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憶昨行和張十一

鎖定
《憶昨行和張十一》是唐代詩人、文學家韓愈的一首七言古詩作品。該詩主要表達作者韓愈對當前吏治腐敗、奸臣當道的情況表示憂心忡忡而又無可奈何的心境。
作品名稱
憶昨行和張十一
作品別名
和張十一憶昨行
作    者
【唐】韓愈(768—824)
創作年代
公元八世紀後期(中唐)
作品出處
韓昌黎集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憶昨行和張十一作品原文

和張十一憶昨行(1)
憶昨夾鍾之呂初吹灰(2),上公禮罷元侯回(3)。
車載牲牢甕舁酒(4),並召賓客延鄒枚(5)。
腰金首翠光照耀(6),絲竹迥發清以哀。
青天白日花草麗,玉斝屢舉傾金罍(7)。
張君名聲座所屬(8),起舞先醉長松摧(9)。
宿酲未解舊痁作(10),深室靜卧聞風雷(11)。
自期殞命在春序(12),屈指數日憐嬰孩(13)。
危辭苦語感我耳,淚落不掩何漼漼(14)。
念昔從君渡湘水(15),大帆夜劃窮高桅(16)。
陽山鳥路出臨武(17),驛馬拒地驅頻隤(18)。
踐蛇茹蠱不擇死(19),忽有飛詔從天來(20),
伾文未揃崖州熾(21),雖得寬宥恆愁猜(22)。
近者三奸悉破碎(23),羽窟無底幽黃能(24)。
眼中了了見鄉國(25),知有歸日眉方開(26)。
今君縱署天涯吏(27),投檄北去何難哉(28)?
無妄之憂勿藥喜(29),一善自足禳千災(30)。
頭輕目朗肌骨健,古劍新劚 磨塵埃(31)。
殃銷禍散百福並,從此直至耇與鮐(32)。
嵩山東頭伊洛岸(33),勝事不假須穿栽(34)。
君當先行我待滿(35),沮溺可繼窮年推(36)。 [1] 

