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濟民

鎖定
蔡濟民(1886年~1919年1月26日),護法軍政府鄂軍總司令、陸軍中將。原名國偵、字幼襄(幼香)。湖北黃陂人。1905年,入湖北常備軍。1909年任新軍排長,曾參與組織軍隊同盟會、將校研究團,1910年,加入共進會。1911年,任湖北同盟會支部參議部長,武昌起義時,率本標士兵首攻都督署。勝利後,主持謀略處,率師保衞漢口。袁世凱召其赴京,授陸軍中將,拒不受。1913年討袁失敗後去日本,孫中山密授湖北討袁軍司令。1916年潛赴武漢,召集舊部舉事,又失敗1917年,任護法軍政府鄂軍總司令,舉兵龍坪、克武穴,又敗。1919年,被川軍謀害。 [3] 
別    名
香圃
幼襄
出生地
武漢市黃陂區蔡家榨街道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19年1月26日
本    名
蔡濟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蔡濟民人物生平

蔡濟民早年投軍

蔡濟民,原名國楨,字幼襄,湖北黃陂蔡家榨蔡官田村人。出生於1886年。蔡濟民幼承庭訓,天資敏慧,讀詩書,習經史,少時即能誦詩屬文,詩文頗有根基。長而接觸進步書刊,胸懷革命大志,18歲便毅然投筆從戎,參加張之洞舉辦的新軍。後以操課優良被選人湖北陸軍學堂學習,1年即提升為陸軍第八鎮十五協二十九標二營後隊司務長、排長等職。
蔡濟民以排長身份在新軍裏發展革命力量。與範騰宵等人蔘與組織日知會,日知會遭破壞後,蔡濟民在軍營裏轉入秘密活動,暗中聯絡營中的“柳覺詩社”、“自治團”、“振武尊心社”等秘密社團,合併組成“軍隊同盟”,為其主要負責人。為吸引少數下級軍官參加進步活動,蔡濟民還與本標的高尚志杜武庫甘績熙和三十標的王憲章、吳醒漢等人秘密組織“將校研究團”,他在軍隊裏進行艱苦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先後與彭楚藩牟鴻勳,甘績熙等發展革命同志達數百人,為武昌起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蔡濟民是“共進會”會員,因素與蔣翊武、王憲章、張廷輔友善,故又為“文學社”成員。查光佛介紹他入同盟會,並任同盟會湖北分會參議長。以此之故,當“共進會”與“文學社”各圖發展而彼此有牴觸時,蔡濟民居間起斡旋團結作用。當四川保路運動進入高潮時,蔡濟民認為革命良機已到,便竭力促使“文學社”和“共進會”於1911年9月聯合成立起義領導機構,會上推選蔣翊武為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蔡濟民為參議長。9月24日開第三次聯席會議,討論軍事領袖問題,大家再一次推定蔣翊武為起義軍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蔡濟民為參謀部長。 [1] 

