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通史

(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CCTV-6)出品的紀錄片)

編輯 鎖定
《中國通史》是一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CCTV-6)共同監製的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該片再現了自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時期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影片於2016年8月1日起在CCTV-6每週一至週五午間時段兩集連播 [1] 
中文名
中國通史
外文名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類    型
紀錄片
導    演
趙良
編    劇
卜憲羣
集    數
100 集
在線播放平台
央視網
嗶哩嗶哩 [2] 
1905電影網
在線播放平台
西瓜視頻 [11] 
總顧問
陳奎元、蔡赴朝、王偉光
總監製
張丕民、童剛、晉保平
出品人
閻曉明
製片地區
中國
首播時間
2016年8月1日(曾在2013年有過2次試播) [1]  [13-14] 
單集片長
45分鐘
語    言
漢語普通話
解    説
徐濤 [18] 

中國通史劇情簡介

編輯
《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主線,描摹了中國境內從遠古人類起源到清朝滅亡的宏大歷史場景 [11] 

中國通史分集標題

編輯
1.中華道路
2.中華先祖
3.農業起源
4.文明起源
5.邦國時代
6.夏王朝覓蹤
7.殷商興亡
8.商代文明
9.武王克商
10.周公攝政
11.周王室的衰落
14.列國變法
15.戰國七雄
17.秦國崛起
18.秦始皇統一中國
19.楚漢戰爭
20.郡國並行
21.文景之治
22.漢武帝
23.兩漢經學
24.昭宣政治
25.王莽改制
26.光武中興
27.絲綢之路
28.清議與黨錮
29.黃巾起義
30.三國鼎立
31.諸葛亮治蜀
32.西晉統一
33.魏晉風度
34.門閥政治
35.梁武帝治國
36.孝文帝改革
37.北周武帝
38.陳朝興亡
39.魏晉佛教
40.再造統一
41.煬帝功過
42.貞觀之治
43.武則天
44.開元盛世
45.安史之亂
46.中晚唐的困局
47.世界都會長安
48.吐蕃興衰
49.敦煌
50.唐朝的對外關係
51.唐代宗教
52.五代十國
53.宋太祖
54.澶淵之盟
55.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56.王安石變法
57.靖康之難
58.宋金和戰
59.偏安東南
60.東京夢華
61.宋代新儒學
62.宋代文化
63.契丹興起
64.西遼建國
65.完顏阿骨打
66.金朝興亡
67.遼金文化
68.西夏文化
69.蒙古興起
70.忽必烈大帝
71.兩都巡幸
72.大元帝師八思巴
74.馬可波羅與中國
75.元順帝
76.明太祖朱元璋
77.永樂遷都
78.鄭和下西洋
79.內閣制度
80.土木堡之變
81.王陽明心學
82.海疆與互市
83.張居正改革
84.耶穌會士來華
85.江南市鎮
86.白銀資本
88.入主中原
89.王朝的穩固
90.收復台灣
91.統一大業
92.軍機處
93.攤丁入畝
94.文治與文字獄
95.被動的自強
96.鴉片戰爭
98.甲午戰爭
99.維新與革命
100.帝制的終結
第一次試播的七集 [13] 
1. 諸葛亮治蜀 [16-17] 
導演:宋春來
撰稿:梁滿倉、温立三
2. 魏晉風度
導演:李蔚 滕忠彬
撰稿:梁滿倉、方麟
3. 孝文帝改革
導演:滕忠彬
撰稿:梁滿倉、陳小曼
4. 梁武帝治國
導演:張鵬舉、閆非
撰稿:梁滿倉、陳小曼
5. 魏晉佛教
導演:宋春來
撰稿:梁滿倉、陳小曼
6. 再造統一
導演:趙力、王喆
撰稿:雷聞、方麟
7. 煬帝功過
導演:劉東昇
撰稿:雷聞、方麟
第二次試播的七集 [15] 
1.三國鼎立
導演:喬伊、滕忠彬
撰稿:梁滿倉、張建安
2.西晉統一
導演:李東豔
撰稿:梁滿倉、王峯
3.門閥政治
導演:騰仲彬
撰稿:梁滿倉、方麟
4.貞觀之治
導演:喬伊
撰稿:雷聞、温立三
5.武則天
導演:閆非
撰稿:雷聞、張建安
6.開元盛世
導演:閆非
撰稿:雷聞、温立三
7.安史之亂
導演:侯憲達
撰稿:雷聞、温立三
(注:《中國通史》試播的集數按照播出時間排序,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6-9]  [12] 

中國通史分集劇情

編輯
    第1集 中華道路18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偉壯觀的錦繡山河,孕育着無限生機,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這是一片廣袤的土地,悠久輝煌的古老文明,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塑造出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19


    第2集 中華先祖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説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20


