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法四體

鎖定
中國書法習慣上分為正、草、隸、篆四體。正書指楷書、魏碑;草書指狂草、大草、小草、章草;介於草正之間的則是行書;隸書主要用於抄寫公文,後用於書寫碑刻與摩崖石刻;篆書則是甲骨、鐘鼎、石鼓及小篆的總稱。
中文名
書法四體
組    成
“正”“草”“隸”“篆”
組成數
4體
草書代表
張旭懷素

書法四體字體簡介

中國書法習慣上分為正、草、隸、篆四體。正書不僅指楷書,還指魏碑。草書則指以張旭、懷素等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還指比狂草規範一些的草書,稱小草,以唐代孫過庭的《書譜》為之代表。另外,還有一種隸書的急寫,稱為章草。介於草正之間的則是行書。隸書產生於秦末漢初,開始主要用於抄寫公文,以求簡便,後來也用於書寫碑刻與摩崖石刻。篆書則是甲骨、鐘鼎、石鼓及小篆的總稱。

書法四體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説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就是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書法四體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峯,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書法四體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書法四體篆書

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書法四體楷書四大家

書法四體顏體

顏體由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創,和柳公權合稱為“顏柳”,有“顏筋柳骨”的説法。“顏體”是針對顏真卿的楷書而言的,其楷書結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善詩文,著作甚富,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書法四體柳體

柳公權(778-865),唐朝最後一位大書法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書法初學王羲之,以後遍閲近代書法,學習顏真卿,融會自己新意,然後自成一家,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為後世百代楷模。他的字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書貴瘦硬方通神”他的楷書,較之顏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顏筋柳骨”之稱。柳公權的傳世作品很多,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其中《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最能代表其楷書風格。

書法四體歐體

歐體始祖歐陽詢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今湖南),以楷書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體被稱為“歐體”,與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頫)體並駕齊驅
歐體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創作的一種楷書字體,其特點是方圓兼施,以方為主,點畫勁挺,筆力凝聚。既欹側險峻,又嚴謹工整。欹側中保持穩健,緊湊中不失疏朗。

書法四體趙體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
著有《松雪齋集》。《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

書法四體代表作品

楷書: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柳公權《神策軍碑》。魏碑的代表作則是《鄭文正公碑》。
草書:王羲之《十七帖》、宋代黃庭堅以及米芾的作品、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張瑞圖、王鐸、徐渭等。
王羲之《蘭亭集序》 王羲之《蘭亭集序》
行書:王羲之《蘭亭集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東坡、米芾等。
《禮器碑》 《禮器碑》
隸書:《禮器碑》《曹全碑》《張遷碑》。後代則在明清兩代有不少很有造詣的書家,如金農、伊秉綬、何紹基等。
篆書:主要是以龜甲、青銅器上的文字為代表,石鼓文以及李斯小篆及唐代李陽冰篆書,近代鄧石如、吳昌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