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製漢語

鎖定
日製漢語是指現代漢語中從日語借用的新詞。19世紀末起,大量日語的漢語詞流入中國,成為漢語中的外來詞。這類詞彙的來源可分為被日本人賦予新意的中國古籍裏的舊詞以及日本人原創的新詞;前者如“洋行、社會、經濟”等,後者有“大根、抽象、哲學”等。
另外,近代以來中國人獨立或者與外國人合作翻譯的詞被稱為“華制新漢語”。日本為了吸收西洋文明而有系統地引進中文書刊和辭書,這些新詞因而被日語吸收,後來又被中國人原封不動地帶回中國。
中文名
日製漢語
外文名
わせいかんご
定    義
日本人借用漢字創造或翻譯出的漢語新詞彙
別    名
和制漢語

日製漢語定義

日製漢語,指日本人借用漢字創造或翻譯出的漢語新詞彙,以及延伸了含義的漢語既有詞彙。
18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有人翻譯西方新事物。19世紀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人大量系統性翻譯西方書籍,為解決翻譯新概念時“無詞可用”的問題,利用漢字表意的特性翻譯出一系列意譯詞。
現在常見漢語如“共和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幹部”、“否定”、“肯定”、“俱樂部”等都是日製漢語。
不過,想當然地誇大日製漢語的現象也不鮮見,比如“化學”一詞,其實是晚清思想家王韜的意譯。
王韜當年的正式職業是上海墨海書館的僱員。王韜對“化學”這個譯名甚是得意,轉口告訴了書館創辦《六合叢談》的傳教士偉烈亞力,於是在墨海書館出版的《六合叢談》中沿用了這種譯法。
日本人原本將荷蘭語化學一詞chemie音譯為“舍密”。1859年,日本以官方名義出版了《六合叢談》的合訂本。僅僅在《六合叢談》傳入日本一年後,日本人川本幸民的《萬有化學》就刪掉了所有的“舍密”,全部改為“化學”,化學一詞逐漸普及,以致再無什麼“舍密”。
[一]修飾詞+被修飾詞
形容詞+名詞例:人權、金庫、特權、哲學、表象、美學、背景、化石、入場券、下水道、公證人、分類表、低能兒
[二]同義詞復例:解放、主義、階級、公開、共和、教授、鬥爭
[三]動詞+賓語例:脱黨、投票、投資、抗議、規範、動議、處刑

日製漢語歷史文化

幕末之前的和制漢語
日本自古就從漢語借用了大量的漢語詞,逐漸能靈活使用漢字後,也開始創造一些新的漢語詞。所謂“漢語詞”,是指以源自中國古代發音讀出的詞,與現代漢語音可能有相當落差。相對的是“和語詞”,是日文自古而有的詞彙。
  • 和語轉變成漢語讀法,如:原讀おほね的“大根”(蘿蔔)逐漸改唸為だいこん,後者為漢語音讀的發音,所以歸類成漢語詞。
  • 和語的詞組依照漢語語順加以倒裝,如:從“腹が立つ”(生氣)創造出“立腹”這個詞,念成りっぷく,這也是漢語發音。
  • 為日本特有的藝術、文化、職業創造的新詞,如:“芸者”“介錯”。
清末,大量和制漢語、半和制漢語隨着翻譯書刊傳入中國,造成重大的文化衝擊,引起反日情緒。張之洞嚴復林紓章炳麟、彭文祖等人,都曾大加批判。
張之洞對於新翻譯名詞的憎厭,在當時流傳很廣。留日歸國的汪榮寶曾和葉瀾在1903年編纂出版過新名詞詞典《新爾雅》,風行一時。學部司員作出推薦,張之洞指著汪的名字説“是輕薄子,不可用。”但當時學人要完全擺脱和制詞不大可能,張之洞有次請幕僚路孝植擬一辦學大綱,見擬就之文中有“健康”一詞,便勃然大怒,擲還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詞,用之殊覺可恨。”。路孝植回曰:“名詞亦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
彭文祖在撰《盲人瞎馬之新名詞》,認為和制詞滔滔入華為滅國滅族之事,攻擊那些套用日本名詞的人恬不知恥,並着力批評“支那、取締、取消、引渡法人文憑、經濟、引揚、相場、切手、讓渡、差押、第三者”諸詞“不倫不類”,認為中國人襲用是“瞎眼盲從”,力主改新還舊。如認為應當廢止來自日本的“取締”,代之以古漢語禁止、管束;又主張將“場合”改為時、事、處,“第三者”改為他人,“動員令”改為動兵令,“打消”改為廢止,“目的”改為主眼,“取消”改為去銷,“手續”改為次序、程序,“引渡”改為交付、交出,等等。
嚴復尤其努力地鑄造新詞或修改和制詞以為肆應,此競爭從清末延續到民初,至1920年代勝負已判,和制詞得勝。嚴譯的失敗也涉及其所主持的“編訂名詞館”,在名詞統一工作上成效不彰。

