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錚

(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

鎖定
張錚(1916年9月3日-2007年4月3日),原名張淑珍,原籍江蘇丹陽,從小生活在上海。抗日戰爭爆發後去延安。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在《中華女兒》影片中飾主角。 [2] 
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在國際電影節獲獎的導演。
中文名
張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地
江蘇丹陽
出生日期
1916年9月3日
逝世日期
2007年4月3日
星    座
處女座
職    業
導演
代表作品
山村姐妹
主要成就
參演的《中華女兒》影片在捷克斯洛伐克獲自由鬥爭獎
原    名
張淑珍

張錚個人履歷

張錚從小生活在上海。抗日戰爭爆發後去延安。在《中華女兒》影片中飾主角,該片在捷克斯洛伐克獲自由鬥爭獎,銀質。
張錚,上有兩個哥哥。父親是江蘇丹陽人,母親是鎮江人,家裏原本很殷實,但由於父母的相繼離世,生活自然也就變了樣。在女子中學讀完高中後,張錚就在一家書店當僱員。沒多久,抗日戰爭就爆發了,張錚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隊,從上海一路宣傳抗日到達武漢。當時在武漢共產黨和國民黨都在招募知識青年。恰巧那天張錚見到了周恩來,張錚被周恩來的演講所打動,就決定了去延安。到延安後,張錚進了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在那裏和任教的音樂教員陳地結了婚,舉辦婚禮的那天還有王昆夫婦。在魯藝,張錚跟陳地學會了拉小提琴,當年在延安上演《黃河大合唱》時,張錚是第一小提琴手,而陳地是《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的演唱者。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1947年3月13日,蔣介石令胡宗南率大軍23萬人從南、西、北三面進攻陝北。這是國民黨的全面進攻改變為向陝北、山東兩翼重點進攻的開始。18日,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開始轉戰陝北,以便拖住國民黨軍的戰略總預備隊胡宗南部,為人民解放軍在其他戰場舉行戰略反攻創造有利條件。這就是著名的“延安保衞戰”。從電影“沙家店糧站”可以看到當時撤退的一些情景,當然,實際情況要艱苦得多。在上有飛機後有追兵的情況下,很多人不得不把孩子留給當地的老鄉,有的忍痛把孩子扔進黃河……
3月23日至5月25日,晉冀魯豫軍區主力在聯結陝北、山東戰場的樞紐地帶豫北舉行反攻,殲4.5萬人。第二年秋季,全面反攻開始了,隨後東北解放了,在長春成立了東北電影製片廠(即後來的長影)。張錚經過石家莊,到了北京,然後根據組織安排到了長春東北電影製片廠。在東北電影製片廠,張錚參加了《中華女兒》《大地重光》等電影的拍攝。特別是1949年拍攝的《中華女兒》,張錚飾演了主角胡秀芝。影片描寫的是真實的故事。1938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第5軍第一師,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與日偽軍千餘人遭遇,為掩護大部隊突圍,婦女團的8名女戰士毅然放棄渡河,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與敵人展開背水一戰,最後彈盡援絕,毅然投入滾滾的烏斯渾河,為國捐軀。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她們是指導員冷雲,班長鬍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她們是我們民族的英雄,是我們民族的魂,是我們後代學習的典範。這部影片1950年參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獎,受到國際進步社會的隆重歡迎,着旗袍的張錚和中國代表團所到之處,場面熱烈沸騰,特別是代表團在蘇聯訪問的那些日子,整個蘇聯文藝界都轟動了。影片獲得了“為爭取和平自由而鬥爭”獎。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是一枚銀質獎章,張錚一直把它和當年穿的旗袍保留在箱子底,可惜後來張錚年歲大了,不知誰拿走了。影片女編劇顏一煙是清王朝的格格,畢業於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國文系和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系。建國前曾在中華留日左翼文化團體聯合會、上海救亡演劇二隊、東北文工團一團、東北電影製片廠等處供職。