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古薩共和國

鎖定
拉古薩共和國(拉丁語:Respublica Ragusina、意大利語:Repubblica di Ragusa、克羅地亞語:Dubrovačka Republika)是1358年到1808年之間,以拉古薩(今克羅地亞杜布羅夫尼克)為中心所存在的國家。在15至16世紀時受奧斯曼帝國的保護,國力達到高峯,是當時亞德里亞海惟一能與威尼斯匹敵的城邦。1808年,因拿破崙的入侵而滅亡。國家格言是Non bene pro toto libertas venditur auro(自由勝過黃金)。
中文名
拉古薩共和國
外文名
Respublica Ragusina
意大利語
Repubblica di Ragusa
克羅地亞語
Dubrovačka Republika

拉古薩共和國名字由來

杜布羅夫尼克的克羅地亞語名字Dubrovnik是從斯拉夫語的"dubrava"(意為森林)所衍生出來的。在達爾馬提亞語、意大利語、拉丁語以及是英語的舊稱皆為拉古薩(Ragusa)。
此城斯拉夫名字的來源則是從該古城附近的斯拉夫部族dubrons而來。他們在11世紀末居住在拉古扎城北山上的橡樹林之中;而他們受到其他部落的攻伐,於是向拉古薩共和國尋求庇護,並安置在城邊緣的安置區內。自此,該區的難民以自己部族的名字來稱呼收容他們的城市,而Dubrovnik因而得名。
拉古薩共和國國旗 拉古薩共和國國旗
Dubrovnik這名字並不為拉古薩共和國採用,在該國約千年的歷史中,在大部份的文件上皆用其拉丁語名字-拉古薩代表該城市;共和國從建國起到1814年因奧地利的入侵而被滅時,即使在被滅後仍有一段時間使用該名字來代表該城。 [1] 

