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旗譜

(1960年凌子風執導電影)

鎖定
《紅旗譜》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天津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劇情電影,由凌子風執導,崔嵬主演,於1960年6月在中國上映。
該片根據梁斌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説改編,講述了從清末到民國,農民朱老鞏、朱老忠父子兩代人與地主階級進行鬥爭,最終,朱老忠認識到只有走革命道路農民才能徹底得到解放的故事 [1] 
中文名
紅旗譜
類    型
革命,劇情
出品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天津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凌子風
編    劇
胡蘇
編    劇
凌子風
主    演
崔嵬
片    長
110 分鐘
上映時間
1960年6月(中國) [2]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紅旗譜劇情簡介

清朝末年,鎖井鎮惡霸地主馮蘭池砸碎作為公產憑證的古鐘,霸佔公產,農民朱老鞏為民挺身,無奈敵不過強大的封建勢力,氣病身亡,幼子逃離家鄉。25年後,流落關外多年的朱老鞏之子朱老忠帶全家返回,要報血海深仇。馮蘭池先下手抓朱老忠的兒子大貴去當兵。朱老忠本欲與馮蘭池拼命,但想起當年父親的遭遇,深知盲目尋仇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久,他結識了地下黨領導人賈湘農,在地下黨的幫助下認清只有走革命道路才能真正復仇。朱老忠帶動受苦的農民兄弟在鎖井鎮展開了革命工作,其中老朋友嚴志和的兒子運濤被派往黃埔軍校學習,參加了北伐。後運濤因蔣介石背叛革命而被捕,朱老忠前去探望,並瞭解到了更深刻的革命道理,萌生了加入共產黨的強烈願望。馮蘭池返鄉後與反動政府的縣長勾結在一起,在年關時節利用權勢勒索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已成長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的朱老忠率領全鎮農民羣眾奮起反抗。馮蘭池利用反動政權勢力鎮壓羣眾的企圖在羣眾的強大力量面前徹底失敗 [1] 

紅旗譜演職員表

紅旗譜演員表

    • 陳帆 飾 小虎子(老忠幼年)
    • 王勉之 飾 小志和(嚴志和幼年)
    • 村裏 飾 朱老明
    • 王寅申 飾 老驢頭
    • 李建國 飾 伍老拔
    • 李健 飾 老祥奶奶
    • 陳梅儁 飾 濤娘
    • 凌元 飾 貴娘
    • 於忠義 飾 大貴
    • 石慶福 飾 二貴
    • 周婷 飾 春蘭娘
    • 鄭碧賢 飾 虎子姐
    • 梁新 飾 老套子
    • 郭書田 飾 賈爺爺
    • 安然 飾 馮貴堂
    • 安震江 飾 劉二卯
    • 李環 飾 馮蘭池妻
    • 孫鳳琴 飾 馮貴堂妻

紅旗譜職員表

製作人 何雲(製片主任)
原著 梁斌
導演 凌子風
副導演(助理) 陳方千、謝鐵驪、馬路
編劇 凌子風、胡蘇
攝影 吳印鹹、孟慶鵬(副攝影)、吳生漢(副攝影)
配樂 瞿希賢
剪輯 齊玉玲
美術設計 俞翼如
造型設計 孫月梅
燈光 趙新鳴
錄音 傅英傑
展開
演奏
中央民族樂團、新影樂團
指揮
秦鵬章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3-4] 

紅旗譜角色介紹

  • 朱老忠
    演員 崔嵬

    朱老鞏的兒子,身材魁偉,武藝不凡,個性剛強、豪爽、見義勇為,得到鄉親擁戴。在關東25年的磨練使他學到不少東西,懂得“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認定“出水才見兩腳泥”,深謀遠慮,講究鬥爭的策略。在賈湘農教導下,他的覺悟一天天提高,勝利地領導了反割頭税的鬥爭。

  • 嚴志和
    演員 蔡松齡

    朱老忠的發小兒,兩家世代交好。善良、正直、純樸、忠厚、勤勞、講義氣,但由於生活的折磨,他也形成了比較軟弱和不大好吭氣的個性。朱老忠的歸來,使他從幾乎無法活下去的精神狀態中振作起來,重新對生活產生了希望。

