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康復學

鎖定
教育康復學(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tudies)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教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該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紮實的普通教育與教育康復的知識和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能夠在特殊教育學校及相關機構從事言語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認知障礙、心理障礙、動作障礙等的評定、康復、教育、諮詢及康復輔具研發的複合型人才 [1] 
中文名
教育康復學
外文名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Studies
專業代碼
040110TK
授予學位
教育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學科門類
教育學
專業類別
教育學類
專業層次
本科

教育康復學開設背景

  • 特殊兒童自身對教育與康復的雙重需要
隨着社會醫療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下降,遺傳性疾病先天畸形早產、極低體重等兒童的存活率逐漸上升。這些兒童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某些障礙或缺陷,甚至產生如腦癱智力障礙孤獨症等疾病。由於現有醫學手段尚且無法治癒這些疾病,這些特殊兒童需要接受長期康復治療,到了受教育的年齡,他們只能帶病接受教育。
另外,隨着特殊教育零拒絕理念的推行,有需求的特殊兒童障礙程度加重、障礙類型增多、具有多重障礙兒童增多,面對這些兒童,特殊教育學校原有的教育教學目標和計劃難以實施。針對特殊教育對象的現狀,要切實提高中國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改革。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兒童的需要為本。綜上,特殊兒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復服務的需要。
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康復服務主要由醫院承擔,而教育主要由特殊學校提供。近年來,人們開始反思這種康復與教育分離的模式,不再讓醫院與特校之間隔行如隔山,教育康復學的出現應運而生 [4] 
  • 社會對教育康復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公報顯示,中國0-14歲的殘疾人口為387萬人,在校特殊兒童約39.9萬人。2011年中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41311人,師生配比為1:9.65,遠低於發達國家特殊教育學校的師生比例。
如以每名專業人員服務40名兒童、每名兒童每週接受一小時來計算,中國共需要9.7萬名教育康復專業人員。而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特殊兒童而言,每週一小時是遠遠不夠的。其次,對於許多多重障礙的兒童來説,可能需要多方面的專業人員為其提供綜合康復服務。再者,由於特殊兒童存在較大個體差異,往往需要對其實施個別化的教育與康復。因此,中國教育康復的人員需求與實際數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隨着社會康復需求的康復需求的不斷增加,中國的康復醫學隨之發展,一些醫學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據調查,2013年,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康復治療學、運動康復與健康等專業。但這些專業以物理治療為主,培養的康復治療師尚且不能滿足中國醫院的需求,更不用説滿足特殊學校對教育康復人才的急切需求。因此,大陸地區高等院校的教育學科必須大力發展與建設教育康復學專業,滿足社會的需求,幫助更多的特殊兒童 [4] 
  • 國家支持教育康復學專業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關心特殊教育”,“十八大”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關心與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培養特殊教育師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2012年4月,發改委、教育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印發特殊教育學校建設二期實施方案暨編制專項建設規劃的通知》(發改辦社會[20121896號),其中明確提出:“擴展特殊師範專業範圍,研究增設教育康復類專業。”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2012]12號),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力度”中提出:“加強特殊教育專業建設,拓寬專業領域,擴大培養規模,滿足特殊教育發展需要。改革培養模式,積極支持高等師範院校與醫學院校合作,促進學科交叉,培養具有複合型知識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師、康復類專業技術人才。”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復學這門新學科,也為這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平台 [4] 

教育康復學發展歷程

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向教育部提出開設教育康復學本科專業的申請 [4] 
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發佈教高[2013]4號文件,決定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教育學一級學科下設置教育康復學,即教育康復學作為二級學科與特殊教育並列 [2] 
2014年,樂山師範學院、北京聯合大學、邯鄲學院開始招收該專業本科考生。
2015年,安順學院開始招收該專業本科考生。
2017年,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開始招收該專業本科考生。 [12] 
2017年,重慶師範大學開始招收該專業本科考生 [8] 
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教育康復學專業代碼040110TK,學制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 [6] 

教育康復學培養目標

教育康復學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需求為基本原則,以中國高等教育定位和特點為參考框架,同時以行業標準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具有國際視野,系統掌握教育科學和該專業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精神和教育創業實踐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夠在各級各類教育及管理機構勝任教育、教學、管理與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1] 

教育康復學培養規格

  • 學制、學位與學分
基本學制為4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允許學生在3~6年內完成學業。
學生達到各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及學分要求,符合相關規定,考核合格,准予畢業。可授予教育學學士或相關學士學位。
總學分為140~160學分。
  • 思想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愛國、守法、誠信、友善,熱愛教育事業,關心愛護學生,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 專業素養要求
1、系統掌握教育科學及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2、系統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具有創新創業意識。
3、形成教育康復學所需的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多學科融合型人才。
4、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較為熟練地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
5、熟悉中國各級各類教育政策和法規。
6、具有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自我發展的意識與能力。
7、具有國際視野,基本掌握1門外語,能較為熟練地使用外文資料,初步運用外語進行交流。
  • 身心素質要求
掌握人的心理活動和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與基本方法,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1] 

