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斯(拼音:sī)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斤,其聲,斤是斧一類的砍伐工具。“斯”本義是劈、劈開,引申為用工具或手使分開。這些意思後來寫作“撕”。“斯”後假借作指示代詞,表示此、這樣、這個、這裏。後虛化為連詞,表示就、於是。 [1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ADWR(86);DWRH(98) [1] 
倉    頡
TCHML [1] 
鄭    碼
ECPD [1] 
筆    順
橫、豎、豎、橫、橫、橫、撇、點、撇、撇、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2541) [2]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 [3] 
筆順編號
122111343312
四角號碼
4282₁
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碼
65AF [1] 
注音字母
造字法
形聲字
總筆畫數
4+8(部首+部首外)
GBK編碼
CBB9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斯”在金文中寫作圖1、2等形,由“其”“斤”兩部分組成。其中“其”作聲旁,“其”本義是畚箕,在此僅作不表義的聲旁,用來指示讀音;“”的古字形像砍樹的斧頭,在這裏有砍伐、削除的寓意,在此用作形符。小篆(圖6)、隸書(圖7、8)、楷書的基本結構與金文相同,只有筆畫曲直的變化。
“斯”是“斤”為形,“其”為聲的形聲字,本義指劈開。《説文解字》:“斯,析也。”析是劈開木頭的意思。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本書木部:析,破木也。與斯雙聲,實即一語,故許以析訓斯也。”《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這裏的“斯”就是用的本義。
“斯”由本義劈開,轉指一般的分開,如《莊子·則陽》:“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早在先秦時期,“斯”就被假借為代詞,相當於“此”“這”。後來發展為承接副詞,再發展為承接連詞。這些假借義成為“斯”的主要意義後,後人在“斯”的基礎上增添形旁“手”造出“撕”來表示“斯”的本義。 [13-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劈開
split
《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毛傳:“斯,析也。”
分開;扯開
tear;
divide
《莊子·則陽》:“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元·孟祺等《農桑輯要》卷一:“至三眠後,桑葉但以手斯破,不必刀切,鋪葉更厚。”
離;相距
apart
《列子·黃帝》:“華胥氏之國……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
為(wéi);是
be
《詩經·小雅·采薇》:“彼爾維何?惟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形容詞
白色
white
《詩經·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鄭玄箋:“斯,白也。今俗語‘斯白’之字作‘鮮’。”
通“廝”。卑賤
humble;low
後漢書·左雄傳》:“鄉官部吏,職斯祿薄。”
代詞
指示代詞。指人、事物、處所等,相當於“此”“這”
this
《論語·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這房子是先人的產業……我們食於斯,居於斯。”
斯人;斯時;斯世
副詞
表示範圍,相當於“皆”“全都”
《尚書·金縢》:“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漢書·敍傳下》:“罪人斯得,邦家和同。”
連詞
表示承接,相當於“於是”“則”
then
《詩經·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寢。”
《淮南子·本經》:“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使其無是,斯增欷爾。”
表示假設兼讓步,相當於“就”“就是”
《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詩經·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助詞
用在形容詞的後面,相當於 “然”“耳”
《詩經·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禮記·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鄭玄注:“斯,猶耳也。”
《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表示結構,相當於“之”“的”
of
《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振振兮。”
用於賓語提前的倒裝句
《詩經·大雅·公劉》:“篤公劉,於豳斯館。”
語氣詞。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
《詩經·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艱。”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我何人斯,而能永好?”
名詞
姓氏用字,參看“斯姓
-
用於譯音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斤部】息移切(sī)
析也。從斤其聲。《詩》曰:“斧以斯之。” [8] 

説文解字注

“析也。”注:以疊韻為訓。《陳風》曰:“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傳曰:“斯,析也。”叚借訓為此,亦疊韻也。《殷其靁》傳曰:“斯,此也。”
“從斤,其聲。”注:其聲,未聞。斯字自《三百篇》及《唐韻》在支部無誤,而其聲在之部,斷非聲也。息移切,十六部。 [9] 

