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鎖定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5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1982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2007年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先進出版單位獎,2009年獲首屆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榮 譽稱號,是中國最重要的高校教材和學術著作出版基地之一。
人大出版社依託中國人民大學的綜合優勢,始終高揚人文社會科學的旗幟,秉承“出教材學術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出版理念,實施精品戰略,以優秀的出版物傳播先進文化,年出書3000餘種,發行碼洋近10億。建社60年來,人大出版社已累計出書萬餘種,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文化傳播、文化累積價值的優秀教材和學術著作。
新世紀以來,人大出版社繼續實施新的發展戰略,以體制改革為契機,把出版工作同我國教育事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不斷創新機制,着力培養核心競爭力,形成了鮮明的出版特色,成為圖書、音像、電子、網絡和數字出版物等多種媒體兼營的大型綜合性出版社。 [1] 
書    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外文名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CRUP)
地    點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31號
成立時間
1955年4月29日
公司性質
國營
現任社長
李永強
現任總編
賀耀敏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主要業務

重視學術、打造精品、服務讀者、專注主業,打造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出版的第一品牌。2014年平均日出九書,出書品種達到3370種。
建社60多年來,累計出版圖書一萬餘種,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文化積累與文化傳播價值的優秀教材和學術著作,涵蓋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行政學、人口學、環境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金融學、管理學、會計學、商品學、歷史學、語言文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藝術以及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等。其中許多教材多次再版,一些教材發行數量高達數十萬冊以至數百萬冊。
第一,出書品種多、數量大,形成一定出書規模。人大出版社成立當年就出版了不少優秀圖書。1955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附發《圖書聯合廣告》,整版介紹了人大出版社編譯的教材,有120多種。1955年5月—1966年5月,人大出版社共出正式出版物424種(不包括校內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書),7010萬字,800萬冊。《教學與研究》共出版110期,350萬冊。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摘錄、註釋和介紹,社會影響很大。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著作摘錄卡片》、《馬恩列斯論報刊》、《唯物辯證的工作方法》、《毛澤東論哲學》、《毛澤東論調查研究》、《毛澤東哲學著作學習文件彙編》(共三卷)、《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著作介紹》、《〈唯物論和經驗批判論〉簡釋》、《〈資本論〉典故註釋》,等等。這滿足了當時系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需要。
第三,出版了不少具有學科奠基地位的教材。無論是翻譯教材還是自編教材,都起到了學科奠基的作用,培育和滋養了幾代學人。
紮根學術,做受人尊敬的出版者
出版學術經典、引領學術發展,通過繁榮學術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建設一直是人大出版社的追求和理想。人大出版社始終聚焦最優秀作者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優秀學術著作。在歷次國家級重點圖書規劃項目中,在各級各類出版獎項的評選中,人大出版社均有突出表現,這與出版社重視學術品牌的長期積累和建設密不可分。
聚焦當代,打造主題出版重鎮
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推出反映中國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對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建設和諧社會等議題具有理論創新價值的圖書,是人大出版社在主題出版方面的一貫堅持。人大出版社不僅推出大型研究性叢書,更以開闊的視野尋找有洞見的聲音,出版一系列主題出版的學術著作和通俗普及讀物,唱響主旋律最強音,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以人為本,堅守和傳承精品戰略
優秀的人才是出版社發展的動力源頭,做受人尊敬的出版者,是人大出版社全體員工的一種自覺追求。人大出版社始終堅持以人文本、科學管理的人才戰略,凝聚了一大批業內優秀的圖書策劃編輯、審稿編輯、發行和出版管理人才。一代代人大出版社人敬畏文化、尊重讀者,共同營造了人大出版社打造精品、堅守品質和傳承文化的出版情懷和精神品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組織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人大社現有600餘名員工,10個出版分社,5個出版中心,3家下屬子公司,6個連鎖書店,4個銷售分公司。本科以上員工接近80%,碩士以上員工超過40%,員工平均年齡35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圖書榮譽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為中國高校教材、學術著作最重要的出版基地,人大出版社1982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是少數幾家囊括“中國圖書獎”、“國家圖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所有國家級出版獎項的出版社。近年來,出版社更進一步強化“精品戰略”,在教材建設、學術出版、主題出版、“走出去”、大眾圖書及多媒體建設等方面均走在前列。
2008年,在“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成員單位的版權輸出業績排名中,連續七年居單體出版社前兩名。2009年榮獲“北京市新聞出版和版權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09年9月在首次全國經營性圖書出版單位等級評估中被評為一級出版社,被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榮譽稱號。近10年來,共獲省部級以上獎項500餘種,在大學社中名列第一。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創建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人大出版社始終秉承“出教材學術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精品戰略理念,致力於打造人文社會科學出版第一品牌。