    第3集 農業起源

    黃河流域成為人類良好的棲息之地。當時的汾河谷地寬闊平坦,青草茵茵,森林連綿,河灘草甸上奔馳着鴕鳥、野馬、原始牛、大象和鹿羣;湍急的河流中魚羣在遊蕩,有青魚,也有長達1米多的鯰魚,湖邊和水中是清晰可..21


    第4集 文明起源

    作為中華文明的徽章象徵,龍是當仁不讓的。而龍的造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東北的紅山文化,很可能是8000多年前最早的玉玦造型演變而來。..22


    第5集 邦國時代

    中國古代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的政治實體的演進應更規範地表述為:邦國――王國――帝國三個階段和三種形態,中國古代最早的國家(或可稱為初始國家)是小國寡民式的邦國,邦國的進一步發展是王國,王國以後,通過專..23


    第6集 夏王朝覓蹤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24


    第7集 殷商興亡

    商朝取代夏朝成為新的中原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為統治中心,起初以亳為都城。商朝中期的時候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因此商朝又叫殷朝。25


    第8集 商代文明

    商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許多牽着牛車和乘船從事長途販運的商賈。到商代後期,都邑里出現了專門從事各種交易的商販,呂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為業,又曾在孟津賣飯。26


    第9集 武王克商

    依據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銘文記載,“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紂,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銘文,澄清了武王伐紂具體日期,證實了古籍中所載的“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的正確記載。27


    第10集 周公攝政

    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初政治家。武王在滅商二年後去世,「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為應付危難,立武王年幼之子誦為周成王,又自己攝政,以致引起管蔡之亂,紂之子也乘機聯兵復國。周公於是東征,前後三年,平定三監之亂,徹底征服殷族,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28


    第11集 周王室的衰落

    最後的周天子——周赧王 周赧王,名姬延(公元前?~前256年)。周慎靚王子。慎靚王死後繼位。在位59年,病死。葬於牽水北岸(今陝西省隴縣),一説葬於岳陽(今湖南省岳陽縣)。 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間,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擴展。 楚國於公元前306年滅越國後,幾乎佔有了整個南部中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眾的大國,具有攻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由於吳起變法的失敗,舊貴族勢力的強大,阻礙了楚國的發展,成為秦國攻擊的對象。為了抗秦,楚國和齊國結成了聯盟。秦國力圖拆散齊楚聯盟,以便各個擊破,於公元前313年派縱橫家張儀赴楚,對楚懷王説,如楚國和齊絕交,秦王願以商於(今湖南省浙川內鄉一帶)600裏之地獻楚。29


    第12集 春秋爭霸

    西周自周幽王死後,其子周平王即位。由於鎬京遭受戰爭破壞,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從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為春秋時期.春秋得名於孔子所著魯國的編年史《春秋》,這部史書上起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時期上下限大致相同。30


    第13集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商丘夏邑縣),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濟寧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31


    第14集 列國變法

    戰國先後出現過三輪變法浪潮:第一輪是魏國李悝變法與楚國吳起變法,第二輪是齊威王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第三輪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及燕昭王變法。這些變法措施都涉及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32


    第15集 戰國七雄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33


    第16集 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髮展成學派。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説家、縱橫家、兵家、醫家。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幾經周折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時期全面上位;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34


    第17集 秦國崛起

    秦孝公時期重用異國謀士商鞅進行變法,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漸漸強大起來,到秦始皇時,已具備統一六國的物質基礎。35


    第18集 秦始皇統一中國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36


    第19集 楚漢戰爭

    楚漢之爭,又名楚漢戰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約於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37


    第20集 郡國並行

    早在楚漢戰爭時間,劉邦為了分化項羽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韓信、英布等為王,這些人因為非劉姓,故稱"異姓"。由於異姓王非劉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後數年之中,他們相繼被誅除殆盡。38


    第21集 文景之治

    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史書上記載:老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是饑荒,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百姓死者過半[7] 。那時連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純一色的馬拉的車子,將相們只能坐牛車。面對着這種形勢漢高祖劉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了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和發展君主專制社會經濟成為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39


    第22集 漢武帝

    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40


    第23集 兩漢經學

    經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儒家經典學説,並闡明其含義的學問。孔子晚年編訂和整理了一些傳統的文獻,形成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這六經被人們公認為寶典。漢武帝即位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使得經學日益興盛和發展起來。漢代經學分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學者在研習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思想派別,後經相互爭辯、互相滲透和整合,初步實現了經學的統一。漢朝是經學發展最為繁榮和昌盛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儒生通過對經學進行闡述發展的過程,使經學的思想深深滲透到普通民眾之中。41


    第24集 昭宣政治

    昭宣二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繼續實行漢武帝以來的政策,着力整頓吏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並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 為維護法律正常行使,漢宣帝設置治御史以審核廷尉量刑輕重42


