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校美育

鎖定
學校美育是指根據學校教育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活動。其任務是傳授美學知識,培養審美觀念和感知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內容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實施途徑有音樂、美術、美學、文學(包括中小學語文學科的文學作品)等學科的教學及相應的課外活動,其他各科教學和各項教育工作中指導學生鑑賞美和創造美的活動,教師為人師表的榜樣,好的校風,美的校園等。滲透於教育、教學、管理等各項工作中。 [1] 
”十三五“時期,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15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萬人,4年來增加14.9萬人,平均增速為5.7%;2019年,全國小學藝術器材達標率達95.07%,初中達標率達96.12%,高中達標率達93.26%。 [2] 
中文名
學校美育
相關詞語
家庭教育、社會美育
特    點
計劃性
類    型
教育方法

學校美育歷史發展

從中國美育百年的歷史來看,美育一直處在教育的邊緣,是五育中最薄弱的環節,沒有形成系統、完善的美育方法。學校幾乎所有的課程都關涉美育,都可以引發學生的審美體驗,陶冶學生情操,但大多數科目和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都不是美育,在課程目標定位和表述上美育目標一般不單獨列出。 [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把學校美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國務院發佈的第一個學校美育文件,對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做出全面部署。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進行總體部署,對學校美育工作進行再認識、再深化、再設計、再推進。
教育部針對大中小學各學段,研製出台系列改革文件,着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動將美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印發《關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對教育系統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作出安排。印發《教育部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印發《學校體育美育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破解美育教師緊缺難題。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學美育協同發展機制。印發《教育部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創建活動的通知》《教育部關於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為學校美育政策體系構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設更加完善。 [3] 

學校美育主要特點

(1)計劃性。學校根據培養人才的要求,按照教育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美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接受訓練,從而保證培養人才的規格。
(2)循序漸進性。所謂循序漸進,就是要求按照科學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美育活動。不僅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美育的要求和內容是分層次有計劃來安排的,即使是每一門課、每一個專題、每一項審美實踐活動,也都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組織教學,做到連貫、完整、系統。
(3)科學性。科學性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學校美育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講授必須嚴格地符合科學的結論,不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什麼美,什麼不美,為什麼美,為什麼不美,都應作出科學的解釋。學校還要教育學生樹立進步的、健康的審美理想,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使學生準確地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4)集中性。由於學校是專門培養人才的場所,具有集中的審美教育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機會,而且能推動學生情感活動的自由擴展,使之在審美感受中引起強烈的情感體驗。

學校美育建設成果

學校美育教學成效

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核心途徑是課程,美育不進入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實施起來就很困難。而通過其他課程實施美育或者通過學科課程滲透實施美育,一直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實際上,美育實施關涉社會大環境,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個方面都有責任去實施它。 [4] 
美育課程建設穩步推進。引導各地各校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管理機制,提高美育課程開課率。義務教育階段,大部分省(區、市)義務教育階段都能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方案保證音樂、美術課程總量不低於總課時的9%;高中教育階段,全國93.2%的學校能夠開設6個學分的藝術類必修課程;全國80.7%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將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基礎必修課,並保證72學時;全國87.6%的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
美育課程資源日益豐富。各地各校不斷強化美育育人目標,完善美育課程體系,豐富美育課程內容,深化美育教學改革。各地各校開發利用當地民族民間美育資源,豐富美育課程內容,構架以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核心的美育課程體系,在中小學增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
美育受惠羣體不斷擴大。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65%的學生參與了的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學習掌握了藝術特長。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顯示,78.5%的四年級和77.2%的八年級學生演唱能力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級和65.8%的八年級學生繪畫創作與表達能力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八成以上學生喜歡藝術課和藝術教師。 [3] 

學校美育資源保障

一是美育師資隊伍建設成效明顯。指導各地通過公開招聘、特崗計劃、免費師範生培養、全科教師培養、兼職教師等措施,破解中小學美育教師緊缺問題。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首批支持20所高校對口支持18個省(區、市)的農村中小學校,在美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供持續、穩定、有效的精準幫扶和志願服務。據統計,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15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萬人,四年來增加14.9萬人,平均增速為5.7%。美育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19年的7.5%,提升了1個百分點。
二是美育器材配置、場地設施條件大幅改善。各地將美育教學器材配備納入全面改薄項目統一推進,全國中小學藝術專用教室的配備率大幅度提高,藝術教學器材與課外活動場地的條件得到明顯改善。2019年全國小學藝術器材達標率達95.07%,初中達標率達96.12%,高中達標率達93.26%,十年間分別增長了50.2%、36.76%和17.85%,特別是近五年分別增長了36.60%、20.16%和8.67%。
三是設施設備標準日益完善。印發《義務教育音樂、美術教學器材配備標準》,研製《普通高中音樂、美術教學器材配備標準》《義務教育學校音樂、美術教室建設與裝備規範》,推動將高校藝術場館建設情況納入高校教育發展統計數據。 [3] 

學校美育項目成果

一是持續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組織優秀經典劇目演出、專家講學、作品展覽等美育實踐活動15000餘場,惠及全國2000餘所高校的千萬學生,成為引領廣大青年學生領略藝術經典、塑造健全人格的知名美育品牌。
二是深入推進全國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堅持育人宗旨、堅持面向人人,強化完善學校開展活動、省級開展交流、全國現場展演的三階段推進模式,擴大活動參與面和普及面,中小學校參與面達到85%,高校參與面達到90%,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成為各地推進美育工作的常態機制和重要抓手。
三是開展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和基地創建活動,在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建設了1500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和106個傳承基地,按照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等六個維度紮實推進,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田。
四是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通過全媒體向社會展現學校體育美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果。
五是創新舉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和教師基本功展示,抓好美育教師源頭培養,“倒逼”高師教學改革,為基礎教育培養了一批專業基礎紮實、勇於創新教學、善於綜合育人的美育教師。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創了學校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生動局面。 [3] 

學校美育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協同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聯動機制。指導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印發了省級層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創造性地與31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了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指導各地貫徹落實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科學制定學校美育改革發展規劃,出台政策措施。
二是完善學校美育評價機制。將美育納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推動將美育工作與效果作為高校辦學評價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和“雙一流”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將中小學校美育工作納入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檢測體系和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和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制度,啓動並穩步推進美育中考改革試點。
三是完善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184個農村藝術教育實驗縣,推動高校和社會力量參與中小學美育發展,聯合文化部門探索組建美育教學聯盟、文藝工作者援教聯盟。這些機制的建立進一步激發了“師生家校社”五大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為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增添了內生動力。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