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慶鼓堂

鎖定
“慶鼓堂”是流傳於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古儺祭祀舞蹈。是苗族巫師在主持苗族最重大的祭祀祖先大王神儀式“慶鼓堂”時表演的娛神樂人的巫儺舞。是隻有民族語言,沒有民族文字的苗族先民世世代代傳播傳承民族文化、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式。
慶鼓堂是城步古時苗民奮力戰天災、奪豐收的一種重要文化活動。 [5] 
中文名
慶鼓堂
別    名
慶鼓壇
慶古坨(苗語
非遺級別
市級
所屬地區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
流行區域
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鎮卡田村 [5] 

慶鼓堂概括

地處湘西南邊陲的城步苗族自治縣,自古被稱為“南楚極邊”“三苗古國”的“五溪蠻地”。 獨特的自然和地理環境,滋生和留存了苗族古儺舞“慶鼓堂”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流行於城步苗族自治縣白毛坪鄉卡田村、以及綏寧縣一帶苗族地區的祭祖典儀。在每年九月秋收後,寅日或卯日舉行。祭祀以自然寨為單位,以寨頭為首,將準備的甜酒、糯粑抬進廟裏,各户湊錢買肥豬一頭,當場宰殺供奉。供品擺好後,巫師作法請祖先,從當地傳説的第一個開發始祖起,一直請到族中最近的亡人。然後巫師進行演唱,追述祖先如何開拓這個地方。祭祀完畢,大家共食甜酒、粑粑和煮熟的豬雜豬血,豬肉則分給各户帶回去。這一天,全寨男女老少穿着節日盛裝,敲鑼打鼓,吹蘆笙,跳舞對歌,直至深夜。 [3] 
慶鼓堂
城步苗族古儺舞“慶鼓堂”主要由舞太陽、古歌舞嘎茫莽嘎、跳月傳花、搖鬼版、社公踩田、謝儺送子等六個舞蹈章節構成。自古以來,苗族“慶鼓堂”以其神奇詭譎的儺祭形式,原始粗獷的舞蹈動作,古樸生動的舞蹈語彙,娛神樂人的社會功能,集儺祭巫舞、民俗俚語於一體,演義苗族史詩般的英雄傳説和遷涉歷史,記敍苗族人們的聰明才智與創造精神,為世世代代的苗族後人再現了本民族先民的生活場景和傳統習俗。 [1] 

慶鼓堂起源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政權搖搖欲墜,政局不安,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卡田村世居的羅氏族人懼怕再次蒙受顛沛流離之苦,萬般無奈,只得求助於神,於陽春二月進廟堂立盟許願,請求五穀大王、城隍佛主等神靈,保佑團坊安泰、五穀豐登。心誠則靈,秋後果然大獲豐收,於是擇定十月初十,各房人丁齊聚廟堂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慶祝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在那之後的漫長歲月裏,卡田羅氏祖輩先後接納肖、馬、唐等其它姓氏的民族同胞一起在卡田居住,開發生產,安居樂業,共同舉辦“慶鼓堂”巫儺活動,使“慶鼓堂”成為村寨和睦、民族團結的一個重要平台。隨後,這種儀式逐漸固定下來,取名《慶鼓堂》(苗語稱“慶古坨”),每兩年一小慶,三年一大慶,小慶一天一夜,大慶三天三夜。《慶鼓堂》作為城步苗族古老的農耕文化祭祀表演節目傳承了下來,並申報成為邵陽市和城步苗族自治縣的非遺保護項目。 [2] 

慶鼓堂歷史及發展史

城步的慶鼓堂這一民間祭祀和文藝活動始於元代,盛行於明清。 [8] 
1952年,縣人民政府在卡田村設立白毛坪區公所,委派南下幹部袁立南同志擔任區委書記。為慶祝卡田解放後的豐收年景,袁書記安排卡田村舉辦一場慶鼓堂活動。 [8]  這次儺祭活動按照“大慶”的規模搞了三天三夜,獲得圓滿成功。 [8] 
破四舊、立四新”活動,把“慶鼓堂”當作“四舊”掃除了,鼓堂樓被拆除,磚瓦被挑到白毛坪修學校去了。 [8] 
1984年,國家民委及省市縣民委和文化局領導,前來卡田調研大型儺戲慶鼓堂文化,省民委的領導對時任卡田村支部書記羅世毅同志説,改革開放了,可以恢復古藝慶鼓堂了。 [8] 
1996年,縣人民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城步苗族自治縣成立30週年,要籌備一台大型文藝晚會,上一批民族文化節目,縣文化局領導來到卡田村,要求恢復籌辦慶鼓堂節目。 [8] 
2011年,白毛坪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生態立鄉、產業富鄉、文化強鄉”的發展戰略,卡田村支兩委決定深入發掘傳承慶鼓堂文化。 [8] 
2011年11月30日,參加了城步苗族自治縣成立55週年大型文藝晚會。 [8] 
2021年11月14日,城步白毛坪鎮卡田村舉辦慶鼓堂文化傳習中心掛牌暨苗年慶典演出活動。 [6] 

