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戀足癖

鎖定
戀足癖,又被稱為足癖(footfetishes),是一種性偏好障礙,歸屬於性心理障礙的分類。這種病因複雜,包括心理、社會和生物學等多重因素。常見於男性,並且大部分病症在青春期初次顯現。患者會通過擺弄、撫觸異性的足部,或收集異性的鞋襪等方式獲得性喚起、性快感或性滿足,有時甚至對正常性行為產生迴避。整體來説,此病病因複雜,目前缺少根本治療措施,且患病率的相關統計不精確。
戀足癖的主要症狀包括使用各種手段獲取異性的鞋子、絲襪等物品,通過嗅聞、撫摸這些物品,或撫摸、嗅聞、吸吮異性足部來滿足性需求。同時,戀足癖患者經常伴有手淫,會影響正常性愛的質量,甚至可能對正常性生活不感興趣。此外,這種行為使患者感到困擾,因此習慣性的會伴隨有抑鬱焦慮等情緒出現。戀足癖並無傳染性。
對於戀足癖的治療較為困難,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正面教育認知療法、行為矯正、性治療等。藥物治療是心理治療的重要輔助,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的患者可以對症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SSRI/SNRI等抗焦慮藥以及抗抑鬱藥。預後情況一般認為與患者心理治療的強烈願望及良好的依從性有關。對於病程較長、治療意願缺乏、不善與女性交往、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的男性患者,治療效果往往較差。
中醫病名
戀足癖
外文名
Footfetishes
就診科室
精神科、心理科
多發羣體
男性,尤其是單身或獨居的男性
常見病因
生物學特徵,社會心理因素
常見症狀
對異性足部及其鞋襪有強烈的興趣,對正常性愛行為喪失興趣,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
相關藥物
苯二氮䓬類藥物,SSRI/SNRI等抗焦慮藥抗抑鬱藥

戀足癖病因

戀足癖病因複雜,目前尚無明確定論,一般認為與患者自身的生物學特徵及社會心理因素有關。本病的基本病因包括心理、社會和生物學等因素。

戀足癖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戀足癖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患者在兒童時期遭受某些心理應激,如看到父母的親密性行為、自身遭受性虐待或性攻擊等,使其性心理發育受阻,對成年後的性偏好障礙有一定影響。
此外,某些刺激偶然引起性興奮,如閲讀色情小説、觀看淫穢圖片或影片等,不斷強化這種刺激帶來的強烈快感,形成條件反射

戀足癖社會因素

戀足癖的產生與社會文化和家庭性教育缺失或不當有關。
電視、遊戲、網絡等多媒體環境,使淫穢、色情物頻繁暴露在青少年面前,兒童性慾被過分壓抑的家庭環境等,使其性心理發育異常,出現異常性行為。

戀足癖生物學因素

研究表明,腦顳葉病變、精神分裂症精神發育遲滯者或許會出現戀足癖。

戀足癖症狀

戀足癖患者常表現為使用各種手段獲取異性的鞋子、絲襪等物品,通過嗅聞、撫摸這些物品,或通過撫摸、嗅聞、吸吮異性足部來滿足性需求,同時伴有手淫,會影響正常性愛的質量,甚至對正常性生活不感興趣。
因為患者對自身行為感到困擾,所以會伴有抑鬱、焦慮等情緒。

戀足癖典型症狀

患者幾乎均為男性,他們對異性的性器官沒有特殊興趣,但對異性足部及異性穿過的鞋子、絲襪等物品強烈依戀,會偷竊、搶奪異性鞋襪並收藏。
患者常通過嗅聞、撫摸、親吻、吸吮等方式激起性興奮,同時伴有手淫,或者在性交時讓對方手持這些物品來獲得性滿足

戀足癖伴隨症狀

患者對自身行為是有感知的,強烈的羞恥感及無法自控的矛盾行為,會使其產生不同程度的抑鬱焦慮情緒

戀足癖就醫

當患者控制不住自己,使用多種手段盜取、搶奪並收藏異性穿過的鞋襪,通過擺弄、撫觸這些物品及異性足部獲得性滿足,嚴重干擾正常性交過程,甚至觸犯法律法規,給患者及其家人帶來痛苦時,都需要及時就醫。

戀足癖就診科室

本病患者需及時前往精神科、心理科就診。

戀足癖診斷依據

醫生主要根據患者的臨牀表現,結合其病史、生活經歷來診斷。
該病的診斷必須滿足以下兩點:
  • 患者長期以異性鞋襪、足部作為激發和滿足性慾的刺激物,該刺激物是性刺激的重要來源或者達到性滿足的必備條件;
  • 患者有收集迷戀物的行為。

