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斤(拼音:jī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產生時間可能更早。其古字形像曲柄的斧頭,斤的本義就是這一類的木工工具。斤字在現代多用於重量單位名稱,一斤等於十兩,舊制為十六兩,合二分之一千克。 [2] 
斤是漢字部首之一,用斤作意符的字多與斧有關,如斬、斷、斫等。
中文名
拼    音
jīn
部    首
五    筆
RTTH [3] 
倉    頡
HML [3] 
鄭    碼
PD [3] 
字    級
一級(編號0137) [1] 
平水韻
上平十二文,去聲十三問 [4] 
注音字母
ㄐㄧㄣ
總筆畫
4+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統一碼
U+65A4 [3] 
四角號碼
7222₁ [3] 
異體字
*觔、𧣊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5]
象形字。古代的斤本是像鋤頭一般鋒利的器物,斤字本身正好是這種器物的象形。考古材料證明,斤起源很古,斤字也在甲骨文以前就出現了。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灰陶缸上,刻有一個圖象文字作圖A,好像橫寫的阿拉伯字7,多數文字學家認為這就是斤的初文。它與甲骨文、金文以至小篆字形上的聯繫是很明顯的。甲骨文是陶文的縮影,金文是陶文的簡省,小篆則又源於金文。金文作圖3,左像斤刃,餘像其柄,而刃與柄分離,形體甚多訛變。戰國文字作圖4,承自金文之形,應很明顯。篆文作圖5,左方的斤刃再加彎曲,益失其形。隸書楷書沿之以定體,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
古代的斤作為一種生產工具,它的主要用途大概便是伐木。正因為如此,表示砍木劈柴這一概念的字(詞)也常帶着斤旁。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與“”兩個字。
斤既然可用來砍木頭,當然同樣可以用來鋤地,砍人頭。它不僅是生產工具,又可用作武器。古代生產工具和武器本無嚴格區別。斤用於戰爭,和戈矛劍戟起着同樣的作用。典型字例便是“”。 [2]  [5] 
表示重量單位的“斤”來自“”。“釿”是金屬重量單位,亦貨幣名。戰國時期燕國、晉國、楚國多以“釿”為單位,有時簡寫作“斤”。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標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此後直到明清,一直是十六兩為一斤,直到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計量制度,才改為十兩為一斤。按舊制,半斤就是八兩,所以“半斤八兩”常用來比喻兩人大致相當,不分上下。古籍中也常常以“觔”代“斤”,其實“觔”原本是“筋”的異體字,因為讀音相近假借為“斤”。1955年發表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已將其作為“斤”的異體字淘汰。 [6] 

詳細字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īn
名詞
古代砍伐樹木的工具;與斧頭相似。
axe
《逸周書·文傳》:“山林非時不升斤,以成草木之長。”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皆執利兵,無者執斤。”
斧斤;運斤成風
古代一種似鋤而比鋤小的農具。
hoe
《國語·齊語》:“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斸,試諸壤土。”

〈文言〉指兵器。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周代劈砍長兵》:“斧之用為直劈,斤之用則為橫斷也。”

(Jīn)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砍斫;砍殺。
cut
《南齊書·高逸傳·宗測》:“何為謬傷海鳥,橫斤山木?”
俞樾《茶香室三鈔·蕭山西子祠》:“蕭山屠生,輒妄言,其為吾斤之。”

〈文言〉對文字刪削修飾。

《漁樵記》第一摺:“小生有做下的萬言長策,向在布衣,不能上達,望大人略加斤正咱。”
斤正;斤斧
量詞
重量單位。舊制一斤分十六兩,市制一斤分十兩,等於公制重量的500克。
jin
《墨子·號令》:“傷甚者……予醫給藥,賜酒日二升,肉二斤。”
《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自到廚下烙了一斤麪餅,炒了一盤韭菜,自捧出來,陪着。”
後綴
〈文言〉加在某些以重量計算的物品後,作為該物的統稱。

俞正燮《癸巳類稿·揚田下下説》:“兗之長蘆,揚之淮,浙及粵,鹽斤最富。”
煤斤
jin
非語素字
【千斤】(qiānjin)即千斤頂,一種頂起重物的工具




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斤部】舉欣切(jīn)
,斫木也。象形。凡斤之屬皆從斤。
【註釋】①斤:饒炯《説文解字部首訂》:“斧刃縱向,伐木者用之,其形與刀同;斤刃橫向,斫木者用之,其形與鋤同。”②斫木:當依徐鍇《説文解字系傳》作“斫木斧”。 [9] 

説文解字注

斫木斧也。
段注:此依小徐本。凡用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則謂之斤。
象形。
段注:橫者象斧頭,直者象柄,其下象所斫木。舉欣切,十三部。
凡斤之屬皆從斤。
段注:按此篆象形之下當有一曰十六兩也六字,乃與金部銖鈞、㒳部兩、禾部䄷、合成五權。十黍為絫,附見於絫下。鬥二升曰觳,附見於鬲下。《説文》之例正如此。班固説五權曰:斤,明也。即《爾雅》《毛傳》之斤斤,察也。 [10] 

廣韻

舉欣切,平欣見 ‖斤聲文1部(jīn)
斤,十六兩也。《説文》曰:“斫木也。”又虜複姓,二氏。《後魏書》:“去斤氏後改為艾氏;奇斤氏後改為奇氏。”舉欣切。四。
居焮切,去焮見 ‖斤聲文1部(jìn)
斤,《爾雅》曰:“明明、斤斤,察也。”又居勤切。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斤部】 斤
《唐韻》《集韻》《韻會》舉欣切,音筋。《説文》:斫木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宋之斤。《正字通》:以鐵為之,曲木為柄,剞劂之總稱。《集韻》:或作釿。
又《集韻》:一曰權輕重之器。《前漢·律曆志》: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小爾雅》:二鍰四兩謂之斤。注:六兩為鍰。
又姓。《廣韻》:斤氏,後改為艾氏。奇斤氏,後改為奇氏。
又《廣韻》《集韻》《韻會》居焮切,音靳。《爾雅·釋訓》:明明斤斤,察也。《詩·周頌》:斤斤其明。傳:斤斤,明察也。
又《集韻》許斤切,音欣。斤斤,仁也。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斤”字書寫演示 “斤”字書寫演示
首筆平撇從豎中線上端右側起筆。第二筆長撇從平撇撇尖起筆,過橫中線,至左下格。橫筆在橫中線上側,右端超出平撇。豎筆沿豎中線右側下行,收筆低於長撇。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ən
王力系統
k
iən
董同龢系統
k
jə̆n
周法高系統
k
jən
李方桂系統
k
jən
西漢



東漢





j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ən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ən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ən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ən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ən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ən

參考資料: [14]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一欣

開口呼
全清
舉欣切/居勤切
kjən
去聲
二十四焮

開口呼
全清
居焮切
kjən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十一欣

開口呼
次清
許斤切
Xiən
平聲
上平二十一欣

開口呼
全清
舉欣切
ki–ən
去聲
二十四焮

開口呼
全清
居焮切
ki–ən
禮部韻略


平聲





舉欣切



去聲





居焮切

增韻


平聲





舉欣切



去聲





居焮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k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雞銀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居銀切
kiən

去聲
八震


全濁
具吝切
g‘iə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八賓稟嬪畢







參考資料: [14]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i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ɕ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ɕi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i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ɐ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ɐn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un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ɯ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y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œy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04]
  • 2.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198-20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9]
  • 4.    平水韻 十二文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04]
  • 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40
  • 6.    劉悦 著.漢字中的生活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123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5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7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50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04]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12;39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27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7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4]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