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

鎖定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中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中文名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
別    名
大寨村
地    址
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信息介紹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又名大寨村,是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這裏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羣眾生活十分,通過艱苦奮鬥,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並通過艱鉅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
因此,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和表彰,並於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中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簡介

“農業學大寨”以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李先念、葉劍英、鄧小平、陳毅等曾相繼視察大寨,國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各行各業的人士,共有上千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大寨,來自海外地區134個國家和地區的達2.5萬多人。
現在的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葱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鬱鬱葱葱,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乾淨、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
大寨相續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大寨民俗館、六個紀念觀景亭,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現在的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已經變成了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遊人站在綠樹掩映下的虎頭山上,眺望羣山環抱着的大寨村。
大寨原有800畝耕地,10年前實施退耕還林,現在只剩下300畝農田。過去錯落美觀的“梯田”,種上了優質核桃、蘋果和美國杏,已成為鬱鬱葱葱的林地,大寨村的森林覆蓋已率達到68%。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前身

按照中國古典名著《列子》的説法,太行山原在河北省的南部,與它並排着的還有一座王屋山。相傳很久以前在山北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見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家的出路,便率領他的兒子和孫子要把這兩座大山搬走。有個叫智叟的人看到他的這種行為,感到不可思議,就對他講:這兩座山太大了,你怎麼能搬得走呢?愚公回答説:你這人怎麼這麼糊塗!
你難道不知道,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不會再增長,搬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搬不走呢?於是,愚公一家老小每天挖山不止。後來這件事感動了“天帝”,他派了兩個神仙把兩座大山給揹走了。太行山這才被移到了今天河北、山西兩省交界的地方。
《列子》一書講述的很多故事屬寓言性質。寓言主要用來説明道理,故事本身卻不可以太當真。
大寨村,就位於愚公當年曾試圖遷移過的太行山的深處.而大寨人所做的事情,竟真的與愚公移山相似。
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城東南5公里的虎頭山下,地處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總面積1.88平方公里,全村現有居民約160户,500多口人。
關於大寨村的形成,由於缺乏史料記載,只能根據傳説推測。相傳在北宋年間,宋軍為抵禦金兵,曾派兵把守距今天的大寨東北方約5公里的虹橋關,大寨就是宋軍的一個駐軍營寨。據説當時守軍建有兩個營寨,大的叫大寨,小的叫小寨。這便是大寨村名的由來。據當地人講,小寨村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存在,但住户已經很少,再後來就沒有了。
山西自古戰事多,因此叫“關”、“堡”、“寨”的地方也就多。在山西,有名的大寨就有兩個,除了昔陽縣的大寨,榆社縣也有一個叫大寨的地方,一度也較有名。因為那裏也出過一個有名的農業勞動模範,叫張志全。還在1950年,張志全就成了勞模,而陳永貴當時還少有人知。
昔陽縣的大寨位於虎頭山的一個坡面上,村中間是一條溝。在人民政權建立前夕,全村有約800畝耕地,64户人家,190多口人。
這些耕地如果平均佔有的話,每户約合10多畝。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按照大寨展覽館提供的數字,當時全村約800畝土地,有60%,也就是大約480畝為1户地主和3户富農所佔有;另有22%,即170多畝為12户中農所佔有;而其餘48户貧農、下中農一共才佔有不到150畝耕地。
太行山區的耕地十分貧瘠,生產條件又極為簡陋,糧食產量很低。1畝地1年能收穫70公斤糧食就算不錯了。廣大農民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大寨人説他們過去有三窮、五多。
三窮是:人窮,地窮,村子窮;五多是:當長工打短工的多,負債欠賬的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尋死上吊的多。
後來使大寨聞名天下的陳永貴,他的母親和姐姐就被賣掉,而他的父親在萬般無奈的境況下,就是上吊尋死的。由於人窮,大寨村的住宅也十分簡陋。人們多在山溝的兩邊土坡上挖土窯居住。只有少數有錢的人家蓋得起磚房或用石頭壘起窯洞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歷史背景