    第25集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託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43


    第26集 光武中興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經濟。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枱總攬於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簡政減吏,裁併400多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曾頒佈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税制,實行三十税一。組織軍隊屯墾。放免刑徒為庶民,用於邊郡屯田。下令度田、檢查户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文化上還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啓超語)的時代。44


    第27集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45


    第28集

    東漢後期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桓帝時,宦官當權,政治黑暗。受到宦官壓抑的官員,為挽救東漢王朝的統治,聯合太學生抨擊宦官集團,品評人物、裁量國政,從輿論上給宦官以巨大的政治壓力,時人稱之為“清議”。宦官遂誣告清議派領袖李膺、陳蕃和諸生徒結為朋黨,誹謗朝廷。延熹八年(166年),桓帝下詔逮捕李膺等200餘人,並稱之為“黨人”。46


    第29集

    黃巾之禍,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税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47


    第30集

    東漢王朝的土崩瓦解,揭開了三國大戲的序幕。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黃河流域的基礎,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初步格局,夷陵之戰是這個格局的最後定型。魏蜀吳三國鼎立,曹操、劉備、孫權等人何以能脱穎而出?...48


    第31集 諸葛亮治蜀

    治蜀伊始,改善與東吳的緊張關係成為當務之急,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成功説服孫權與曹魏政權斷絕藩屬關係,轉而與蜀漢結為盟友。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從大局出發,審時度勢,説..49


    第32集 西晉統一

    司馬氏應運而起,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西晉王朝。但西晉並沒有創造真正的太平盛世,短暫的紙醉金迷之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相繼爆發,西晉的統一僅僅維持了不到40年,中國再次陷入大分..50


    第33集 魏晉風度

    魏晉之際政治鬥爭異常複雜,一些知識分子為躲避大規模政治清洗,紛紛佯狂避世,步入竹林這方淨土以韜光養晦。其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賢,七賢的出處志向雖然各不相同,但他們都選擇了在竹林飲酒來躲避政治風險,酒..51


    第34集 門閥政治

    東晉歷史上的王導、謝安家族,文韜武略、風流藴藉,與皇權共治天下。東晉王朝,就是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四大家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門閥大族互相牽制,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專制皇權,激發了魏晉...52


    第35集 梁武帝治國

    梁武帝蕭衍興起於南齊末年,於亂世中披荊斬棘,滅南齊昏庸政權,時望所歸,登位天子。執政期間,他勤勉不輟,改革弊政,大興文治。尊崇儒學,提倡禮樂,發展佛教,經過二十年的勵精圖治,梁武帝終於將南梁帶向繁...53


    第36集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割據勢力之間戰爭不斷,在紛擾中崛起的鮮卑族政權最終統一北方,建立了中原地區第一個相對穩固的少數民族政權。而北魏孝文帝則是在這一大變動中居功甚偉。本集講述北魏孝文帝作為一..54


中國通史幕後製作

編輯

中國通史研討會

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中國史學會等單位的十餘名專家齊聚甘肅省天水市,召開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通史》拍攝指導暨“中國古代軍事、兵器與服飾研討會”。
《中國通史》出品人、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主任閻曉明介紹,此次研討會是本着對歷史負責的精神,特別組織了來自中國社科院等歷史、文博專家學者組成顧問委員會,進行科學研討,從文稿撰寫到拍攝指導,從中期研討到後期編審,對該紀錄片拍攝進行全面介入和科研指導。

中國通史流程模式

“在紀錄片拍攝的整個過程中,委員會全流程參與,已成為一種穩定的流程模式。”閻曉明説,“讓歷史學家成為主角,不戲説不虛構,在嚴謹專業的歷史學術態度與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觀眾感受間尋找平衡。”

中國通史合作監製

《中國通史》由廣電總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監製指導,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撰稿,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出品拍攝,預計歷時3年完成。

中國通史主創團隊

編輯

中國通史演員表

角色 演員
解説 徐濤
解説 趙述仁

中國通史職員表

導演 李東豔、黎亞軍、滕忠彬、沈世平、魏聖澤、閆非、鍾藝萱、田波、宋春來、李倩茹、蔣俊傑、楊景、劉領浩、Marc C. Pingry、Sigal Bujman、René Seegers
編劇 温立三、王峯、張建安、方麟
撰稿團隊:卜憲羣、趙春青 、邵蓓、楊振紅、趙凱、梁滿倉、雷聞、江小濤、張國旺、劉曉、陳時龍、林存陽、魚宏亮
音樂團隊:程池、蘇聰 、Dino Herrmann、方三丈 、高穎、毛曉可、唐甜甜 、萬建國、王晶、王熙皓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3-5]  )

中國通史獲獎記錄

編輯
2021年7月19日,《中國通史》入選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獲獎名單(音像製品獎)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