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林池

鎖定
張林池(1911年4月-2002年10月30日)張培植之子,河北清苑人,1936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到寧夏省立中學從事教學工作,193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農墾部副部長,第十、十一屆、十二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 
2002年10月30日,張林池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 
中文名
張林池
別    名
張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河北清苑
出生日期
1911年4月
逝世日期
2002年10月30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化學系
性    別

張林池人物生平

1923年隨父親張培植到保定,入第二模範小學讀書。1925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受到進步思想影響,和同學們一起秘密閲讀進步書刊。1929年考入河北大學預科班。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二年級時,父親張培植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國民黨保定行營抓捕入獄,經營的商業陷於困境。1935年寒假,為維持學業,與同學劉滋培到寧夏教書。劉滋培經常向他談論馬列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使他對共產黨產生了嚮往。開學後回到北平(今北京),參加了抗日救亡活動,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學生組織反帝大同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北平、保定相繼淪陷。和同學董越千等從北平流亡到太原,在太原市成成中學教歷史課,一面教書一面向學生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強盜面目,教育學生不忘國恥。後隨黃敬到五台、阜平敵後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11月),張林池由黨組織派到河北唐縣任縣長,後歷任晉察冀邊區第三專署專員、地委委員,晉察冀邊區政府實業處副處長等職。在艱苦的條件下組建政府工作機構,建立區、村抗日政權,組織抗日武裝,建立各種羣眾抗日團體,貫徹實行《晉察冀邊區減租減息單行條例》等,推行村合理負擔,發展生產。解決了國民黨省政府要員和定、唐兩縣縣長三年未能解決的唐縣勺堤村與定縣西潘村的河渠糾紛問題,深得兩縣羣眾讚譽。動員上層人士團結抗日,建立起鞏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制定了新的田賦徵收辦法,免除了義勇軍家屬和難民的捐税。為發展抗戰教育,縣政府舉辦了小學教師訓練班,他親自授課,培訓小學教師300餘人。1939年2月調任晉察冀邊區第四專署專員,併兼任晉察冀邊區抗日民族革命中學校長。1943年6月任晉察冀邊區政府實業處副處長,主管農業。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察冀邊區政府交通局局長、邊區政府農業處副處長、華北農業部副部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辦公廳主任,1950年任農業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1956年任農墾部第一副部長。1958年調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負責開墾北大荒,兼任中共合江地委書記,使荒涼的北大荒變成米糧倉。1964年兼任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處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0年出任黑龍江省革委會副主任、省委副書記。1979年任國家農業部副部長。是中共中央第十、十一、十二屆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1995年離休。 [2] 
2002年10月30日,張林池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1] 

張林池擔任職務

成成中學教師、唐縣縣長,晉察冀邊區專員、委員、農業副處長、交通局局長,農業部辦公廳主任、副部長,農墾部第一副部長,黑龍江省委書記處書記、第十、十一屆、十二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