拉古薩共和國基本信息

首都:拉古薩
常用語言:拉丁語、意大利語、克羅地亞語、達爾馬提亞語
主要宗教:羅馬天主教
拉古薩共和國國徽 拉古薩共和國國徽
政制:共和國

拉古薩共和國發展歷史

在14世紀開始直至1808年,杜布羅夫尼克成為一自由邦,稱為“拉古薩共和國”(拉丁語為 Respublica Ragusina,又稱為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
早在公元615年,整個巴爾幹西部還在飽受阿瓦爾人遊牧集團的不斷侵襲。當他們夥同自己的斯拉夫附庸,聯手摧毀了古羅馬城市艾派特多姆,迫使大批難民轉移到北面的濱海小島。稍後,又有更多斯拉夫人到隔海相望的近岸居住,催生出後來的拉古薩定居點。由於當時的航海技術比較滯後,需要大量的中轉站為船隻補充淡水或其他給養,這個二元混合的新城便成功走上了致富道路。加之當時的拜占庭帝國還尚有餘力,自然為幼年期的拉古薩帶去帶去大量經濟和軍事利益。
由於拜占庭帝國的衰弱,拉古薩的人口漸漸斯拉夫比例越來越高,在12世紀成為斯拉夫城市。12~13世紀,隨着十字軍東侵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杜布羅夫尼克開始從事水陸貿易,在意大利同巴爾幹半島的貿易中起着中轉站的作用。它輸出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等巴爾幹地區的礦產、木材、牲口,輸入西歐的貴重首飾和奢侈品。
不過,拉古薩也因自己的初露端倪而被其他海上入侵者所相中。來自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的諾曼人,就兩次從自己的西西里基地殺到門口,作為自己經略希臘的橋頭堡。有着相同起源經歷的威尼斯,也視其為能阻礙自己稱雄這片水域的潛在競爭者。只要有機會予以佔領,就會想盡辦法來討取他們。特別是在1205年,藉助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部隊,讓拉古薩被迫臣服到聖馬可雄獅腳下。儘管有限的佔領相對寬鬆,但市民們還是需要為佔領者的家鄉納貢。為了能湊出足夠的資金,他們被迫去和控制半島沿岸的勢力進行交易,從而催生出一種很難被割捨的路徑依賴。
佔領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 也順道控制了拉古薩 佔領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 也順道控制了拉古薩
1358年,日益壯大的匈牙利人南下,通過1358年6月27日的扎達爾條約簽訂,逼迫威尼斯當局讓出對拉古薩的管轄權。這也是當地首次同大陸強權所綁定,從而給城市的菁英們以更多戰略考量。嚐到甜頭的他們,隨即在短時間內同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等新進勢力合作,將自己變為對方追求航運發展的不二人選。由於威尼斯共和國的領地已幾乎覆蓋了整片區域,甚至向東延伸至克里特島和愛琴海。拉古薩又幸運地成為了突破口,為中歐或巴爾幹的內陸強權充當海運樞紐。這個小小共和國的直轄地盤,也得以在海陸兩頭都有所伸展。到15世紀,拉古薩正式成為城市共和國。
威尼斯與奧斯曼的衝突 讓拉古薩得以夾在當中 威尼斯與奧斯曼的衝突 讓拉古薩得以夾在當中
1426年以後的拉古薩共和國 1426年以後的拉古薩共和國
與此同時,土耳其人小亞細亞半島蜂擁而至,再次營造出極端不利於拉古薩發展的惡劣局面。原本還是多方爭雄的戰場,迅速演變成威尼斯海權與奧斯曼陸權間的終極搏殺。前者努力維持自己的東地中海航運體系,力圖從外線鎖死對手的發展空間。後者則不斷在陸上兼併更多區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朝亞得里亞海岸襲來。無論哪方最終得手,都容易讓處在夾縫中的拉古薩損失慘重。
奧斯曼土耳其用一系列軍事勝利 逐步蠶食巴爾幹各地 奧斯曼土耳其用一系列軍事勝利 逐步蠶食巴爾幹各地
於是,這個原先並不出挑的意大利小邦,就主動向君士坦丁堡派遣使節。通過每年11月1日前履行的納貢義務,成功榮升為蘇丹的意大利附屬國(但在1526年莫哈赤戰役前,拉古薩都未能完全擺脱匈牙利影響)。須知在這個決策出爐時,土耳其人的優勢還不像後來那般明顯。但在拉古薩的菁英掌舵人們看來,這種趨勢已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遭威尼斯對手逆轉。而整個1460-80年間的歷史也成功表明,如此大膽的判斷並不是在異想天開。那些位於希臘海岸的幾個威尼斯商業據點,紛紛在短時間落入敵手。意大利人的黑海殖民地卡法,也被跨海遠征的近衞軍連根拔起。
逐步壓縮匈牙利地盤的奧斯曼人 逐步壓縮匈牙利地盤的奧斯曼人
到了1481年,奧斯曼土耳其才真正開始以宗主國形象出現於拉古薩人面前。後者不僅被賦予了境內減税優惠,還獲得了許多商業特權,被許可派船隻到黑海克里米亞等地進行貿易。由於先前的熱那亞人已經在10年前遭驅逐,拉古薩商人也就成為少數能進入當地的歐洲團體。
15-17世紀 拉古薩都是奧斯曼的意大利附屬國 15-17世紀 拉古薩都是奧斯曼的意大利附屬國
作為必然的回報,城市本身也淪為突厥人吸納歐洲技術的重要窗口。依靠一系列看似稀鬆平常的交流或僱傭,便能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多新技術進行交流。但拉古薩本身的歐式體制也不會受到影響,足以繼續同整個西歐保持聯繫,以便能更好地彰顯自身價值。
拉古薩也一度成為奧斯曼吸納軍事技術的中轉站 拉古薩也一度成為奧斯曼吸納軍事技術的中轉站
