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於廣州市,是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39]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廣東省“211工程”建設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和“中醫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高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具有碩士研究生推薦免試資格高校,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衞生部臨牀藥理研究基地、中國中醫藥師培訓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是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兩所中醫藥高校之一。
[1-2]
學校辦學基礎為創立於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廣州中醫學院,是新中國首批4所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1995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現名;原屬衞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於2000年轉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廣東省管理為主。
[1]
截至2023年4月,學校有大學城和三元里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1205畝;設有15個二級學院、18個獨立科研機構和3所直屬附屬醫院,設有24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13530人,全日制學生19427人,其中本科生12240人、研究生5991人,港澳台842,外國留學生354人。
[1]
廣州中醫藥大學歷史沿革
編輯
廣州中醫藥大學創辦地-廣州(54張)
1933年,在學校對面建了附屬廣東中醫院,供教師臨牀及學生實習之用。
1940年,更名為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1952年,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成立,依託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辦學。
1953年,停止招生。
1956年,廣州中醫學院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新中國首批四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礎是創立於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同年,廣州中醫學院開始招生,學校從全省各地徵調及聘任一批經驗豐富的中醫擔任教師。
1957年,經上級批准,學校在三元里擇地,新建校址。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學校恢復了“廣州中醫學院”的名稱。
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1995年,學校更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
2000年,學校由原直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轉為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廣東省管理為主。
廣州中醫藥大學(29張)
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戰鬥中,學校一附院、二附院被評為“廣東省抗非典先進單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附院實現了“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二附院兩位女專家受聘到香港協助治療“非典”,這是第一次在香港公立醫院使用中醫藥。
2004年,校本部搬遷至廣州大學城。同年,通過廣東省"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立項,成為廣東省"211工程"建設高校。
[35]
2005年,學校首次承擔“973計劃”項目,鄧鐵濤教授出任首席科學家。
[4]
2011年底,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5年4月,入選國家首批“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和承擔“中醫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高校。
[1]
12月,學校成為“創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合作聯盟”(2018年更名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創始成員。
[8-9]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學區)(77張)
2020年7月,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研究院掛牌成立;同月,學校與東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醫院簽約及揭牌儀式在東莞市中醫院舉行。6月,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為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
[14-15]
10月29日,成為廣東省高校港澳台僑學生管理研究聯盟理事單位。
[16]
廣州中醫藥大學辦學條件
編輯廣州中醫藥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學校教職工13530人,其中校本部1358人,附屬醫院12172人,其中高級職稱2260人。擁有國家級人才176人、省級人才279人,其中全職院士1人、國醫大師4人、全國名中醫5人、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級人才獎勵計劃特崗學者2人、國家傑青1人、萬人領軍1人、岐黃學者10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6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人、國家優青2人、海外優青1人、青年岐黃學者6人,省珠江學者12人、省特支計劃14人、省名中醫96人。擁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4人。
[1]
類別 | 名單 |
---|---|
國醫大師 | |
國家教學名師 | 陳羣
[18]
|
全國模範教師 | |
廣東省教學名師 | |
廣東省師德先進個人 | 李素荷
[18]
|
終身教授 | |
首席教授 | |
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 | 冼紹祥、黃慧玲
[18]
|
廣州中醫藥大學院系專業
學院名稱 | 專業設置 |
---|---|
中醫學(九年制)、中醫學(“5+3”一體化)下、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學(中醫骨傷科臨牀方向) | |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牀醫學院 | 中西醫臨牀醫學、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 |
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藥學、製藥工程、藥物製劑、中藥製藥 | |
英語 | |
國際經濟與貿易、公共事業管理、保險學、市場營銷、應用心理學 | |
護理學 | |
體育教育 | |
—— | |
—— | |
—— | |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牀醫學院 | —— |
—— | |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臨牀醫學院 | ——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學建設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學區)(79張)
截至2023年4月,學校有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一流本科課程、課程思政示範課程,57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學校是全國首批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和承擔“中醫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高校,入選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4]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特色專業 | |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 |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 |
國家精品課程 | |
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教學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評時間 |
---|---|---|
中醫臨牀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 林培政 | 2008 |
中醫婦科學教學團隊 | 羅頌平 |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科建設
