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壩鎮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轄鎮)

鎖定
毛壩鎮,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地處利川市東南部,東與恩施市交界,南與咸豐縣接壤,北與元堡鄉毗鄰,鎮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區48千米, [15]  區域總面積325.42平方千米。 [16]  截至2019年末,毛壩鎮户籍人口為42309人。 [16] 
先秦時期,地屬巴國 [15]  2013年1月31日,經請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利川市撤銷毛壩鄉,設立毛壩鎮,以原毛壩鄉的行政區域為毛壩鎮的行政區域。 [14]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毛壩鎮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17]  鎮人民政府駐毛壩。 [15] 
截至2019年末,毛壩鎮有工業企業21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2個。 [16] 
中文名
毛壩鎮
別    名
壩漆之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
地理位置
利川市東南部
面    積
325.42 km² [16]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毛壩
電話區號
0718
郵政編碼
44542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大茅坡
夾壁
星斗山
車牌代碼
鄂Q
人    口
42309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16] 

毛壩鎮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地屬巴國
唐宋時期,為施州南寨蠻地。
圖1 土司時期的毛壩 圖1 土司時期的毛壩
元代、明代及清初,屬湖廣施州衞施南土司轄地。位於農科村四組的覃向氏之墓碑刻:“夾壁、三尖、毛壩,系施南司地方。原配施南司忠軍官覃寅 字宗夏。” 可以佐證這段歷史。
明代,為宣撫司,屬施州衞。
明洪武年間,施南土司先後設治於夾壁村、田壩村。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宣撫使覃大勝在田壩村龍孔壩結寨反明,被涼國公藍玉平定。
明永樂二年(1404年),改為長官司,後復為宣撫司。
清雍正九年(1731年),覃禹鼎發給夷宗土千總印劄。 [1]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土歸流,毛壩入新設施南府利川縣,為中汛講讓裏南六、七、八保。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利川縣郭裏南七保。
清末毛壩地圖
清末毛壩地圖(1張)
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茅壩設場,後習稱“毛壩”。 [1]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利川縣劃為18區,毛壩為第四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改為9區,毛壩屬二區團堡。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縣劃為4區,毛壩屬第二區署團堡。民國三十年(1941年),全縣劃為16鄉。 [2] 
1950年,為第七區。
1953年,為十一區。
1956年,為毛壩區。
1958年,為毛壩公社。
1961年,恢復為區。
1975年,屬元堡公社,餘為毛壩公社。
毛壩地圖(1975-1984) 毛壩地圖(1975-1984)
1984年,建立毛壩區。
毛壩鄉地圖(2003年) 毛壩鄉地圖(2003年)
1997年,改區建鄉。 [15] 
2013年1月31日,經請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利川市撤銷毛壩鄉,設立毛壩鎮,以原毛壩鄉的行政區域為毛壩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毛壩。 [14] 

毛壩鎮行政區劃

毛壩鎮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年(1941年),毛壩鄉轄15個保。
1984年,毛壩區轄10個鄉(鎮)、40個村、396個村民小組。
2011年末,毛壩鄉轄沙壩、五一、躍進、田壩、花板、石板、芭蕉、五二、柏臘、農科、聯峯、四溪、雙溪、人頭山、夾壁、新河、山青、青巖、雙泉、雙河、聯心紅衞、新華、馬鹿、白巖、咸池、桃花、中寨、杉木、上坪、清水、車羅、茶塘、向陽、楠木、喻家、老木、蘭田、池坪、竹園、和平、甘道、苦茶、善泥村44個行政村。 [15] 

毛壩鎮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毛壩鎮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沙壩社區、青巖村、夾壁村、農科村、五二村、竹園村、善泥村、田壩村、新華村、喻家村、楠木村、蘭田村、四溪村、清水村、雙河村; [17]  鎮人民政府駐毛壩。 [15] 

毛壩鎮地理環境

毛壩鎮位置境域

毛壩鎮地處利川市東南部,東與恩施市交界,南與咸豐縣接壤,北與元堡鄉毗鄰,鎮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區48千米, [15]  區域總面積325.42平方千米。 [16] 