2017年8月,由人大出版社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來自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的93家出版商、學術機構和專業團體加入聯盟,為“傳播優秀文化、弘揚絲路文明”,搭建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合作平台而共同努力。 [2]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所獲榮譽

2021年7月19日,入選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獲獎名單(先進出版單位獎)。 [7]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會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不斷強化選題策劃意識、市場意識,着力培育核心競爭力。全體同仁精誠團結,開拓進取,把出版工作同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我國經濟、社會的進步緊密結合,形成了人大出版社鮮明的出版特色和巨大的品牌價值,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出版領域的排頭兵。2007年,人大出版社出版圖書2000餘種,發行碼洋6億多元。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已發展成為具有圖書、期刊、音像、電子和網絡出版物等多媒體兼營的大型綜合性出版社。 [3]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發展歷程

歷史迴旋曲 —— 光輝的歲月 奮鬥的歷程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順應時代 應運而生——人大出版社成立過程
人大出版社的前身是1950年2月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處。1952年8月,出版處改稱出版科。1953年9月,學校研究部所屬的出版科、印刷廠、出納組、油印股合併成立中國人民大學教材出版處(地點在鼓樓西大石橋28號拈花寺),負責學校教材的出版、印刷、發行工作,成為一個完整的出版機構,不過它還只是學校的內部出版機構,不能對外公開發行教材。當時,全國對人大教材的需求量龐大,教材出版處出納組的發行力量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就為此建立了一個教材供應組,專門發行人大的教材,教材出版處把書批發給它,由它配送至全國各省、自治區分支機構。
成立出版社的契機源於1954年3月12—21日高等教育部隆重召開的中國人民大學教學經驗討論會。與會人員是全國各高等院校的校長,還有主管教學工作的負責人,會議主要由胡錫奎副校長代表人民大學介紹本校貫徹中央關於 “教學與實際聯繫,蘇聯經驗與中國情況相結合”教育方針的情況和經驗。時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長的楊秀峯同志在會議閉幕式上講話,要求各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推廣人民大學的經驗。會後,各部委和各地方兄弟院校紛紛來信要求人民大學提供教材。當時的教材出版處由於規模小不能完成這一任務,所以高等教育部就提出由人民大學推薦一批教材公開出版。當時學校研究部請蘇聯專家推薦了81種,後又壓縮至22種,這22種由高等教育部分到當時北京的幾家出版社來出版。但是,這22種書中,最初只有《統計學原理》、《工業企業組織與計劃教程》兩本在使用了教材出版處原來鉛印教材的紙型,僅更換了封面的情況下公開出版了,其他的大部分教材都未能正式出版。這件事給了教材出版處的同志很大的啓發,教材出版處的陳維雄(時任教材出版處副主任)與齊振之(時任教材出版處副主任)、王穎(時任教材出版處辦公室業務秘書)等同志一起商量,一致的看法是,既然社會上對人民大學的教材有大量的需求,而教材出版處又有能力編輯出書,只是不能公開出版、發行,那麼建立出版社是解決這個矛盾的最佳途徑,於是向學校研究部副部長張騰霄同志作了彙報。在張騰霄副部長的支持下,教材出版處寫了一個建立出版社的報告呈遞校長。
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是中共“五老”之一——吳玉章同志。吳老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以畢生心血為黨的教育事業辛勤耕耘的著名教育家,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新中國成立後,吳老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國人民大學的創建和發展上,他在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17年間,為中國人民大學的誕生、成長和壯大奉獻了寶貴的精力和才智。吳老對學校的教材建設十分關心和重視,建校初期,在他的直接領導下,組建了教材出版委員會。建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能夠出版社會急需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推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意義深遠。在吳老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建立人大出版社的報告很快就得到教育部、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的批准。
1955年4月29日,吳玉章校長髮布《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問題》的命令,宣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成立,社號為011。任命陳維雄為出版社副主任,負責全面工作;齊振之為副主任,負責黨務工作。這就是新中國的第一家大學出版社!
經過數年(1950—1955年)的孕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終於水到渠成,應運而生。
二、蓬勃發展 碩果累累——人大出版社建社後至1970年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成立後,在原來教材出版處的基礎上經過一系列的變革,迅速蓬勃發展起來。
首先,建立了專門的編輯隊伍。教材出版處時期,書稿主要是由學校各系的教師編輯,成立出版社後建立了一支穩定的專職編輯隊伍。據1956年評職稱時的人員統計為,編輯13人,助理編輯11人,校對人員10人左右,再加上印刷廠等其他部門人員,全社共有職工兩百多人。
其次,在機構上,新建了編輯科,設立了辦公室、出版科、發行科、印刷廠、油印股(那時油印教材的數量很大)、財務組、總務組等。出版社成立之後還成立了研究部直屬支部的分支部(1958年成立了總支部)。
再次,明確了出版社的任務和出版方針。當時確定的任務是:保證教學,適當滿足社會需要。明確了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方針是:要從出版翻譯教材(即由蘇聯專家的講義編成的書)為主轉到以出版自編教材為主。自編教材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為中心。簡單地説,就是出版中國化的教材。
此外,還進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變革,比如經營方針的變化,當時出版社提出的經營方針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薄利多銷(學生用書予以半價優惠),以豐補歉。
