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崇德

鎖定
成崇德(1949年12月28日—)男,山西省祁縣人,畢業於內蒙古大學中文系蒙古語專業,歷史學教授。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
中文名
成崇德
出生日期
1949年12月28日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內蒙古大學

成崇德人物簡介

成崇德個人介紹

成崇德 成崇德
成崇德,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1949年12月28日生,山西省祁縣東觀鄉人,漢族。1975年入內蒙古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學習,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長。1991年晉升為副教授。目前正致力於《清代邊疆開發史》(蒙古部分)的研究和著述工作主要論著《有關清代厄魯特蒙古的幾種託忒文史料》,與馬汝珩合著,《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3年第2期《一部重要的厄魯特蒙古歷史文獻-〈咱雅班第達傳〉》,與 馬汝珩合著,《新疆社會科學》1985年第1期《從〈內齊託音傳〉清代蒙古史的兩個問題》與申曉亭合著,《文獻》1985年第4期《清代蒙古地區開發史綜述》,與馬汝珩合著,《民族研究動態》1989年第2期《清代蒙古高僧傳譯輯》,與申曉亭合作譯註,北京圖書館文獻微縮出版社,1990年1月。

成崇德個人經歷

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任教,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1986年任清史研究所清前期歷史教研室主任,1989年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長。
1986-1990年,參加戴逸教授主持的國家重點項目《近代中國邊疆開發》,課題組按期完成項目,集體出版成果《清代邊疆政策》、《清代邊疆開發研究》、《清代邊疆史地論文索引》三部著作。
1989-1991年,與張世明合作,完成國家教委重點項目《清代西藏政治經濟問題研究》,出版成果《清代西藏開發研究》。
1988-1990年,參加新疆民族事務委員會主持的《衞拉特蒙古史》集體項目,出版成果《衞拉特蒙古簡史》(上)(下)二冊。
1991-1992年,國家教委派遣到蒙古國國立大學進修一年,主修匈奴史、突厥史、蒙元史、蒙古高原史、斯拉夫蒙古語言。1992年以來,曾分別到俄羅斯、德國、日本、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訪問研究,就清史、邊疆史地、蒙元史、民族史、滿文、蒙文檔案進行學術研討、交流和講學。
成崇德 成崇德
1992-1993年,參加國家教委博士點項目《清代人口流動與邊疆問題》,1993年任清史研究所所長。 1992-1997年,參加戴逸教授主持的國家重大項目《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承擔《邊疆民族卷》,1996年,已通過專家鑑定,1999年出版。
1995年,參加國家項目《中華大典》,擔任《歷史典》副主編。
1996-2000年,主持國家“211工程”清史子項目,參加《清通鑑》項目,2000年出版。
1996年至今擔任國家教委211工程清史子項目負責人。
1999年,參加教育部21世紀教材項目,擔任《中國歷史·明清史》卷主編,集體出版《中國歷史·明清史》卷。
2001——2004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清代國家疆域的形成》,目前集體出版專著三部。
2002年至今,承擔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民族法制史”蒙古卷子項目,2002年-2005年7月任人文學院副院長。
2003年至今,承擔國家清史編纂工程項目,做學術組織工作,任《通紀組》項目負責人。
承擔本科生必修課《清史》,本科生選修課《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必修課《清代通史》,必修課《中國民族史》,研究生方向課《清代邊疆民族史》,研究生選修課《中國民族關係史》,選修課《中國邊疆、民族問題講座》,研究生選修課《蒙古史》,研究生選修課《西藏政教史》,研究生選修課《清朝開國史》,研究生選修課《西域史地研究》,研究生選修課《蒙古語》。

成崇德主要成就

成崇德學術論著

1、《清代蒙古高僧傳譯輯》(合著)全國圖書館文獻複製中心出版,1990年,北京。
2、《蒙古族通史》(合著)第四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1993年,呼和浩特。
3、《衞拉特簡史》(上)(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烏魯木齊
4、《衞拉特簡史》(下)(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烏魯木齊
5、《乾隆皇帝全傳》(合著)學苑出版社出版,1995年,北京
6、《清宮之謎-佛心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1995年,北京
7、《清代西藏開發研究》(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6年
8、《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邊疆民族卷》遼海出版社,1998年,瀋陽
9、《清代邊疆開發》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集體合作)
10、《清代西部邊疆開發》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集體合作)
11、《中國歷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集體合作)
12、《中國邊疆經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集體合作)
13、《蒙古族通史》(合著)第四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年修訂本。

