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相得益彰

鎖定
相得益彰(拼音:xiāng dé yì zhā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1] 
相得益彰(彰:明顯)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長處就更能顯現。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4] 
中文名
相得益彰
拼    音
xiāng dé yì zhāng
近義詞
相輔相成、相映成趣
反義詞
勢不兩立兩敗俱傷
出    處
《史記·伯夷列傳
注音字母
ㄒㄧㄤ ㄉㄜˊ ㄧˋ ㄓㄤ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相得益彰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相得益彰”。 [1] 

相得益彰成語典故

《伯夷列傳》是《史記》七十篇列傳中的第一篇。該篇傳記以議論為主,以敍事為輔。文中簡要的記述了孤竹君(孤竹,國名,傳説為商湯所封,在今河北盧龍)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互相讓位而逃,最後不食周慄,餓死首陽山上的事蹟,歌頌了他們注重節義的品德,同時説明伯夷、叔齊之所以能聞名後世,與孔子的稱頌有直接關係。 [2] 
孔子在《論語·公冶長》、《論語·述而》中,對伯夷都有過評價和讚頌。孔子説:“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意思是説:“伯夷、叔齊不記別人過去的仇恨,所以他們的怨恨情緒很少。這是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在求仁,而得到的正是仁,又有什麼可怨恨的呢?” [2]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寫道:“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驥:千里馬;附驥尾:比喻追隨賢人之後。意思是:“伯夷、叔齊雖是賢德,也只是得到孔子的讚譽名聲才更加顯赫;顏淵雖然專心好學,也只是因為他追隨孔子,德行才更加顯著。”後來,人們根據這段話引出“相得益彰”這個成語。 [2] 

相得益彰成語寓意

人非聖賢,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完人,所謂人才也只是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點的人。成語告訴人們,儘管每個人都有缺點,但為實現目標要發揮並使用的是長處優點而非缺點,通過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發揮組合效應,互相配合互為補充,發揮各人的長處使其相得益彰,即可使整體效能達到最佳化。 [3] 

相得益彰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長處就更能顯現。偏正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4] 
運用示例
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若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獲稷、契、皋陶、伊尹、呂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彰)。” [4] 
清·孫士毅《事物異名錄·序》:“慈溪厲明府靜薌先生原輯,晉軒學使關前輩增纂而釐訂之者……真兩賢相得益彰也。” [4] 

相得益彰成語辨析

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與“相映成趣”意義相近,兩者都有彼此配合,互相對照的意思。區別在於“相得益彰”偏重在兩者配合後各自的優點作用更為顯著,“相映成趣”偏重在兩者映照後整體的情調趣味更加濃厚。當強調作用能力更加明顯時,宜用“相得益彰”;當強調更有趣味、情調時,宜用“相映成趣”。 [4]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1188
  • 2.    彭朝丞,王秀芬著. 中華成語故事 3[M]. 北京:線裝書局, 2016.08:470
  • 3.    王祖成編著. 世界上最難的管理-以人為本[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2.08.60
  • 4.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能力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