廣州中醫藥大學(生活區)(31張)
截至2023年4月,學校中醫學學科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也是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有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重點學科6個(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臨牀醫學、藥學、疫病防治與應急管理學),另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5個。臨牀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化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學校設有24個本科專業,有在校學生的專業29個,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4]
類別 | 名稱 |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 |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
省攀峯重點學科 | |
省優勢重點學科 |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 |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 中醫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 |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 | |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 中醫、中藥、護理 |
廣州中醫藥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4月,學校與省內外15個地市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在全省指導建立了50個以“南藥”為特色的中藥材規範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200多萬畝。學校率先研製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青蒿素複方及瘧疾防治方案,應用於科摩羅、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10餘國家,大幅減少了瘧疾發病與死亡,學校還整建制派出醫療隊赴非執行援外任務,先後在科摩羅、聖普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建立傳統醫藥研究中心。在歐洲和非洲等地建立7個國家級中醫藥海外中心,與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共建3個國家級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與哈佛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等多間常春藤大學開展遠程課程、交換生項目。牽頭成立粵港澳中醫藥聯盟等6個專業聯盟,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建設教育部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立了3個傳承工作站。自1974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至今已為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0000多名中醫藥高級人才。
[4]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療機構
編輯第一附屬醫院 | 第二附屬醫院 |
第三附屬醫院 |
附屬深圳中醫院 | 附屬中山中醫院 |
附屬廣州中醫院 | 附屬佛山中醫院 |
附屬廣東第二中醫院 | 附屬南海婦產兒童醫院 |
附屬東莞中醫院 | 附屬茂名中醫院 |
附屬湛江第一中醫院 | 附屬廣州中西醫結合醫院 |
附屬新會中醫院 | 附屬台山中醫院 |
附屬湛江第二中醫院 | 附屬廣東中西醫結合醫院 |
附屬順德中醫院 | 附屬汕頭中醫院 |
附屬海南中醫院 | 附屬重慶北碚中醫院 |
附屬清遠中醫院 | 附屬三亞中醫院 |
附屬寶安中醫院 | 附屬陝西安康中醫院 |
附屬海口中醫院 | 附屬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 |
附屬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 |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術研究
編輯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機構
截至2023年4月,學校有中醫類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症候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全國重點實驗室”及“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等國家級科研平台10個;擁有“嶺南中藥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醫藥防治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國際聯合實驗室”“廣東省方證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藥科學數據中心”“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廣東省中醫急症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針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藥防治腫瘤轉化藥學研究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科研平台51個。
[4]
類別 | 名稱 |
---|---|
科技部重點實驗室 | 國家新藥(中藥)安全評價(GLP)研究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中藥資源科學重點實驗室 |
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實驗室 | 中藥種質優化與產業應用工程技術實驗室 |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技術平台 | 南藥可持續利用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平台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現代中成藥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 | 中藥藥理(消化)實驗室 |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中醫證候臨牀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急症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新藥篩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藥新藥研發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中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重點實驗室、中醫疑難病症重點實驗室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廣州中醫藥大學科研成果
廣州中醫藥大學於2000年至2020年間累計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4項。
獎項 | 項目 | 第一完成人 |
---|---|---|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理論創新與臨牀應用 | |
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抗藥性惡性瘧防治藥青蒿素複方的研發與應用 | |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脾虛證辨證論治的系列研究 | |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西醫結合治療股骨頭壞死臨牀研究 | |
負責人 | 成果名稱 | 獎項 | 等級 | 授獎單位 | 年度 |
---|---|---|---|---|---|
郭姣 | 調肝啓樞化濁法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 | 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4 | |
賴新生 | 經穴效應特異性循證評價及生物學基礎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2 |
陳紀藩 | 經方現代應用的臨牀與基礎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0 |
冼紹祥 | 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應用研究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 | 一等獎 | 教育部 | 2014 |
陳蔚文 | 南藥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系列研究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 | 一等獎 | 教育部 | 2011 |
劉鳳斌 | 中華生存質量量表的研製及其應用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 | 二等獎 | 教育部 | |