教育康復學課程體系

教育康復學總體框架

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畢業論文(設計)。理論課程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三類課程組成。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大學公共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及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理工類以及藝術教育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為教育康復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為教育康復學的主幹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實踐課程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訓、教育實習、教育考察、教育調查等。畢業論文(設計)包括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實驗報告,教育、教學和管理案例分析報告等。
各高校應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探索將學生開展創新實驗、發表論文、獲得專利和自主創業等情況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定為課堂學習。
各高校可選擇一些反映學科前沿、學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知識單元開設選修科目,並推動教師將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
課程結構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的主要知識單元、知識點。選修課程的範圍和數量應提出明確要求,以保證課程的可選擇性。有條件的高校可開展中國國內(外)學生交流、各類形式和層次的聯合培養或雙語教學。
在總學分中,實踐課程所佔比例應不低於25% [1] 

教育康復學理論課程

  • 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體育、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創業基礎課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等,旨在提升學生的基本知識素養、科學與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和身心素質。
  • 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中文、數學、英語、教育康復學學、小學心理學、小學班隊原理與實踐、小學各學科教學與研究、中國教育康復學史、外國教育康復學史等。
  • 專業方向課程
各高校可根據教育康復學的培養目標確定各專業的方向課程,教學內容應涵蓋業務方面核心知識點,包括:聽力學基礎、聽覺功能評估與訓練、言語科學基礎、言語障礙的評估與訓練、兒童語言發展、語言障礙的評估與訓練、特殊兒童認知能力評估與訓練、情緒行為障礙的評估與訓練等 [1] 

教育康復學實踐教學

  • 實踐課程
實踐課程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訓、教育實習、教育考察、教育調查等。
教育見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教育機構進行的有關教育、教學、教研與管理工作的觀摩和學習。
教育實訓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模擬實踐中或模擬實驗平台上進行的教育、教學、教研與管理的技能訓練。
教育實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教育機構進行的教育、教學、教研與管理實踐活動。
教育考察是學生對特定教育區域或教育機構現狀的實地勘察。
教育調查是學生對教育、教學、教研和管理工作具體問題的實地調研。
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納入創新創業方面的實踐訓練。
  • 畢業論文(設計)
教育康復學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可採取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實驗報告,教育、教學和管理案例分析報告等多種形式。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與特長,結合教育實踐,在教師指導下規範地開展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畢業論文(設計)選題與內容應符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強調綜合運用所學理論與專業知識。畢業論文(設計)應遵守學術倫理,符合學術規範。各高校應為本科生指定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由各專業具有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必要時可聘請基礎教育學校或其他類型教育機構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或管理人員參與指導。畢業論文(設計)應做到主題明確、資料翔實、方法科學、論據充分、推證嚴密、結構合理、格式規範、行文流暢、符合學術倫理。指導教師應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開題、研究、寫作、答辯進行全程指導,強化對選題、研究方法和寫作規範的指導 [1] 

教育康復學教學條件

教育康復學教師隊伍

  • 教師規模與結構
各高校應根據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和授課時數等需要,建立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教育康復學的專任教師應不少於6人,生師比一般應不高於18:1。
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合理,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專業帶頭人和數量適宜的骨幹教師。專任教師隊伍的學科背景應涵蓋課程體系中所含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年齡結構合理,30~55歲的專任教師不低於總數的2/3。職稱結構合理,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總數的30%。
應有一定數量來自基礎教育學校或其他類型教育機構的兼職教師。重點院校可略高於此標準。
  • 教師素質要求與專業發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忠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關心學生成長,具有對學生髮展提供必要指導的素養。
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不斷革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具有對學生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系統掌握教育科學及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國際視野以及較為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清晰瞭解學科前沿動態,努力探索前沿學術問題。
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能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合理設計課程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課外輔導和教學質量評價,在教學中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 教學要求
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程教學計劃,認真備課,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課外輔導和教學質量自我評價;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學相長;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研究,進行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在教學中尊重學生人格。包容差異,因材施教,關注個體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教師發展
各高校應完善教育康復學基層教學組織,健全教學研究機制,推進教育教學研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各高校須明確全體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責任,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績效考核標準,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的考核評價。
各高校應建立教師上崗資格制度、青年教師指導制度、教師教學發展制度等,完善教師發展機制。根據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和專業特點,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專業的教師需求,分層分類制定實施教師發展規劃,系統設計遞進式培訓課程,滿足教師不同階段需求,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
各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等的考核、檢查、評估和交流,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改善教學效果提供努力方向,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各高校應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機制,支持教師以對外轉讓、合作轉化、作價入股、自主創業等形式將科技成果產業化,並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創新創業 [1] 

