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思燕佛圖

鎖定
思燕佛圖是北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在龍城(今遼寧朝陽)修建的佛塔,是朝陽北塔的前身。
思燕佛圖的記載見於《魏書·皇后列傳》:“太后立文宣王廟於長安,又立思燕佛圖龍城,皆刊石立碑。” [1] 
中文名
思燕佛圖
別    名
思燕浮屠
年    代
北魏
出    處
魏書·皇后列傳》
位    置
龍城(今遼寧朝陽
遺    址
朝陽北塔思燕佛圖塔基

思燕佛圖歷史背景

十六國的前燕後燕北燕均曾都於龍城 [5]  因此朝陽有“三燕古都”之稱。 [6]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後),北魏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和龍宮)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思燕佛圖”。思燕佛圖為木構樓閣式塔,後毀於火災。
隋文帝仁壽年間詔命在思燕佛圖台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磚塔,稱為梵幢寺塔。 [4]  唐天寶年間曾修飾一新。遼初和遼重熙十三年兩度維修,更名為延昌寺塔。
因歷代重修,形成了現今以三燕宮殿夯土台基為地基,“思燕佛圖”的台基為塔基,隋唐磚塔為內核,遼塔為外表的朝陽北塔 [2] 

思燕佛圖考古發掘

思燕佛圖塔基遺址位於今朝陽北塔塔基內。據《朝陽北塔:考古發掘與維修工程報告》的記錄,該次考古工作中,發現了三燕時期和龍宮宮殿基址,北魏思燕佛圖塔基夯土,並出土了柱礎石、瓦當等建築構件以及北魏佛頭等文物。
思燕佛圖塔基遺址
據文獻記載,文成文明太皇太后馮氏在平城修建思遠寺之後,又在其故國北燕的舊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市)修建了思燕寺佛圖。根據1986年以來對朝陽市北塔整修工程的考古勘察,確認了以往學者們結合文獻記載的推測,即這座遼代佛塔基址下,還修建有唐代、隋代和更早的北魏時期塔基,而這些塔基均是在十六國三燕都城龍城的宮殿基址上營建而成。
由於朝陽遼代北塔的建築遺址較為複雜,多個時代的相互疊壓和重修改建,使包括北魏時期佛塔基址的早期遺蹟被破壞較為嚴重,相關遺蹟辨別較為困難。儘管如此,從殘存遺蹟仍能觀察到,思燕佛塔也是一座中間築有夯土實體和柱網、周邊為繞塔心殿堂、外側副階周匝的土木混構樓閣式佛塔,與方山思遠寺和洛陽永寧寺塔基的平面形制和建築結構有諸多相似之處。