  • 馮蘭池
    演員 葛存壯

    鎖井鎮的惡霸地主,內心陰險、卑鄙、貪婪,殘暴、毒辣,老謀深算,仗勢欺人。25年前,他為霸佔公產,不但逼死了朱老鞏,還想斬草除根。25年後,見朱老忠一家回鄉,他先下手為強把朱老忠的兒子抓去當兵。

  • 賈湘農
    演員 魯非

    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以教書先生身份為掩護在農村裏宣傳革命思想,經常領着農民同地主展開鬥爭。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朱老忠、嚴志和、運濤等農民走上了革命道路。

  • 運濤
    演員 趙聯

    嚴志和的大兒子,正直善良,堅強勇敢,因偶然機緣結識賈湘農,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到黃埔軍校學習,參加了北伐,雖然因為蔣介石背叛革命而被捕,但他堅定地相信革命必勝。

  • 春蘭
    演員 俞平

    運濤的心上人,美麗、天真、純樸、勇敢、落落大方的農村姑娘,對愛情堅貞不屈。當她一聽到運濤説莊稼人要想過好日子就得革命時,馬上把“革命”兩個字繡在衣服上。明知道父親不同意她和運濤的關係,但她敢於抗拒,甚至運濤被害下獄,她還要堅持地等着他。

  • 朱老明
    演員 村裏

    鎖井鎮的農民,曾給地主惡霸馮蘭池家扛長活。個性頑強,剛直不阿,是一條威武不屈的硬漢子。他由於受到馮蘭池的欺壓以致雙眼氣瞎,對封建地主階級充滿了刻骨的仇恨。

  • 老驢頭
    演員 王寅申

    春蘭的父親,膽小、固執,是個具有濃厚的封建思想的農民。因為嚴蘭池的“狗腿子”李德才風言風語的挑唆,一怒之下痛打春蘭,硬要拆散春蘭和運濤這對有情人。

  • 朱老鞏
    演員 崔嵬

    冀中平原滹沱河畔鎖井鎮的農民,為反抗地主馮蘭池霸佔48村的公產,捨身保護作為公產憑證的古鐘,結果中了調虎離山之計,鬥爭失敗,氣恨交加染病而死。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1]  [5]  [2]  [6-7]  [8]  [3] 

紅旗譜幕後花絮

  • 該片的劇本編劇署名本是胡蘇、凌子風、海默。但影片上映時,海默因《洞簫橫吹》受批判,他的名字被抹去 [2] 
  • 為表示拍好《紅旗譜》的決心,導演凌子風和主演崔嵬曾在北影廠辦公樓前相向跪下互相作揖發誓 [2] 
  • 為搭建運濤賣鳥一場戲中的廟會場景,劇組的美工師們四處查訪,在北京西郊找到一座清朝時修建、帶有小戲台的廟宇。他們修整了戲台和廟門,在門口掛上“藥王廟會”的牌子。在拍攝時,劇組動員了千人以上的羣眾來參演 [9] 
  • 在拍攝時,崔嵬為表現朱老忠得知自己入黨後的喜悦之情,設計了一場耍七節鞭的戲,他認為如此處理比原劇本表現的天空、松樹、河流等象徵性空鏡頭更有人情味,導演凌子風也贊同他的設想。但是,影片送審後這種處理方式因“太不嚴肅”而被否定,耍七節鞭的戲未能出現在成片中 [10] 

紅旗譜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1962年
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11] 
最佳男演員
崔嵬
最佳攝影
吳印鹹

