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智體美勞

鎖定
德智體美勞是對人的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也是人類社會教育的趨向目標,所以人類社會的教育就離不開德智體美勞這個根本。現在是這樣,過去也是這樣,只是過去只重在一個“德”字,一個不同社會時代性的一個“德”字。解放以後,國家的性質不同了,社會主義的時代需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法。所以黨和政府就總結出了這個極具概括性的“德智體美勞”的五字教育方針來。
中文名
德智體美勞
德    育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智    育
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
體    育
發展他們的體力
美    育
增強審美觀
勞    育
進行勞動教育

德智體美勞基本內容

德智體美勞 德智體美勞
【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智體美勞 德智體美勞
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體質,培養他們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
【勞育】是培養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的教育。

德智體美勞評估標準

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一直被視為短板。2020年要對準這些短板弱項精準發力,推動教體相融合、劃出美育硬槓槓、構建勞動教育責任鏈條。
2020年要在改條件、改教學、改評價上攻堅。要持續推進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總結地方將藝術科目納入中考的經驗做法,把學校美育工作納入督導評估和考核體系,讓“軟任務”成為“硬指標”。
2020年7月教育部關於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教材〔2020〕4號)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要求為依據,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鼓勵、支持各地利用大數據、雲平台物聯網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記實評價,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功能。 [1] 