慶鼓堂儀式流程

儺戲全場分為許願和還願兩個部分。許願定於農曆二月初二日。當日子時,由當屆頭家為主去鼓堂廟福主神位面前許願,並將許願紙塞在福主神位背後。還願定為秋後的第一個寅日或卯日,確定為農曆十月初十日舉行。儺祭儀式分為小慶和大慶。 [8] 
小慶,又稱平祭,只搞一天一夜。當日白天,由首士率眾人帶上祭祀物品去鼓堂廟裏還願。晚上舉行請神敬神儀式,打鼓開鑼,唱《還願歌》。第二天早晨,由掌壇師唸完《敬神詞》、《辭神詞》。唱完《辭神詞》,推選出下年度祭慶活動的首士,打完保卦(勝卦),收拾好道具,打掃完場地後,將剩餘柴火和雜物在場坪焚燒,稱為“煙火衝廟”,之後大家帶好東西,打起喜鑼回家。
大慶,又稱徒祭,時間三天三夜,活動分為“請神”、“慶神”、“送神”三個階段,時間為農曆十月初八、初九、初十共三日。 [8] 

慶鼓堂準備工作

慶鼓堂活動開始前,由兩位會首召集各團壇主、首士商議祭慶活動的有關事宜,再由壇主通知所屬各户打一個2斤糯米的大餈粑和12個3兩糯米的小餈粑,每户交大米3斤,米酒2斤,臘肉3塊,每12户人家獻肥豬一頭。整個籌備工作由當屆會首負責,如安排執事人員、設計活動規模和規章制度,佈置活動場地,排練慶祝活動等等。同時,他們還要協同掌壇師、各壇主收取祭祀物品,釀製甜酒燒酒,打好豆腐,收集柴火香燭紙錢爆竹果品等祭供物品。所收物品全部交與掌簿師(即總管)登記上帳,張榜公佈,並退還每户小粑粑兩個,以表示叨搭祖先和神靈保佑人丁清泰,生產豐收,幸福美滿。
掌簿師的張榜賬單 掌簿師的張榜賬單
慶鼓堂活動的參與者,包括頭家兩名,廟師1名,迷魂師1名,長鼓師1名,打鑼師1名,蘆笙師1名,調樂師8名(其中吹號師1名,頭歌師1名,散歌師4名,椏歌師2名),掌簿師1名,團主8名,共約70人。慶祝活動所需法服、法器、道具包括頭扎、法醫、牌帶、五穀大王掛圖1幅、麒麟掛圖1幅、社公、社母、放蟲郎君、收蟲玉女聖像4塊,風調雨順供牌4塊,涼傘1把,旗幟兩面,其他如鑼、鼓、鈸、鈴、卦、號、角等若干。 [2] 

