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得(拼音:dé、děi、de)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由又和貝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貝,意指有所收穫。後增加“彳”旁,表示行走時有所得。“得”本義是獲得、取得,引申為得意。“得”作為助動詞,表示許可。“得”還可以表示需要、應該、必須等,讀děi。 [14] 
中文名
拼    音
dé、děi、de [1] 
部    首
五    筆
TJGF [2] 
倉    頡
HOAMI [2] 
鄭    碼
OIAD [2] 
筆    順
撇、撇、豎、豎、橫折、橫、橫、橫、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341) [3]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19] 
總筆畫數
3+8(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2624₁ [2] 
Unicode
5F97 [2] 
筆順編號
33225111124
字體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注音字母
ㄉㄜˊ、ㄉㄟˇ、˙ㄉㄜ
異體字
㝶、㝵、䙸、淂、䙷、𠭁、𢔨、𢔶、𧴫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會意字。從物質的層面來講,人們所能得到的東西,無外乎錢財和貨物,即“財物”。而貨幣,也就是金錢,即為“財物”的代表。所以得到金錢,就是有所得。先民在造“得”字時,就是以這個思路入手的。在商代金文中(圖2),“得”字右下方是一隻手(“”)的象形,左上方是個貝殼的象形,即“貝”字——貝殼在古時曾用做貨幣,所以就是金錢的代表。手持金錢,即為“得到”“獲得”。商代甲骨文中的“得”字,是在商金文字形的基礎上增加了“彳”,即“行”字的一半,為一個路口的象形,代表道路;漢字中由“彳”作意符的字多與行動有關;這一字形大概表示外出勞動或工作有所得,從而將“得到”之義表達得更為具體。據此,許慎才會在《説文解字》中説:“得,行有所得也。”至秦代的小篆階段,由於字形上的相像,“貝”被寫成了“見”(圖10),而“又(手)”被寫成了“寸”(“又”字下面添一橫)。以此為基礎,經過漢代的隸變和楷化,“得”字逐漸筆畫化,成為現代的“得”。 [14]  [16] 
從最早的字形分析來看,“得”字的本義是得到、獲得,與“失”意思相反。細分析起來,“得”的意思十分豐富。《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這“得”字是求取淑女。《論語·季氏》:“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得”,表示貪得,今有成語“貪得無厭”。而“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得”字表示演算產生的結果。如此等等,雖“得”字均有獲得之義,但又有許多區別。“得”的對象不僅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東西,如得意、得志、得色、得性、得神、得人心,等等。 [16] 
“得”古代是入聲字,現代北京話中dé是文讀音,děi是白讀音,二者已發展為兩個詞。所以讀dé的也有用於口語的,但讀děi都帶北京口語色彩。 [17] 

