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醮

鎖定
打醮,道士設壇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的一種法事活動。冬天到了,農事也暫告一段落了,農民們為了感謝神靈帶來一年的收穫,祈求上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各種祭祀活動也在農村上演,以此來消災免難、祈求上蒼的賜福與庇佑。 [1] 
中文名
打醮
拼    音
dǎ jiào
注    音
ㄉㄚˇ ㄐㄧㄠˋ
釋    義
道士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

打醮詞語解釋

【名稱】:打醮
【拼音】:dǎ jiào
【注音】:ㄉㄚˇ ㄐㄧㄠˋ

打醮基本解釋

◎ 打醮 dǎjiào
[chant Taoist scriptures to expiate the sins of the dead] 道教徒設壇唸經做法事

打醮詳細解釋

釋義:道士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

打醮出處

《京本通俗小説·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夫人臨行,盡出房中釵釧衣飾之類,及所藏寶玩約數千金,佈施各菴院寺觀,打醮焚香以資亡兒 王雱 冥福。”

打醮示例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九回:“一時 鳳姐兒 來了,因説起初一在 清虛觀 打醮的事來,遂約着 寶釵 、 寶玉 、 黛玉 等看戲去。”
殷夫《浪漫的時代》:“今天童子團怠工遊行,用一張張傳單串成,説‘比打醮還要靈’。”

打醮打醮習俗

打醮 打醮
自古以來,黃土高原上的榆林地區宗教盛行,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教並存。位於佳縣黃河之濱的道教聖地白雲山被譽為西部神山,每年的農曆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日都舉行盛大的宗教慶典。白雲山腳下的譚家坪村有一座由西班牙人一九三五年就修建起來的天主教堂,如今這裏仍有相當多的教友,每星期在神父的帶領下做着禮拜。榆林的每個村社基本都能見到大小不一的廟宇,不同的廟宇中分別供奉着各路的神仙,每個神仙都有自己不同的祭祀方式與時辰,於是就有了眾多形形色色的廟會。打醮——便是眾多廟會中一種較為有代表性的宗教祭祀活動。

打醮準備

打醮 打醮
起初打醮貢奉的祖師靈位均由白雲山奉派。那時不管是在哪個村打醮都要全村人出行,拿上祖師的法器、傢什,到幾十甚至上百公里之外的白雲山去請,有時來回要用上三五天,浩浩蕩蕩,場面甚為壯觀。後來,人們覺得每年都要到很遠的白雲山去請祖師神位太耗人力、財力和時間,便與白雲山裏的道長們商量,改由原來的每年請送變為把祖師請來後便把祖師爺的神位留住在本村,住在村裏專門用騰出的窯洞設立的經堂窯中,等到本村打醮結束後,再由第二年負責打醮的村社請去,供奉在那裏設立的經堂窯中,而本村的經堂窯在打醮結束之後便恢復了原用。
就這樣祖師爺的神位便在打醮的每個村裏貢奉一年,等到一村打醮完之後再移交於下一村社,週而復始,一年一年傳下去,打醮也一年一年輪着來。因為是38年一回頭,也就是説不管哪個村要想辦第二次,那就是38年後的事了,要等下一次本村打醮時自己也不知在不在世了,因此上,每個糾手都想在自己手上把醮打得比其它村子好,每個村子也都不願落後,都想辦的比別村強。
打醮在文革期間一度中斷,到了70年代初又開始興起。打醮的頭一天,基本上是做些準備工作,糾手們會在一起商討打醮的各項事物,打彩門、壘灶堂。起天壇,請各路神仙。設鬼魂壇,接四方鬼魂與本家的孤魂野鬼。各家都收拾好自家窯洞,準備接待會上安排的客人和前來看熱鬧趕會的親朋。