王寧生 | “引經報使”藥物的應用基礎研究-中藥冰片的研究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 | 一等獎 | 教育部 | 2010 |
莊俊華 | 臨牀常規化學檢驗結果互認技術平台的建立與推廣 | 二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2015 | |
張敏州 | 冠心病血運重建後中醫藥干預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陳秀華 | 陳全新學術思想、針法體系及其臨牀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方永奇 | 石菖蒲及其成分開竅護腦的作用機理及開發利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冼紹祥 | 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 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 - |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 2015 |
呂玉波 | 中醫及中西醫結合臨牀路徑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2014 |
賴小平 | 嶺南地產藥材抗流感病毒藥效物質基礎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郭姣 | 防治糖脂代謝紊亂性疾病方藥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2013 |
冼紹祥 | 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應用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詹若挺 | 中藥破壁飲片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林愛華 | 甘草酸表面修飾殼聚糖納米粒肝細胞靶向性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潘華峯 | 健脾化瘀解毒法防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2012 |
楊霓芝 | 中醫益氣活血法治療慢性腎臟病的相關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劉波 | 靜息態腦功能神經網絡成像技術初步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2011 |
劉亞敏 | 芳香開竅法對急性缺血性腦損傷的腦保護作用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陶莉莉 | 疏肝瀉火中藥對肝經鬱火證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高雄激素血癥的影響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林昌松 | 《金匱要略》理論指導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的基礎和臨牀應用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
王寧生 | “引經報使”藥物的應用基礎研究-中藥冰片的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2010 |
張敏州 | 冠心病血運重建後中醫藥干預研究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 2015 |
黃燕 | 急性腦出血中西醫結合臨牀路徑評價及推廣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 |
蔡業峯 | 實用中風手冊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科普獎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 |
曾星 | 豬苓滲濕利尿功效在卡介苗抗大鼠膀胱癌中的減毒增效機制研究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 2014 |
範瑞強 | 系統性紅斑狼瘡中西醫結合系列研究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 2010 |
阮巖 | 中醫藥治療變應性鼻炎基礎和臨牀研究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華中醫藥學會 | 2015 |
盧傳堅 | 當代名老中醫養生保健經驗挖掘、整理和推廣的模式研究及應用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華中醫藥學會 | 2014 |
黃宏興 | 骨質疏鬆症患者生存質量和中醫證型的相關研究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獎 | 中華中醫藥學會 | |
周岱翰 | 中醫藥提高肺癌療效和生存期的系列研究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華中醫藥學會 | |
李順民 | 健脾益腎法(方)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及其營養不良 |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中華中醫藥學會 |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圖書館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圖書館擁有紙質藏書172萬餘冊,電子圖書614萬冊,電子資源庫74個,自建7箇中醫藥特色資源庫,館藏線裝古籍3290部23038冊 ,三級以上(含三級)132部,1301冊。
圖書館同時是廣東省圖書館學會理事館、廣東省高校圖書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館、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醫學中心和華南地區中心成員館、廣東省高等醫學院校協作組發起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CASHL)成員館。
[27]
博物館
據2021年12月學校博物館官網信息顯示,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建築面積1.42萬平方米,室內展廳8000平方米,另有室外中草藥種植園區55000平方米。館藏文物萬餘件,5931件文物收入國家文物數據庫,中藥標本2000多種1萬多瓶(份),室外藥圃栽種中草藥2200多種。開闢有醫史展區、中藥展區、大型液浸標本展區等室內展區和科普互動區;室外除"藥王山"、"時珍山"等中草藥種植園區外,還有中醫藥文化廣場、嶺南名醫壁、醫聖張仲景雕塑等景點。
[28]
- 學術期刊
《新中醫》雜誌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中醫藥核心期刊,被國內外權威數據庫和醫藥學文摘雜誌列為重點收錄刊物;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和萬方數據庫網絡系統(chinainfo)數字化期刊羣。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期刊、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2001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評定,進入“中國期刊方陣”,列為“雙效期刊”。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入選檢索系統/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以及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disc)、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數據庫(CMCC)、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數據庫(CNKI)等。
[29]
《中藥新藥與臨牀藥理》雜誌是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SCD)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收錄,還是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榮獲2000年第二屆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獎及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優秀獎,2007年“以嶺杯”第三屆全國優秀中醫藥期刊獎,2008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榮獲“第四屆廣東省優秀期刊”三等獎,2011年被評為“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12年獲得第四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2014年再次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來源期刊。
[30]
廣州中醫藥大學文化傳統
編輯廣州中醫藥大學形象標識
- 校徽
由“G”和“中”字為基本元素組成,英文“G”代表“廣州”的首字母,草書“中”字代表中國、中醫,表現中醫藥文化人文底藴;“中”字又像燈籠,象徵平安祥和。整體符號“@”表達了廣州中醫藥大學融入世界、走向世界的現代化理念。在這個標誌中,紅色代表熱情和友善,藍色代表智慧和科技,並與學校建築色彩相呼應。校名中文字取自書法家麥華三手書,英文字選用黑體,整體設計充分彰顯學校豐厚的文化底藴和鋭意進取的時代精神。
[32]
廣州中醫藥大學精神文化
- 大學精神
- 校歌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歌》
集體作詞,魏揚、賈淑珍作曲
中華文化熠千秋
學術研求,岐黃大道,
杏林毓秀,朝夕競風流!
師先哲,啓新猷,
晦明風雨共潛修!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同心寫春秋!