成崇德主要論文

1、《有關清代厄魯特蒙古的幾種託忒文史料》,載於《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3年2期
2、《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統的形成》,載於《西藏研究》1986年2期
3、《略論清代前期的“因俗而治”》,載於《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2期》
4、《準噶爾民族政權奠基人--巴圖爾渾台吉》,載於《西北史地》1983年4期
5、《西套厄魯特部起源考辨》,載於《民族研究》1982年4期
6、《清朝理藩院對南疆地區的管轄》,載於《喀什師院學報》1982年2期
7、《一部重要的厄魯特蒙古歷史文獻》,載於《新疆社會科學》1985年1期
8、《從內齊託音傳看清代蒙古史的兩個問題》載《文獻》1985年4期
9、《準噶爾史略》讀後,載於《清史研究通訊》1986年4期
10、《伊拉古克三史事考辨》,載於《民族研究》1986年5期
11、《簡論賽音諾顏部的設立》,載於《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1期
12、《對清代邊疆開發中幾個問題的認識》,載於《清史研究通訊》1988年3期
13《清代邊疆農牧業、屯墾研究概述》,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8年2期
14、《清代蒙古地區開發史研究綜述》,載於《民族研究動態》1989年2期
15、《清代邊疆開發研究概述(上)》,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90年1期
16、《清代邊疆開發研究概述(下)》,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90年2期
17、《清代前期蒙古地區的農牧業發展及清朝的政策》,載《清代邊疆開發研究》 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8、《咱雅班第達傳譯註》載《清代蒙古高僧傳譯輯》1990年,全國文獻複印中心出版
19、《內齊託音一世傳譯註》載《清代蒙古高僧傳譯輯》1990年,全國文獻複印中心出版
20、《哲布尊丹巴傳譯註》載《清代蒙古高僧傳譯輯》1990年,全國文獻複印中心出版
21、《清代前期對蒙古的封禁政策與人口、開發及生態環境的關係》,載於《清 史研究》1991年2期
22、《17至18世紀的土爾扈特蒙古--編年與世系》,載於《飄落異域的民族》1991年7月
23、 《清代中國邊疆開發與美國西部開發對比芻議》,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年2期
24、《拉特納巴德拉‘咱雅班第達傳’》,載於《厄魯特蒙古歷史譯叢》第四集
25、《烏古勒特史》,載於《厄魯特蒙古歷史譯叢》第五集
26、《從內齊託音傳看清代蒙古史的兩個問題》,載於《文獻》1985年4期
27、《研究中國北部邊疆史的一部力作》,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3期
28、《西域古今一線牽》,載於《清史研究》1993年2期
29、《西域考察與研究--沿和田河道到瑪扎塔格》,載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1期
30、《康乾時期人口流動與長城邊外開發》,載於《清史研究》1993年2期
31、《略論青滾雜卜“撤驛之變”》,載於《紀念商鴻奎論文集》
32、《清季的移民實邊》,載於《清代的邊疆政策》,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3、《清代邊疆政策導論》,載於《清代的邊疆政策》,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劉興祚論》,載於《清史研究》1994年2期
35、《18世紀中美邊疆問題比較研究》,載於《清史研究》1995年1期
36、《清代邊疆民族政策的變化與邊疆開發》,載於《清代改革史》 1995年
37、《清代前期邊疆通論》(上),載於《清史研究》1996年3期
38、《清代前期邊疆通論》(下),載於《清史研究》1998年1期
39、《清朝邊疆統一論》,載於《清史研究》1998年2期
40、《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載於《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2002年12月,遼海出版社
41、《十八世紀的中外輿圖與清朝疆域》載於《蒙古民族與周邊民族關係學術會議論文集》1999年5月,台灣蒙藏委員會出版。
42、《清史研究與清史研究基地》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
43、《清朝與中亞“藩部”的關係》載《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
44、《清朝多元化的邊疆格局》載於《中國邊疆經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月。
45、《清朝統一邊疆的四種模式》載於《中國邊疆經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46、《清朝的邊防政策》載於《中國邊疆經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47、《清朝的邊疆民族政策》載於《中國邊疆經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48、《清朝的邊疆開發政策》載於《中國邊疆經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49、《論清朝的邊疆開發問題》載於《清史研究》
50、《康乾盛世的疆域與邊疆民族》載《康乾盛世歷史報告》,中國言實出版社2002年7月。
51、《乾隆時代的疆域格局與<內府輿圖>》,(與孫喆合作)載《清史論集》,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5月。
52、《論清朝的“分而治之”“與因俗而治”》2003年避暑山莊30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
53、《清朝與中亞“藩屬”的關係》,載《民族史研究》第三輯,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
54、《關於纂修清史與清史研究中的熱點問題》載《大學演講錄》第3輯,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2月。
55、《論準噶爾政權》載《衞拉特研究》2004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
56、《論清朝全盛時期的疆界劃分與疆域範圍》載日本《 》2004年
57、《論康乾時期的邊疆民族政策》 載《衞拉特研究》2004年第3期。
58、《中國疆域的形成與歷史傳統的關係》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1期。
59、《清代前期中國邊疆的特點與美俄邊疆的比較研究》載《衞拉特研究》2005年第2期。
60、《話説中國-清前期“落日餘暉”》導言,載《話説中國-清》,2005年3月,上海文藝出版社

