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耀

(北齊官吏)

鎖定
張耀,字靈光,魏晉南北朝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北齊六朝老臣,為人正直簡樸,恭敬謹慎,勤勉敬業,尤對史學一道頗有研究。年輕時初任北魏官使給事中,後改任司徒水曹行參軍(司徒的幕僚之一)。
公元531年,追隨高歡於信都(河北冀縣舊稱)起義後,歷經高祖、世宗、顯祖、廢帝、肅宗、世祖六代皇帝。爾後於天統元年在朝會奏事之時,突發疾病暈倒,十日後迴天乏力,卒於家中,時年六十三。
張耀性情節儉簡樸,履行職責恭謹勤勉,歷代君王都親近優待他,不曾有過失。張耀死後,皇帝下詔贊其曰:“忠貞平直,温恭廉慎”,並贈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燕州刺史,定諡曰“貞簡”,以示殊榮。
別    名
北史作“張曜”
靈光
所處時代
魏晉南北朝
民族族羣
出生地
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
出生日期
景明二年(502年)
逝世日期
天統元年(565年)
本    名
張耀
諡    號
貞簡 [1] 
張鳳
爵    位
都亭鄉
所屬國家
齊國(北魏→東魏→北齊)

張耀人物生平

張耀束身自好

張耀,字靈光,上谷昌平人(今北京昌平區),出身官宦,其父張鳳,乃為晉州長史(幕僚)。張耀對史學一途深有興趣,對此頗有專研,其人也因而深受影響,年少時便以貞謹恭正來嚴格要求自己。元服後,初任北魏給事中,後轉任司徒水曹行參軍(司徒的幕僚之一)。
公元531年,張耀追隨高歡信都舉起反對爾朱氏集團的義旗,擁立北魏宗室、渤海太守元朗為帝。高祖擢任其為中軍大都督韓軌府長史。因其恪守盡責,在韓軌升任瀛、冀二州刺史後,高祖將張耀從韓軌府中調任出來,轉任為自己的諮議參軍 [1] 
爾後,安德郡公韓軌貪贓枉法的事情敗露,張耀因曾為韓軌幕僚,亦在御史彈劾之列。經朝廷徹查,因韓軌贓事所受牽掛網者約有一百多人,惟張耀一人清白無罪。正因為人守正清廉,張耀才在此贓事風波中得以全身而退,並進一步受到高歡的賞識,納為心腹,擢任相國府倉曹(主倉谷事)一職。待高洋承繼相國府,張耀得遷為相國掾一職。 [2] 

張耀獲封男爵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孝靜帝元善見禪位於齊王高洋高洋遂登基稱帝,年號天保,國號。之後,高洋廢置相國府,原相國府內眾官吏均改官或遷職。張耀蒙賜爵位都亭鄉男,並攝倉、庫二曹事務。由於工作勤勉恭謹,深得高洋信任,每每朝廷有所賜給,常讓張耀主管出納分配,從無出現差錯,故而後累功轉任秘書丞,遷尚書右丞
不久,張耀被朝廷委任南青州刺史出使主政南青州,卻不知因何故,張耀遲遲未去赴任。至肅宗高演時,累遷秘書監。

張耀鑑古省身

張耀歷事高祖、世宗、顯祖、廢帝、肅宗等帝,奉職恪勤,未嘗出現差錯。每得祿賜,便散發給宗族。節儉樸素,車服飲食,從未超出制度,故而深受歷代皇帝信賴,倚為親信之用。故而時人將他同三國時期的賈逵相提並論。而張耀能歷仕北齊幾代朝堂,並均被北齊皇族倚重,皆緣自張耀年少時對史學一道深有愛好,常常觀古深思,以史為鑑,束身自好。在看過的史學著作中,尤好讀《左氏春秋》,每月都會詠讀一遍,體悟其中之奧妙。
某時,趙隱(字彥深)曾向張耀打趣道:“你天天研討《左氏春秋》,莫不是想找出服虔杜預(此二人,曾先後為《左傳》做過注的學者之一)的紕繆嗎?”張耀回答道:“彥深此話可就折煞我了,不是如你説的。而是因為《左氏》之書,言事詳盡,惡人可以自戒,善人可以庶幾。所以我才這般努力温習,以此來要求自己。並非不是想詆訶古人的得失。”由此事可見,無怪乎歷代帝王均對他投以重任,視為親信。

張耀暴疾而亡

天統元年(公元565年),世祖臨朝,張耀出班奏事之時,突發疾病,暈倒在御座前。羣臣大驚,武成帝驚呼跑下御座探視,衝着暈倒在地的張耀呼喊數聲均無反應。武成帝驚急哭嚎着説:“怎能可以失去我如此良臣!?”
武成帝雖命御醫奮力搶救,但張耀畢竟大限已至。崔府君判筆一劃,終是人間至權,亦也只能徒增奈何。十天後,張耀於家中撒手人寰,時年六十三歲。為表彰張耀功績,皇帝下詔贊其“忠貞正直,温恭廉慎”,並贈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燕州刺史之職位,定諡號“貞簡”。 [1] 

張耀人物評價

齊世祖贊曰:“忠貞平直, 温恭廉慎”

張耀軼事典故

顯祖曾因外出,令耀居守中殿。顯祖夜還,耀不開門,並提醒士兵加強戒備。帝在門外等候許久,催促十分急迫。因為夜深,真偽難分,須等火把取來後面識,門才能開。於是耀獨自出門相見。顯祖笑道:“你想學郅君章呀!”便讓耀打開大門,然後進來。顯祖為此事感嘆了好長時間,還賞賜給他錦彩。 [2] 

張耀親屬成員

父:張鳳
其餘不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