當然,達伽馬的首航印度成功,也給嚴重依賴地中海的拉古薩人當頭一棒。但和更為特立獨行的威尼斯不同,家業有限的拉古薩人還能靠黑海貿易維持基本生計。在奧斯曼蘇丹決心聯合聖馬可的後裔們共同進退,又是拉古薩替宗主出面,招募來大批有豐富經驗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水手。讓他們駕駛威尼斯提供的艦船,搭載土耳其士兵直衝印度海岸。若非這批志願軍在1509年的第烏海戰遭全殲,拉古薩人的商館可能還會迅速開出東方分店。
來自拉古薩的士兵 也曾為奧斯曼人去印度洋作戰 來自拉古薩的士兵 也曾為奧斯曼人去印度洋作戰
此後,拉古薩人便再次迴歸低調,幾乎不為奧斯曼宗主同西歐世界發生直接衝突。由於匈牙利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聯軍,在1526年的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潰敗,君士坦丁堡的外圍省份已成功深入中歐。莫哈赤戰役後,拉古薩向奧斯曼帝國繳納貢税成為定製,但仍保持獨立,擁有近300只商船。然而,更多懷有野心的冒險家,開始從匈牙利、德意志等地東進,將手中的最新技能出售給蘇丹。這就讓拉古薩共和國的中轉地位有所下降。但憑藉法國-奧斯曼同盟的構建,商人們又在西歐腹地尋找到新的龐大市場,得以將自己的繁榮又維持了一百多年時間。它的船隊不僅抵達歐洲各大港口,而且遠至北非小亞細亞,同威尼斯展開海上競爭。這裏的手工工場生產以加工呢絨、顏料、肥皂、金銀首飾和皮革為主,還鑄造自己的銅幣和銀幣。與此同時出現了商業組織和行會組織。
16世紀中期 拉古薩又將自己同西班牙和奧斯曼同步綁定 16世紀中期 拉古薩又將自己同西班牙和奧斯曼同步綁定
到了16世紀後期,西班牙帝國的重要性已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奧斯曼土耳其。拉古薩人敏鋭地察覺到這個現象,但也清楚自己所在的地中海世界還存有不少特殊性。於是,又精明的同馬德里方面簽訂協議,將商船隊交由對方控制。只要西班牙人不與奧斯曼發生軍事衝突,這種合作就將被長期執行下去。結果就是共和國一躍成為東西方兩大強權間的緩衝,甚至在微妙關頭還能交換不少緊俏貨物。更重要的是,這兩大帝國還都不爽兩面三刀的威尼斯存在,也就樂於成為拉古薩的保護者角色。
1667年的拉古薩主城風景 1667年的拉古薩主城風景
然而,共和國的好運還是在17世紀時被逐步耗盡。一場地震在1667年降臨城市,不僅摧毀了大部分建築,也帶走了包括許多菁英在內的5000多條性命。劫後餘生的市民立刻開啓重建工程,卻苦於經濟的日益不景氣而進展緩慢。由於荷蘭法國英格蘭的商人都開始涉足東方,讓拉古薩的中轉站意味遭極大削弱。特別是不爽天主教強權的新教國家,都樂於將更多貨物販售給土耳其人,也讓共和國的意義不再像過去那般明顯。
此外,西班牙人一直在不計後果的將美洲白銀運往舊世界,造成的惡性通脹危機席捲了世界的每個角落。如果説馬德里的宮廷可以用破產啃死麾下的熱那亞銀行家,那麼君士坦丁堡的蘇丹便只能靠加税和擴張來抵充損失。兜裏依然有點存款的拉古薩,便被視為有價值拿下的對象。這迫使共和國在1677年向宗主國派遣特別代表,希望説服對方不要為短期利益而抹殺掉長期合作基礎。依舊高傲的土耳其人,接受了這類中肯説辭,卻為平衡權術爭鬥而故意做懸而未決式處理。
奧斯曼在維也納的慘敗 讓自己失去對拉古薩的宗主權 奧斯曼在維也納的慘敗 讓自己失去對拉古薩的宗主權
1683年,維也納戰役的結局預示着奧斯曼在巴爾幹半島的強勢地位終結。共和國也被當作為外交談判的添頭,被土耳其人送到哈布斯堡帝國手中。同時期內,死敵威尼斯還忙於同君士坦丁堡內的蘇丹繼續交戰。於是,拉古薩又在自己的衰亡期內獲得了喘息之機,成為奧地利南下亞得里亞海的一個窗口。但此時的維也納當局也不再有西班牙親戚負責輸血,逐步淪落到靠荷蘭和英國的財政支持度日。
晚期拉古薩共和國的銀幣 晚期拉古薩共和國的銀幣
拉古薩人期盼的商業復甦雖有少許苗頭,但終究沒能變成自己期望中的偉大復興。城市的菁英階層也清楚地看到,這個小邦已不復往日的吸引力,只能努力在周邊各大國的衝突中恪守中立。衰敗的財政也無法繼續支撐外交開拓,從而錯過了在1783年同美國建交的大好時機。唯有整個歐洲因法國大革命而陷入混亂,才重新因中立地位而再度化身為轉口貿易的基地。但拿破崙的軍隊還是在贏下奧斯特里茨戰役後南下,將整片海岸都收歸自己囊中。
這個古老而命運曲折的商業共和國,隨即在1808年1月31日被法國佔領軍取締,淪為新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即便法蘭西帝國的江山迅速被列強合力掀翻,也沒能在維也納的外交會議中重獲新生。1814年,拉古薩隸屬奧地利,1918年歸還給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時至當代,拉古薩還是克羅地亞最大的港口城市--杜布羅夫尼克。但曾經的輝煌也早已是明日黃花。

拉古薩共和國議會

杜布羅夫尼克是一個貴族共和國,擁有5萬居民,有自己的憲法和議會。貴族議會由兩院組成;大委員會,即參議院,包括45位名門望族的代表,領導共和國的內政外交;小委員會由參議院中的11名代表組成,是共和國的執行機構。共和國的首腦大公領導小委員會的工作。

拉古薩共和國文化

杜布羅夫尼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榮。建築、繪畫藝術和文學蓬勃發展,產生了一批知名的文學家。當時被譽為“南部斯拉夫人的雅典”。
參考資料
  • 1.    Harris, Robin. Dubrovnik, A History. London: Saqi Books, 2003. ISBN 0-86356-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