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共進會

鎖定
共進會是清末由一部分長江中下游和南方几省的中國同盟會會員組織的外圍革命團體。
中文名
共進會
成立時間
1907年8月18日
經營範圍
中國同盟會外圍革命團體
公司類型
平均人權
起義時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1907年8月18日,各地哥老會、孝義會、三合會、三點會首領及部分中國同盟會會員於日本東京成立共進會,與會者有川、鄂、湘、贛、皖、浙、粵、桂、滇等省人士百餘人,絕大多數是同盟會會員。共進會主要領導人是同盟會會員焦達峯、日知會會員孫武等。共進會成立後,當即用白話、文言發表2個着重強調排滿的宣言。共進會尊孫中山為領袖,它以同盟會的總理為總理,以同盟會的綱領為綱領,但將“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
共進會的領袖稱作會長,第一任會長為張伯祥,後由鄧文翬接長,第三任會長為劉公。會長之下設內政、外交、財政、交通、軍務、僑務、黨務、參謀、文牘等9部,各設1部長。並設立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江蘇、廣東、廣西都督,預備革命成功後接管政府。
共進會的最初參與者多為留日的軍校學生,有較好的社會背景,大多來自鄂、湘、贛、川等省分。
1908年秋,共進會的主要成員陸續回國活動,發展革命組織成員和進行革命,其主要的行動目標在長江流域,偶爾也至兩廣活動。如張伯祥曾在四川活動,鄧文翬曾至江西設立分部,但在大多地區發展並不順利。
1908年冬,孫武、焦達峯等先後返國,至武漢,約集一部分革命人士,於次年春設立共進會湖北分會,總部設在漢口法租界(後遷至漢口俄租界寶善裏),積極聯絡長江兩岸會黨,秘密編成5鎮軍隊,由孫武任正督統,每鎮設副督統分別統率。焦達峯嗣後返湘,在長沙設共進會湘部總會,並親往瀏陽、醴陵及江西萍鄉等地與會黨擴大聯絡,也仿湖北的作法,分別編成幾鎮。江西共進會則由鄧文翬主持,以原有的反清小團體易知社為基礎,擴大改名建成。
1910年,劉公攜十八星旗歸鄂。至此,東京的共進會組織全部轉移到國內。
1911年春,共進會重要成員鄧玉麟在武昌設同興酒樓為聯絡據點。共進會在湖北新軍中的活動取得長足的進展,與文學社並稱新軍中的兩大革命團體。該年初秋,文學社和共進會達成聯合協議,組成統一指揮起義的領導機構,從而共同發動10月10日武昌起義。湖南首先響應武昌起義。焦達峯領導的共進會和會黨,參與長沙起義,獲得勝利,焦達峯被舉為湖南軍政府都督。江西共進會人蔘加九江和南昌的起義。
辛亥革命後,由於多數領導人分別同其他派別從事籌組政黨的活動,共進會無形中渙散解體,一些成員選擇加入同盟會,一些成員則集結在後來的副總統黎元洪四周,有些成員則就此離開政治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