在這一系列變革下,人大出版社發展迅速,經過短短几年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第一,出書品種多、數量大,形成一定出書規模。人大出版社成立當年就出版了不少優秀圖書。1955年12月24日《人民日報》附發《圖書聯合廣告》,整版介紹了人大出版社編譯的教材,有120多種。1955年5月—1966年5月,人大出版社共出正式出版物424種(不包括校內用書),7010萬字,800萬冊。《教學與研究》共出版110期,350萬冊。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摘錄、註釋和介紹,社會影響很大。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著作摘錄卡片》、《馬恩列斯論報刊》、《唯物辯證的工作方法》、《毛澤東論哲學》、《毛澤東論調查研究》、《毛澤東哲學著作學習文件彙編》(共三卷)、《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著作介紹》、《〈唯物論和經驗批判論〉簡釋》、《〈資本論〉典故註釋》,等等。這滿足了當時系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需要。
第三,出版了不少具有學科奠基地位的教材。無論是翻譯教材還是自編教材,都起到了學科奠基的作用,培育和滋養了幾代學人。
在出版社建立的最初兩年裏,出版物的主體是從蘇聯教材翻譯過來的(由於翻譯教材封面為黃色,這一時期又被稱為黃皮書時代),因為當時我國主要學習蘇聯經驗,人民大學也有很多蘇聯專家。從蘇聯翻譯過來的教材影響了一大批學者,我們國家很多學科體系的建設也都是以蘇聯的學科體系為藍本。當時出版的翻譯教材有《辯證唯物論》、《政治經濟學教程》(共16分冊)、《政治學説史》、《工業經濟講義》、《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會計核算原理》、《蘇聯國家與法的歷史》、《國家和法的理論論文選譯》、《蘇維埃刑法論文選譯》,等等。
難能可貴的是,人大出版社在建社之初就提出了出版中國化教材的出版方針,應該説具有遠見卓識。這一出版方針很快就見了成效: 1956年起,人大出版社開始出版人民大學一些教研室編著的教材,到1960年止,出版的自編講義和教科書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國革命史講義》、《形式邏輯》、《國民經濟計劃學》、《工業企業管理講義》、《中國工業經濟講義》、《商業企業管理學》、《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統計學原理》、《檔案管理學》、《法醫學》,等等。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本土教材數量逐年增多。
1960年,人大出版社被評為北京市文教系統先進集體,陳維雄等同志參加了北京市文教系統羣英會,這是對人大出版社成立以來所取得成績的積極肯定。
但是,人大出版社在自身發展歷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經歷了風風雨雨。
1959年5月,文化部召開出版工作座談會,擬調整北京的出版單位,會上對於人大出版社的存留提出質疑,但未作結論。為此,胡錫奎副校長親自同張騰霄、陳維雄同志一起參加了文化部黨組擴大會,在會上,胡錫奎副校長明確指出人民大學必須要有出版社,由於他的堅持,文化部表示同意人大出版社繼續辦。
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人大出版社遭受到了嚴重的衝擊,1970年被迫停辦,出版社職工分別被調至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市教育局、北京語言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工作,印刷廠劃歸北京市第一輕工業局,改為輕工印刷廠。
三、團結一心 恢復建社——人大出版社復社歷程
在經歷了漫長的冬季之後,終於迎來了春回大地的時刻。1978年,國務院129號文件決定恢復中國人民大學,規定原來屬於人民大學的建制機構全部恢復,人員全部調回。
學校領導對恢復出版社決心堅定,高度重視。當時81歲高齡的成仿吾校長受命負責恢復中國人民大學,成老對能夠親自領導恢復融入了自己一生心血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都是成老創建和領導的,中國人民大學創建時成老任副校長)豪情滿懷、不辭勞苦、全身心地投入。他在中國人民大學覆校會師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提出“恢復絕不是簡單地復原”,而是“把恢復和提高統一起來,加快我們前進的步伐”。在恢復出版社問題上,成老約見了原出版社副主任陳維雄,讓他早日回來主持恢復人大出版社,成老還親自部署恢復出版社工作。在成老的鼓舞和感召下,大家思想都非常統一,就是要齊心合力,團結一致,恢復人大出版社。復社過程中,學校其他領導也對出版社關懷備至。出版社當時呈遞給北京市委、文化部、教育部的關於復社的報告,都是由時任副校長的郭影秋同志親自修改的。為解決印刷廠的調回問題,胡林副校長親自參加了與一輕局的商談,議定由出版社和食品總廠直接談判,為儘快收回印刷廠找到了一個簡便的途徑。
復社之初,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社址問題。當時,對於人大出版社是回到拈花寺與印刷廠在一起,還是設在西郊人大校園靠近教學科研部門,人們有不同的看法,陳維雄同志從利於人大出版社的長期發展出發,向學校提出了希望將出版社設在西郊校園的意見,雖然學校本身用房十分緊張,但校領導明確表示支持出版社的意見。這就為出版社更好地瞭解學校情況,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也為出版社今後更好地發展,開拓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人大出版社停辦後,很多職工到了新的單位併成了這些單位的骨幹,但是當聽説要恢復出版社的時候,大家都很興奮,很多人都毫不猶豫地回來參與出版社的恢復建設。當時,人大出版社的恢復面臨着沒有房子、沒有資金、沒有設備的嚴峻問題。但大家的心情正如老社長陳維雄所説的那樣:“我們回來就是準備吃苦的,怕吃苦我們就不回來了!”正是這種對人大出版社的赤子之情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克服種種困難,開始了重新起步。沒有房子,就向幼兒園借了兩間破舊的庫房和一間兒童活動室作為臨時用房,所有編輯都在家辦公。沒有資金,借錢買紙也要出書,當時為此制定了“三邊”方針,就是邊恢復、邊出書、邊積累資金。沒有設備,出版社就和一輕局進行一輪輪的談判協商,最後在多方努力下,終於將印刷廠收歸出版社。對於印刷廠也採取了一個“三邊”辦法,即邊談判、邊轉產、邊增添設備,因此當印刷廠收回時,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從商標印刷到書版印刷的轉變,此外,還增設了一個照排車間。這些措施也為人民大學的覆校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隨着“三邊”方針的貫徹落實,出版社組織機構也逐漸恢復。復社後,陳維雄任社長兼總編輯;高旭華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信觀楷、王穎任副總編輯,副總編輯兼管一、二、三編輯室;鄧茂生任黨總支書記;李海江、馮富光先後擔任印刷廠廠長。出版社的工作在這些建社元老、也是復社元老們的領導下,逐步重新走上了正軌。
四、昂首闊步 邁向新天——人大出版社1978年後的發展歷程
正如成仿吾老校長覆校時提出的那樣,人大出版社復社後的發展不是簡單地復原,而是把恢復和提高統一了起來。復社後的十多年裏,人大出版社穩步、快速、健康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復社初期,學校黨委和校領導對出版社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的。為了宣傳出版社出版的《工業經濟管理概論》、《中國社會主義工業企業管理》兩本書,孫力餘副校長親自找到陳維雄社長,要求在《人民日報》上登廣告。復社後,出版社所有關於建設中國高校文科教材中心的設想和報告都是張騰霄副校長親自負責審定和處理的,他還就出版社復社後的許多具體事情作了指示。當教育部批給文科教材出版中心基建任務時,張騰霄同志親自召開有關單位負責人會議,決定把中心的出版大樓和職工宿舍建在人大附中院內,印刷大樓和印刷廠職工宿舍建在拈花寺。