詳細釋義

漢字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獲取
get;obtain;
gain
《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今寶玉大弓之盜未得,而奉使至虜庭,率見之,真卿大夫之辱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死何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
得到;得勝;取得;得寸進尺千慮一得
指被捕獲;被逮捕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臣之父殺人而不得,臣之母得而為公家隸,臣得而為公家擊磬。”
適合;適當
fit;befit;
suit
《周禮·考工記·輪人》:“直以指牙,牙得,則無檠而固。”
《禮記·郊特牲》:“陰陽和而萬物得。”
得用;得當;得體;相得益彰
成功;完成
succeed
《韓非子‧外儲説右下》:“一曰:蘇代為秦使燕,見無益子之,則必不得事而還,貢賜又不出,於是見燕王及譽齊王。”
郭沫若《集外‧我的作詩的經過》:“於是我的膽量也就愈見增大了,我把已成的詩和新得的詩都絡續寄去。”
演算產生結果
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貪得
《論語‧季氏》:“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有。表示存在。
《經典釋文‧論語音義》引《述而》:“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今本《論語‧述而》作“必有”。
有。表示估量或達到某個數量。
清·戴名世《曹氏怪石記》:“有芝生於其側峯之上,其大得石之半,此尤自古愛奇好事之士未之見焉。”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他的一個兒子,名叫宣兒,只得五歲,彌軒便天天和他講《朱子小學》。”
中(zhòng);擊中。
漢·王充《論衡‧感虛》:“使堯之時,天地相近,不過百步,則堯射日,矢能及之;過百步,不能得也。”
中;謂考試中試
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吳遠澤夢》:“歷試行間,方大書己姓名,粲然可觀,喜不自勝。連叫曰:‘雱得了,雱得了!’”
知曉;明白
《禮記‧樂記》:“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
宋·蘇軾《答黃魯直書》:“見足下之詩文愈多,而得其為人益詳。”
指被發覺
《漢書‧朱博傳》:“﹝尚方禁﹞少時嘗盜人妻,見斫,創着其頰……博闢左右問禁:‘是何等創也?’禁自知情得,叩頭服狀。”
稱心如意
be proud of
《禮記‧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相參得也。”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武技》:“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
相遇;遇到
《史記·匈奴列傳》:“單于久不與其大眾相得,其右谷蠡王以為單于死,乃自立為單于。”
唐·柳宗元《童區寄傳》:“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
宋·王安石《仲明父至宿明日遂行》詩:“我歸公既逝,惆悵難再得。”
與,給
唐·李益《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到;抵達
唐·杜甫《宿花石戍》詩:“午辭空靈嶺,夕得花石戍。”
待;等到
《元典章‧吏部四‧守闕》:“諸遷轉官員比及終任,已自避事,但凡勾當,偷安苟且,所以得新官交代。”
《四遊記‧哥閣君臣遊獵》:“天仙這等美貌,得我明日生下一個太子,有些秀氣,妾心足矣。”
投合;投契
《左傳·桓公六年》:“少師得其君。”
唐·白居易《贈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賓主甚是相得。”
控制
《韓非子·孤憤》:“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為重人
也。”
《後漢書·郅憚傳》:“臣聞夫婦之好,父不能得之於子,況臣能得之於君乎?”
〈口語〉表示同意
唐·李肇《唐國史補》捲上:“公從容謂曰:‘奴見官人不下馬,打也得,不打也得;官人打了,去也得,不去也得。’”
〈口語〉用於情況不如人意的時候,表示無可奈何,相當於“算了”
all right
清·李漁《慎鸞交‧拒託》:“得,老褚,你受了我的銀子,説保管取做狀元,為什麼遺落了我?”
老舍《龍鬚溝》第三幕:“得,得,先別拌嘴!”
助動詞。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許可(多用於法令和公文)
can
《論語‧八佾》:“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者,吾未嘗不得見也。’”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月桂子》:“桂子得下,蟾兔之類何能不落?”
〈方言〉助動詞。用在單音節動詞前,表示便於
can
《呂氏春秋‧淫辭》:“以襌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助動詞。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可能這樣(多用於否定式)
can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四:“你去看看財喜那條船得不得空。明天要僱他的船走一趟錢家莊。”
感恩
be grateful
《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形容詞
正確
宋·蘇洵《權書下‧六國》:“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楊誠齋雲:‘古人之詩,天也;後世之詩,人焉而已。’此論得之。”
融洽

《左傳‧哀公二十四年》:“閏月,公如越,得大子適郢,將妻公,而多與之地。”
漢·王充《論衡‧書虛》:“葵丘之會,桓公驕矜,當時諸侯畔者九國,睚眥不得,九國畔去,況負婦人淫亂之行,何以肯留?”
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此人工詩善畫,信佛甚篤,故與盛太夫人相處甚得。”

副詞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難道”
唐·杜甫《次晚洲》詩:“中原未解兵,吾得終疏放?”
宋·陳師道《送鄭祠部》詩:“四着儒冠甘送老,數經奇運得銷憂?”
表示着重,特舉,相當於“特”“僅”
《史記·吳王濞列傳》:“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名詞
指收穫,得益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通“德”。德行
《荀子‧成相》:“舜授禹,以天下,尚得推賢不失序。”
宋·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夫上媚天子,下媚庶人,不以抗犯為能,而以順悦為得,此豈有諂曲之意存乎其間哉。”
(Dé)姓氏用字