慶鼓堂儀式進行

準備工作完成後,各村寨壇主帶領團眾,打起大鑼,吹起長號,一齊聚合在鼓堂樓中。吃過晚飯後,在場地中央砌起火塘,燃起大火,架上大鼎罐,燉起“狗粥”(“狗粥”是用大米配以生薑、豆腐、肉絲、葱花、香料燉制而成,因此粥形似狗食,故名“狗粥”,苗語稱“移稿蓋”),大家圍着火堆,席地而坐,一邊喝酒吃粥,一邊唱歌跳舞,通宵達旦舉行慶鼓堂活動。所燃篝火則不能停息,一直要燃到活動結束才能熄滅。用苗語演唱挖田、插秧薅田打穀等系列農事歌曲。 [7] 
卡田慶鼓堂儺戲中懸掛的社公(儺公)聖像圖 卡田慶鼓堂儺戲中懸掛的社公(儺公)聖像圖
舞蹈動作主要是以蹲、轉、顫、跳、拉、擺、揉、搖等為主,舞蹈語彙相當豐富。
詳細內容:
十月初八上午:頭家和團主們將籌集好的祭慶物資送到鼓堂廟,搞好衞生,在場坪中央點燃一堆篝火,迎接各團人馬到來。 下午:由二位頭家攜帶祭供物品去後龍山上,請掌壇師前往後龍山龍神樹下祭祀龍神。晚上:燉“狗粥”、請神,掌壇師念《請聖詞》,團眾唱《請神歌》,廟師唱《看地方歌》,半夜吃“狗粥”。
初九上午:清晨由頭家和廟師率團眾去場坪東方“迎太陽”,唱《太陽歌》,飯後鑼鼓鬧堂,唱《開堂歌》,行“齊兵”儀式,唱《坐凳歌》,中午舉行“望太陽”儀式,唱《太陽歌》。下午:舉行“插花”儀式,唱《插花歌》、《花樹歌》,行“傳花”儀式,唱《坐堂歌》,傍晚“送太陽”,唱《太陽歌》。晚上:通宵唱《坐凳歌》、《坐堂歌》。
初十上午:舉行“趕鬼驅邪”儀式,表演“踩田歌舞”,唱《踩田歌》、《搖板歌》、《搖鬼板》,舉行“祭鬼”儀式。下午:舉行“調樂”儀式,唱《調樂詞》(又叫《大堂詞》);行“放陰”、“通陽”、“收陰還陽”、“點鬼板”、“捉生人”儀式,唱《搖板歌》;行“朝社公”儀式,默唸《朝社公詞》,唱《朝社公歌》、《祭社公歌》;行“敬花”、“拾花”儀式。晚上:舉行“驅瘟神”、“送聖神”、“打水殺火場”、“頭家打脱身拳”、“打保卦”、“送火”、“齊兵”、“散花”、“收慶”、“煙火衝廟”等儀式,念《辭聖文》、《送神詞》,唱《散場歌》,行“收慶”儀式。最後,大家帶上道具和剩餘祭供物品,掌壇師、“迷魂師”、頭家們、團主們、長鼓師、打鑼師、蘆笙師等戴上紅彩,打起喜鑼,走出廟門回家。慶鼓堂活動結束。 [8] 

慶鼓堂服飾

表演時的服飾:廟師着青道袍,戴頭扎;迷魂師穿俗稱“鬼皮”的紅花袍,頭扎英雄帕,赤腳或穿草鞋;長鼓師則穿大紅印花和尚領長袍;其餘的角色,或穿胸、背部都印有“吞口”圖案的扎袖巫彩服,或着青、藍兩色苗族佈扣對襟便服,頭上多半纏“包頭”或扎一塊紅頭巾,腰繫一條長腰帶,顯得十分精悍英武。 [2] 
歌師、長鼓師、短鼓師、斟酒師和巫師等人員,身着道袍、大紅袍、青藍對襟便服,系紅腰帶,扎紅頭巾,戴各色面具。 [7] 

慶鼓堂部分演唱歌曲

  • 《請神歌》
卡田慶鼓堂儺戲第一場《請神》,團眾同唱《請神歌》。其歌詞是這樣的:
盤瓠開天大神聖,聖神有感降凡塵。
混沌初開迷迷朦,人民吃為草菜根。
天降盤瓠大神聖,三頭六臂是奇形。
歷代只有盤瓠氏,算是乾坤創始人。
蚩尤帝君第二神,發明稻穀養萬民。
全賴苗父嘗百草,才有良藥治百病。
燧氏鑽木取有火,生食變作熟食民。
前人不興慶鼓堂,古人受苦不平常。
感謝亙古大神聖,設置鼓堂來相慶。
這段《請神歌》,教育人們要記住盤瓠蚩尤苗父、燧氏這些苗族先祖,銘記他們開天闢地,發明五穀百草和鑽木取火,給人類帶來文明進化的豐功偉績。同時也告訴人們關於卡田慶鼓堂儺祭活動的興辦原因。 [8] 
  • 《踩田歌舞》
農曆十月初十上午表演的《踩田歌舞》一段,八名苗族壯年男子身背斗笠,手持踩田棍,隨着鑼鼓點子舞蹈上場,繞場一週成圓圈,面朝裏面,邊舞邊唱《抬喪踩田歌》:
亙古不懂踩田好,禾苗落泥不扯草。
後來抬喪田裏走,才知籽粒長得飽。
從此種禾要踩田,一踩禾苗有三變。
葉肥杆粗蔸變大,穀粒飽滿喜連連。
青年男女要做工,莫學飄流顯家風。
個個要把田來踩,秋收才有好收成。 [8] 