復社後,一批新員工進入了出版社,成為出版社發展的生力軍。出版社針對工作中缺乏規範的情況,為促進出版社各項工作的制度化,制定了各種工作條例。出版社還制定了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出書分輕重緩急的方針。這些措施保證了出版社的迅速起步。
復社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很快就出版了一批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著作和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復社後出版的第一本書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關於認識與實踐關係的論述》。作為第一批文科統編教材的有《中國革命史講義》、《中國現代文學史》、《工業會計學》,以及《中國共產黨歷史教學大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大綱》、《政治經濟學教學大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學大綱》四門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滿足了當時全國高等學校教學急需。學術著作方面出版了吳玉章老校長的《文字改革文集》等。1982年,教育部全國統編教材50種,其中10種交由人大出版社出版。1980年後幾年間,出版了《世界經濟概論》、《形式邏輯》、《資本主義國家的貨幣流通與信用》、《工業經濟管理概論》、《中國社會主義工業企業管理》、《社會主義商業經濟學》、《國民經濟計劃學》、《人口學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政治經濟學教程》等一大批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其中,有一些教材發行了數百萬冊,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經濟應用數學基礎(一)·微積分》、《中國革命史講義》等。這些教材哺育了數代高校學子。據當時國家教委有關部門統計,列入全國文科教材的共837項,其中由人大出版社承擔出版的計108項,約佔13%。
20世紀80年代,人大出版社取得了不少開創性的出版成果。對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的書,人大出版社開創性地把它做成註釋本,對全國廣大幹部羣眾學習馬列主義起到了輔導作用。1979年開始着手創辦的《文學論集》、《語言論集》、《新聞學論集》、《清史研究集》四種論集,成為人民大學文史論文的發表園地,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科學研究。1984年開始,出版社籌劃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叢書”,這是以學校名字命名的、反映人民大學綜合性研究成果的具有開創性的大型叢書。其中,《佛教哲學》一書獲得首屆中國圖書獎。同時出版了很多開創性的翻譯著作,如從1985年就開始籌備出版的《亞里士多德全集》,出版後獲得了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人大出版社在復社後的十多年中穩步發展,立足人民大學,服務高等教育,1982年被教育部列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並再次成為大學出版社的排頭兵。
五、繼承傳統 發揚光大——辦社理念與立社精神
人大出版社能辦出特色,辦出經驗,靠的是人大出版社的辦社理念和立社精神。這是我們出版社發展脈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出版社的靈魂之源。
這些年來我們辦社的理念可以概括為:立足本校,面向全國。
立足本校,是我們辦大學出版社的成功經驗,出版事業管理局在1982年曾專門派出版處的同志來了解人民大學出版社辦社的成功經驗,並寫了一篇文章:《立足本校是大學出版社辦社之本》。立足本校,一方面表現在,在各個時期的出版方針上,我們都把人民大學各教研室、教師編寫的高等文科教材和教學用書作為出版的中心或者重點;另一方面表現在,我們充分利用了人民大學豐厚的學術資源、作者資源,出版社和人民大學各個院系教師互相促進,共同成長,各院系教師為出版社撰稿,出版社反過來促進了人民大學教師的成長,可以説,人大出版社是人民大學優秀人才成長的搖籃。
面向全國,是中國人民大學在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地位所要求的,人大出版社是應當時全國對人民大學教材的迫切需要而成立的,所以説,人大出版社從成立之初,就是要為全國服務。後來人大出版社要建設成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也需要面向全國。而且從我們所出版圖書的影響上看,人大出版社也做到了面向全國。
我們的立社精神是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總結起來有四點:
第一個是服務精神。立足學校,面向教學科研,這是立社之本。具體説來就是我們要為高校教學起到“保證、反映、促進”的作用,即保證教學,反映先進科研成果,促進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
第二個是求實精神。認清社情,發揮優勢,辦出特色,這才是強社之路。要面向市場,有所側重,分清主次。要堅持出馬列主義教材,這是我們的一個特點,並在這方面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第三個是“兩創精神”,即創業精神和創新精神。人大出版社從無到有,從停辦到恢復,沒有創業精神是不行的,而出版事業要興盛,沒有創新精神是不可能的。創新精神是興社之魂。
第四個是嚴謹精神。出版物是精神產品,出版工作無小事。作為人大社,在任何時候都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忘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不忘堅持黨的出版方針。這是治社之基。 [4] 
發展進行曲 —— 鋭意改革 開拓進取
經歷了35年的風雨歷程,伴隨着共和國前進的腳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跨入了20世紀90年代。與國家的發展從此進入快車道一樣,人大出版社也從這時起邁開了堅定有力、蓬勃發展的步伐。這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探索、調整,積蓄力量階段
1990年前後的中國,經濟處在蓬勃發展的重要關口, 中國出版界按照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一手抓調整,一手抓繁榮,呈現出新的生機。繁榮出版事業,是對出版界的更高要求、更大考驗,同時也給出版社帶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作為已有三十多年曆史的老社,人大出版社在大學乃至全國出版社中有着多年發展的經驗與優勢,但以往三十多年中,人大出版社大多在摸索和動盪中度過,此時在體制機制、出版定位、人員觀念、經營手段和經營規模等諸多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基礎還相對薄弱。面對黨和國家的要求和出版社發展的機遇,人大出版社最大的感受是困難,是挑戰。
然而,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使人大出版社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同仁的希望、社會的期待,使人大出版社只有“發展”這惟一的選擇。基於此,從這一時期起,人大出版社開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調整自己的發展思路。