日製漢語由來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的時期,大量外語湧入日本,在翻譯時陷入不少無詞可用的困境。
例如,夏目漱石曾經留下這樣的日記:
“ law ハ nature ノ world ニ於ル如ク human world ヲ govern シテ居ル ”
即便在19世紀中期,這些英文詞竟然在日本都“無詞可用”,而如今則可譯作
“ 法律ハ自然ノ世界ニ於ル如ク人類世界ヲ統治シテ居ル ”
這行敍述中,“人類”就是“和制漢語”。

日製漢語造詞原理

和制漢語造詞原理多使用“意譯”(尤其是使用音譯的和制漢語,對漢語使用者來説,無法理解,因此難以在漢語定著)。和制漢語的造詞原理,可細分如下面這些特徵:
抽象化漢語原有詞彙
(一)廣化。例:“社會”作為“society”的譯語,“社會”在古文原指“春秋兩季,鄉村學塾舉行之祭祀土地神的集會”。
(二)窄化。例:“經濟”作為“economy”的譯語,“經濟”原指“經世濟民”,包含政治、經濟等抽象意義。
使用漢語的造詞力直接新創
例如:“製紙”、“製糖”、……
少數形音兼具的音譯
(在漢語中,可能聲音的成分已經難以察覺)
“俱樂部(club)”、“目錄(catalogue)”、“組織(sosiki)”等等。
其中,抽象化漢語原有詞彙的部份,原先雖為漢語,但現今使用的意義已經截然不同,一般也認定屬於和制漢語。
另外,有人也將它們稱為“迴歸詞”。

日製漢語特色

造詞原理
這些由日本自創出來的漢詞,多數來自對西方詞語(英語、法語、俄語等)的翻譯;有些日製漢語是因應翻譯而新創的語彙,有些則是中文古文中既存,但被賦予現代的意義的詞彙。
和制漢語造詞原理多使用意譯音譯者為外來語,非漢語),又可細分下面這些特徵:
  • 抽象化漢語原有詞彙:
    • 廣義化。例:“社會”作為“society”的譯語,社會在漢文原指春秋兩季鄉村學塾舉行之祭祀土地神的集會。
    • 狹義化。例:“經濟”作為“economy”的譯語,經濟一詞出自漢文“經世濟民”,包含政治、經濟等抽象意義。在當時的中國翻譯中,經濟原名資生學。
  • 使用漢字的造詞力直接新創:如“電話”、“製紙”、“製糖”、“細胞”、“元素”等等……
  • 使用宛字音譯,兼顧字義:如:俱樂部(倶楽部/クラブ,譯自“club”)
  • 使用造詞力強的詞尾大量製造新詞:如“~化”、“~的”、“~性”
  • 創造於明治維新時期的和制漢語,由於多是為了翻譯外文中日語本所沒有的詞彙而創的,通常具有“能與原文詞意義完全匹配”的特性。如“名詞”是“noun”的譯語,專為“noun”一詞而創,所以這兩個詞可視為完全同義。
  • 同時,這時代的和制漢語也效法西文裏的“後綴”用在漢語詞,如使用“~化”作為“~ize”的譯語、以“~主義”作為“~ism”的譯語。
半和制漢語
前述“世界”、“社會”、“經濟”等原出於漢語,在日語中借為歐文翻譯,賦予新意義的用詞,屬於廣義上的和制漢語。有人將這類詞彙稱為半和制漢語,也有人不將他們視為和制漢語。

日製漢語考證

漢語詞彙眾多,要判斷某個詞,是否為“和制漢語”並不容易,包括日本自身也時有爭論。一般來説,從古書裏尋找該詞彙是否曾於中國典籍裏有出典,是判斷的方法之一。若一詞在中國古書中找到典故,並意義與現今相符,則該詞並非和制漢語。另外,和制漢語多為翻譯外文所創,一詞意義抽象、且與外文詞彙有明確相對關係時,則可能是和制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