- 校訓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
“厚德”來源於《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處於世,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曲折磨難。對待艱難、對待曲折,要具有如土一般兼容萬物的博大胸襟。土,為萬物之本,萬物的生長是以土為基,從《易經》原文可見,為人端正,品格高尚的人是通過個人的魅力與人相處的。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為廣泛地學習。博學是基礎,是一切發現、發明的源泉。博學,要求學者通過各種渠道獲求知識。向智者學,向年長者學,向專長者學。學百家之長,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學。古今著名的醫家幾人不是博覽羣書,遍訪名醫而建立其認識、治療疾病的思維方式和治療方法?《千金要方·大醫精誠》:“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説,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誠,《説文》:“誠,信也。”誠實守信是每位公民應遵循的基本行為規範。校訓專門提出,説明“誠”在行醫治病中的重要意義。精誠,是為人處世的感受,也是對自我的要求。醫生,是病人託付性命的人,更需要為人真誠的品性。
廣州中醫藥大學所獲榮譽
編輯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
2022年2月14日 |
廣州中醫藥大學現任領導
編輯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陳文鋒
[52]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王偉
[37]
|
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第二附屬醫院(第二臨牀醫學院、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院長 | |
副校長 |
- 參考資料
-
- 1. 廣州中醫藥大學簡介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8-06-11]
- 2. 官宣!廣州中醫藥大學正式成為省部共建高校 .青塔網[引用日期2020-08-23]
- 3. 歷史沿革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引用日期2020-08-09]
- 4. 廣州中醫藥大學簡介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19]
- 5.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6-15]
- 6. “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是幾級學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11-01]
- 7. 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籌建歷程 .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引用日期2020-08-25]
- 8. 教育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批准卓越醫生 (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引用日期2019-11-03]
- 9. 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發展紀實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1-06]
- 10.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 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8-12]
- 11. 廣州中醫藥大學簡介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9-11-02]
- 12. 權威發佈:“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佈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9-21]
- 13. 更大手筆!更大規模!廣東啓動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41所大學入圍! .青塔[引用日期2018-11-17]
- 14. 我校與東莞市政府簽訂合作共建廣州中醫藥大學東莞醫院協議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20-07-30]
- 15. 正式掛牌!又一所“雙一流”高校成立深圳研究院 .青塔[引用日期2020-07-12]
- 16. 廣東省高校港澳台僑學生管理研究聯盟正式成立-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引用日期2020-11-02]
- 17. 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19]
- 18. 師資力量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20]
- 19. 專業設置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20]
- 20. 精品課程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20]
- 21. 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20]
- 22. 教學團隊 .中國教科網[引用日期2015-12-20]
- 23. 教學團隊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12-20]
- 24. 部門概況 .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引用日期2015-12-19]
- 25. 重點實驗室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19]
- 26. 獎勵成果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6-03-15]
- 27. 本館概況 .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15-12-19]
- 28. 博物館介紹 .廣州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引用日期2015-12-19]
- 29. 雜誌概況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19]
- 30. 關於本刊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19]
- 31. 醫療機構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20]
- 32. 學校教代會工代會專題審議通過大學章程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15-12-19]
- 33.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廣州中醫藥大學校訓 .高校之窗[引用日期2014-06-19]
- 34. 廣東省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員名單公佈 .廣東新聞[引用日期2021-02-08]
- 35. 部門概況 .廣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引用日期2021-03-04]
- 36. 我國首箇中醫類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户廣州 .廣東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21]
- 37. 岐黃學者王偉已任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5-12]
- 38. 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147所高校入選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2-02-14]
- 39.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2-14[引用日期2022-02-16]
- 40. 教育部關於公佈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2-26]
- 41.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八臨牀醫學院落户佛中醫 .廣州日報[引用日期2022-05-14]
- 42. 抽煙喝酒熬夜 23歲男子中風了 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專家成功救回 .北京青年報[引用日期2022-05-14]
- 43. 廣州中醫藥大學2022年夏季高考招生章程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22-05-23]
- 44. 學會任職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引用日期2022-10-31]
- 45. 我校新增國醫大師林毅教授,全國名中醫張忠德教授、羅頌平教授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友會[引用日期2022-11-18]
- 46. 現任領導 .廣州中醫藥大學[引用日期2023-03-02]
- 47.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目錄(通用項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引用日期2023-06-14]
- 48. 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引用日期2023-06-14]
- 49. 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引用日期2023-06-14]
- 50. 廣州日報: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出爐,廣東高校這些專業入選 .廣州中醫藥大學.2022-06-16[引用日期2023-08-31]
- 51. 中藥學院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廣州中醫藥大學.2021-03-04[引用日期2023-08-31]
- 52. 陳文鋒任廣州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 .南方號[引用日期2023-09-12]
- 53. 關於2020—2021年度無償獻血先進集體和個人的通報 - 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 .廣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9-16]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