毛壩鎮地形地貌

毛壩鎮境內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川相互交錯,周緣高山聳峙,構成西南少有的高山盆地。盆地內坡度和緩,相對高差100~300米,呈典型的山原地貌,平均海拔720米。最高峯位於東部的星斗山,海拔1751.2米;最低點海拔高度650米。 [15] 

毛壩鎮氣候

毛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雲多霧大,雨熱同期,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在12℃以上,無霜期平均為210天。年平均降水量1471.7毫米。 [15] 

毛壩鎮自然災害

毛壩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低温連陰雨、乾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雪冰雹等。乾旱天氣多發生於夏秋兩季。旱情最嚴重的是在1959年,從7月1日開始到9月20日結束,長達82天。暴雨、洪澇平均每年3次,以7月最多。大風天氣4月最多。1997年6~8月,暴雨洪澇泥石流和2006年1~3月,持續46天冰凍低濕天氣,是百年一遇自然災害,造成7.6萬畝茶葉受災,茶農損失2.6億元。 [15] 

毛壩鎮自然資源

2011年,毛壩鎮耕地面積39750畝,人均0.9畝;林地面積40.5萬畝。 [15] 

毛壩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轄區總人口4319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448人。另有流動人口8264人。總人口中,男性23101人,佔53.5%;女性20091人,佔46.5%。2011年,人口出生率16.2‰,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長率10.1‰。 [15] 
截至2019年末,毛壩鎮户籍人口為42309人。 [16] 

毛壩鎮經濟

毛壩鎮綜述

2011年,毛壩鎮財政總收入450萬元,比上年增長37.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5萬元,比上年增長42.6%。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42萬元,增值税56萬元,企業所得税1萬元,個人所得税16萬元。 [15] 
截至2019年末,毛壩鎮有工業企業21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2個。 [16] 

毛壩鎮農業

2011年,毛壩鎮農業總產值33062萬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生產糧食18541噸,人均413.9千克,其中水稻7221噸,馬鈴薯223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生漆等。茶葉種植面積97079畝,產量8536噸;生漆面積200畝,產量13833公斤;油料作物種植面積355畝,產量19噸;蔬菜種植面積9217畝,產量5026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毛壩鎮生豬飼養量78753頭,年末存欄33600頭;羊飼養量12000只,年末存欄7000只;牛飼養量7006頭,年末存欄4806頭;家禽飼養量45000羽。生產肉類4389噸;畜牧業總產值4982萬元。 [15] 

毛壩鎮工業

2011年,毛壩鎮工業以茶葉加工為主。工業生產總值2.1億元,工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70%;擁有工業企業11家,職工1423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3億元,比上年增長13%。 [15] 

毛壩鎮商貿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商業網點553個,職工830人。2011年,毛壩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3億元,比上年增長8.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4億元,比上年增長21%。 [15] 

毛壩鎮金融業

2011年,毛壩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24萬元,比上年增長24.1%。 [15] 

毛壩鎮郵電業

2011年,毛壩鎮郵政純收入95萬元,全年電信業務純收入80萬元。 [15] 

毛壩鎮交通運輸

毛壩鎮境內有248省道,縣鄉級公路8條。南距滬蓉西高速公路、宜萬鐵路1千米。 [15] 

毛壩鎮社會事業

毛壩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05人,專任教師2人;小學7所,在校生3273人,專任教師2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116人,專任教師8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6%,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5%。2011年,毛壩鎮教育經費1373萬元。 [15] 

毛壩鎮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0個,會員550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0個,演職人員4002人;電影公司1個,電影放映單位2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44個,建築面積800平方米,藏書2.5萬冊。 [15] 

毛壩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44個,其中衞生院1個;病牀11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2.5張,固定資產總值0.1億元。專業衞生人員40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10人。2011年,毛壩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1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9%。 [15] 

毛壩鎮社會保障

2011年,毛壩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5户,人數57人,支出16.7萬元。城市醫療救助12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68人次,支出1.3萬元。城市生活無着人員救助135人次,支出2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705户,人數3435人,支出243萬元,物價補貼8.2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2人,支出12.8萬元,比上年增長10.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3人,支出27.7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2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68人次,共支出3.2萬元;農村臨時救濟244人次,支出6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050人,緊急轉移安置4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9.2萬畝,倒塌房屋28間,直接經濟損失2.1億元,救災支出16.5萬元。 [15] 