蔡濟民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9日(辛亥八月十八日),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製造炸彈,失慎爆炸,起義計劃泄露。此時牟鴻勳等寫信給蔡濟民決定當晚12時由南湖炮隊發動起義,要他迅速通知各同志屆時響應,蔡濟民立即動員並派人各方聯絡,準於當晚起事,聞炮聲即出動。不料城內外互待訊號致誤,蔡等到天明不見動作,心知情況必有變異,當即派人探聽消息,同時約集同志在蓮溪寺另籌辦法。清晨傳來牟鴻勳被捕,三十標三營正在帶操的排長張廷輔也被捕,情況愈趨緊張。清吏大捕黨人,有人詢問第二十九標標統張景良有無蔡濟民其人,張回答只有蔡國楨。張不知蔡濟民即蔡國楨,因之蔡得以倖免。
革命正處於千鈞一髮、生死攸關的緊急關頭,領導起義的主要負責人孫武受傷,蔣翊武避匿,劉堯徵、彭楚藩等犧牲,處在第二線的各標營代表蔡濟民、熊秉坤等人就自覺挑起了發動起義的重任,創造了推翻帝制的豐功偉績。當日12點整,各營值勤換崗,恰好二十九標二營是排長蔡濟民帶班,三十標二營是吳醒漢和徐達明帶班,他們三人藉機湊在一起計議必須馬上動手起事。蔡低聲對吳、餘兩人説:“今晚點頭道名時就幹起來。你們帶三十標一、二、三營的同志佔領楚望台,然後由漢水閘、保安門攻督署左翼,我帶第二十九標3個營的同志由黃廟殿、王府口進攻督署右翼,工程營和炮隊由我通知同時發難。”就這樣具體地議定了攻打清督署的進攻路線計劃。議畢各人回營佈置。
後來得知工程營已有當晚發難的周密準備時,蔡濟民極為興奮,於是同吳醒漢、熊秉坤、金兆龍、方興等商定同謀發難。蔡濟民對熊秉坤保證:“只要你工程營一動手,我馬上帶隊響應。”倆人並約定工程營發難後帶隊經過右旗西營門時向營內鳴槍三聲力號,到楚望台會合。
10月10日下午7時許,工程營發難,熊秉坤如約鳴槍為號,蔡濟民聞聲立即帶隊呼嘯而出,繼工程營後到達楚望台。三十標的吳醒漢、方維、測繪學堂的方興,李翊東等都帶領起義兵先後到達楚望台。當時守台者吳兆麟知事起應之。擁推吳兆麟為總指揮。由蔡濟民、熊秉坤、馬榮等分別率隊攻打清督署。當日中午圍攻湖廣總督衙門的戰鬥進入緊張激烈的決定性階段。清方瑞徵憑固死守。當炮兵入城後革命黨人決定在炮火支持下,三路並進發動強大攻勢。傍晚,蔡濟民由右路率領隊伍出王府口沿長街進攻督署左側。戰鬥開始時並不順利。進展緩慢。到王府口小菜場時即行停止,此處距都司巷僅一箭之隔,敵人有兵駐守。蔡濟民即派戰鬥隊搜索前進,大隊尾隨之。當時正下着小雨,夜黑如漆,炮兵瞄準困難,炮彈命中率低。後來蔡濟民情急智生,就在王府口、小都司巷一帶取衣莊的衣被澆油縱火,頓時火光燭天,並延燒至清督署大門,為炮隊顯示射擊目標。於是炮手以清督署衙門的大旗杆為目標猛烈射擊,彈無虛發,各路起義軍奮力攻下督署,瑞徵倉皇逃走。次日晨,蔡濟民復舉兵和吳醒漢等夾攻鄂藩署,清布政使連甲略事抵抗即行逃竄。到正午12時,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取得了首義的偉大勝利。
照預定計劃,起義得手之後,齊集諮議局會商大計。當時羣龍無首,劉公避匿未出,孫武受傷就醫,蔣翊武存亡未卜,而新政權的建立刻不容緩。當時蔡濟民是革命中心人物,必須馬上解決革命的中心任務問題。正在此時,工程營士兵把原清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挾持到了楚望台。蔡濟民與文學社原有推黎任都督出面主事之擬議,後經大家同意由蔡和劉賡藻往迎黎元洪。
20日下午,黎元洪被迫到會,眾議紛紜,黎默然無一語。有人請黎元洪在佈告上畫押簽字,黎表示拒絕。有人罵黎不識抬舉,不如殺之為快。蔡濟民為顧全大局一直好言相勸,又勸慰同志不要操之過急,對黎不能不給予和平期待。推黎為鄂軍都督,並即由革命黨人蔡濟民、吳醒漢、鄧玉麟、高尚志、張廷輔、王憲章、熊秉坤、徐達明、王文錦、陳宏浩、謝石清等15人組成謀略處,以會議制形式發號施令。這個以蔡濟民為首的起義骨幹分子組成的謀略處,議定成立湖北軍政府和指揮部隊對清作戰等事項,擔負起實際的領導責任。
起義後不久,清兵大舉反撲,武漢形勢危急,黃興趕來督師,於是“陽夏戰爭”發生。黃興任總司令,蔣翊武和蔡濟民任正、副經理部長。從駐地到前線,蔡濟民一直陪隨左右,每戰必親往督陣,黃興稱譽蔡濟民是“鄂中軍人之巨擘”。激戰月餘,革命軍保住了武漢。
革命首先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成立了湖北軍政府,蔡濟民在首義中為推翻清王朝而英勇奮戰,在創建共和國的新政權中,亦竭盡心力。蔡濟民既是謀略處的主要負責人,又在湖北軍政府任參議長,後任各部總稽查等職。當時事業初創,百廢待興,上至政制建立,下到茶水燈油,均由蔡全面經管。他日夜操勞以致面容憔悴,聲音嘶啞,難以出聲,常助以手勢。黨內外人士無不讚其辛勞,而他謙遜自若,任其事而不享其名。遇有爭執,必力任調停。許多人自酮元勳相互標榜,而他從不自我宣傳。他注重辦實事,還親籌經費,撫卹傷兵,教養遺孤,對同志關懷備至。 [1] 