憶昨行和張十一作品註釋

(1)方崧卿從杭、蜀本作《憶昨行一首和張十一》,雲:“元和元年江陵作。” 朱熹雲:“或作《和張十一憶昨行》。”
(2)《漢書·律曆志》上:“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夾鍾者,言夾助大族,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夾鍾。”注:“夾鍾者,夷則之所生,仲春氣至,則夾鍾之律應。” 《後漢書·律曆志》上:“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户閉,塗釁必周,密佈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杜甫《小至》詩:“吹葭六琯動浮灰。”
(3)朱熹雲:“‘上’,洪作‘杜’,雲:‘杜佑自淮南入朝也。’方作‘社’,雲:‘此為荊帥裴均罷社而享客也。’今按:方説是也,但以‘上’為‘社’則未然。《左傳》雲:‘五行之官,封為上公,祀為貴神。’其土正曰后土,在家則祀中溜,在野則為社。故杜注‘用幣於社’雲:‘以請於上公。’則上公即社神也。況此句內又自以元侯為對耶?” 方世舉雲:“《左傳》:‘肆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
(4)孫汝聽雲:“牛羊豕曰牢。” 方世舉雲:“《説文》:‘舁,共舉也。’《玉篇》:‘二人對舉也。’”
(5)顧嗣立雲:“謝惠連《雪賦》:‘召鄒生,延枚叟。’”按:鄒枚,鄒陽、枚乘也。 朱彝尊雲:“就飲酒敍來,詩家趣味自合。”
(6)顧嗣立雲:“《洛神賦》:‘帶金翠之首飾。’” 方世舉雲:“《舊唐書·輿服志》:‘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帶,四品五品並金帶。’《新唐書·車服志》:‘遠遊冠,三梁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
(7)方世舉雲:“《詩·行葦》:‘洗爵尊斝。’《記·明堂位》:‘殷以斝,周以爵。’《》:‘玉斝不揮。’” 孫汝聽雲:“《詩》:‘我姑酌彼金罍。’” 朱彝尊雲:“是有意避排縟,雖未精腴,卻亦不粗硬。”
(8)孫汝聽雲:“屬,謂眾所屬目。” 文讜雲:“《中山先生詩錄》雲:‘古人飲酒,皆以舞相屬獻壽,尊者亦往往歌舞。長沙王小舉袖雲:國小不足回旋。至唐太宗亦自起舞屬羣臣。古人質樸,舞以達歡欣,不必合度臻好,人人可為之,不羞不及也。’”
(9)顧嗣立雲:“《世説》:‘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俄如玉山之將崩。’”
(10)朱熹雲:“‘舊痁’,方作‘痁舊’。今按:此句內上有‘宿酲’字,則此當為‘舊痁’明矣。方誤。” “酲”或作“醒”。 顧嗣立雲:“《晉·劉伶傳》:‘五斗解酲。’《文選·風賦》:‘愈病析酲。’注:‘酲,酒病也。’《左傳》哀公二年:‘痁作而伏。’杜預曰:‘痁,瘧疾也。’”
(11)孫汝聽雲:“謂耳疾若有所聞也。”
(12)魏懷忠雲:“序,時也。”
(13)蔣抱玄雲:“《漢書·陳湯傳》:‘詘指計其日,曰不出五日,當有吉語聞。’按:詘曰屈。” 文讜雲:“數,計也。《蒼頡篇》曰:‘女曰嬰,男曰兒。’” 方成珪《箋正》:“疑署甫舉一子。”
(14)顧嗣立雲:“《選》陸士衡《祭魏武帝文》:‘指季豹而漼焉。’注:‘漼,涕泣垂貌。’”
(15)朱熹雲:“‘湘’,或作‘湖’。”
(16)汪佑南雲:“《玉篇》:‘劃,以刀劃破物也。’《唐韻》、《集韻》:‘裂也。’想當時渡湘水,順風揚帆,帆忽破裂,況在夜間,更不利於行。高桅雖在,駕駛技窮。驚怖之狀,如在目前。不用裂字而用劃字,造句精妙,非昌黎不辨。”
(17)樊汝霖雲:“公責連之陽山令,張為郴之臨武。” 方世舉雲:“《南中八志》:‘鳥道四百里,以其險絕,獸猶無蹊,特上有飛鳥之道耳。’” 錢仲聯雲:“《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七《江南西道》十五《郴州》雲:‘臨武縣,漢舊縣也,屬桂陽郡,蓋因縣南武溪水為名。’”
(18)朱熹雲:“三館本‘隤’作‘槌’。方雲:‘《博雅》:槌,扌窒也。亦有義。’今按:方義暗僻不可曉。此但言當謫官時,馳驛發遣,而山路險惡,故羸馬拒地不進,被驅而屢至傾隤耳。‘隤’,或取‘虺隤’字,然其義但為不能升高之病,又似未必然也。” 祝充雲:“隤,馬病也。《詩》:‘我馬虺隤。’” 朱翌雲:“蜀人謂立地為拒地,立地者,不容少休之意。” 陳景雲雲:“蜀人方言,如土銼、岸溉之類,屢見杜詩,蓋少陵久寓蜀地,故旅中所詠,即用土人語耳。韓子陽山之行,路不由蜀,何故忽採方言入詩乎?《漢書·甘延壽傳》‘跋距’注云:‘有人連坐,相把據地而相拔取之。’拒地之拒,殆與距同。夫人以手據地可曰距,則馬以足踞地亦可言拒矣。韓子時從臨武逾嶺,南出經鳥道之險,驛馬力疲,足倦踞地不前,策之而猶不能升,故曰‘驅頻隤’。正取虺隤義也。”