毛壩鎮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毛壩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個。全年郵政業務總量200萬元。國內函件10萬件,國內匯票6.7萬筆,國內異地特快5600萬件,徵訂報紙1340份、期刊40O冊。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7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00門,固定電話用户300户;移動電話用户1.3萬户;互聯網端口總數1000個,寬帶接入用户500户。 [15] 

毛壩鎮歷史文化

毛壩鎮地名由來

毛壩鎮因轄區多生長茅草,稱茅壩,後諧音為毛壩而得名。 [15] 

毛壩鎮文物古蹟

  • 綜述
據《利川市志》記載,毛壩鎮各類文物如下: [2] 
毛壩鎮各類文物
級別
名稱
類別
年代
位置
省級
步青橋及字庫塔 [3] 
古橋樑
清光緒元年(1875年)
雙泉村
州級
永順橋
古橋樑
清咸豐九年(1859年)
花板村2組
市級
農科橋(繼善高橋)
古橋樑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
農科村4組
市級
王問廷夫婦墓
古墓葬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石板村2組
市級
劉魁夫婦墓
古墓葬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山青村劉家灣
市級
黃門陳君墓
古墓葬
清代
青巖村
市級
馬鹿楊氏家族墓地
古墓葬
清代
馬鹿村
市級
劉家老屋
古建築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之前
石板村猿猴架
未定級
石廟羣
古寺廟
清光緒八年(1882年)
苦茶村料包溪
未定級
回龍寺遺址
古寺廟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夾壁村回龍堡
未定級
響雪橋
古橋樑
清同治七年(1868年)
向陽村響雪溪
未定級
小拱橋遺址
古橋樑
清咸豐五年(1855年)
農科村茅坪
未定級
古建築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田壩村龍孔壩
  • 步青橋及字庫塔
步青橋及字庫塔 步青橋及字庫塔
步青橋,位於湖北省利川市毛壩鎮青巖村,建於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南北向跨太平河支流。單孔石拱橋,長21.4米、寬4米、孔跨7.2米,拱券縱聯砌置,橋頭村“步青橋”塔一座。 [4] 
建橋紀念碑 建橋紀念碑
步青橋所在的青巖村,古時為蜀楚鹽道古鎮,挑夫商販絡繹不絕,但常因河流漲水而阻卻商旅往來。當地鄉紳劉玉成(1835~1897年)熱心公益,“始有徒槓,繼為輿梁,皆毀於水”,於是召集鄉人、廣為募捐,於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九月十九開工建橋,於清光緒甲戌年(1874年)九月十九建成,因地處青巖而取名“步青橋”。 [5] 
字庫塔建於青巖河岸步青橋頭,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塔為六角三層塔,高約6米,塔的每層均有六角高翹,塔第一層背面有一個圓孔,第三層正面上方陽刻着“字庫”二字,下方四周雕刻着人物圖案。
清光緒皇帝所賜修劉楊氏節孝碑,距步青橋約20多米,建於清光緒甲申年(1885年),為清光緒皇帝所賜修。碑高約6米,寬0.5米,頂端四角高翹,字跡清晰,保存完好。為紀念劉玉成母親楊氏所建。步青橋及字庫塔由清時當地貢生劉玉成所修。劉玉成曾在北京國子監就讀,然後回到家鄉在青巖河邊辦學,同時修建了步青橋和字庫塔。字庫還兼具記事碑的功能,記述建橋始末及捐款善士名單。
字庫塔 字庫塔
青巖古鎮歷史悠久,且當古蜀(萬州)楚(湘西北)大道,亦為曾經的繁榮集市,同治版《利川縣誌》載:“青巖在城南九十里,兩岸峭壁,青蒼中有巨溪,蜿蜒十餘里。路即沿溪而下,往來鳳、永定、長沙大道,境極幽邃。”位於麻山南側,清同治《施南府志》載詩歌一首:
青巖
袁景暉
昧爽下青巖,競日行空谷。
仰觀雲出岫,俯視泉流瀑。
鳴鳥自往還,林花開撲簌。
定有羲皇人,出入友麋鹿。
何當一過訪,味茲林泉福。
明月扶青琴,長歌招隱曲。
  • 永順橋