建國後先入中央文化部電影劇本創作所當編劇,1956年調北影演員劇團擔任編劇和演員。早年從事話劇創作,如《秋謹》《渡黃河》等,她創作並拍成影片的劇本有《中華兒女》《一貫害人道》《陳秀華》《一件提案》《祁建華》《烽火少年》等,其中《中華兒女》獲1956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此外她還創作了長篇小説《鹽丁兒》、中篇小説《小馬館和大皮靴叔叔》多篇,多次獲獎。導演凌子風,原籍四川合江。1938年到延安,導演了多部話劇。1943年在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任教,1945年任華北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教員。1948年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導演。《中華女兒》之後又導演了《紅旗譜》《駱駝祥子》等。
上海解放後,張錚調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後改為海燕電影製片廠),先後在《鐵道游擊隊》《不夜城》《夜走駱駝嶺》《第三次實驗》等片擔任副導演和導演。同時參加了演員劇團,在《雷雨》等話劇擔任角色。張錚個性倔犟,為人正直,在當時的上海,演藝界少有這樣稟性的,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經常來往的有上官雲珠王丹鳳蔣天流趙丹,夏天,凌子風,孫道林等人。1963年,張錚調到北京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其間拍攝了《山村姐妹》,《老撾歌舞》等影片,特別是電影《小花》,榮獲了百花獎。電影《小花》是張錚藝術生涯中最輝煌的作品。無論是在政治上、視覺上、聽覺上都給人以全新的衝擊。在《新京報》中國電影百年專欄是這樣評論的:在中國的現當代電影史上,《小花》的出現無論如何都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從內容到形式的探索與“叛逆”意識使得當時看慣了傳統故事片的觀眾耳目一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小花》在北京小西天放映時,電影局的領導都被深深地打動了。在隨後雪片式寄來的信件中,我記得我駐外某使館工作人員在信中寫道:我們終於有了一部可以招待外賓的影片了。《小花》是一部劃時代的影片,這是沒有經過十年浩劫的人難以體會到的。鄧小平同志在看了影片後特地詢問了導演是誰。解放軍北京軍區有關人員特意到張錚家轉達了小平同志的問候,我想這是張錚最欣慰的。《小花》原劇本名為《桐柏英雄》,北影廠當年原本並不看好這個劇本,不想安排在年度計劃裏,張錚硬是要了過來。劇本經過多次改編,終於像樣了。張錚和攝影師雲文耀就到處選景,記得我還跟隨去白洋淀考察過。張錚去南方看景時,遇到發大水,張錚在竹筏上漂了好幾天才找到靠岸的地方,張錚這種臨危不懼和敬業的精神真是難以想象的。後來影片決定在安徽屯溪和黃山拍攝。在演員的挑選上,張錚是一絲不苟的。我記得一次上影導演魯某到我家吃飯(張錚做飯的手藝很好,經常在家裏招待同事和朋友),張錚特意問及陳沖的情況。當時爭演主角的人有好幾個,但張錚始終覺得陳沖的形象最合適。可是陳沖家裏不想讓她再演戲,而想讓她出國上學。當攝製組開赴安徽時,張錚再次派人前往上海請陳沖出演。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錚一再堅持下,陳沖擔任了主角,她的形象獲得了大眾的認可,這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在影片的音樂和歌曲上,張錚也是花費了很多心血。作曲是有名的音樂人,但張錚對他的初作不很滿意,好幾個晚上去他家修改試聽,直到滿意為止。
小花》拍完後,張錚擔任了北影廠編導室主任,在任期間,調入了一批年輕導演,同時積極籌辦電視劇的拍攝組織工作,為推動我國電視劇的開展做了積極的工作。
張錚2007年4月3日不幸逝世在上海華東醫院,終年九十一歲,安葬在上海回民公墓。她是“不屈的中華女兒”,為中華民族,為中國電影藝術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小花》插曲《絨花》的歌詞,正是張錚一生的寫照。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華;
錚錚硬骨綻花開, 滴滴鮮血染紅它。
絨花絨花
一路芬芳滿山崖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 那是青春放光華;
花載親人上高山, 頂天立地迎彩霞。
絨花絨花
一路芬芳滿山崖

張錚參與影片

小花 LITTLE FLOWER(1979)
山村姐妹 (1965)
鐵道游擊隊
大地重光(1950)
中華女兒(1949)
一家兩制(1994)
危險的交易(199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