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照

鎖定
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巴國。大皞(大昊)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公元前26世紀,後照翻越大巴山,在今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羅家壩建立“後照巴國”,開啓了古代達州巴人、巴國的歷史序幕。 [1] 
本    名
後照
所處時代
公元前26世紀

後照後照介紹

在浩瀚的上古歷史長河中,高大上的“巴人始祖後照”,因開啓了巴人、巴國的歷史之門而永垂不朽!歷經4700多年的風風雨雨,在保存下來的上古書籍中,“後照及其家族史”卻如空中的流星、人間的曇花一樣,僅僅在《山海經》中出現了一次。但這已非常幸運、彌足珍貴,為開展巴文化探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佐證,證明了“巴人始祖後照”不是空穴來風。

後照典籍後照

在中華古文化中,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黃帝內經》《周易》之《山海經》給了我們答案,《山海經·海內經(卷十八)》記載:“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2]  ”而《周易》給了我們答案的佐證,《易經·繫辭下傳(第二章)》則記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兩部經典中所記載的“大皞”和“包羲氏”就是同一個人:中華人文始祖——伏羲。伏羲被學術界公認為誕生於公元前二十七世紀,那麼巴人始祖後照作為伏羲的曾孫,生活的年代可以推定為公元前26世紀。 [1] 

後照典籍家族史

根據《中國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五頁《漢代後起的古史神話傳説》:“《漢書·律曆志》所載《世經》,有一中國古歷史最完備的按五德相生順序編排的帝王系統:太昊炮犧氏—共工—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摯—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商湯—周文王、武王—秦伯—漢高祖皇帝。這一系統從此為封建帝統一脈相承,自魏、晉至清代一直遵守不違。”
巴人的始祖是後照,後照的始祖是太昊(大皞),而太昊正是中華民族的共祖。後照的輩分大概和黃帝相同。但是由於太昊可能妻妾成羣,導致他的子嗣非常多。其子共工崛起而脱穎而出,成為了太昊權利的繼承者,並且成為強勢羣體而統治者輩出。而鹹鳥等太昊之子,就只能成為配角和弱勢羣體。
鹹鳥又稱玄鳥,他在後來的人生路上,和他的“直接領導”帝嚳,也是他的晚輩,為了一個超級美女“簡狄”發生了情感衝突。簡狄本是鹹鳥的妻妾,後被帝嚳霸佔了。帝嚳對鹹鳥的橫刀奪愛引起了家族矛盾和衝突,導致鹹鳥小家庭離開了大家庭,從而為後來巴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根據《中國通史》第七頁《傳説世系表》記載,帝嚳明媒正取的“妃子”就有四位,分別是元妃姜嫄,第一次妃簡狄,第二次妃慶節,第三次妃常儀。第一次妃簡狄的兒子契的後代湯建立了商朝,元妃的後代文王建立了周朝。根據《中國通史》第十二頁《商族的起源和發展》記載:“商族早在滅夏之前,就有了相當長時期的發展,它最早活動於東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古代土著民族有許多共同之處:有以玄鳥為開始祖的神話,還有用獸骨占卜、殺人殉葬、衣着尚白等習慣”。由此可見商族的始祖“契”應該是“玄鳥”和“簡狄”的愛情結晶,第一種情況是“契”在其母親“簡狄”改嫁“帝嚳”時,尚年幼,就隨母親到了“帝嚳”之家;第二種情況是“契”在其母親改嫁時,尚在母親腹中,就成了“帝嚳”之家的遺腹子。
帝嚳領導的大家族駐地,大概在今天河南嵩山附近地區,就是今天被稱為“中原地區”的腹心地帶。鹹鳥小家庭被迫南下南陽盆地,在此駐紮安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鹹鳥之子乘釐小家庭和鹹鳥大家庭又要分家了,乘釐家庭沿中華民族崛起的兩座“大陸橋”——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水河谷西行,經過今天的襄樊、十堰,到達今天的安康安頓下來。 [1] 

後照傳奇人生

雖説羣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但是在人類歷史早期還沒有“羣眾”的時候,創造歷史的只能是“關鍵少數”。巴人始祖後照就是創造歷史的“關鍵少數”,他的人生充滿傳奇。
敢闖敢冒、逆水行舟——後照穿越大巴山。乘釐家族又發展壯大了,又發生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事件,乘釐之子後照小家庭又要分家了。後照小家庭在正式分家前,後照率領他的“探險隊”,敢闖敢冒,逆水行舟,由安康沿漢江(漢水)和其支流任河河谷南下,穿越了巍峨的、把帽兒都望落的“大巴山”。不是像現代人那麼浪漫去尋找“詩和遠方”,而是去尋找“樂土和希望”——巴人的龍興之地。
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後照翻越分水嶺。屬於漢江水系的任河河道形如大大的“L”,在穿越了大巴山之後,就是它的最南端。如果繼續逆流而上,就會和任河一樣任性的憑欄望北了。
任河切割大巴山脈形成的任河大峽谷西側,是大巴山著名山峯——海拔2142米的趙家山和海拔2380.4米的花萼山,它們形成的銅牆鐵壁,恰是漢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嶺,擋住了後照繼續向南的道路。後照率領“探險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成功翻越了分水嶺,來到了由北向南流的後河源頭趙家河。
順勢而下、緣河求壩——後照發現羅家壩。後照率領“探險隊”沿後河河谷繼續南下,經過千辛萬苦的發現之旅,終於在148公里遠的地方,發現了“巴人的龍興之地”,也就是今天宣漢縣普光鎮的大羅家壩地區,後河的第一大支流中河注入後河的三角洲及其周圍地區。
後照留下部分“探險隊”成員,建設羅家壩根據地。率領另一部分成員原路返回安康大本營,向乘釐報告“探險隊”的地理大發現。徵得乘釐同意後,後照率領小家庭成員勇往直前,一路向南,勢如破竹,奔向羅家壩。後照發展的“路線圖”其實和現在的“航天發射路線圖”是相似的,通過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的“步步高昇”,最終實現了“超越夢想”的壯舉。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後照建立巴國。後照率領家族,先住山洞、石棚、打獵、捕魚、採摘,成功地在羅家壩站穩了腳跟,堅強的活了下來。依靠天時地利人和,修房造屋,開疆拓土,終於在“巴人的龍興之地”——羅家壩,發展壯大起來,並且以此為中心,向東南西北的“無人區”擴張開來,逐漸形成了一個勢力強大的部落集團。於是後照在其後裔的支持下,以“羅家壩三角洲”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舉起了“巴國”的旗幟,建立了“巴國”,於是後照家族就搖身一變成了“巴人”。
開拓進取、興旺發達——後照建立軍事要塞“三里城”。後照發憤圖強、繼續開拓進取、為巴國興旺發達而努力奮鬥。沿後河奔流而下,在今宣漢縣發現了州河,再沿州河奔流而下,在今達州市主城區發現了明月江注入州河和板凳山,山麓的板凳山村、三里坪村等,山環水抱,固若金湯,是建設軍事要塞和城池的絕佳寶地。後照發現了這一“生髮”之地,在此修築軍事要塞和城池,經略這一片廣袤的土地,擴大了“巴地”“巴方”“巴國”“巴文化”的影響力。
“板凳(bandeng)”和巴文化的重要文化符號“板楯蠻”之“板楯(bandun)”音相近,達川區依託“板凳山”等巴文化資源,建設後照宮、達川區博物館、文化館為主的三里坪巴文化主體街區。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巴人始祖後照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光榮的一生、傳奇的一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