這從當時人大出版社的發展目標“口號”可見一斑:
1992年:“堅持方向,深化改革,穩定規模,保證質量,加強管理,改善經營”;
1993年:“加快改革,走向市場,突出特色,優質高效”;
1994年:“穩定規模,強化管理,深化改革,團結進取”;
1995年:“堅持方向,突出特色,加強促銷,上新台階”。
不難看出,人大出版社針對當時本社的情況、基礎和國家高等教育與出版業的狀況,從戰略定位、管理制度、圖書質量、市場營銷等環節抓住了探索、調整、發展的關鍵。
這幾年的人大出版社,反覆強調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辦社方向,堅持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辦社宗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從根本上保證了出版社的健康發展。
在定位上,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逐步明確了“以出版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為主”的思路,並圍繞這一定位,根據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大力組織、出版新編教材,整理、修訂原有教材。1991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文獻》、《亞里士多德全集》、《社會主義論庫》、《貨幣供求問題研究系列專著》四種選題列入國家“1991—1995年全國重點圖書選題計劃”;藉此好的勢頭,1992至1993年,又啓動實施了“中國人民大學新編百餘種教材”計劃。1992年,成立對外合作室,目光轉向國際市場。1995年,成立組稿策劃室,開始面向社會資源,開發選題、組織稿件。
穩定規模,狠抓管理和圖書質量,是調整過程中出版社制定的一項重要舉措。幾年間,出版社堅持把新書出版規模控制在兩百種左右,將有限的資金重點用在選題結構調整後的教材、學術著作出版上;同時也騰出了足夠的精力抓管理、抓質量。出版社根據新形勢和發展需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管理不斷強化、制度化;管理手段不斷提升,引進微機系統,邁出了管理現代化、科學化的步伐。為保證和進一步提高圖書質量,加強質量統一管理,出版社在強化編輯、出版、印刷各環節層層把關的基礎上,加強質量統一管理,成立了專職的質量管理科。
探索、調整的過程,就是改革的過程。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為保證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深化改革、走市場化道路就成為出版社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1993年初,出版社出台了《出版社改革方案》,以實行管理目標責任制為突破口,從管理目標、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各個方面,全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管理體制和機制。圍繞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大目標,改革在編、印、發各環節上同時展開。與之相適應,同年又出台並實行“科室幹部聘任制”。
五年的艱辛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圖書結構有了極大的改善,教材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選題方面,已在主要依託本校資源的基礎上向全國發展;學科領域,已初步形成包括政治理論、經濟管理、工商會計、金融、法律等學科,本科、研究生、成教、自考等層面,具有一定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的體系。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體的教材,在大學乃至全國出版社中,數量、質量、影響都名列前茅,人大出版社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 “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
五年間,人大出版社有155種優秀圖書在國家、省部級的評獎中獲獎。其中,《刑法學原理》(三卷本)榮獲第二屆國家圖書獎,《科學技術哲學引論》榮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走向市場經濟叢書”(4種)榮獲第八屆中國圖書獎。“經濟科學文庫”前後共出版18種,獲11項省部級以上獎項。1995年,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同志為《中國傳統道德》一書的出版題詞,李嵐清同志為該書作序。
在出書品種不進行大的增加的情況下,人大出版社致力於從管理、質量、品牌、營銷、服務爭取高效益,經營規模和利潤率逐年增長。到1995年,發行碼洋達到5380萬元,比1990年增長了一倍多;利潤587萬元,比1990年增長了兩倍多。人大出版社已不再是條小舢板。
找準了定位,選題規劃、產品質量、經營策略、企業管理、生產規模各方面的進步,為出版社今後的高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幾年的探索、調整,可謂卧薪嚐膽;此時的人大出版社如一艘注滿能源的快艇,蓄勢待發!
二、做大做強,健康、快速發展階段
有了明確定位和特色、形成一定實力的人大出版社戰艦,從1996年我國進入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起,開始駛入發展的快速航道。
怎樣贏得大的發展,人大出版社找到並確定了“以自我擴張為主,內涵式發展”的戰略。
在這個發展戰略定位下,人大出版社堅持構建高校文科教材出版基地,發揮出版高校文科教材方面的獨特優勢,通過編寫出版優質教材開拓市場、佔領市場。為此,人大出版社抓住我國高等教育進行學科調整、教學內容更新以及教育規模擴大的機遇,大力推進教材建設工程,發揮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優勢學科集中的特點,加快教材的更新換代。除繼續出版中國人民大學新編百餘種教材和教育部“九五”重點教材外,還啓動了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系列教材的出版工程。這個工程計劃出版30多個系列600餘種新編教材,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教材建設。同時實施優秀學術精品的建設工程,以出版有文化積累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學術著作服務於我國的文化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施從國外引進、翻譯、出版一流教材、圖書的建設工程,用國際的優秀文化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不斷深化以發展為導向的改革,加強科學管理和現代管理,用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帶動出版創新,保障人大出版社的高速、可持續發展。以發展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通過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挖掘內部潛力,向管理要效益,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