永順橋位於花板村2組,始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東北~西南橫跨三灣河。當古毛壩去團堡、施南府等地的要道。單孔復拱式涼橋,全木結構,長24米、寬2.9米,橋面離水面17米,橋廊8列32柱,懸山瓦頂,高3.3米,橋頭立咸豐九年刻《降之百祥》紀念碑。現橋為1990年修繕後面貌。為恩施州級保護文物。
  • 繼善高橋
繼善高橋即“農科橋”,位於農科村四組。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呈南北連接橫跨於毛壩河上,俗稱高橋。為單孔平橋,石砌台實腹石板拱結構,長15米,寬7米,離水面14米。橋南頭崖上立建橋碑兩通,高1.75米,寬0.82米,厚0.18米。橋上古道為古毛壩經青巖至利川的運鹽大路。現橋身主體保存完好,結構較穩定。橋面石部分歪閃,石欄杆大部分散失。
橋東崖壁有功德碑兩塊:“繼善高橋”、“同結善緣”。序文中寫道:“我南六保壁斷崖懸,固屬西南險徑,山長水遠,實為楚蜀通衢。前建石橋,既觸波濤崩圮,繼設木渡,復為風雨摧殘。爰同志美杭,修增其尋”。據當地老人講,橋下正中原掛有寶劍一把,劍鋒朝上游,意為使得龍王不敢抬頭,無水患之災。該劍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鏽掉墜入河中。又傳説當年橋修好後,需要有有頭有臉的人物第一個走過去,恰逢“長毛”石達開入川,就請他來“剪綵”。
繼善高橋
橋下游緊挨着就是高橋電站遺蹟,系1969年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時仍在使用。新舊兩個世紀的產物相依相伴。
  • 回龍寺
回龍寺,俗稱張爺廟(即漢桓侯張飛廟),位於利川市夾壁村,明代古剎。始建年代不晚於明朝熹宗天啓元年(1621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 [6]  坐西朝東,佔地約1000平方米,有門廳、前殿和正殿。 [7]  1960年代拆毀,現僅存西門遺址,該石門系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寺廟住持顯光、覺聰所建,其上仍鐫刻三副對聯、一句橫批及其左右題款、一幅太極圖,另殘存西門竣工紀念碑。
根據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記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利川知縣金祖昌來到回龍寺,當時寺僧向他乞書的“回龍寺”三字,他欣然應允並題詩一首:
夾壁回龍寺
山房雨濕近黃昏,
借讀傳燈淨六根。
愧我腰無學士帶,
且留三字鎮山門。
利川市志記錄了其中一副精彩對聯:
夾壁騰輝,佛焰悠明,萬古照徹三千世界
回龍霞靄,神光遠映,千秋澄清四大部洲 [8] 
  • 利鹹古鹽道
利鹹古鹽道的興盛,源於清朝政府兩次“川鹽濟楚”政策。由於川鹽運送業的興起,出現了專為運鹽的挑夫(俗稱挑二)提供歇腳的集鎮。就利鹹古鹽道而言,沿途有李子凹、瑞坪、紅椿溝、青巖、毛壩、喜生坡、黑洞(今黃金洞)、金洞寺、石人坪、青坪、梅坪等十多個大小不同的集鎮,可謂10裏一小鎮,30裏一大鎮。在這些集鎮中,青巖古鎮尤其繁華興盛。上述步青橋及字庫塔、高橋、青龍寺等均位於鹽道線上。鹽道線上的小拱橋建於清文宗咸豐五年(1855年),位於茅坪,因建採石場而被炸燬。
利鹹古鹽道 利鹹古鹽道
  • 清代民國古墓
毛壩鎮古墓葬
毛壩鎮古墓葬(3張)
清代民國古墓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有:王問廷夫婦墓、劉魁夫婦墓、黃門陳君墓、楊璽夫婦墓、馬鹿楊氏家族墓地。根據這些墓碑記載,這些墓大多是清雍正年後建的,道光、光緒年間居多,而且墓主人大多是西遷入恩施地區的漢人,藉此可以研究該地改土歸流的漢化的歷程。
  • 劉家老屋
劉家老屋 劉家老屋
劉家老屋位於石板村8組猿猴架。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前,坐西北向東南,佔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10平方米。共三廂兩院,全木結構,穿鬥式構架,木刻窗花多種多樣。東院正屋面闊四列三間,寬15.9米,進深6.5米,脊高6.4米,廂房面闊兩間,寬6.9米,進深5.36米。西院正屋面闊五間,寬21米,進深6米,脊高4.9米,西廂吊腳樓面闊11.2米,進深4.8米。建築整體保存較好。 [9] 

