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握髮吐哺

鎖定
握髮吐哺,是漢語的一則成語,語出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三。 [1] 
這則成語是説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比喻為國家禮賢下士,殷切求才。其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握髮吐哺
拼    音
wò fà tǔ bǔ
近義詞
揮沐吐餐吐哺握髮吐哺捉髮
反義詞
目中無人盛氣凌人居高臨下
出    處
《韓詩外傳》
注    音
ㄨㄛˋ ㄈㄚˋ ㄊㄨˇ ㄅㄨˇ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

握髮吐哺成語出處

“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三) [1] 
後人據此提煉出“握髮吐哺”這則成語。 [1] 

握髮吐哺成語故事

商朝末年,商紂王屢屢對外用兵,導致苛捐雜税叢生。作為邊陲小國,西周人民深受其苦。周文王、周武王作為國家的領導者,看在眼裏苦在心中。他們要讓人民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周武王面朝東方,不止一次地暗下決心。俗話説,一個好漢三個幫,周武王所圖之事太大,更需要有人幫忙,還好,他有個好弟弟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因其采邑在周太王所居之周地(今陝西岐山縣東北),故稱周公,是中國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事家,被歷代儒學家稱為“元聖”。周公自幼天性聰慧,德才兼備,文王時他就在政治上嶄露頭角。武王即位後,周公作為太宰極力輔佐他,共同策劃滅殷建周大計。牧野大戰前,他代武王起草誓師之詞,在推翻殷商王朝的戰鬥中起了關鍵作用。隨後,武王還採用周公之謀,將殷商畿地分而治之。周武王積勞成疾,臨終時由於太子姬誦年僅十三歲,曾提出“兄終弟及”的主張,讓弟弟周公繼承王位,考慮到夏、商繼承製混亂,容易出現“兄弟內戰” 等弊端,周公執意不答應。於是周武王把年幼的周成王託付給周公,由周公輔政。
周公深知茲事體大,在無數個日夜苦思冥想之後,周公抓住了辦事的重點:人才。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才能幫助西周王朝改變天下,強盛起來。
於是,周公為政,勵精圖治。他的禮賢下士,尤為人所稱道。《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有一段周公教育兒子伯禽的一段話:雖然我地位高,但仍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從中可以看出,周公對人才非常重視,對前來求見的賢士無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見,唯恐錯過。有時,正沐浴着,或是正吃着飯,恰逢賢士到來,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頭髮握起來,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誠心接待賢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二首》其一中的這一名句,表達的就是後人對周公的無限敬仰。 [2] 

握髮吐哺成語寓意

握髮吐哺這個典故表明了人才的重要性。誰能得到人才,並能正確發揮人才的作用,誰就會由衰而盛,由弱變強;如果失去人才,則會由盛而衰,由強變弱,直至滅亡。管子説:“爭天下者, 必先爭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引才的關鍵是引心。引心,首在知心。要贏得人才的信任和嚮往,先得貼近人才,瞭解人才,懂得人才的心願與需求,尊重人才的特殊稟賦和個性,主動與人才交朋友。這種情感上的投入,往往要勝過千金萬銀。貴在誠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周公“握髮吐哺”,憑的就是誠意和真情。對人才若虛情假意,將敬才愛才僅掛在嘴上,把人才只當作招牌和擺設,真正的人才是不會來的,即使來了也還是要走的。引心,重在用心。成事之道,在於用心。只有用心為人才打造事業發展的平台,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人才的聰明才智才能發揮出來。也惟有如此,人才才能引得來,留得住,幹得好。 [3-4] 

握髮吐哺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握髮吐哺比喻為國家禮賢下士,殷切求才。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 [1] 
運用示例
南朝·梁·沈約宋書·張暢傳》:“周公握髮吐哺,二王何獨貴選?” [1] 
唐·陸贄《興元論解羌公輔狀》:“陛下握髮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士無賢愚,咸宜錄用;言無大小,皆務招延,固不可復有忤逆之嫌,甘辛之忌也。”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