德智體美勞詳細內容

比如説“美”吧,它只是一種特性的表現,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依附在物的形態上才行,好象我們説“花”是美的,這個“美”就是花托出來的;説山水美,這個“美”就是山水托出來的。離開了依託,則“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説的是物,如果要説人的話,除了相貌,人的美就還有另一層涵義,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長相,而是要看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就來源於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智慧。因為只有一個有崇高品德的人,才會有語言美的內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現。而這種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備的,是要有一定知識、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實質。所以説“美”是不能脱離德智體的基礎的。
同樣,德智體美勞中的“勞”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體”三個字來體現。因為一個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體健康的人,則必然是一個熱愛勞動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勞動創造世界”的意義,也必然會做事勤快,工作兢兢業業;反之,一個品質不良的人,就必然懶散、怕苦、怕累,總有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所以,要培養一個熱愛勞動的人,首先要培養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勞也是關聯的,一個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於思維、富於創造。其學習知識也好、使用知識也好,都很勤奮,都很認真。自己想到了什麼、就一定會去做什麼,這就形成了勞動。反之如果是一個不熱愛勞動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像家雀和大雁,由於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們拋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則由於它本領高強,因而就會放眼千里,追求着更遠大的目標。人也是這樣,為什麼説能者多勞,就是因為他什麼能做到、所以就經常有事做。那些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人,實則是智力到了那裏的人。由此可説明“智”與“勞”的關係。
再就是“體”與“勞”的關係。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誰都知道,一個強健的身體主要是鍛鍊得來的,是“勞”與“動”的結果。一個不管你四肢如何發達,不去鍛鍊,不去勞動,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個年把半載,沒病也都睡出病來了。這樣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雖然其命還活着、其身體還在,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體、殘命。
綜上所述,我國的“德智體美勞”的五個字的教育方針,實際上是由“德智體”全部包括了的。因此,這裏就專門解釋一下“德智體”的問題。當然這“德智體”三個字,也絕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是有纏綿不斷的關係的。儘管這三個字的各自用處不同,但卻都緊緊聯繫着個人之人生與社會。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字的屬向。“德”字是屬於社會性,無論你個人的道德,還是社會的公德,都是屬於社會性的,於個人的作用只是名譽的問題。人最屬於自己的是“智”和“體”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對於社會的作用次於自我的作用。我們暫且把“德”字撇下,説説屬於自我的“智”和“體”兩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統稱。應該説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麼地方都是有礦藏的,只是礦種不同和有用礦物的程度不同以及開發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麼樣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發揮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開發工具是知識,是人們用學到的知識去思維而開發出來的,用來指導人的行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於各人學到的知識的質和量的不同,從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為能力不同的狀況。比如學醫的,所開發的是醫學方面的智慧,學計算機的是開發計算機方面的智慧。這樣,社會上才有了各行各業的區別。也由於學的力度不同,而導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這就是為什麼知識程度越高越聰明的緣故。什麼鑰匙開什麼鎖、什麼藤結什麼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穫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為繁衍後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質內在的生理規律的行為能力的,這就是智慧。所以説不能認為誰有智慧、誰沒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質與形式怎樣而分”。蒼蠅吃屎,蜜蜂採花,張三種田,李四打鐵等,都是各自在為着自己的生存發揮着自己擁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類社會對人類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長人的知識,開發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為自己的生存和社會的建設出力,
上面説的是德智體的“智”。而對於“體”來講;其含義這裏當然指的是人的身體、人的生命。人的身體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體各方面是獨立存在的,不受“德、智、體”制約。無論這個人有德無德,有智無智,只要這個人還活着,這個人的“體”就必然存在。所以“體”是根本,德和智是裝飾其“體”的。一個人的人生之“體”,如果不用德和智來裝飾的話,其生命之“體”雖然照樣存在,但卻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特別是智,對人生個人猶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是萬萬不能少的:一是身體;二是本事。比如説這個人身體很壯,但沒有知識。什麼都不會幹。那麼這人便“山大無柴燒”,白生了一個好的身體;但如果這個人有知識而沒有健康的身體,那麼也許你的本事就發揮不出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顧此失彼。注重身體的人特別愛惜身體。曬點太陽都怕把皮子曬脱了長不出來,流點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愛學習,不愛勞動。到頭來變成為一個不勞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價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則恰恰相反,為了工作,為了學習而置身體於不顧,結果本事是學到了,但身體則垮了。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無法做了。這同樣也是很可悲的。説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説;殘疾人不同樣也有做大事的嗎?當然有,而且還多。但我們應該明白,殘疾人之本身是並不希望自己殘疾的。面對現實,他(她)們只有奮爭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幾十、幾百倍的代價,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把本事和身體這兩樣東西擺在人的眼前,任其選擇一樣的話,我則寧願選擇“體”,不要“智”也,因為“體”才是人的根本。所以為了這“體”,不但要生活,而且還要鍛鍊才能使之強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教育方針中的德智體的“體”,就不單是指人的生命之軀體,而是包含着體育事業、體育鍛煉的具體內容。因此,在素質教育的教學工作中,千萬不能忽視體育教育的實質。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羣體的力量來生存的。所以人們需要一個共同的準則規範來維護人類社會的秩序,來建設和保障人類社會的文明,這除了國家用法律的力量來制約以外,還需要人們的自我道德和社會公德來維護。
為什麼在德智體美勞教育裏,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為“德”是社會性的;“智”和“體”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屬性的前提下而進入社會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來推動。否則,一個人的身體再好,智慧再高,沒有“德”的作用,那是隻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體越好,智慧越高,其對社會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德”是主宰“智”與“體”的神,是第一重要的。這裏這麼説可能有人會不贊同,認為“德”從屬於政治、説“德”於人類社會第一重要,那是強調了政治第一的説法,是忽視了社會人才的作用。我們必須明白,但凡一個人才之本身,是必須要具備“德”的因素的。何況人才和德對於社會的關係是以“德”而定的。我們説社會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會之“德”卻只有一種。就説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吧!不否認某個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類社會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説沒有你這個人,人們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轉了。人們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還要轉的,社會的建設也照樣要發展。只是可能會不是按照你的這個辦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個辦法去做了而已。這就不能把個人的作用看得太重。這就是人們常説的你不做還有人來做的。死了個康熙,還有乾隆。不見得沒有你就不行,這就是關於人才的形勢。而德呢,社會之“德”是萬萬也不能少的,沒有一個“德”,就會不成體統,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人類社會的新世紀在人類社會的高科技的發展中向着人們走來。我們中國幾經磨難,終於找到了“科教興國”的法寶,重現了人類社會“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根本。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針,把我國的教育制度應試教育的圈子裏轉入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把形式變成實際,以培養和造就人才的教育目標為宗旨。培養出適應於國家千秋偉業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來,使我們的後代,個個都成為道德好、智能高、身體強的人才,這就是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