紅旗譜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紅旗譜》劇照 《紅旗譜》劇照
最先擬將小説《紅旗譜》搬上銀幕的是天津電影製片廠,該廠1958年6月籌建之初就將具有本土特色的小説《紅旗譜》作為“開鑼大戲”,邀請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編劇胡蘇改編劇本,導演則聘請曾執導過《中華女兒》《母親》等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北影廠導演凌子風。凌子風不但應允且主動向文化部申請調往天津。這時,文化部開始部署國慶10週年獻禮片的創作生產,夏衍、陳荒煤等文化部領導都主張將小説《紅旗譜》改編成電影,列入獻禮片計劃。鑑於天津電影製片廠成立不久,條件不足,陳荒煤提出以北影為主,由北影與天影聯合攝製。北影廠廠長汪洋與天津廠達成合作協議,並動員凌子風返回北影 [2] 
劇本改編
胡蘇的改編本出爐後,北影廠專門組織研究討論後認為胡蘇的劇本把小説改編成三集的電影計劃過大,還是應改編成一部電影,讓故事集中一些,並要求將故事結束於反割頭税的勝利上。受命修改劇本的凌子風反覆研讀原作,前後看了七遍,又特地找來北影的另一位編劇海默一起研究,由海默執筆。海默四天四夜一氣呵成趕出了修改本。凌子風的戰友、在中央戲劇學院任教的吳堅也曾參與修改 [2] 
劇本創作修改遵循了胡蘇在改編之初提出的“取精用弘”的原則,即取原著之精華部分,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去豐富原作,深化主題。小説人物眾多,各種矛盾錯綜複雜,改編者們按電影樣式要求,擷取以朱嚴兩家為代表的農民羣體與惡霸地主代表人物馮蘭池之間的階級矛盾這一主線,將朱老忠的性格發展作為藝術形象的核心,以其從自發反抗走向自覺革命的過程貫穿全片,形成戲劇情節和發展紐帶,集中再現大革命前後北方農村高漲的革命鬥爭狀況,彰顯小説所揭示的農民命運、前途及其鬥爭歷史經驗的主題。為此,全片以朱老鞏捨身護鍾開始,到反割頭税鬥爭勝利結束,捨棄了保定二師學潮的部分,因其已轉向城市革命知識分子鬥爭方面且涉及受左傾盲動路線影響問題。對於保留下來的部分,也下了一番改造的功夫,或集中渲染或必要生髮,甚至添加了新的情節和場面。如小説的“楔子”朱老鞏大鬧柳林,劇中重新組織為自成起訖的護鍾段落,有意識地將年僅十幾歲的虎子置於鬥爭漩渦中,為其日後繼承父輩鬥爭精神、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伏筆。為了使情節更集中,更能揭露地主狠毒的階級本性,同時留下懸念,將虎子遠走關東的時間,由原著中的“過了些日子”,改為由於馮蘭池欲斬草除根而被逼立刻成行 [2] 
演員選擇
在確定朱老鞏、朱老忠父子的扮演者時,為使人物形象具有延續性,凌子風決定父子由同一演員擔當。其中,朱老忠一角塑造的好壞是影片成功與否的關鍵。儘管有很多人自薦,但凌子風屬意於曾主演《宋景詩》的崔嵬。其原因除了崔嵬的藝術功力,還由於他在戰爭年代曾長期戰鬥在滹沱河兩岸,符合凌子風挑選演員所看重的有河北農村生活經歷的要求。崔嵬讀了原著和劇本後,很受感動,儘管他作為導演正在趕拍同為獻禮片的《青春之歌》,仍慨然同意出演《紅旗譜》 [2] 
為拍攝該片,崔嵬到率先排演話劇《紅旗譜》的河北省話劇團“取經”,隨後便向凌子風推薦了話劇版導演兼嚴志和扮演者蔡松齡和話劇版的編劇兼朱老明扮演者的村裏 [2] 
該片中馮蘭池一角,從青年演到老年,時間跨度大。其扮演者葛存壯當時只有29歲,從藝以來一直做羣眾演員,但曾兩度與他合作的凌子風看出他的表演潛力,起用他擔任反一號 [2] 
角色塑造
蔡松齡對自己在片中所演的嚴志和潛心鑽研,重讀小説及相關資料,從“嚴志和就是一頭土生土長,從未離開家鄉沃土的耕牛”的評價中受到啓發,翻閲深入生活時所寫的手記,分析人物性格,把握角色忍氣吞聲、懦弱怕事和碌碡壓不出個屁來的基本特徵 [2] 
村裏在片中扮演瞎子朱老明時,除了借鑑傳統戲曲中“瞎子摸杆”的表演方法,其創作主要來源於他在農村的生活經歷。他在故鄉長年接觸過兩位盲人,而且是後天的“睜眼瞎”。在排演話劇《紅旗譜》時,他就曾多次走訪兩位盲人鄉親,觀察他們的眼睛變化和形體特點。而當拍攝電影《紅旗譜》時,凌子風提示他朱老明的眼是氣瞎的,於是,村裏為着重突出“氣”字,決心把朱老明塑造成“睜眼瞎”,把自己眼球的三分之一吊入上眼眶 [8] 
葛存壯下決心要把馮蘭池演好,專本買了兩本原著,一本用來反覆閲讀,而把另一本中凡寫到馮蘭池的段落都剪下來,貼在分鏡頭劇本的相應之處,進行聯想思考。最終,他抓住書中“薑還是老的辣”中的“辣”字,作為表演基調 [2] 
攝影基調
該片攝影師吳印鹹從影片特定的題材內容出發,確定攝影基調是:渾厚有力,樸素紮實,忌輕浮、鮮豔、單薄,並且要有鄉土氣息。為此,他研究劇情結構,分析矛盾衝突,找出主要情節和次要情節,確定重場戲和過場戲,針對人物、場景乃至季節、時間等,考慮不同處理方案,並對如何運用構圖、光線、色彩等做出構思設計,再把自己的造型設想匯合到導演的統一意圖之中 [2] 
音樂創作
該片的作曲瞿希賢同時也為故事時代背景、地域相近的影片《青春之歌》作曲,她抓住兩部影片故事舞台的空間差異,採取流行於河北省地區,為農民喜愛的河北梆子作為影片《紅旗譜》的基調音樂,配器上同樣選用具有北方特色的嗩吶、高胡等樂器,以渲染氣氛、刻畫人物 [2] 