思燕佛圖建築格局

思燕佛圖結構

  • 綜述
據考察資料,北魏思燕佛塔修建在三燕宮殿的基址上,基礎堅固,中心部位夯土厚達7米。現主要殘存有塔心夯土實體、柱網礎石、周圍兩層迴廊式殿堂以及前檐和後壁廊柱等遺蹟。可以結合其他塔基資料,重新對該塔基進行一些復原研究。
龍城思燕寺“思燕佛圖”塔基復原圖 龍城思燕寺“思燕佛圖”塔基復原圖 [3]
  • 上層台基
在殘存較高的早期夯土台基之上,保存有4圈柱網,但未見塔心剎柱礎石。第一圈4塊礎石;第二圈12塊礎石;第三圈20塊礎石;第四圈28塊礎石,第四圈礎石外緣約18.9米見方。第一至第三圈礎石,均疊壓在塔基中部約16.8米見方的夯土實體下,橫、縱向柱心間距均為2.75米;第三至第四圈礎石的縱向柱心間距為2.55米,之間為土坯砌築,以便於在塔心實體周邊壘砌佛龕塑造佛像。該塔基上層台基的規模約30.8米見方,參照同時期木構佛塔的建築結構,該塔基應存在塔心剎柱和第五圈柱網。塔基上雖未發現塔心剎柱礎石,但結合這個時期木構佛塔頂部均設置有承露盤或寶瓶等塔剎設施,塔心剎柱礎石應當肯定存在,只是放置位置高於現存塔心夯土實體而已。經復原,第五圈柱礎應該和塔心實體內的4圈柱網相互對應,以便於搭建高大的木構佛塔和周邊禮佛的迴廊式殿堂。如此第五圈柱網應該有柱礎44個,除四面各設置10個以構成每面9間殿堂外,四角均還增設1個柱礎;每間殿堂面闊2.55-2.75米,進深3.8米。這種在塔基四角設置增柱的做法,在這個時期木構佛塔建築中較為常見。此塔基的佈局形制與柱網分佈,幾乎與洛陽永寧寺塔基完全一致,如迴廊殿堂內側即第四圈柱礎內側,塔心夯土實體外圍的東、西、南三面壁面上,當也可能各設置5個佛龕,以便於安放塔基出土的大量泥塑佛像。北面迴廊內側,也可能是設置登塔階梯所在。上層台基四面殿堂中間1間的外側,各設1處階級踏道,寬4.3米,殘長3.4米,復原長約7米,踏道中間為夯土築成,邊壁與上層台基周壁一樣砌築土坯。
  • 外圈迴廊
圍繞着上層台基及四面踏道的外側,還有一週外圈迴廊。其地面低於上層迴廊枱面2.4米,保存有前檐廊柱的礎坑、後壁廊柱的礎石、被火燒過的地面和外側的條狀夯土基址等遺蹟。該回廊柱網與上層台基的柱網明顯不相對應,即間距不同,除四角的4間柱心間距約為4.8米,其餘柱礎間距面闊與進深均為3.9米。此外,考古報告將外圍的條狀夯土基址認定為外檐牆,內側的2圈柱網分別為金柱和後壁柱,即進深2間、面闊11間,顯然存在一定問題。首先,該條狀夯土基址寬達2米,且基礎較淺,作為牆基不太合適;其次,此夯土基址內沒有發現與內側廊柱相對應的任何柱礎痕跡,作為檐牆和檐柱均沒有確切依據,無法搭建;第三,參照這個時期同類佛寺建築和東漢魏晉靈台遺址發掘的類似遺蹟,迴廊外側均有寬約2米河卵石或磚鋪散水,其散水即鋪砌在經過夯築的較淺夯基之上,此種遺蹟更符合散水地基的處理方法。如確定其是散水的夯基,塔基外側迴廊的建築形制也當重新考慮復原。由於該回廊可以確認有前檐和後壁兩圈廊柱,它們構成了該塔基周圍的下層迴廊建築,即副階周匝,台基每面通闊40.5米,進深4.8米;面闊9間,中間7間面闊開間3.9米(礎心距),兩側拐角開間4.8米;廊道寬約3米,檐柱外側台基寬1.8米;台基外周則是寬約2米的散水。這和東漢魏晉洛陽靈台四面殿堂圍繞中心高台、外圈副階周匝的建築形制幾乎相同,顯示了這座早期木構佛塔仿建中國傳統的台閣“重樓”和“堂閣週迴”的建築特點。
  • 地宮
關於塔基的地宮問題,發掘時曾在遼代地宮內深探,在北魏塔心礎石面以下9.1米處發現有大型石板,極有可能就是北魏建造佛塔時埋藏舍利石函的石構件,符合這個時期木構佛塔使用石函瘞埋舍利的慣常做法和建築結構。

思燕佛圖特點

據對塔基周圍寺院遺蹟初步勘察,思燕佛寺也是一座以佛塔為中心、前築山門、後建佛殿、周圍有院牆的寺院,具有早期寺院的形制特點。 [3] 

思燕佛圖歷史評價

思燕佛圖是朝陽北塔的前身,因歷代重修,形成其獨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構築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歷史,十分罕見,使北塔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第一塔。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
  • 1.    《魏書·皇后列傳》:“高祖乃詔有司營建壽陵於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將終為清廟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頌太后功德。太后以高祖富於春秋,乃作《勸戒歌》三百餘章,又作《皇誥》十八篇,文多不載。太后立文宣王廟於長安,又立思燕佛圖於龍城,皆刊石立碑。太后又制:內屬五廟之孫,外戚六親緦麻,皆受復除。”
  • 2.    朝陽北塔  .朝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08]
  • 3.    北朝佛寺木塔的比較研究  .中國考古網.2017-10-11[引用日期2021-04-26]
  • 4.    朝陽北塔  .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引用日期2023-04-08]
  • 5.    地名掌故  .朝陽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4-08]
  • 6.    朝陽三燕文化概述  .朝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