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承州

鎖定
中國國境內有兩個承州,一個在山東,另一個則在江蘇高郵市
承州遺址,今山東省嶧城一帶, 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設承州,故城坐落在今嶧城西一里,緊靠八景之一“承水環煙”的西畔,為原嶧縣(承縣)縣城。故城四周牆基已夷為平地。城址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250米。西北角殘存土牆一段,高約4米,東西長約15米,底寬約3米,系黃土夯築。
中文名
承州
別    名
承縣
類    別
遺址
地理位置
山東嶧城一帶、江蘇高郵一帶
所屬區
中國山東省、江蘇高郵市

承州歷史沿革

承縣(即丞或繒),是西漢時期東海郡下屬的一個縣,春秋時期為古鄫子國之地,戰國時期為楚國的蘭陵邑。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蘭陵歸薛郡。
漢朝時期,承縣屬東海郡,這在史籍《前漢·地理志》中有記載:“東海郡承縣。”王莽代漢,承縣一度被更名為承治縣。東漢時期複稱承縣。三國時期屬曹魏徐州東海郡(治下邳)。
故城北的葛嶧山 故城北的葛嶧山
西晉十六國時均屬蘭陵郡(治嶧城)。南朝宋時期,其地東南部為東海郡,西北部為蘭陵郡。北魏時期為東徐州(邳州)承縣。
隋朝時期屬彭城郡,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六(公元596年)改承縣置承州,隋煬帝楊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廢承州,改為蘭陵縣。唐朝初期複名為承縣,屬河南道沂州。
宋朝時期屬京東東路沂州琅琊郡。金章宗完顏·麻達葛明昌六年(完顏璟公元1195年)復改承縣為蘭陵縣,屬山東西路邳州。元朝時期屬中書省益都路嶧州,設嶧州府,因境內有葛嶧山而改其州名,下設領蘭陵縣。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州為縣,從此,古承縣改稱嶧縣;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嶧縣改屬兗州府。清朝時期沿襲明制。民國時期屬山東省魯西南行政區。196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嶧縣建制,設棗莊市,嶧縣成為棗莊市的嶧城區。

承州兩個承州

現今中國國境內有兩個承州,一個在山東,另一個則在江蘇高郵市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後人又稱高沙、盂城。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由置軍至設州,有九百多年中等行政區劃的經歷。高郵歷史上曾喚作過秦郵、三阿、幽州神農、廣鄴、高沙承州、珠湖、盂城、散州等地名。是至今全國兩千多個縣市中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高郵歷史悠久,高郵有着7000年文明史和2237年建城史,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文化的龍虯莊遺址,表明7000多年前境內便有人類的璀璨文明。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設高郵縣,屬廣陵國。南北朝時曾置廣鄴郡、神農郡,又析臨澤、三歸、竹塘三縣。隋初郡廢,三縣併入高郵縣。宋代先後築有二城,名舊城、新城。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明代撤縣建州,轄興化、寶應兩縣。自清代乾隆時起,遂為散州。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高郵縣。高郵、寶應、興化三縣交界地區幾經調整。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199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縣級),同年4月1日正式建高郵市,實行計劃單列。

承州名人淵源

匡衡 匡衡
《古今地名大辭典》雲:“丞(承)水源出山東嶧縣北車梢峪,曰滄浪淵,南流會許池(即十里泉)水,南逕縣城西,折東流至縣東南入運河。漢置承縣於此,以承水所經而得名。”故,世人、古書稱此地為承水城。
承水河在今天的嶧城城內,是貫穿嶧城城區的南北河流,該河將嶧城城區一分為二,此河流經千年,川流不息,東一公里為古承縣遺址,故西漢一代名相“鑿壁偷光的匡衡”出自承水河畔,承縣故城西南三公里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古承水可載舟,在古承水河公園的建設中就發現大量船載遺蹟,承水河公園南起承水路大橋,北至壇山路北河道轉彎處,佔地29萬平方米,其中水面17萬平方米。在古承水可以與運河貫通,古代承水一帶水網密佈,河岸邊上商貿往來密切,成就了古承水河畔的璀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