慶鼓堂意義價值

表演形式具有研究價值
“慶鼓堂”是邵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城步苗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苗族“慶鼓堂”以神秘詭譎的儺祭形式,古樸生動的舞蹈語彙,集巫儺祭舞、民俗俚語於一體,表達着苗族人民對先祖的追思與紀念、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的美好期待。 [6] 
《慶鼓堂》經過漫長的歷史流傳和發揚光大,已成為城步苗族人民的文化特色,集民間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於一體,它從內容到形式,具有比較古老的民族特色。它的創作主題是驅除邪惡、慶祝豐收、保佑平安、祈求祥和,其內容既體現古代勞動人民追求平安幸福過上美滿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也體現了勞動人民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的非凡毅力和無窮的智慧。
《慶鼓堂》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動作粗獷,詼諧風趣,腔調高昂,悠揚悦耳,既有歡快的勞動場面,也有驚心動魄的打鬥場面;既有特色濃郁的苗族唱腔,也有特定的場景和特定的道具,更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上世紀末,慶鼓堂儺戲傳承人羅世義等人對儺戲傳承方式大膽進行改編,突出其宗教性、農事性、戲劇性、觀賞性和祈禱祝願性,滿足了現代人們古老歷史文化和農耕祭祀文化的認知慾望。全台節目共分為十場。 [2] 
慶鼓堂還是一部研究和傳承苗族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的百科全書,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極高的民族學民俗學文藝學研究價值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價值。 [1] 
農耕文化的代表
城步卡田慶鼓堂祭祀活動的內容、過程、道具和表演形式,無不承載了原始農耕文化的內涵,其道具中的《麒麟掛圖》和《五穀大王圖》,其所請之神槃瓠、蚩尤和苗父等,都是古代稻作文化的開創者和發明者,他們對原始農耕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8] 
慶鼓壇祭祀活動較好地反映了苗族原始農耕文化遺俗。其中“抬喪踩田”的儀程再現了古時農作的場景。“抬喪踩田”的道具有踩田棍8根(八根“踩田棍”原稱“抬喪棍”,因踩田棍三五根均可,唯抬喪棍則必須為8根,多一根或少一根都不可)。在一陣場鑼鼓之後,8名男子各手持一根踩田棍(棍上端穿三個大米核把)成雙左右偏移而進,伴着鑼鼓節奏登場作褥田動作(亦為抬喪動作),繞堂一週後,成圓圈朝內合唱“踩田歌”:“亙古不知踩田好,禾苗落泥不扯草;後來抬喪田裏走,才知籽粒長得飽;從此種田要踩田,一踩禾苗有三為…”。 [4] 
思想價值
慶鼓堂儺祭活動的思想價值,一是告誡人們要尊宗孝祖,不要數典忘祖。慶鼓堂的籌備活動首先是向族人籌集齋粑、豆腐、米酒和三牲供品,入廟祭祀祖宗神靈。《慶鼓堂》開鑼表演第一場《請神》,首請之神就是開天闢地的人類始祖和苗族祖先,還有開發團峒地方先祖,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槃瓠、蚩尤、苗父、燧氏以及五峒大王等始祖,是他們創造了人類社會,發明了五穀雜糧醫藥,開啓了人類文明
二是告誡人們要辛勤勞作,不要好吃懶做。《慶鼓堂》第五場《踩田歌》,其歌詞就是教育子女要勤奮勞動,辛苦能幹,方能奪得農事豐收,人生有成。 [8]  三是告誡人們要揚善懲惡,不要善惡不分。 [8] 

慶鼓堂保護措施

建設協調會 建設協調會
2019年,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熊雪娥同志先後兩次率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來到卡田苗寨,進行現場辦公,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並在慶鼓堂鼓樓基地現場反覆勘察後,決定開工修建慶鼓堂鼓樓。
村委會和扶貧工作組積極推進卡田村慶鼓堂文化傳習中心項目的設計、預算、招投標等工作,並於2019年9月中旬如期動工修建,在2019年前完成了主體工程,使城步苗族第一個原始農耕文化表演展示傳承基地和巫儺文化展演基地得以完好地與世人見面。該項目建成後,對於打造苗族儺戲平台,傳承苗族巫儺文化,向世人展示城步苗族古老的農耕文化有着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2020年建成的卡田慶鼓堂傳承中心外景  雷學業攝 2020年建成的卡田慶鼓堂傳承中心外景 雷學業攝
該基地建設得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