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鶴道

鎖定
施鶴道,北洋政府後期行政區劃名,在湖北省西南部。1921年7月北洋政府荊南道置,1926年12月武漢國民政府下令撤銷。
下轄恩施宣恩、建始、利川來鳳咸豐、鶴峯等7縣,治恩施縣(今湖北恩施市)。轄區約當今湖北省建始、鶴峯二縣以西地區。
中文名
施鶴道
行政區類別
道(地級)
所屬地區
湖北省
下轄地區
恩施、利川、鶴峯等7縣
政府駐地
恩施
性    質
中華民國初期行政區劃名
廢除時間
1926年

目錄

施鶴道沿革

施鶴道設置

民國六年(1917)護法戰爭爆發,鄂軍分區佈防,全省分16個區,其中,建始、恩施、利川、咸豐、來鳳、鶴峯、宣恩為第15區,由第六混成旅第三團團長王都慶負責,駐來鳳。 [1]  此時起,因系軍事要衝,荊南道的施鶴一帶逐漸成為一個行政區劃。
施鶴道地圖 施鶴道地圖
民國十年(1921)7月18日,北洋政府內閣議決:將荊南道中西部七縣劃出,設施鶴道。 [2] 

施鶴道兩任道尹

施鶴道建始縣清溪 施鶴道建始縣清溪
民國十一年(1922)4月13日,北洋政府任命林樹藩為施鶴道尹。 [3] 
民國十五年(1926)5月9日,北洋軍閥陳嘉謨以蔣義明署理施鶴道。 [4] 

施鶴道撤銷

民國十五年(1926)12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下令撤銷湖北省的施鶴道等四個道尹。 [5] 

施鶴道大事記

施鶴道形成期

1918年初,北洋政府之施鶴七縣全部被雲貴川聯軍攻陷,黔軍出萬縣之梅子關入建始、出涪陵沙子關入恩施,川軍出黔江入咸豐。5月,北洋軍吳光新分兵回擊。北洋軍佔據巴東、恩施,南方軍佔據利川(據石乳關、青巖場要隘)、建始,勢均力敵。
1919年初,鄂西靖國軍佔據施鶴七縣,北洋軍發出和談劃界請求。1月29日,鄂西靖國軍總司令蔡濟民被川軍旅長方化南殺害於利川縣城。 [6]  牟鴻勳遂率靖國軍直攻駐恩施的川軍,川鄂兩軍衝突再起。
1921年1月18日,恩施、宣恩、來鳳、咸豐、利川五縣的南軍已經被地方民團驅逐,藍天蔚僅據有建始、鶴峯。2月,靖國軍藍天蔚敗退利川,復遭利川民團攻擊,推至恩施沐撫鎮狗子場、四川柏楊壩鎮毛壩鎮咸豐縣黑洞、小村一帶,有神兵頭領聶真娃,妄自稱帝,並建元“和興”,遍帖告知,1921年乃其“和興二年”,咸豐縣團總兼代理縣長楊道芬兩次率民團圍剿都遭失敗,省督王佔元遂派王都慶旅長率兵進剿。
1921年3月5日,宣恩、來鳳、咸豐三縣保衞團楊道芬等聯合向湖北省長、軍長呈請三縣暫行自治,原因是南北交戰,讓此地人民深陷水火之中。
1921年9月,川軍藍文蔚率軍攻佔利川,利川知縣宋其光攜印逃亡恩施。

施鶴道設治期

施鶴道建始縣晏公塘橋 施鶴道建始縣晏公塘橋
1922年1月4日,北洋軍趙榮華宣佈:川軍潰退,已恢復施鶴道所屬七縣。潘、藍退出之恩施、建始、利川三縣,因自治之民團組織尚未齊備,暫時由施宜鎮守使趙榮華分兵維持秩序。11月27日,施鶴道調整防區:恩施、鶴峯由趙榮華擔任,建始、利川、咸豐、來鳳由楊森新編混成旅駐防。
1923年1月6日,因施鶴人民呼籲,湖北省府通電斥責楊森:不準擅自加增鹽税、挪用税款,不得向地方勒索強借,不得強佔民房為駐地!5月,鶴峯縣警備隊譁變,縣長周渡遇害。
1924年7月,鄂軍調于學忠駐守施鶴。

施鶴道瓦解期

1927年1月,于學忠已經開拔,施鶴道由川軍第二軍魏楷接防,因軍餉難供,且楊魏退走夔萬,魏楷遂率軍退走川東,黔軍李小淵乘勢由湘西進佔施鶴、駐紮恩施,自稱“革命軍黔軍教導師長”,施南商會每日須供給錢四千串、米百石,施屬人民頗以為苦。
參考資料
  • 1.    《申報》民國六年(1917)六月十七日:“第十五區:建始、恩施、利川、咸豐、來鳳、鶴峯、宣恩,第六混成旅第三團團長王都慶駐來鳳。”
  • 2.    《申報》民國十年(1921)七月十九日:“北京電,昨閣議變更施南道區,析置施鶴道,通過。”
  • 3.    《申報》民國十一年(1922)4月15日:“四月十三日大總統令:調任林樹藩署湖北施鶴道道尹,此令。”
  • 4.    《申報》民國十五年(1926)5月11日:“漢口電:陳嘉謨手諭:施鶴道尹林樹藩調省,遺缺以蔣義明署理(九日下午七鍾)。”
  • 5.    《申報》民國十五年(1926)十二月二十六日:“漢口電:江漢、襄陽、荊宜、施鶴四道尹,已明令撤銷(二十五日下午三鍾)。”
  • 6.    蔡濟民  .利川史志網.2015-05-15[引用日期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