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惇

(南宋官吏、詩人)

鎖定
曾惇(約1094-1156後) [1]  ,字谹父,南豐(今屬江西)人。曾紆子。高宗紹興三年(1133)官太府寺丞,十二年知黃州,十四年知台州,十八年知鎮江府,二十六年知光州。曾惇詩,據《能改齋漫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2] 
中文名
曾惇
谹父
出生日期
1094年
籍    貫
南豐(今屬江西)人

目錄

曾惇生平

曾惇,字宏甫、宏父、竑父、谹父,江西建昌南豐人。南宋時知名度頗高,《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一説:“曾谹父,名惇,以故相之孫,工文辭,播在樂府,平康皆習歌之。有詞一卷,謝景思為序。”
曾惇出生於文學世家,他的曾祖父曾易佔共有六個兒子,長子曾曄、次子曾鞏、三子曾牟、四子曾宰、五子曾布、六子曾肇。曾惇的祖父曾布、伯祖父曾鞏、叔祖父曾肇,與蘇軾、蘇轍兄弟倆同科進士及第。曾肇之子曾縱蘇轍第五女為妻。
南宋紹興十年(1140),歲在庚申,曾惇因紹興八年進祖父曾布所著《三朝正論》,由右承議郎轉官一階,以郎中知黃州。
曾惇初到黃州,歷訪東坡遺蹟,眼見名賢勝蹟毀壞無存,心中不忍。紹興十一年(1141),曾惇囑黃州神霄宮道士李斯立主持重建東坡雪堂。當年歲在辛酉,黃州詩人何斯舉應太守曾惇之囑,作雪堂上梁文,有警聯雲:“堂毀崇寧,奄作鼪鼯之野;歲在辛酉,蔚為鸞鳳之棲。”文字表述得十分清楚,雪堂毀於北宋崇寧年間的黨禁,其遺蹟滿目荒野,鼪鼯雜處其中;時隔六十年的紹興十一年,又逢辛酉,雪堂重建,面貌一新,鸞鳳又有棲息之所。
曾惇在黃州太守任上,除重修東坡雪堂之外,還修葺了睡足齋與棲霞樓,並親自撰寫了棲霞樓上梁文,文中佳句頗多,如“訪臨皋之故基;獨棲霞之最勝”;“孫仲謀之圓壇對峙;元次山之窳蹲在傍”;“何用橫槊賦詩,繼‘烏鵲南飛’之句;但當舉酒屬客,歌‘大江東去’之詞”等等。
曾惇修復棲霞樓後,黃州赤壁為之改觀,曾惇於欣喜中將其繪製成圖,並請姐夫王銍題詩其上,有“黃州刺史清如鏡,水光山色心同瑩。牧之出守到元之,誰解把詩聞萬乘。圖成攜得千里行,孤城趁落斜陽城。江頭莫指挽鄧處,離合古今同一情”之嘆。此詩前有小序,雲:“黃州棲霞樓,蘇翰林所賦‘小舟橫截春江’是也。曾谹父罷郡,畫為圖,求詩。”
曾惇在黃州,除修復東坡遺蹟、寫詩填詞紀念蘇軾之外,他還用標新立異的方式仿效東坡文酒詩會風流,以表示自己對蘇東坡的熱愛與景仰。
曾惇的幼子名用孫,受父親的影響,喜歡作詩填詞。曾惇在黃州喜歡與文人相聚,9歲的曾用孫一日應客人之命,以《黃州赤壁》為題作五言絕句説:“白浪高於屋,風回熨貼平。周郎呼不醒,久立聽江聲。”曾用孫的即興創作,深受人們喜愛。
南宋紹興十年(1140)九月,秦檜力主罷兵,召岳飛赴行在(臨安),劉錡還太平州。十一年(1141)四月,高宗趙構為了與金息兵議和,將宋金淮西戰場上的三大將張俊、韓世忠、岳飛召回臨安,削其兵權。七月十一日,左僕射秦檜加少保,封冀國公。十二月底,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紹興十二年(1142),歲在壬戌,高宗與金和議,割地稱臣,以力主和議的秦檜為太師、魏國公。當時主張抗金的知名人士對高宗與秦檜喪權辱國、殺害民族英雄岳飛的行為十分痛心,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曾惇卻在黃州作《書事十絕句》,為高宗、秦檜大唱讚歌。
曾惇稱秦檜為“真聖相”,《能改齋漫錄》除卷十一有詩記之外,卷五“裴度聖相”條下也有記述:“紹興間,曾惇黃州書事,亦用此詩云:‘裴度只今真聖相,勒碑千載可無人。’”
高宗把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的兵權收歸的真正動機,雖然通過秦檜的運作後息兵議和,但心底並不坦然,恰在這一時候,居然得到黃州太守、故相曾布之孫曾惇的理解與擁護,心中大喜。曾惇因此贏得了宋高宗以及秦檜的賞識。
南宋人李心傳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五十一紹興十四年六月下載:“右朝奉郎曾惇知台州。惇嘗獻秦檜詩,稱為‘聖相’,故以郡守處之。”據李心傳此記,以郎中知黃州的曾惇因獻詩諂媚秦檜,轉官一階,又以右朝奉郎出知台州,時間是在紹興十四年六月。《宋史全文》卷二十一中亦載:“甲子紹興十四年……六月辛巳朔,右朝奉郎曾惇知台州。惇嘗獻秦檜詩,稱為‘聖相’,故以郡守處之。”
紹興十四年六月上旬,曾惇接到辛巳朔日的升遷之命後,不久離開黃州。曾惇對政治形勢的敏感以及獻詩投機的卑鄙無恥行為,雖然贏得了榮名,同時也招致惡議。後人評曰:曾惇雖然竭力諛檜,不過改知州為知府,所得有限,枉做小人一場。 [1] 

曾惇詩文作品

念奴嬌(送淮漕錢處和)
繡衣直指,問凌風一笑,翩然何許。詔山層霄持漢節,千里秋風淮浦。鑑遠江山,竹西歌吹,曾被腥羶污。須君椽筆,為渠一洗塵土。
休厭共倒金荷,翠眉重為唱,渭城朝雨。看即揚鞭歸騎穩,還指鬱葱深處。寶帶兼金,華韉新繡,直上雲霄去。回頭莫忘,玉霄今夜風露。 [2] 
朝中措
緣華居處渺雲深。不受一塵侵。細看宜州新句,平生才是知音。
凌波一去,平山夢斷,誰是關心。惟有青天碧海,知渠夜夜孤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