廣韻

息移切,平支心 ‖ 斯聲支部(sī)
斯,此也。《説文》曰:“析也。《詩》曰:‘斧以斯之。’”亦姓,《吳志·賀齊傳》有剡縣史斯從。息移切。二十六。 [10]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斤部】斯
古文:𣂕
(sī)《廣韻》息移切。《集韻》《韻會》相支切,並音私。《説文》:析也。《爾雅·釋言》:斯,離也。注:齊陳曰斯。《詩·陳風》:墓門有棘,斧以斯之。箋:維斧可以開析之。《呂覽·報更篇》:趙宣孟見桑下餓人,與之脯一朐,曰斯食之。注:斯,析也。
又《爾雅·釋詁》:斯,此也。《易·解卦》:朋至斯孚。《詩·召南》:何斯違期。
又《詩·小雅》:鹿斯之奔。疏:此鹿斯與𩦡斯柳斯,斯皆辭也。
又《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斯,猶耳也。疏:耳是助句之辭。又卽也。《書·金縢》:大木斯拔。又賤也。《後漢·左雄傳》:郞官部吏,職斯祿薄。注:斯,賤也。
又《正字通》:雞斯,馬名。商王拘西伯於羑里。太公得犬戎雞斯之乘,以獻。
又波斯,國名。
又姓。《吳志·賀齊傳》:剡縣史斯從。
又與鮮同。《詩·小雅》:有兔斯首。箋:斯,白也。今俗語斯白之斯作鮮。齊魯之閒聲近斯。
又與纚同。《禮·問喪》:雞斯。注:當為筓,纚聲之誤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義同。
(sì)又《集韻》斯義切,音賜。《詩·大雅》:王赫斯怒。箋:斯,盡也。《釋文》:鄭音賜。
又《韻補》葉新於切。蔡邕《短人賦》:熱地蝗兮蘆即且,蒲中蛹兮蠶蠕須,視短人兮形若斯。《集韻》:或作撕,亦作廝。 [11]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斯字書寫筆順 斯字書寫筆順
“其”“斤”寬窄相當,頂部“其”略高,底部“斤”低。“其”,居左半格;右豎高於左豎,在豎中線左側;框內下橫在橫中線;第六筆橫起筆偏左。“斤”,豎撇收筆“其”下側;橫筆起筆橫中線上側。 [1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ĕɡ
王力系統
s
ǐe
董同龢系統
s
jeɡ
周法高系統
s
jieɣ
李方桂系統
s
jig
西漢



東漢





jiei


jie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s
ie̯
王力系統

s
ǐe
董同龢系統

s
je
周法高系統

s
李方桂系統

s
jĕ
陳新雄系統
s
ǐɛ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全清
息移切
sje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次清
山宜切
ʃiɛ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次清
相支切
siɛ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次清
山於切
ʃiɔ
上聲
四紙
開口呼
次清
所綺切
ʃiɛ
上聲
十二蟹
開口呼
次清
所蟹切
ʃæi
去聲
五寘
開口呼
次清
斯義切
siɛ
禮部韻略

平聲





息移切

增韻

平聲





息移切


平聲





山於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支思

開口呼

全清

中州音韻

平聲
支思





僧茲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相諮切
sie

平聲
五模


全清
山徂切
ʃu
切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息移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六師史四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sɿ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sɿ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sɿ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ɿ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ɿ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sɿ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ɿ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sɿ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sɿ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sɿ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sɿ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sɿ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sɿ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ɿ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i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ɬei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su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sɿ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sy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su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9]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1-02]
  • 3.    平水韻 四支 斯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1-02]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63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30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171
  • 7.    斯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0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52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72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28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58
  • 1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41
  • 14.    閆菊紅, 朱建萍, 甘子欽. 談“此,是,斯”[J]. 中文信息, 2018, (10):287.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