大寨村之所以名聞天下,是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村裏出了個陳永貴。在他的領導下,大寨村民自力更生、戰天鬥地、艱苦創業,重新安排家鄉的山河面貌,從而引起了世人的景仰。而在陳永貴之前,大寨幾乎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印記。
民國年間編修《昔陽縣誌》,儘管大寨距縣城只有5公里,但由於“無可道也”,縣誌竟連大寨的村名都不記載。
昔陽在1940年被日本人佔領,成了淪陷區。不過在當時,凡有日本軍隊的地方,也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太行山區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武裝鬥爭的重點區域,除了正規軍,還有許多抗日游擊隊。當時在昔陽一帶活動的就有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獨立營。共產黨的軍隊在抗日鬥爭中發展壯大,也教育了廣大生活在太行山區的老百姓。
1945年8月,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昔陽縣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大寨的貧苦農民盼來了翻身解放的一天。在隨之而來的土地改革中,大寨35户貧農和下中農分得了土地400多畝、房屋41間、窯洞32眼,還分得了一些牲畜和生產工具。
第二年,大寨貧苦農民賈承福、賈承財、賈進財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大寨村的第一批中共黨員。開始,他們被編入鄰村武家坪的黨支部。1947年,便在大寨正式建立了黨支部,賈進財為首任黨支部書記。
大寨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城東南部,全村有160多户人家,510口人,總面積1.88平方公里,海拔為1162.6米。
這裏屬太行山土石山區,由於長期風蝕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形貌。村座落在虎頭山下,層層土地在山坡上掛着,舊社會人們常常形容為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畝平,年年災情多。三天沒雨苗發黃,下場急雨地衝光,地裏土肥地邊流,沖走肥土剩石頭,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最後得到的還是飢餓,所以當時大寨有四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扛長工打短工的多、外出逃荒的多。
大寨在45年解放,46年組織了互助組,47年建立了黨組織,53年辦合作社。合作化時期,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以及賈進才、賈承讓、梁便良、宋立英等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組織廣大羣眾,走集體化的道路,首先向羣山惡水展開宣戰。
制定出十年造地規劃,他們就憑着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钁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的苦幹,河溝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不僅解決了大寨人的温飽問題,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餘糧。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洪澇災害,山流、地衝、房倒、窯塌,羣眾生活十分困難,十年心血付之東流。災後上級領導慰問大寨人,並送來了錢、糧、物資,大寨人沒有收下,給國家退回去了,並説:"遭災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國家救濟,國家的錢財從哪來呢?"黨支部當即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號:"不要國家錢、糧、物資,交售國家糧食不能少、羣眾分紅不能少、社員口糧不能少"。
在陳永貴同志的帶領下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熱潮。我們日戰大寨田夜戰新農村,花費了五年工夫,一個嶄新的大寨,展現在人們面前。
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針。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華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華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大寨人這種戰天鬥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澤東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周恩來總理在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大寨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周總理曾三次陪同外國元首視察大寨,鄧小平、李先念、葉帥等120多位老一輩領導人光臨大寨。國際國內客人在十五年內到大寨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大寨人把鼓勵和鞭策變為動力,不斷髮展,不斷前進。工作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現狀