成崇德獲獎榮譽

1、《清通鑑》2001年獲國家圖書獎
2、《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邊疆民族卷》2002年獲吳玉章獎
3、《乾隆皇帝全傳》1998年獲北京市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4、《中國邊疆經略史》2001年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
5、《衞拉特簡史》1995年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科研成果獎
6、《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2003年獲內蒙古社科優秀成果獎。
7、《中國歷史-元明清卷》獲教育部2005年優秀科研一等獎。

成崇德相關事件

成崇德網絡貼文

2009年6月26日,一篇題為《學術首騙——12億元大清史課題負責人成崇德調查報告》的文章,刊登在新語絲網站上,這篇《調查報告》公開舉報“主持國家級特大課題日常工作的實際負責人”成崇德。此文章的作者是米辰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歷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紀史教研室副教授。
文章刊登到網絡前,兩人在辦公樓裏相遇時,偶爾會簡單地打聲招呼。畢竟,他們除了是同事,還曾經是的上下級的關係,時間再往前推二三十年,還是先後在內蒙古大學裏求學的校友。
米辰峯所言的“國家級特大課題”,是指2002年啓動的“清史修纂工程”,這在當時被形容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國家投資數億元,併成立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由人民大學著名清史研究專家戴逸擔任。參與該課題的一位學者介紹,由於戴先生年事已高,“日常工作實際由成崇德在做”,而這一工程所確定的經費和津貼,“是我們這個領域迄今為止最優厚的”。
在近2.5萬字的《調查報告》裏,米辰峯對成崇德的博士文憑以及博士論文的水平提出質疑,稱成為“自封博士偽教授”,並呼籲將其“從大清史課題組清除出去”。另據米辰峯的調查,成崇德的論文大多發表在清史所自辦的《清史研究》和“外省一些不入流的刊物”上,在A、B類期刊(核心期刊中較權威的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為零。

成崇德曾舉報他人

6月28日,米辰峯繼續貼文到網絡。他在網上發表了《人大歷史系副主任許海雲瘋狂偽造系列學術著作獻疑》一文,公開舉報同事許海雲。早在2009年6月初,米辰峯就曾將舉報許海雲的材料寄給了教育部社科司,並先後在6月4日和11日發去郵件問詢處理情況。6月11日,社科司給他回覆郵件:中國人民大學許海雲同志申報本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的資格已被取消。
在給社科司的郵件裏,米辰峯還提到,“正在趕寫的另一篇揭發他(指許海雲)的上司的腐敗性質更嚴重的文章還沒有寫好”,而這篇文章,就是米辰峯在2009年6月26日發表的《調查報告》。“上司”就是頂着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頭銜的成崇德。

成崇德拒絕領導勸解

2009年6月27日晚,米辰峯接到歷史學院院長孫家洲的電話。孫家洲米辰峯把文章從網站上撤下來,説牽扯到原來的校長和所長,都是社會名人。院長的要求,遭到米辰峯果斷的拒絕。隨後,人大一位副校長打來電話,也是勸米辰峯撤文,並答應盡力幫米辰峯解決問題,儘量讓米辰峯在2009年評上教授。副校長勸説了一個多小時,但米辰峯依然拒絕。