教育康復學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各高校應為教育康復學教學提供數量充足、功能完善的教學設施。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一般不小於14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少於5000元;生均圖書不少於100冊;生均年進圖書量不少於4冊。
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不少於10台,百名學生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數不少於7個。
重點院校可略高於此標準。
  • 信息資源
各高校應為教育康復學提供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紙質和電子圖書資源,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電子資源數據庫以及檢索工具,為師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資源服務。
各高校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審核要求等基本教學信息。
各高校應向學生推薦教材和必要的教學參考資料,鼓勵教師使用高水平教材。如無正式出版教材,應提供符合教學大綱的課程講義。各高校應積極建設課程網站,提供較為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
  • 實踐教學
各高校須有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的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條件。各高校應根據專業特點和需要,建設能滿足實踐教學要求的專業實驗室、實訓中心等。各高校應與科研院所、中小學校、教育行政機構等加強合作,建設一定數量的相對穩定的教學見習、實習基地,保障見習和實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各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好一批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創業示範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和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實踐教學累計不少於6個月 [1] 

教育康復學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投入應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少於1200元,並應隨着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新增專業教學經費不低於學費收入的30%,正常教學運行經費不低於學費收入的25% [1] 

教育康復學質量保障

  • 質量管理目標
各高校應以教育學類教學質量標準為基礎,結合教師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建立以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範、專業師資、教學條件、教學過程、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效果等為核心的質量管理目標體系。逐漸增加以質量監控為目標的畢業生質量跟蹤機制、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評價與反饋機制等外部反饋機制。
  • 質量規範
各高校應圍繞質量管理目標要求,制定質量管理實施規範,建立督導、評教制度,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調控改進機制,開展經常化和制度化的質量評估,確保對教學質量形成全過程的有效監控,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充分實現 [1] 

教育康復學培養模式

  • 學分+聯合培養模式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康復專業必修滿156+60個學分的課程,前156學分由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康復專業承擔,後60個學分(包括臨牀、康復實習)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承擔。學生畢業時即可獲得教育學(教育康復專業)的學位證書,也可獲得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證書(相當於第二專業) [3] 
  • “互聯網+”教育康復人才培養CLP模式
“C-在線課堂”是SPOC在線教學平台,提供教育康復等相關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以及專業選修課的線上理論課程教學資源。
“L-虛擬實驗室”是採用虛擬化技術,將實體實驗室的物體康復設備虛擬為許多桌面虛擬機,讓學生不受實體實驗室空間和設備限制就可以在線完成實驗,實現學生通過在線模擬實驗完成將專業知識內化為操作技能的任務
“P-智慧實踐基地”是依託互聯網和視頻傳導技術建立的在線實踐基地。智慧實踐基地包括遠程診斷與評估系統、綜合康復專家決策支持系統和康復方案與資源定製系統等三個子系統 [9] 
  • 從大教育到教育康復專業
因教育康復是教育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加之本專業的特性,故在專業建設中秉執教育—特殊教育—康復—教育康復的基本思路。 該專業有大教育作廣義的基礎,需大教育觀的基本理論與大教育涉及的所有知識與能力。
該專業建立在特殊教育和康復兩個支柱性專業的基礎上,需有特殊教育所有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力,以及康復中與學校教育、學生相關的康復理論與知識能力。該專業要在吸收兼容中形成教育康復專業的理論、知識、能力體系 [10] 

教育康復學發展前景

教育康復學人才需求

據《中國特殊教育》2013年第6期刊登的論文顯示,中國有各類特殊教育學校1767所、聽力語言康復機構1059所、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30所、智力殘疾康復機構798所、兒童福利院397所,另有大量的社會康復機構等,這些學校與機構都需要大批教育與康復的專業人員 [4] 

教育康復學考研方向

教育康復學專業畢業生可以報考教育學、特殊教育學、學科教學(語文)方向的碩士學位研究生 [11] 

教育康復學就業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在特殊教育學校、康復中心,民政福利機構、醫院、研究機構等,從事聽力障礙、言語語言障礙、腦癱、自閉症等特殊人羣的言語,聽覺、認知等障礙的評定,康復、教育等工作 [5] 

教育康復學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單
地區
院校名單
河北
上海
重慶
四川
貴州
北京
江蘇
注: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1年6月13日 [7] 
參考資料
  • 1.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9-75
  • 2.    張文京著.特殊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重慶出版社,2014.10:217
  • 3.    張文京編著.特殊教育探新 教育康復整合課程和專業建設: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02:124-125
  • 4.    杜曉新, 劉巧雲, 黃昭鳴,等. 試論教育康復學專業建設[J]. 中國特殊教育, 2013(06):26-29+41.
  • 5.    《招生考試報》編,.2017年怎樣填報高考志願專輯: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05:151
  • 6.    教育部關於公佈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06-13]
  • 7.    教育康復學所開設學校  .陽光高考[引用日期2021-06-13]
  • 8.    王輝, 李鎮譯, 王玉. 教育康復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標準的探索與思考[J]. 現代特殊教育, 2019, 355(04):12-17.
  • 9.    盧紅雲,尹敏敏,庾曉萌,黃昭鳴.“互聯網+”教育康復人才培養CLP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2):104-110.
  • 10.    張文京編著,特殊教育探新 教育康復整合課程和專業建設,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02,第118頁
  • 11.    教育康復學基本信息  .陽光高考[引用日期2021-06-18]
  • 12.    2017年本科招生專業介紹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引用日期2023-11-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