毛壩鎮苦茶村石廟羣

苦茶村石廟羣位於苦茶村料泡溪,4座相連、其中2座保存完好,分別為光緒和道光年間文物。主要內容記載是當地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等內容,是古代的善緣文化石廟。 [10] 
二宮二聖廟 二宮二聖廟
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的石廟為“二宮二聖廟”,位於料泡溪溪邊如船頭的巨石之上,高約2米,系“五穀廟、萬天宮、東嶽宮、飛山廟”,分別祭祀農神、李冰父子、山神、少數民族領袖楊再思。其碑文為:“五穀廟、萬天宮。大清同治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眾修二宮二聖廟宇,七年邀約眾姓人等裝修,神像登位,保一方清吉,四番(缺兩字),五穀風登,人民清太,風調雨順,國泰平安,至今神顯神應。解修廟宇,永古千秋。解修首士 吳秀典。”
石廟碑文 石廟碑文
"東嶽宮、飛山廟。同修善緣首士 吳秀本、吳秀位、吳秀翯、羅昌壐、吳秀東、羅昌相。大清光緒八年六月初二日天定辰時。”

毛壩鎮紅色文化

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同志率領工農紅軍由咸豐轉戰利川,先後在毛壩人頭山、青巖村夾壁村 [11]  一帶活動,組織了以吳國清為領導的游擊隊,鎮壓了土豪劣紳,沉重打擊了反動勢力。當地仍流傳鼓舞人心的民歌:
青巖洞、青巖坡,爬上青巖望鶴峯。
不求天、不求神,只求紅軍和賀龍。
五更天亮喜訊來,賀龍紅軍到青巖。
土豪劣紳都跑掉,窮人個個樂開懷。
夾壁村賀龍元帥塑像 夾壁村賀龍元帥塑像
2017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弘揚革命老區精神,緬懷革命先烈,中共利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毛壩夾壁建賀龍廣場,樹賀龍元帥雕像。[22]

毛壩鎮風景名勝

  • 綜述
毛壩鎮素有“夢幻6海”之説,有“大茅坡雲海品味攝影,星斗山林海科研觀摹,五二村茶海農事體驗,人頭山漆海奇景觀光,新茶園竹海綠色沐風,新河村民族歌海互動互融”以及“唐崖河天然神浴休閒,夾壁紅三軍遺址懷古,步青橋字庫文化感悟,花板溪觀猴品茶”等特色旅遊資源。
星斗山位於利川東南隅,距利川市城70千米,總面積1.2萬畝,主峯海拔1751.2米,最低海拔840米,相對高差很大。該山山體呈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起恩施磨搭溝,南抵咸豐三陣巖,西至利川田壩,北臨利川花板溪。為利川、恩施、咸豐三縣(市)界山。山頂曾有明代天啓時所修的三邑寺一座。傳説,該山主峯隔天宮極近,常有神仙摘星辰當燈,來往於星斗山與天宮之間,故名星斗山。
星斗山人家 星斗山人家
星斗山水杉母林 星斗山水杉母林
1980年,星斗山自然保護區籌建,1981年12月,星斗山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同時還設立了“星斗山植物資源保護管理處”,負責研究生態系統發展規律、保護繁衍珍稀樹種。星斗山地處我國西南高山向東南低山、丘陵過渡的第二和第三階梯地帶,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複雜多樣的自然地貌,使該區植物呈現出古、老、稀的特徵,而且具有東西南北中各帶相互滲透的過渡特點。該區植物種類十分豐富。據有關部門反覆考察,截至1986年,該區有維管植物187科,553屬,1019種。其中:蕨類植物2l科,36屬,54種;裸子植物7科,16屬,21種;被子植物159科,501屬,944種;木本植物中,有喬木193種,灌木351種,木質藤木本61種。古老稀有珍貴樹種有禿杉、珙桐、銀杏、鍾萼木、利川銀鵲等40餘種。珍貴花卉植物有蘭草、凌霄花、各色杜鵑、湖北白花木蘭等100餘種。這裏有“藥園”之稱,天麻、北三七、釦子七、頭頂一顆珠、七葉一枝花等數十種名貴中草藥材在這裏大量生長。星斗山動物種類繁多,有鳥類6目,13科,41種;獸類20餘種,蛇類10餘種。據統計,利川重點保護植物佔全國/全省該類植物的比例為:一級佔全國的37.5%,全省的100%;二級佔全國的7%,全省的52.6%;三級佔全國的4.4%,全省的47.4%。而這些重點保護植物,絕大部分都分佈在星斗山。
  • 大茅坡雲海
大茅坡雲海
大茅坡雲海(2張)
毛壩鎮北部的大茅坡位於麻山南麓,非常陡,有盤山公路和雲海日出奇觀。一般會天晴的清晨在大茅坡觀景台就可以欣賞到雲海景觀,時如千軍萬馬出征一般浩浩湯湯、氣勢磅礴,時如蓬萊仙島聳立於波濤之中,又時如含羞的少女不肯摘下神秘的面紗。

