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綿田

鎖定
海綿田是深翻地三尺,目的大概是讓農作物紮根深,遇降水土地能多吸收水分。
中文名
羽風
外文名
yufeng
大寨村的自然條件很差。修水庫防洪灌溉,沒有合適的庫址。引水灌溉,山上沒有水源,引遠處河水提水灌溉,揚程太高。而且。但是,這並沒有難住大寨人,大寨羣眾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找到了真正的出路。根據當地常年雨量並不算少,坡地、梁地的土層也比較厚的有利條件,採取。即:設法使雨季、雨天既不致造成洪澇災害,水土流失,又能把雨水保存起來供應旱季、旱天農作物生長的需要,。
在中,大寨人的具體做法是:,修水平梯田、閘山溝淤地,做到,克服水土流失;第二步,通過等措施,加深了耕作層,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大大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的能力。大寨耕地疏鬆的活土層幾乎都在一尺左右,就像一層一尺厚的海綿。另一方面,又採取相應的措施,培養土壤的肥力,使土地成為農作物的一個儲存養料充足的供應倉庫,促使農作物生長,增強抗災能力。大寨村經過加工改造的土地,經受了一般旱澇的考驗,保證了農業的穩定增產。這是大寨人建設穩產高產農田的一條重要經驗。他們這種加深土地耕作層,提高蓄水保肥的能力,培養土壤肥力的經驗,在農業上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對那些發展水利灌溉的條件十分困難,但常年雨量並不太少的旱作地區,則具有特殊意義。
,在以後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各地都在修大寨田,人們把山坡地修成了水平梯田就叫大寨田。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大寨田,並不是實際上的大寨田。
大寨人除了把坡地修成水平梯田,還通過不斷深耕土地、連年不斷地大量施用秸稈漚制的農家肥,使耕地裏腐殖質增加,團粒結構增加,微生物增殖快,結構綿軟,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根系發育。這種地,一腳踩進去,像踩在棉絮上一樣,國家農業部將其總結為"海綿田",並在北方普遍推廣。這種田,保水性能好,肥力高,抗旱能力強,因此是穩產高產田。
大寨田並非古來就這麼肥沃。恰恰相反,陳永貴等大寨人從祖上繼承下來的是一小塊一小塊貧瘠的土地,人們形容當時的土地是:土塊打不爛,風吹遍地幹,地邊白草繡成團,地牆荊棘圍了個嚴。一畝地好年景打不下70公斤糧食。合作化以後,大寨人多采用"土摻沙"、"沙摻土"相互調劑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他們便在增加土壤腐殖質上下了功夫。
他們的具體做法簡單説就是秸稈還田。這就是在秋後把玉米、高粱等秸稈鍘碎鍘爛,然後摻水,拌上圈肥或人尿糞,攪和後用土蒙蓋起來,使其發酵。等秸杆完全腐爛後,撒在地裏。採用這種辦法,每年大約有20萬公斤秸稈還到田裏,每畝要有250多公斤玉米秸杆漚肥還田,加上其他農家肥,每畝地一年施肥多達80萬擔。年復一年的大量施用農家肥,使土壤結構發生根本的變化,厚厚的活土層,既鬆軟,又能夠吸收水分,這便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蓄水保墒能力。山西大同市郊區的農民有一次來參觀,用自己戴的氈帽裝了一氈帽大寨土和自己那裏的土做比較,同樣一氈帽土,大寨的土要輕7兩。這就是全國有名的大寨田。因為它踩上去很鬆,所以被稱為"海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