(19)方世舉雲:“《海內西經》:‘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戴蛇踐蛇。’”茹蠱,見《赴江陵途中寄贈三學士》注。
(20)孫汝聽雲:“飛詔,量移詔也。”
(21)朱熹雲:“‘揃’,或作‘剪’。謝校從‘剪’。方雲:‘《説文》:揃,滅也。《史記·西南夷·贊》有揃剽字。’” 方世舉雲:“《新、舊唐書·王伾、王叔文、韋執誼傳》,永貞元年八月,叔文貶渝州司户,明年誅之。伾貶開州司馬,死其所。十一月,執誼貶崖州司馬,以宰相杜黃裳之婿,故最後貶,是氣焰未衰也,亦死於貶所。《史記·索隱》曰:‘揃,謂被分剖也。’”
(22)方世舉雲:“《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
(23)陳景雲雲:“三奸,斥伾、叔文、執誼。”
(24)洪興祖雲:“《左傳》雲:‘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國語》作‘黃能’。説者曰:能既熊屬,又為鱉類,東海人祭禹廟,不用熊白及鱉為饌。豈鯀化為二物乎?”
(25)《世説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方世舉雲:“羅含《湘水記》:‘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然。’《神仙傳》:‘至其道徑,了了分明。’又:‘涉正説秦始皇時事,了了似及見者。’”
(26)朱彝尊雲:“敍得婉曲有雅緻,不惟遠勝《永貞》,亦勝《八月十五夜》。”
(27)朱熹雲:“‘縱’或作‘從’。今按:《張署墓誌》:邕管奏署為判官也。”
(28)祝充雲:“檄,符檄。《説文》:‘尺二書。’”錢仲聯雲:“投檄北去,乃勸張辭謝邕管之闢而北歸。”
(29)孫汝聽雲:“《易》:‘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30)蔣抱玄雲:“《禮記》:‘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31)聞人倓雲:“劚,斫也。”
(32)朱熹雲:“‘耇’,或作‘耆’。” 樊汝霖雲:“《詩·行葦》:‘黃耇台背。’鄭氏箋雲:‘台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 何焯《義門讀書記》:“反對‘數日’。”
(33)方世舉雲:“《書·禹貢》:‘伊、洛、瀍、澗,既入於河。’” 錢仲聯雲:“《新唐書·地理志》:‘河南道,其大川伊、洛。’《元和郡縣誌》:‘河南道河南府,管河南縣,伊水在縣東南十八里。’”
(34)朱熹雲:“‘栽‘,或作‘裁’。” 蔣抱玄雲:“王維詩:‘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方世舉雲:“穿栽難解,大抵穿如穿渠,栽如栽花之類。”
(35)陳景雲雲:“公詩意方欲與張君結隱嵩、洛間,所謂君當先行者,即蒙上‘投檄北去’言之耳。此與《寒食出遊》詩皆敍張方有邕管之闢,並未及雍掾之除。蓋此時張之新命尚未下也。”
(36)“推”,或作“摧”。 祝充雲:“沮、溺,皆人名。《論語》:‘長沮、桀溺耦而耕。’推,去也。《詩》:‘則不可推。’” 韓醇雲:“推字取《禮記》三推九推之意。” 樊汝霖雲:“公家河南,而嵩山、伊水、洛水皆隸河南。詩意欲與張耦耕於嵩山下也。” 朱彝尊雲:“敍得亦朗快。” [1] 

憶昨行和張十一作品輯評

朱彝尊曰:“風致不及《寒食遊》,稍勝《永貞》。”
程學恂曰:“‘飛詔從天來’以下數語,乃通首關鍵。蓋張之貶官,以羣奸故,故羣奸敗而疾自當愈也。至‘無妄之憂’云云,竟同世俗慶祝諛詞矣,然細思之,卻先為羣奸破碎而發,故不嫌恣意言之,使千古正人吐氣。”“讀此詩,須知全是傲岸滑稽,嘻笑怒罵。前言危疾可憂,非真憂也。後言病癒可慶,非真慶也。總對三奸言耳。若認真作愁苦語吉祥語,則此詩俗澈骨矣。”
陳克明《韓愈年譜及詩文系年》:“此詩並非突出‘三奸’,程論以偏概全,不足為信。”
江佑南曰:“此詩通體不外哀樂二字。首段從公宴説到病,是樂而哀也。中段敍謫官就道,水陸艱難,落到歸日,是哀而樂也。末段首聯迴應遷謫,了中段。以下祝其病癒,了首段。然後以耦耕作結,自有無窮樂事。不説破樂字,而樂在其中矣。” [1] 

憶昨行和張十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