打醮過程

打醮 打醮
第二天凌晨三點左右,廚房的人便開始忙着做早飯,五點左右,打醮的人們便忙碌起來了,匆忙吃點東西后開始迎香、圈村。幾百人排着一行隊慢慢的走着,隊伍前面的人捧着祖師的牌位,抗着年、月、日、時、四個使者和十大元帥木雕像及祖師殿前的法器傢什,後面的人則懷裏抱着彩旗,在道士、鼓樂手帶領下,三五百人一會上山,一會下溝,沿48村走一圈,意思是把參加打醮的48村都圈進來,這樣,神仙的靈光便會罩在這48個村上,以保大家平安無事。打醮的隊伍一路上逢廟便進、遇神就拜,沿途的人們紛紛用手中的香換下祖師香爐上的香,然後插在自家的香案上或是自家的院子裏、牆頭上,意思是祖師爺已被請到了本家,一家老小已在祖師爺的庇佑範圍之內了。一般情況下中午要到一個村子裏簡單的吃點飯,然後繼續往前走。經過七八個有時甚至是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方能回到了村中。到了天光漸暗夜幕降臨時,人們會在排起長長的隊伍,敲鑼打鼓地從祖師爺殿前出發前住村口,沿途兩側灑下用蠟燭或者是油燈做成的長長的路燈,到村口迎請各路神仙鬼神、本村亡故祖先的靈魂以及屈死冤魂到設好的天壇、地壇就坐,觀看打醮,受人供奉,人神共慶,一同打醮保人們平平安安。
打醮 打醮
第三天是打醮最為熱鬧的一天,48村的人們紛擁而至,各家各户都住滿了香客親朋。上午9時,開始了迎寶、敬獻貢飯,有的地方是一日三貢(給神壇上敬供的面花等食品),迎貢的人們排起長長的隊伍到一户人家去世,把珍藏了一年的一顆豆大的夜明珠、一個自己打造的銀元寶和幾塊銀元以及給祖先做好的獻飯,在吹吹打打的鼓樂聲的帶領下,恭恭敬敬塊迎接到祖師殿前,供寶、獻飯,場面甚為隆重。只見人們規規矩矩的跪在地上,把貢品獻飯頂在頭上,一盤一盤的向前傳遞,旁邊道士做着道場法事,一旁的嗩吶狂叫呼喊着,成百上千的人們把經堂窯圍了個嚴嚴實實,一盤一盤獻飯整齊有序的被貢獻到神案上。
從有獻飯開始的那天起,祖師爺的經堂上、天壇,二十四小時都會有信徒守護。到了下午,打醮逐漸進入高潮,首先是“揚幡”,成千上萬的人們在道士的帶領下,在溝底的小樹林中,人們踩着厚厚的積雪開始一圈一圈的圍着幡子轉,道士在前面手拿法器口中唸唸有詞,打醮的人們手拿彩旗傢什相互簇擁着跟在後面,一步一步、一圈一圈,一遍一遍,就這樣不停的走了一個多小時。
最後來到一個高聳的幡子跟前,幡子看起來很簡單,一根粗長的木棍豎一場地中間,木棍的上端掛着一個掃帚農家掃炕用的笤帚,代表着神靈鬼魂,一根長長的紅布條掛在上面,紅布的兩端拴有幾個面做的小人,凡是想要個一男半女的媳婦們來到幡子下後爭相撫摸小麪人,而後乘道長不注意偷摸道長的頭,據説只要是摸了小麪人和道長的頭,便可在一年之中懷孕,一時間領頭的道長被一羣小媳婦們追的是四處逃避。
到了晚上掌燈時分,九曲上的燈被點了起來,人們又開始圍着燈場轉,道士與手拿法器彩旗的打醮人走在前面。圍觀看熱鬧順心的人跟在後面,人們圍着九曲燈場外圍要走上三圈,然後進入九曲中,轉來轉去,直至所有前來轉九曲順心的人都走過。
活動結束了,來參加打醮外村人要走了,走來訪友的要走了,人們在送走親朋之後,又會點起兩排長長的地燈,送走那些被請來參加打醮的各路神仙妖怪和死去的亡靈。
第四天一早,人們早早地來到食堂等待吃飯,打醮結束了,吃了三天素的人們終於可以吃到肉了,醮會上專門殺了一頭豬,做了一頓燴三鮮,600多人擁而至,不一會便一掃而光。吃過飯後,開始醮社移交,本次辦會的張仁家坬要將祖師爺的所有用品,如塑像、牌位及一切辦會用的傢什器具,彩旗被褥,一併交給辦會打醮的下一個村。這個村的打醮活動至此宣告結束,祖師爺也從今日起正式住在了下一個村。

打醮歷史背景

據《昭明文選》指出:"醮諸神,禮太乙"。而《隋書》中指:"夜中於星辰之下,陳放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意思所指"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的目的,是古代農民百姓對天上神佛的庇佑,表示感謝,或祈求平安而舉行的隆重祭典。祭典乃通過道士、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這個活動稱之為"醮"。
醮亦分有平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四類。此後道士為人設壇唸經祈禱叫"打醮"。於漢末道教盛行之後,逐漸衍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其原始意義,主要在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最後成為了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合而二為一的民間祭典活動或傳統節日
打醮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驅瘟疫、除天災、許願打醮;有收成好,打醮酬謝;有喪葬,請道士打醮。打醮時,要設齋道祭祀,道士擊鼓誦經,甚至有舉行演戲娛神諸活動。
打醮之俗可溯及先秦。宋玉的《高唐賦》中已有“醮諸神”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這種延請道士通過祭祀消災求福、超度亡靈的儀式綿延不斷。清代顧張思的《土風錄》卷二“打醮考”載:“黃老之學,本於清淨自然,地獄天堂,何嘗言及。黃冠輩見僧獲利,從而效之,送魂登天,代天肆赤欠,謂之練度,可笑甚多,如羅天大醮、平安大醮,名目不勝記述,即今之打醮也。”黃土高原上人承襲了這種習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