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恐象

鎖定
在長鼻類進化歷史的早期,還分化出一類形態很特殊的旁支,這就是恐象(Deinotherium)。恐象是象形長鼻目中已經絕種的一類,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恐象的上顎沒有獠牙,下顎有一對很大向下彎的獠牙。白齒的特徵是有2-3道簡單的橫向脊骨(齒脊),這是用來切割杆物的,而與這相對應的咬碎動作則是其它大多數更原始的長鼻目所共有的。恐象分佈於亞洲非洲歐洲等地區。和其他長鼻類一樣,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開始出現便已相當特化,而且自此以後直至更新世期間它完全消失,形態上除體軀增高增大外,幾乎沒有變化。
中文學名
恐象
拉丁學名
Deinotherium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長鼻目
亞    目
恐象亞目
恐象科
亞    科
恐象亞科
恐象屬
3種
生存年代
新生代第三紀的中新世-更新世
物種體長
長8m
物種食物
植物
生存地點
歐洲、亞洲、非洲地質層位

恐象物種演化

恐象是恐象科模式屬,是由更細小及中新世的古恐象演化而來。這兩種長鼻類與其他象的演化分支是完全不同的,有可能是在更早的時期分支開來。除了恐象外,過往嵌齒象科及乳齒象都被包含在同一大分類中。只有象生存至今。辨認要決是象牙長在下嘴唇上,形狀向後彎。 [1] 

恐象種羣分佈

依據其化石產地分佈,恐象主要分佈於非洲、歐洲、西南亞等地 [2] 

恐象生活習性

雖然很多人認為恐象是森林動物,牙齒也很適合咀嚼樹葉,但他們身高腿長的體型卻很適合開闊地帶長途跋涉,分佈廣、擴散快也證明了它們的遷徙性。同其他同時期的古象相比,恐象的化石不多,説明他們屬於較邊緣的生態區位,而且不會結成大規模的象羣。

恐象形態特徵

恐象頭骨 恐象頭骨
類象是長腿的長鼻類,站立時身高達到4米以上。
它的頭骨不似現代象那樣高聳,上頜無大象牙,但有長鼻。
下頜有一對大象牙,從頜前端向下彎曲,然後向後彎向身軀,很像是一對固定在下巴上的巨鈎。
每枚頰齒由兩條橫脊組成,脊頂鋭利,略呈弧形。
巨恐象的齒式為0-0-2-3/1-0-2-3(每年替補為0-0-3/1-0-3),有垂直的頰齒作替補。恐象有兩組雙脊齒型及三脊齒型的牙齒。
臼齒及後前臼齒是垂直撕開食物的牙齒,顯示恐象在很早期的演化分支中已經獨立了出來。
其他的前臼齒是用來壓碎食物。
顱骨短及低,頂部扁平,有很大及高的枕骨髁。
鼻孔向內縮及很大,應該有很大的象鼻。
吻突長,吻溝闊。
下頜骨頦部非常長及向下彎曲,象牙向後彎,是恐象的特徵。它沒有上象牙。
恐象與其祖先的古恐象的分別在於其體型及齒冠較大,第二及第三臼齒的後狀飾沒有怎麼發展。
恐象可能生活於森林之中。
它的頭骨不似現代象那樣高聳,上頜無大象牙,但有長鼻。下頜有一對大象牙,從頜前端向下彎曲,然後向後彎向身軀,很像是一對固定
在下巴上的巨鈎。每枚頰齒由兩條橫脊組成,脊頂鋭利,略呈弧形。

恐象分類學

恐象 恐象
恐象屬下已知有三個物種,都是體型很巨大的。

恐象巨恐象

巨恐象(碩恐象)是恐象屬的模式種。它主要是生存於中新世晚期的歐洲,並且是地中海附近地區唯一的物種。它最後生存於上新世中期的羅馬尼亞。
於1836年,在黑森-達姆施塔特的上新世地層發現了巨恐象的整個頭顱骨。頭顱骨長約1.2米,闊0.9米,比現今的象要大很多。

恐象印度恐象

印度恐象是亞洲的體形不大的一類恐象,主要在印度及巴基斯坦發現。
它的特徵是那巨大的齒列,及其谷內結節。
印度恐象出現於中新世中期,在末期更為普遍。
它於700萬年前消失。

恐象博氏恐象

博氏恐象是非洲的物種。特徵是狹窄的吻槽、細小但較高的鼻腔、顱骨較高及窄。相比其他兩種恐象,它下頜骨頦部較短。博氏恐象在中新世末期出現,在其他物種消失後仍然生存。化石是在肯尼亞發現,約有100萬年。

恐象物種疑團

恐象骨骼化石 恐象骨骼化石

恐象象牙

恐象如何使用它奇特的象牙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
它有可能用來插入土壤中尋找植物的根部及塊莖,或是推倒樹枝來吃樹葉,又或是挖出樹皮來吃等。

恐象恐象與人類

在非洲幾個發現恐象化石的位點中,都有人科的遺骸。

恐象相關傳説

霍伊維爾曼(Bernard Heuvelmans)認為恐象仍然在中非生存,且是20世紀早期非洲幾宗神秘河馬被殺事件的元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