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得不償失

(漢語成語)

鎖定
得不償失(拼音:dé bù cháng sh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墨子墨子·非攻》。 [1] 
得不償失(償:抵得上)指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4] 
中文名
得不償失
拼    音
dé bù cháng shī
近義詞
因小失大貪小失大
反義詞
乞漿得酒、利市之倍
出    處
墨子·非攻》
注音字母
ㄉㄜˊ ㄅㄨˋ ㄔㄤˊ ㄕㄧ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得不償失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先秦·墨子墨子·非攻》:“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之多。” [1] 
衍生典故
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得不償失”。 [1] 

得不償失成語故事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蘇軾之弟,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 [2] 
嘉祐六年八月,蘇轍參加殿試。當時宋仁宗已五十二歲,蘇轍想他或許對政事感到疲倦,所以盡力講政事得失,而對宮禁朝廷之事,議論尤為激切。策問試卷送上後,蘇轍自認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馬光將其置於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馬光與範鎮商議後將其置於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爭。但是胡宿認為蘇轍對仁宗不恭,堅持要求黜落他。宰相也要求將其黜落,仁宗説:“用直言來得人,而因直言拋棄他,天下人會怎麼説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後,蘇轍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商州軍事推官。其父蘇洵當時正在京城奉命修《禮書》,蘇轍便要求在京城侍養父親,獲朝廷准許,而蘇軾則是出任籤書鳳翔判官。蘇軾在和蘇轍的詩《和子由除日見寄》中便感嘆道:“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釋。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2] 

得不償失成語寓意

人們往往看到一點點的好處,就容易迷失方向,不辭辛勞地去忙碌追逐,到最後竟然發現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利益,甚至是受騙上當的計謀,而當悵然若失的時候,自己原本擁有的東西可能已經不在,自己本應該要做的事情也被耽擱地沒有着手。成語告訴人們,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先認真考慮一下,權衡利益,分清輕重,不要因為一點細小的利益而損失掉大的財富,更不要因為一點瑣碎的事情而影響到重要大事宜,造成得不償失的結果。 [3] 

得不償失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得不償失”指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主謂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4] 
運用示例
宋·陸游《方德亨詩集·序》:“淫於富貴,移於貧賤,得不償失,榮不蓋愧。” [2] 
清·魏源《軍儲篇》:“何必官為開採,致防得不償失,財用不足乎?” [2]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饒鴻生在精養軒雖化了幾十塊冤枉錢,在後樂園倒明白了一樁古典,不能説得不償失了。” [4] 

得不償失成語辨析

得不償失—因小失大—捨本逐末
“得不償失”是指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因小失大”的意思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形容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得不償失。“捨本逐末”的意思是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得不償失”與“捨本逐末”雖然意義相近,但“得不償失”強調的是失去的遠非得到的所比;“捨本逐末”強調的是輕重主次分不清,比喻做事抓不住重點。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