成崇德成崇德聲明

領導們的勸解失敗後,於2009年6月30日,成崇德在新語絲網站發表了《成崇德關於米辰峯造謠誣陷的三點聲明》。在聲明裏,成崇德認為“米辰峯用極端惡劣的語言,無中生有,造謠誹謗,對個人構成名譽侵害”,他在表示強烈憤慨的同時,“要求米辰峯立即停止對本人的侵害行為,並公開在新語絲上賠禮道歉”;他“將就此事向中國人民大學黨委作出申訴,請求校黨委公正、公開處理此事,制止這種大搞個人攻擊,無視國法校規,製造混亂的極不負責任行為,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維護學校的聲譽”;最後,成崇德聲明“保留進一步訴諸法律的權利”。
2009年7月2日下午,歷史學院召開職稱工作會議,米、成二人均與會。
“會議一開始,學院領導就聲明,由於成崇德已放棄由三級教授晉升二級教授,但會上宣佈禁止討論《調查報告》一事。

成崇德背景恩怨

59歲(2009年)的米辰峯並不諱言,自己必須趕在退休之前,對成崇德進行“報復性申訴”。早在2007年,米辰峯便開始找成崇德的問題。2007年2月,他化名“孛兒只斤巴特爾”,向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劍雄舉報成崇德。
葛劍雄證實,他的確曾將“孛兒只斤巴特爾”所寄信件,轉給了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秘書處。在發表《調查報告》兩天後,米辰峯又發表了一封《致復旦大學史地所葛劍雄教授的公開信》。

成崇德專家建議

葛劍雄曾經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兩位老師舉報校長抄襲一事轉送過材料,甚至為此當面向中央領導彙報過,但他表示:“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解決”,米辰峯所談的情況比較複雜,還涉及該單位內部的關係與米辰峯本人的往事”。葛劍雄建議:“先去該單位調查,以免問題複雜化”。
這一事件從根源上反映了知識界極其嚴重和十分普遍的內耗、內戰、內亂思維方式和腐朽習慣,“總的説來,學術資源短缺、緊張是基礎,就是太窮了;領導是關鍵,就是是否已經搭建公正、公平的平台;體制是根本,就是評估體系、程序、標準是否完善,等等。”

成崇德相關新聞

人大歷史學院歷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紀史教研室副教授米辰峯上月底在新語絲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學術首騙——12億元大清史課題負責人成崇德調查報告》的文章,矛頭直指同一學院的清史專家成崇德。昨晚,他坦稱自己不是“打假鬥士”,就是為了報復。
舉報同事
6月26日,米辰峯在新語絲網站上刊登文章,公開舉報“主持國家級特大課題日常工作的實際負責人”成崇德。2002年啓動的“清史修纂工程”,在當時被形容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國家投資數億元,併成立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近2.5萬字的調查報告裏,米辰峯對成崇德的博士論文提出質疑,稱其為“自封博士偽教授”,並呼籲將其“從大清史課題組清除出去”。
為報私仇?
“我舉報不是為了當打假英雄,而是為了報7年來的血海深仇。”59歲的米辰峯直言。
據他本人回憶,2002年,成崇德上任歷史系主任。米辰峯當時正在和同系另一名老師因為研究生招生問題產生糾紛,甚至發生過肢體衝突,米辰峯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反覆向學校申訴此事。當時成崇德希望他息事寧人,被他拒絕。
之後,因為他推遲一小時考試,被教務部警告處分,成崇德藉此給予他降職稱一級的處分,並扣除2萬元工資以及要求他停招研究生一年。米辰峯認為在這件事上,他是被迫害的,成崇德借題發揮,想教訓不聽話的人,讓他原本在評教授的關卡反而被降一級。
學院調查
人大歷史學院院長孫家洲昨天表示,學院已請專家調查,“論文是否是抄襲,並不是簡單對比可以説明問題,要找業內專家鑑定”。
他認為這件事情不僅是學術問題,還牽涉到雙方私人恩怨,“有的事外人很難了解、説得清”。他透露,目前成崇德已準備通過司法程序解決此事。
■三點舉報理由
第一點:成崇德擔任清史所所長,又在清史所攻讀博士學位。按規定,研究生培養期間,專業試卷必須經本單位領導審查簽字才能生效實施,成崇德讀博期間無疑是“自考自”,屬於“自封博士”。
第二點:米辰峯稱成崇德的博士論文有質量問題,“整段整句的大量重複粘貼10次共1278字,整段整句的嚴重空缺待補4處共14行,外文註釋錯漏率90%,嚴重錯誤70%以上……”
第三點:據米辰峯的調查,成崇德的論文大多發表在清史所自辦的和“外省一些不入流的刊物”上,在A、B類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為零。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