紅旗譜影片評價

該片風格粗獷、激昂,表演、攝影、美工、音樂,都散發着一股濃烈渾厚的冀中平原鄉土氣息。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崔嵬的表演,他一人飾演朱老鞏、朱老忠父子兩代人,獨特的生活經歷和藝術氣質,賦予了人物慷慨悲歌的燕趙遺風 [12] (《新京報》評)
該片既忠於原著,又根據電影這種藝術樣式的特點,在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做了某些必要的充實。在情節的提煉和結構的佈局上,突出了矛盾衝突的主線和人物之間最主要的糾葛,因而也就加強了作為作品思想內核的階級鬥爭的主題,使戲劇矛盾得到不斷髮展,使人物在鬥爭中展現了活生生的性格,所以是一次成功的藝術再創造。但影片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運濤接觸到共產黨的偶然性,不能更有力地突出黨領導農民運動的作用;影片的後半部顯得較為鬆散,有些場景粗獷有餘,細膩不足 [7]  (《北京文藝》評)
該片在藝術創造上一個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個性突出的農民形象。崔嵬扮演朱老忠時,緊緊抓住他性格中戰鬥性的一面,使它在和馮蘭池的鬥爭中發揮主題的積極意義。這是有成效的,角色創造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從整個角色看來,它的形象的體現還不夠完整,一般的外在的“表演”多於具體的內心的體現。這和劇本的人物創造中的先天不足有關,角色體現中缺乏具體的設計也不無影響。嚴志和的創作者在許多關鍵的地方用了富有特徵的動作和語言,把他描繪得栩栩如生,這是令人叫絕的。這個角色在分量上的比重比朱老忠小得多,在藝術上的成就卻比朱老忠要大,從頭至尾有起伏、有變化、有發展,但又始終保持着他的個性特徵。扮演朱老明的村裏對於角色的整個設計是真實可信的,動作富於殘疾人的特徵,又不過分誇張,恰如其分地進行表演,創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形象。影片的創作者給觀眾展示了許多富有地方色彩而又具有時代特徵的廣大的生活場景,遼闊而富有詩意的抒情畫面,出色的藝術描寫顯示了導演和攝影師卓越的藝術才能。在音樂方面,作曲家大膽採用河北梆子的旋律並加以創造,不但加強了影片的地方色彩,也為電影音樂進一步民族化提供了經驗。該片的不足之處,一是後半部分的結構鬆散,許多事件與主要線索、主要人物遊離了。二是人物描寫方面還存在不足,如後半部分中朱老忠的變化沒有根據其性格基調並通過其個性特徵表現,無法使人具體看到這個人物的性格發展;賈湘農更是寫得沒有生氣,其情感、愛好、個性都沒有給予具體描繪;馮蘭池的形象也比較平面,其地主惡霸的狠毒本質揭露得不夠深刻 [5]  (中國電影家協會原副主席袁文殊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