大寨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1983年推行了農業生產責任制,八十年代後期,大寨開始嘗試發展鄉鎮企業,建起了煤礦、化工廠等小型企業。期間,農民放開手腳,個體經營經濟也開始發展起來,養鹿、養豬、養羊,做豆腐、汽車、拖拉機跑運輸,經商等專業户相繼湧現。多種經濟成份打破了單一的農業生產格局。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膽改革,鋭意進取的年代,鄧小平南巡講話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壯了大寨人的膽,使大寨人深刻認識到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哲理,使有艱苦奮鬥傳統法寶的老典型再度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大寨黨支部的帶領下,解放思想,學習先進農村的經驗,規劃大寨新發展藍圖。
九二年全村每户出一人,組織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進農村參觀學習,而後又多次組織幹部到外省外地學習,通過數次實地學習考察,給大寨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業穩步發展,工、副、商貿業拔地而起。92年成立了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引項目、引人材、引資金建起了年產10萬噸的水泥公司,糧食轉換的酒業公司、製衣公司、煤炭發運站、煤礦、毛衣廠、貿易公司、吃住行一體化的森林公園。十個企業年收入9050多萬元,1999年-2000年,年上繳國家税收分別為300、350萬元,上交提留資金年300多萬元,人均上交國家1萬多元。
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經營體制是大寨經濟發展的一大要素,過去幾百口人都從事一項工作--農業。現在土地雖然已分給羣眾,三十年不變,但是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合理調整勞動力的使用,集體為羣眾提供了五統一,即:統一實施新品種試驗和新技術推廣;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統一實施機耕、機播、秸稈還田;統一實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實施的應用;統一規劃農田基本建設。由於強化了集體統一經營職能,農民的負擔減輕了,百分之九十的勞動力從事了工、副業,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從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帶來了大寨人各方面的變遷。
(1)住房的變遷:現已有三分之一的羣眾修起了新宿,甚至從窯洞排房變為二層樓房,户均面積168平米,總造價7萬人民幣,農户出資五萬元,集體補償2萬元,整地、規劃、設計、水、電、路實施全由集體解決。至今已有24户人家搬進了新樓房。
(2)膳食的變遷:大寨人當年吃的是野菜、穀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兩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説的,三百六吃不飽肚,丈八布露着肉的生活,現在的大寨人吃的是白麪、大米、鮮菜、肉類,過年過節六冷八熱,給城裏人生活無任何區別。
(3)衣裝的變遷:當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補了又補,釘了又釘。冬無棉,夏無單。現在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齊全,形狀、花色與城裏人一般。
(4)家用器具的變遷:當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窯洞,睡的是炕頭,除了勞動用的工具再無家庭擺設。現在的大寨人電視機、組全音箱、電冰箱洗衣機電話樣樣都有,摩托70多輛,還有汽車、拖拉機等,一切都方便了。
隨着集體實力的增強,農民生活實現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從幼兒到小學免費上學);老有靠(實行了養老保險金制度,從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領到60元,70歲以上月領100元,共產黨員月領150元,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三戰的月領120元);考有獎(凡考入大學、大專、中專的學生集體年發給獎學金,本科大學生年1000元;專科大學生年800元;中專生年500元)。
“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自來水)、運輸不用挑(汽車、拖拉機)、看病不用跑(村辦醫療保健站服務上門)。大寨人不僅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設施和建設環境方面的改造是同步進行的,93年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三層樓的新辦學校,改變了教學環境,94年投資120萬元修築了3.8華里的盤山公路,硬化了路面街道。96年投資160萬元打深井引水,井深742米,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吃淡水的問題。
95年開始建設大寨森林公園共投資1000多萬元,內有周恩來紀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覽館、農民文化藝術館、陳永貴墓地等景點,植樹造林,種植花卉1000多畝,不僅發展了旅遊事業,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大寨的生態環境。2000年投資207萬元,修築了一座能蓄水6萬方的水庫,可灌溉大寨的600畝良田。

昔陽大寨村生態農業園所獲成績

大寨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經常組織幹部羣眾學習鄧小平理論,開展瞭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及民主法制的教育,進行優良傳統的教育及江總書記關於“三個代表”的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舉辦不同形式的培訓班,如:農廣校、農科教、法制教、經營管理、營銷出銷、外語學習等,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主力和實力。
大寨的黨風好,民風正,無邪惡、邪教,黨支部連年受到中央、省、市、縣各級黨委的表彰。
1995年1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同年6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基層黨組織”;
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命名為“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
2001年7月1日被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總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