尾四句,指出了當地存在的另一種現象,就是人們的氣量狹窄,錯誤地以南方的情調相尚,而疏遠北方的僑居者。杜甫自己是“北客”,可能受到某些人的冷遇,但他卻絲毫沒有把這放在心上,相反,他為“此鄉之人”辯護道:“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像有些人所説此地不產生英俊的人才,請問屈原是那裏人?屈原的故宅不正在此處的山裏嗎?)”這和他同時期所寫的《負薪行》的末尾“若道巫山女粗醜,何得此有昭君村”一樣,都是為勞動人民辯護。顯然,峽中男子的氣量狹窄和婦女的容顏粗醜,全因他們所處艱難惡劣的環境和困苦的生活條件所致他們的才能容貌,實際並不次於任何地區。只有像杜甫這樣現實主義的詩人,才能有此理解,才能對這些勞動人民寄以真摯的愛。
杜甫的《夔州歌十絕句》之七“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裏,白晝攤錢高浪中”也是寫舟行之速,也是寫“長年”——水手們在浪濤中緊張的勞動的。它和《最能行》同樣是“峽中”水上勞動者最好的頌歌,都是有高度藝術成就的作品。 [2]  [3]  [4]  [5] 

最能行名家點評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始言夔、峽二邦之陋,末以昭君、屈原勉勵其土俗,公詩篇篇忠厚如此。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盛弘之《荊州記》“巫峽江水之迅”雲:“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杜子美詩:“朝發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徵。”李太白“朝辭白帝彩雲間……”雖同用盛弘之語,而優劣自別。今人謂李、杜不可以優劣論,此語亦太憒憒。
明代王嗣奭杜臆》:“最能”當是峽中“長年”之稱。……“瞿塘”、“虎鬚”,此峽中最險者,則歸州長年,必讓最能矣。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二詩(指《最能行》《負薪行》)在夔州偶有所觸,信筆而書,自是大家數。此詩尤近漢、魏樂府。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競南疏北”者,競為南中輕生逐利之風,而疏於北方文物冠裳之客也。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張雲:寫出楚人習慣操舟之態(“欹帆側舵”二句下)。 [5-6] 

最能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唐開元年間後期,舉進士不第。唐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作品,顯示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他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代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9
  • 2.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30-231
  • 3.    陳貽焮.杜甫評傳(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86
  • 4.    海 兵.杜甫詩全集詳註.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82-283
  • 5.    姚奠中.杜詩《最能行》辨.名作欣賞,1980(01):117-118
  • 6.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046-1047
  • 7.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