蔡濟民繼續革命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曾授與蔡濟民勳二位陸軍中將,調赴北京,他堅辭不往,養病杭州。他書寫《七律》詩寄懷,濤中有“風雲變幻感滄桑,拒虎誰知又進狼”。“無量金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深刻揭露袁世凱的豺狼本性。
1913年宋教仁案發生後,黃興寫信給湖北的蔡濟民、蔣翊武,季雨霖、熊秉坤等人,指示仍由武漢首先發動,湘皖贛各省繼續響應,實行反袁“第二次革命”。4月,蔡濟民等人在武昌曇華林舉行秘密會議,以推翻袁世凱、黎元洪在湖北的統治為宗旨,組成“改進團”。並推定蔡濟民、季雨霖、吳醒漢、詹大悲等負責軍事方面的佈置事宜。後被黎元洪的偵探破獲,黎命令處決20餘人,同時下令通緝“改進團”的首要分子。湖北反袁黎運動暫時受到挫折。黃興再次命湖北黨人立即發動,要先發制人。6月25日武昌城內外有二、三處發難,很快又被黎派兵鎮壓,蔣翊武、蔡濟民、詹大悲、季雨霖等領導人分別逃亡上海和湖南。蔡濟民先到上海,後赴日本,並加入中華革命黨。其間蔡曾寫回家書雲: “堂堂華夏,竟無立足之地。”
1915年4月孫中山委任蔡濟民為湖北討袁軍司令長官。分湖北為5個區,由蔡報請任命趙鵬飛、熊秉坤,劉英、曾尚武、王華國為分區司令,吳醒漢、江炳靈為長官部參謀長和副官長。他們在湖北各地組織力量進行反袁鬥爭。1916年春,蔡濟民在武漢召集舊部江吉、李振民等運動南湖炮隊舉事,因配合不力,被奸人破壞,不少革命黨人犧牲。於是蔡濟民又回上海籌措經費,留牟鴻勳等駐漢,繼續進行反袁鬥爭。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設軍政府,於7月發動護法運動,任蔡濟民為鄂軍總司令。蔡濟民於11月起兵龍坪,攻克武穴,以孤軍無援失敗,楊春龍、謝吟秋、侯千屏等20餘人死難。蔡濟民與李某匿廟內匾額上一日兩夜,最後易僧衣逃出,後轉赴廣州。適逢牟鴻勳、蘇成章等起兵利川,他們遙奉蔡濟民為總司令,電請即日前往主持,於是蔡由廣州繞道赴利川就任。
1917年底,蔡濟民在利川與牟鴻勳、蘇成章、董用威(董必武)等人組建鄂西靖國軍,蔡為總司令。這支護法革命武裝對全國護法運動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對北洋軍閥是沉重的打擊。當時,利川先就駐有一支川軍,其頭領是方化南。川軍明裏也唱護法,暗裏只是為爭地盤,時刻伺機搞垮靖國軍。1919年元月25日,川軍佈置全城戒嚴,蔡濟民未識破川軍的險惡用心,疏於輕敵,先無戒備,也未採取應急措施,終於落人魔掌,不幸於1919年1月26日遭到方化南殺害,時年33歲。
蔡濟民被害驚動全國,革命黨人紛紛聲討川軍之倒行逆施,當時董必武、張祝南赴滬呼請孫中山指示為蔡報仇。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方化南畏罪自殺。蔡的功績永昭人間,功德永垂後世。 [1] 

蔡濟民後世紀念

蔡濟民墓
蔡濟民墓位於武昌伏虎山北麓。蔡濟民(1886-1919年),字香圃,湖北黃陂人,日知會會員。武昌首義前,被推選為起義總指揮部軍事籌備員。首義爆發,蔡濟民率部最先到楚望台與工程營會合,並擔任王府口一線的主攻任務。攻下總督署後,又繼續進攻落署,戰功卓著。湖北軍政府成立後,主持謀略處。陽夏保衞戰中,他率部轉戰漢口、漢陽。後來,蔡濟民積極參加反袁、護法鬥爭,1919年在利川被害。1927年,其弟呈請湖北當局撫卹、省政府決議公葬於伏虎山。章太炎撰墓誌銘,稱讚他“軍中能者以黃陂蔡君為桌,房帥辟易,江漢以清”。原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基為1981年重修,坐東朝西基礎為磚石築,橢圓封土頂,墓長3.6米,寬2.6米,高2米。仿懸山式基碑,高2.7米,寬1.2米,上刻“蔡濟民先生之墓”。四周是高1米的圍院,佔地80平方米。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華著名烈士 第1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09:611-616
  • 2.    武漢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武漢市志 文物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02:83-84
  • 3.    施善玉等主編.中國軍事人物辭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0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