毛壩鎮著名人物

覃大勝(?~1390年)。施南土司第三任司主。明初歸附,授宣慰使司,位列從三品。後因不滿明王朝暴政,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聯合忠路、忠孝、忠建等土司,結寨龍孔(今利川毛壩鎮共和一帶),豎旗抗暴。堅持4年之久,因寡不敵眾,抗暴失利而被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覃大勝被慘殺於南京,其餘被俘男女800餘人,被充軍到遼寧開元(今遼寧省開源市)。
馬道人。據同治版《施南府志》卷二十八載,“馬道人自鬱山鎮來利,住毛壩之關廟,為人温良樂易。少遇異人,授以眼藥方,去翳障有奇效,遠近延請者無虛日,從學數十輩,依方和藥亦能奏效而靈敏”。
劉玉成(1835~1897年)。據其墓誌銘記載,他的名諱是劉祖望,字玉成,生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卒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享壽63歲。湖北省施南府利川縣南六保(今利川市毛壩鎮)人,清代慈善家。貢生,曾到國子監就讀。“星流益退天之缺陷也,川竭山崩地之缺陷也”,清前毛壩是兇山惡水,地瘠民貧,交通閉塞,鄉民們行路之艱難。劉玉成,胸懷大志,廣結善士,傾家蕩產,率鄉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用畢生精力修築一條從咸豐黃金洞金洞寺至利川市元堡鄉將家橋連接川、湖兩省的經絡主幹人行大道,全程50千米,建石拱橋3座(農科橋、小拱橋、步青橋),為此,光緒皇親下“聖旨”嘉獎(“聖旨”現珍藏於利川市文物管理局),湖北武昌全省藩王院影公大人題贈“節孝可風”和欽加三品御郎。湖北利川縣正堂陳王題贈的“敬姜遺範”兩塊精製牌匾,。他變賣家產,為當地百姓修橋補路,為官府之重視,百姓之頌揚,後人之敬仰。 [12] 
梁來見(?~1923年)。利川毛壩三尖壩神兵首領。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軍閥混戰,直係軍閥、粵軍、川軍、地方民團等在利川大戰,連利川城都幾度易手,凡軍隊過處即攤派錢糧,民眾苦不堪言,稱兵士為“灰狗兒”。梁來見一方面藉着民眾對“民國”的失望心理,另一方面受封建思想桎梏,乃將自己十來歲的兒子梁治安立為“大齊國皇帝”,建年號為“和興元年”,自己稱“太上皇”,編冊鄉民,四處征戰 [2]  ,最後被利川團堡團防冉作霖剿滅。
吳國清(1900~1936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烈士。毛壩青巖長五間人,農民。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無辜被以抗税罪名被抓,遂憤而殺徵税官,投奔黃金洞紅軍賀龍。之後動員羣眾加入紅軍,任“紅三軍特科大隊第三支隊”隊長,人數達二三百。主動出擊國民黨兵團,並配合紅軍進行土地革命,照顧受傷紅軍,後來反動派毀其家,1935年被俘,得教師冉廣鈞巧言解救。傷愈後繼續率游擊隊襲擊紅椿溝等地。紅軍北上,吳率游擊隊獨立鬥爭,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月15日病故於青巖。解放後,人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