在編輯工作中不斷深化以加強策劃為導向的改革創新。第一步,挑選策劃能力強的編輯組成組稿策劃室,立足本校,面向社會佔有和挖掘出版資源,策劃圖書選題,培育外部市場;第二步,實施項目負責制,鼓勵編輯自主策劃選題,經申請、論證、審批後按項目方式進行管理,選題策劃人成為項目負責人,在圖書的組稿、編輯、出版、營銷各個環節中起主導作用,在運作中享有相應的責、權、利;第三步,改革編輯部結構,全社編輯運用雙向選擇的方式進行分流,建立選題策劃部和書稿審讀部“兩大部”的新體制,實現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既分工又配合的運行機制。改革使全社的選題策劃實現了主動性、超前性、整體性和科學性的有機結合,全社的選題質量、雙效益選題明顯提高,選題的方向性更加突出和明確,為優化選題結構、打造人大社品牌、提高兩個效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發行工作中不斷深化以加強現代營銷為導向的改革創新。把原有的發行部改造為市場營銷部,下設銷售部、信息部、市場開發部、儲運部。新組建的開發部負責新市場的開發和麪向直接用户的宣傳營銷,挖掘潛在市場,擴大人大社圖書的市場覆蓋率;信息部對圖書發貨、退貨、回款等進行跟蹤分析,為選題策劃部、銷售部、市場開發部提供圖書的反饋信息,為領導的決策提供依據。市場開發部建立後,以創新精神設計開發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教研服務網絡”,為全國高校的師生服務,把市場營銷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在管理工作中加強運用現代化網絡技術的改革創新,全面實施數字化信息管理,開通了社內局域網,全社員工每人配備一台電腦、一部電話,實現了e化管理和辦公自動化。
出版社的競爭從根本上説是人才的競爭,必須對人力資源進行科學的配置和管理。為此,人大出版社一方面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運作與發展的規律,在確保企業核心生產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前提下,其他工作能夠社會化的都走社會化的路子,從而盡力降低本社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優化社內現有人力資源的配置,逐步實行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嚴格考核,合同管理的用人機制。與此相適應,建立以崗定薪、崗變薪變、按勞取酬、優勞優酬、以崗位工資為主要內容的社內分配製度。由於加大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力度、科學考評的力度,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的潛力,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實現增效不增人,有的部門甚至實現了減員增效。
特別強調依法治社和以德治社相結合。重視建章立制,進一步建立健全各部、各科室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規範,全社從上到下建立了崗位責任制。重視出版社的思想建設、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提倡開拓進取、無私奉獻、勇於拼搏的觀念和精神,努力營造團結和諧、人心凝聚、人氣旺盛的環境與氛圍,實施了凝聚力工程和企業文化建設工程,加強民主監督與民主管理,鼓勵員工樹立開拓意識與參與意識,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不斷深化以發展為導向的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現代管理和民主管理,用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帶動出版創新,使出版社實現了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全社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大大增強。1995年出版新書158種,重印書207種,合計出書365種,總印數為673萬冊;五年後的2000年,新書和重印書合計近800種,達到“日出二書”,總印數為1234萬冊。2000年發行碼洋20835萬元,比1995年增長了287%,年均增長57.4%;實現利潤3038萬元,比1995年增長418%,年均增長83.6%;資產總額達9296萬元,平均每年增長31.7%。
出版了一系列有文化積累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精品圖書,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相繼出版了 “人文叢書”、《亞里士多德全集》、“經濟科學譯叢”、“工商管理經典譯叢”、“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社會學譯叢”、“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現代日本社會科學名著譯叢”等優秀圖書;全面啓動了“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系列教材”的出版工作,到2000年底已出版17個系列150多種,在教育部組織專家評審、推薦的全國105種經濟管理和法學類主幹課教材中,有35種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系列教材,佔了推薦教材的1/3,在全國出版社中首屈一指。
我社出版的圖書獲得多項大獎,約200種圖書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其中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中,人大版圖書有34種獲獎,在全國高校出版社中位居第一。大型譯著《亞里士多德全集》(漢譯十卷本)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經濟學》(上、下)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人力資源管理》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
在版權貿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績。人大出版社獲得了首屆全國“版權貿易先進單位”稱號,在2000年8月中國圖書版權貿易成就展上,人大出版社以引進版權326項,在全國各類出版社中名列第九位;輸出版權143項,在全國各類出版社中名列第六位。引進和輸出版權排名都進入前十名,在全國出版社中是惟一的。
在這五年中,人大出版社由原來單一的圖書出版走向了多種媒體兼營。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和《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三家期刊併入出版社。2000年,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成立音像出版社;受教育部社政司委託,籌建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和中國高校社科信息網兩大網站,標誌着人大社已經涉足高科技信息產業。
三、造大船、建大社名社,跨越式發展階段
經過上一個十年的探索、發展,人大出版社的發行碼洋從3000萬翻到了3個億,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也打下了雄厚而堅實的基礎,人大出版社已成為中國出版業中一艘令人矚目的旗艦。而此時,在新世紀的曙光裏,人大社人又給自己定下了更宏大的發展戰略:以自身特色為本,走內部擴張之路,以人文、政治、法律、經濟、管理、外語、教育培訓圖書為主業,自我發展、自我更新,努力把人大出版社建設成為一個以人文社會科學出版物為特色,具有圖書、期刊、音像、電子、網絡出版等多媒體經營的現代化、國際化出版集團,打造人文社科出版重要基地。——進入新世紀的人大出版社,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將自身打造成“航空母艦”,伴着時代的強勁發展旋律,展翅騰飛!