戀足癖相關檢查

觀察外生殖器的發育情況,可以除外與軀體、遺傳異常有關的疾病。通過檢測性激素的水平、染色體檢查,以除外與軀體、遺傳異常有關的疾病。

戀足癖鑑別診斷

戀足癖需要與無戀足障礙的戀足行為進行鑑別,後者是指在正常性愛生活時通過舔舐或聞嗅異性足部達到性高潮,沒有任何不利影響,與戀足癖有本質差別。

戀足癖治療

對於戀足癖等性心理障礙疾病的治療較為困難,缺乏根本性治療措施。本病目前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戀足癖心理治療

心理療法是治療戀足癖的重要途徑,包括正面教育認知療法、行為矯正、性治療等。
  • 正面教育
通過正面教育,明確指出這些行為的危害性等,使患者提高意志力克服不良行為。
  • 認知療法
使患者回顧自身不良行為的形成過程,分析疾病緣由,強化其治療願望,是提高心理治療療效的基礎。
  • 行為矯正
醫生在患者手持所戀物圖片或錄像產生性興奮時,給予電擊、催吐等厭惡性質的刺激,形成厭惡條件反射,以減弱戀足行為。
  • 性治療
通過特殊訓練,幫助患者進行正常自然的性反應,與異性建立正常性生活,可以使戀足行為減輕或消失。

戀足癖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心理的重要輔助。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可以對症使用苯二氮䓬類藥物、SSRI/SNRI等抗焦慮藥、抗抑鬱藥進行緩解。

戀足癖干預治療

對於患者異常行為、焦慮、抑鬱等情緒,無法適應社會及工作環境,家屬需要及時干預、制止,多與患者溝通,幫助其樹立信心,減少家庭衝突,安撫患者情緒等。

戀足癖預後

目前暫無可靠資料表明戀足癖的預後情況,一般認為與患者心理治療的強烈願望及良好的依從性有關。
因自身性心理異常感到焦慮不安而儘早尋求治療的患者,以及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建立滿意的異性性關係的患者,症狀可以逐漸減輕或消失,療效較好。病程較長、治療意願缺乏、不善與女性交往、社會適應能力較差的男性患者往往治療效果較差。

戀足癖治癒性

戀足癖目前缺乏根本性治療措施,較難自愈。少數儘早就醫治療、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積極建立良好異性性關係者,症狀可以改善。
  • 自愈性
本病患者較少主動就醫,隨病程延長,症狀或更加嚴重、頑固,較難自愈
  • 根治性
戀足癖目前缺乏根本性治療措施,少數儘早就醫治療、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積極建立良好異性性關係者,症狀可以改善。

戀足癖嚴重性

患者自身對正常性生活喪失興趣,會造成家庭矛盾、情感破裂。多數患者常會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加重心理傷害。搶奪、盜取並收藏異性鞋襪等行為,違反社會道德規範,甚至觸犯法律法規,影響社會秩序

戀足癖詞語來源

“fetish”一詞源自法語“fétiche”(“迷戀”),“fétiche”源自葡萄牙語 “feitiço”(“巫術”),而後者又源自拉丁語 “facticius”(“人造”)和 “facere”(“製作”)。在傳統術語中,“fetish”是一種物體,例如骨頭、毛皮、雕刻成神像的雕像或基督教十字架,被認為具有神秘的能量。

戀足癖理論解釋

19世紀的精神病學家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宣稱,戀足癖是由病理性性退化和超敏反應引起的。另一方面,克拉夫特-埃賓是第一個認識到在戀物癖和“正常”性行為之間劃清界限的困難的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男性性戀足癖源於閹割焦慮以及對母親生殖器的無意識恐懼,本質上是用“更安全”的對象代替它。他描寫了一個戀足癖: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因得知他的母親沒有陰莖而感到震驚,事實上,他被擾亂到懷疑自己是否會失去自己的東西,然後他發現了他母親的腳。為了克服對失去男子氣概的恐懼,弗洛伊德説他痴迷於母親的腳(陰莖替代物),併成為了戀足者。與克拉夫特-埃賓和同時代的弗洛伊德不同,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在1920年提出的“部分吸引力”理論認為,性吸引力並非源於一個人的整體,而是該人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產物。他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會特別被某些部分所吸引,因此傾向於將戀足正常化。只有分離和痴迷地高估單個身體特徵會導致病態的戀物癖或性倒錯。有人認為女性的腳部和陰道一樣均會發出氣味,因此令異性產生性慾上的刺激,從而形成戀足。也有個別的研究者認為,戀足可能像羊癲症一樣,因天生的腦部損傷導致,也因家庭環境造成。
“早期童年印記”理論指出幼兒期的經歷反映在成年期的戀足癖中。其中提出了兩種理論:條件反射理論和創傷理論。條件反射模型認為,當刺激與性想法或行為相結合時,戀足癖就會發展。研究表明,如果將傳統的非性刺激首先與色情照片配對,則可以通過傳統的非性刺激來激發男性的勃起行為。研究人員將露骨的色情照片與一雙女性的靴子和彩色幾何圖形配對,發現一些男性僅對非性刺激作出反應就可以勃起。然而,由於樣本量小和缺乏控制條件,應對這些結果持保留態度。創傷模型基於這樣一種觀點:戀足癖植根於童年或青春期的情感或身體創傷經歷,這還包括童年時期或在性限制家庭中長大的未解決的情緒。然而,大多數專家同意,條件反射和創傷模型並不能完全解釋戀物癖的發展,因為並非每個人都會產生戀足癖,並且某些刺激更容易促發戀足癖。
關於戀足癖的理論解釋,最流行的一種是“信號交叉”理論。在人類大腦中,感覺是被映射的,大腦中的特定位置與身體的特定位置相關。刺激生殖器時觸發的大腦部分與映射到腳的大腦部分相鄰。理論上,有些人在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有所重疊,從而有可能令人在潛意識中將足部和生殖器官聯繫在一起。這意味着腳會引起人的性喚起,這包括看、觸摸和聞腳,無論是他們自己的還是其他人的腳。這也可能是戀足癖屬於最流行的戀物癖之一的原因。