děi(舊讀dé)
動詞
助動詞。需要
must;
need
《紅樓夢》第二五回:“一天一夜也得多少油?我也做個好事。”
朱自清《背影》:“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才可過去。”
老舍《茶館》第一幕:“這得多少錢?”
助動詞。表示意志上或事實上的必要(注:否定式是“無須”或“不用”)
must;have to
《紅樓夢》第九四回:“這件事還得你去,才弄的明白。”
要想爭奪冠軍,就得加緊訓練。
助動詞。表示揣測的必然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他租不到好地種,還不清拉下的饑荒,他跟他的瞎老婆子,又得要飯啦。”
張天翼《最後列車》:“明兒得下雪。”
形容詞
〈方言〉舒服;自在
馮志《敵後武工隊》:“咱繳的那挺小歪把,二小隊使了使,可得呢!”
de
助詞
用在動詞後,表示可能,能夠(注:否定式是“不得”)
can
唐·拾得《詩》之十九:“獼猴尚教得,人何不憤發。”
《紅樓夢》第六五回:“偷來的鑼鼓兒打不得。”
茅盾《劫後拾遺》四:“有六十塊錢,一間房也租得,我們九龍那間房也不過二十塊呀。”
用在動詞和補語之間,表示可能(注:否定式是把“得”換成“不”)
can
《警世通言》卷二:“婦人氣力單微,如何劈得棺開。”
拿得動;辦得到
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連結表示程度或結果的補語
《紅樓夢》第一回:“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異。”
沙汀《丁跛公》:“這一天丁跛公起身得很遲。”
秦牧《花城‧花市徜徉錄》:“荒野裏的雞冠花,那個冠小得可憐,只有手指頭大小。”
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已經完成(多見於早期白話)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二一:“上得馬來才欲走,幾回拋鞚抱鞍橋。”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出得店門,趁天色未黑,倪老爹回家去了。”
魯迅《三閒集‧我和〈語絲〉的始終》:“到得廈門,我投稿就很少了。”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狀態的持續(多見於早期白話)
唐·令狐楚《塞下曲》之一:“平生意氣今何在,把得家書淚似珠。”
洪深《趙閻王》第一幕:“這一營的人,因天冷都睡去了;點得洋燈,生得火盆的,就只營官們居住的幾間屋子。”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
唐·杜甫《絶句漫興九首》之二:“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宋·楊萬里《霜寒》:“誰能忍寒得,苦死去看書?"
舊同“的”
《水滸傳》第三八回:“小生寫得字體和蔡太師字體一般。”(注:得,一本作“的”)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你如今只出一狀,告他不孝,他須沒處辯,你是親生的,又不是前親晚後,自然是你説得話是,別無疑端。”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我鄧老九仗的是天地的養活,受得是父母的骨血,吃的是皇王的水土,我就是主兒!”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彳部】多則切(dé)
行有所得也。從彳㝵聲。
䙷,古文省彳。 [7] 

説文解字注

行有所㝵也。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
從彳,䙷聲。多則切,一部。
古文省彳。按,此字已見於見部,與得並為小篆,義亦少異。 [8]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部】 得
古文:𢔶、䙷、𢔨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並音德。《説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缽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葉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彳”窄“㝵”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㝵”低.“彳”,第而、三筆撇、豎相接於橫中線。“旦”居右上格,首筆豎在豎中線,末筆橫短,在橫中線;“寸”,“橫筆長,從“彳”側起筆末筆點在豎中線。 [1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ək
先秦
王力系統
t
ə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
ə̂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ə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ək
西漢



東漢





ək


ə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ə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ə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ə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
ə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
ə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
ə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
ə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
ək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
ə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12]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全清
多則切
tək
集韻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全清
的則切
tək
禮部韻略

入聲





的則切

增韻

入聲





多則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全清

te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當忒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多則切
t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五登等凳德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0-11]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實際發音以當地發音為準。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tei(白)/tɤ(文)
214/35
上聲/陽平
北方官話
濟南
tei(白)/tɤ(文)
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tei
21
陰平
西南官話
武漢
213
陽平
西南官話
成都
te
31
陽平
江淮官話
合肥
tɐʔ
4
入聲
江淮官話
揚州
tə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ie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tɤ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tei(白)/te(文)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ia (白)/te (文)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ɛʔ
4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tɛ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tɐ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tɐk
24
上陰入
閩語
潮州
tik
21
陰入
閩語
廈門
tit (白)/tɪk (文)
32
陰入
閩語
福州
taiʔ
23
陰入
閩語
建甌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0]  、《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得的基本釋義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0-07-04]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20]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20]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889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88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270-271;273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70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88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13
  • 10.    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20]
  • 11.    得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20]
  • 12.    得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2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64
  • 14.    鄭春蘭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37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40
  • 16.    劉志基等編著.新漢字讀本[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6:296
  • 17.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141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17
  • 19.    平水韻 十三職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4-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