2002年9月28日,賀耀敏社長在新聞出版總署召開的考察調研座談會上,作了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為題的彙報發言,正式提出了進入新聞出版總署內涵式發展大社名社試點的申請,闡述了把人大出版社建成多種媒體互動、產學研一體化的國際化現代出版集團的設想。
這一切標誌着人大社在發展歷程中邁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也拉開了人大社走向更加輝煌的序幕。
圍繞着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建設多種媒體互動、產學研一體化的國際化現代出版集團的既定目標,着眼於提高內部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人大社對內部體制機制、出版經營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更加積極有效的改革。
——對出版物的策劃、組織、編輯部門進行進一步改造,探索適應現代企業專業化需要和市場規律的體制。2002年,將編輯部門改造成經管、法律、人文、教培和外語五大事業部;2003年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拆分,組建了13個事業部(中心),使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自主權,更加貼近市場。積極探索利用各種社外策劃能力,先後組織成立了朗朗、博聞一方、誠文等文化公司,廣泛聯繫各方面作者,拓展出版社的圖書策劃品種。
——按照市場化發展方向和我國發行體制改革的要求,對市場營銷部進行了公司化改造,組建成立了準公司化管理的發行公司,根據人大社的實際情況,成立了教材發行中心、一般圖書發行中心、直銷中心和外版中心,從體制上為營銷工作進一步貼近市場、做細做好創造了條件。
——加快了對出版物品種和結構的調整,突出效益優先原則,初步實現了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追求數量增長型向追求效益增長型的轉變。2003年根據市場的變化和教育結構調整的態勢,果斷地對教育培訓出版事業部的產品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壓縮了效益低下的產品和品種;2004年底又提出了“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增長方式,控制總量,優化結構,突出原創,提高效益”的選題思路,為出版社下一步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基礎。
——實施精品戰略,提出了“以教材精品為主體、以學術精品和大眾精品為兩翼”的選題結構思路,為建設大社名社、建設內涵式發展出版企業加固、拓展產品基礎。在出版規模擴大、出書週期縮短、精品圖書增加的情況下,人大出版社從組稿、編輯加工、校對、裝幀設計、出版印刷各個環節上加強了質量把關。
——加大引進、輸出版權的力度,積極拓展與國外著名出版公司的合作。2003年底全面啓動了與哈佛商學院出版公司的出版合作;2004年又與沃頓商學院出版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版權貿易數量明顯提高, 2003年和2004年引進、輸出版權近千種,2004年9月,人大出版社被北京市版權局評為“版權貿易十佳出版單位”。
——整合各種出版資源,發揮綜合優勢,在圖書、期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網絡出版等多媒體互動、跨媒體經營方面邁出新的步伐。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打破編制、身份的界限,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更加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黨、團、工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以企業文化建設為載體,凝聚人心,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全社形成了講團結、謀發展、幹事業的新局面。
人大出版社通過解放思想,鋭意改革、創新,在新世紀的頭四年裏,優秀精品圖書的出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卓越成就。教材上,30多個系列600餘種的“21世紀系列教材”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其中百餘種被教育部評為優秀教材、推薦教材。學術著作上,着重抓住有文化積累價值和對國家改革、發展有影響力的理論學術精品,精心組織、出版了 “法律科學文庫”、“管理科學文庫”、“財金科學文庫”、“財會文庫”、“中國經濟問題叢書”、“經濟科學譯叢”、“工商管理經典譯叢”、“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新聞傳播學文庫”、“中國當代法學家文庫”、“19世紀中國社會研究”叢書、《世界美術全集》(20卷)等品牌圖書。引進出版了權威的質量管理全書《朱蘭質量手冊》,歷時四年完成了《牛津當代百科大辭典》的出版,九卷本的《康德著作全集》、十卷本的《勞特利奇哲學史》也開始陸續出版。2004年更是人大社的“品牌建設年”,重點策劃、組織和出版了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國古代治國要論》、《康有為全集》、“大學生文化讀本”(8種)、《國際工商管理百科全書》(8卷)、《經濟學大辭典》、《哈佛商學案例精選集》、《詹姆遜文集》(4卷)等圖書,出版了2003、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報告》、《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報告》,出版了《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中國》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報告,出版了教育部辦公廳主編的《中國教育新聞大事記》、教育部社政司主編的《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通鑑(1996-2000)》和《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文集(第二集)》、《大學校長視野中的大學教育——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等對現實具有指導意義的精品。
四年裏,人大出版社有兩百餘種圖書獲得多種重要獎項,尤其是同時登榜國家“三大獎”,受到出版界和讀者的廣泛好評。2002年,“管理科學文庫”(4種)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3年在第六屆國家圖書獎評選中,人大社有三種圖書獲獎,在大學出版社中名列第一,其中《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榮獲“國家獎”,《公共危機啓示錄——對SARS的多維審視》獲 “特別獎”,《物權法研究》獲 “提名獎”。同年,《制度、趨同與人文發展——區域發展和西部開發戰略思考》入圍“五個一”工程獎。2004年《民法總則研究》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這一年,人大出版社還首次榮獲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出版物印製優質產品出版社金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連續榮獲第二屆、第三屆國家期刊獎
人大出版社以教材圖書精品戰略和內涵式的自我擴張、自我再造,向建設現代出版集團的目標快步邁進,企業規模和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人大社的年出書品種、發行碼洋、利潤,從2001年起開始逐年快速提升,到2004年,年出書已達1683種,其中新書1203種,重印書480種,已是“日出四書”,比2000年翻了一番;2004年的圖書發行碼洋近4.9億元,是2000年發行碼洋的兩倍多。四年翻一番的速度,創造了出版社發展史上的奇蹟!