戀足癖研究調查

2014年中國的一項研究調查了相關因素:
學歷水平:戀足程度越深的受訪者,其學歷程度也越高。
性格因素:針對四種性格特徵(外向主動、普通、有點悶騷、內向保守)的分類中,“見機行事”的性格特徵是唯一對戀足癖涉及率最低的。
自信程度:戀足者的自信程度基本都呈正態水平分佈。
家庭管教方式:將家庭管教方式劃分為“非常自由、自由、普通、有點 嚴格、相當嚴格”5 個等級,通過與戀足程度的交互性分析發現: 戀足程度越高的受訪者,其家庭管教方式越偏向於嚴格。
職業與能力特質:一項研究表明,接近1/4的戀足者的職業屬於IT和電子業。59%的戀足者表示自己有“認真、謹慎、耐心、細心、毅力、冷靜、精確、細緻、嚴密、思維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推理、判斷能力”的特質。
除了職業與個性具有某些突出點外,戀足者的心理與生活狀態可以説與性多數的普通人無異。

戀足癖常見問題

1、戀足癖是病嗎?
不會對經歷戀物的個人或其他人造成痛苦的戀物行為不應看作戀物癖,事實上,戀足癖行為可能是一種無害的性行為。除非其對人造成嚴重或顯著的損害或痛苦,戀足癖不被定義為一種疾病。只有當戀足癖在個人享受自願性行為、遵守法律、發展或維持關係或實現其他生活目標的能力方面成為問題時,才需要治療。
2、戀足行為對戀足者本身的生活是否有影響?如果有影響,這是否會促使戀足者尋醫問藥?
有訪談發現,70%的受訪者認為戀足喜好對於自己的生活完全沒有影響,20%的受訪者認為有輕微影響,10%的受訪者認為有中等影響。但這種影響不一定都是困擾,有戀足者表示“主要是時間投入方面”的影響。隨着戀足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戀足者在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地自我暗示與悦納,對於戀足喜好的不安感在逐步下降,反映了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所具備的成長因素。
但不論戀足喜好對生活有怎樣的影響程度,絕大部分戀足者都很少想要尋求治療。雖然戀足者具有治療意願的人不多,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完全認可自己的性喜好,這其中也有對醫療技術不信任的因素造成。
3、親密伴侶對戀足行為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到戀足者的戀足程度?
戀足者中大概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婚後或戀愛後,客觀條件上接觸不到絲襪,被壓抑而減弱了戀足嗜好。第二種戀足者是遇到支持自己趣味的伴侶,能夠輕易滿足戀足嗜好(比如與女友穿着絲襪做愛),並因此將戀足興趣轉移到普通男女性關係(而非從前的獨自性行為)上去的戀足者。在這一類戀足者中,絲襪或女朋友的腿足依然是重要的性喚起工具,換句話説他們的前戲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情趣。第三種是遇到了伴侶,但是仍然不能忘記絲襪,甚至更願意與絲襪在一起,而不是與伴侶在一起的戀足者。這一類戀足者的人數最少,在戀足者內部也最不為人所理解,他們最大的心願之一就是找到一位理解自己的親密伴侶。
參考來源: [1-7] 
參考資料
  • 1.    行佳麗, 蕭翔鴻. “性少數”中的“低調者”——大陸戀足羣體戀足影響因素調查[J]. 中國性科學, 2014,23(01): 86-91
  • 2.    BLOCK S. Fetish[J]. John Wiley & Sons, 2015
  • 3.    GRIMES A. The Science of Fetishes[J]. Osmosis Magazine, 2019,5(1)
  • 4.    李凌江,陸林.精神病學第3版 [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5.
  • 5.    郝偉,於欣.精神病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3.
  • 6.    陶林.性偏好障礙[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誌,2014.
  • 7.    黃惠君,張肖貞.兒童戀物症的家庭心理干預[J].中華現代護理雜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