成就述説着光輝的歷史,也昭示着燦爛的未來。
人大出版社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教育和出版改革、發展的大好機遇,借中國人民大學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的東風,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加快發展,把出版社建成國際化的現代出版集團,為實現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出版社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5] 
未來暢想曲 —— 美好的藍圖 燦爛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五十載風雨兼程,幾代人心血鑄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已然譜寫了半個世紀的光輝篇章。回望來路,歷史的迴旋曲餘音嫋嫋。駐足,發展的進行曲奏鳴正酣。而展望前程,未來的召喚已在新一代人大社人耳畔悄然響起。五十華誕之際,暢想未來,人大社人將以其光榮而深厚的歷史積澱為依託,以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環境為舞台,在下一個十年、下一個五十年當中,繼續譜寫更加輝煌壯麗的歷史篇章。
進入新的世紀,展望中國大學出版改革與發展的前景與趨勢,我們深感任務艱鉅、責任重大。與以往相比,出版業面臨着更為嚴峻的挑戰。但是,挑戰總是和機遇並存,可以説,挑戰就是機遇,挑戰就是動力。在出版業改革的呼聲一陣高過一陣,改革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作為國內出版界改革的排頭兵,未來的人大出版社將承襲過去在改革創新方面的領先姿態和穩健作風,積極藴釀和推動人大社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提出的建設“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為出版社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藉此東風,人大出版社確立了自己的發展目標: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建成多種媒體互動、產學研一體化的國際化現代出版集團。
在人大出版社的未來圖景中,發展是始終不變的方向。“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要有新思路”,以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大“兩個開發”即選題開發和市場開發的力度,抓好“三種精品”即教材精品、學術精品和大眾精品的出版,加強“四項管理”即質量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e化管理,最終實現由“五個一流”即一流的出版物、一流的經營規模、一流的工作、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人才構築起的發展格局。
在人大出版社的未來圖景中,“兩個開發”是構建新格局的重要兩翼。在“出教材學術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宗旨下,選題策劃工作將繼續堅持“面向大教育,追求高品位”,進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選題開發:適應我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需要,以教材精品建設為核心,以高校本科教材為主體,向研究生教材、高職高專教材等上下兩頭擴展;以文科教材為主體,向理工科類教材擴展;以紙質出版物為主,向電子音像、多媒體甚至網絡出版擴展,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教學和出版物的現代化水平;以自主開發教材為主體,以區域開發教材、引進版教材為補充。突出原創性和文化傳承功能,開發學術著作精品,以幾套大型文庫為基礎,從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尋找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選題,並和學校重點科研基地的建設密切配合,使人大出版社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的出版繼續保持優勢,擴大規模,同時以“當代世界學術名著”為重點,系統引進國外學術名著和前沿性學術著作。適應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學習型社會的需要,開發適應一般讀者、幹部培訓和企業培訓要求的大眾精品,為提高全民族的國民素質作貢獻。
在人大出版社的未來圖景中,加大市場開發的力度,建立與現代出版企業相適應的市場營銷體制和運行模式,是另一重頭。未來的市場營銷工作,將要進一步調整、完善市場營銷各部門的結構和職能,更新營銷部門的人員結構,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市場營銷機構,將市場營銷工作推向全面,佔有與現代出版企業地位相匹配的市場份額。要保證國內市場渠道規範暢通,並開拓國外市場,實現網絡條件下的營銷管理。通過“以信息定市場,用宣傳帶營銷”,樹立品牌營銷概念,把進行區域開發和對教材進行多層次開發、配套開發、二次開發作為未來發展新的增長點,從而實現市場營銷各項職能的規範、協調運作,建立起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市場營銷體制和運行模式,保障未來人大社的發展速度。
在人大出版社的未來圖景中,網站建設與網絡化經營是一塊具有領先、創新意義的重要陣地。信息技術是21世紀的先進生產力,信息化正在從根本上改變着當今世界的面貌,也改變着傳統出版的概念。以出版經營為主陣地,同時向高科技的信息產業進軍,是人大社在走向主業突出、多種媒體互動、產學研一體化的國際化現代出版集團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由人大社承建的“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和“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網”,都是對新型的知識產業和信息產業領域的一種嘗試,是巨大的資源,也是人大社未來新的增長點。未來的發展戰略中,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的建設,要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團結全國百家出版社,力爭把它建成更加適應現代市場競爭要求的全國高校教材網上發行中心;要把“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網”建成國內外最有影響的、內容豐富權威的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網站,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和科研提供最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對這兩家網站未來的建設目標是通過資本運作,使其朝上市公司方向發展。人大出版社將以建設“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網”和“中國高校教材圖書網”為契機,發展網絡出版、網絡發行,在高科技的知識產業、信息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人大出版社的未來圖景中,創辦一流期刊,是走向世界一流大學出版社道路上堅實的一步。建一流的出版社,要有一流的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教學與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都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學術刊物。在今後的發展方向上,三家期刊將進一步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學與科研服務,致力於培養一流人才和一流學術帶頭人,為擴大中國人民大學在國內外的影響發揮作用,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在未來的發展中,三家期刊將更加突出特點,明確定位,面向全國,培育品牌,擴大影響。加大宣傳和營銷的力度,強化經營意識,挖掘市場潛力,擴大刊物的發行量。未來的期刊建設,將在政治意識、學術品位、經營理念、版式設計、編輯手段的現代化方面得以整體提升。
在人大出版社的未來圖景中,科學化管理是人大出版社搭建新格局的重要基礎。現代出版企業必須採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在未來的發展中,通過繼續強化“四項管理”即質量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e化管理,徹底實現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和管理制度的科學化和規範化。
在人大出版社的未來圖景中,獨特的企業文化將呈現一幅和諧美好的畫卷。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出版行業中,要成功實現發展戰略,全體員工齊心協力求發展、同心同德謀進步,是最重要的人力保障。人大出版社的未來,就要依靠強大的向心力把員工凝聚成創業型團隊。在實施“凝聚力工程”,建設有人大出版社特色的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人大出版社正在逐步構建起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內涵:尊重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重視業績優於資歷,肯定能力優於學歷。提倡腳踏實地、敬業愛崗,以滿足讀者的需要為自己的工作要求。建設學習型團隊,張揚創新精神,培養“社損我損,社榮我榮”的感情心態。在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歷程中,人大社將成為全體員工“快樂工作”的美好家園。
人大社
人大社(4張)
去者已逝,來者可追。過去的人大社人譜寫了輝煌而厚重的交響樂章,那是所有人大社人共同的記憶與驕傲;如今的人大社人正在新的時代潮頭奮進,肩負歷史的使命,心繫時代的責任,以更開闊深遠的視野、激情四溢的情懷、腳踏實地的步伐,譜寫人大出版社新的光榮與夢想,奔向更加光輝燦爛的前程!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