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川郡

鎖定
東晉義熙六年(約公元410年僑置廣川郡,治僑廣川縣(址今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 [1]  長山鎮政府駐地),屬南冀州,轄廣川、中水、武強、索廬四僑縣。其中僑武強縣治址今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北郊鎮固玄莊(又寫作“固懸莊”,“故縣村”之訛)。
中文名
廣川郡
設    立
東晉義熙六年
現    狀
已撤銷
南冀州

廣川郡歷史記載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五年(約公元428年),於漢濟南郡般陽縣故城僑立貝丘縣,並以僑貝丘縣(即後來之淄川縣)為理僑立清河郡,轄僑清河、武城、繹幕、貝丘、零、鄃、安次等七僑縣;以“漢梁鄒故城”(今山東省鄒平市 [1]  韓店鎮舊口村北約1.6公里處)為理,僑立平原郡,轄僑廣宗、平原、鬲、安德、平昌、般縣、茌平、高唐等八僑縣。元嘉九年(約公元432年),割青州西部僑立“南冀州”以轄青州地面諸僑郡。
北魏皇興三年(約公元469年),改平原、廣川、清河三僑郡為東平原郡、東廣川、東清河郡,改南冀州曰齊州。
北齊天保七年(約公元556年),省東平原郡、東清河郡入東廣川郡,而總稱“東平原郡”,仍以僑廣川縣城為治,仍屬齊州。
隋開皇三年(約公元583年)廢東平原郡,移僑武強縣治北齊東平原郡廢城(今鄒平市 [1]  長山鎮政府駐地),僑武強縣直屬齊州;開皇十六年(約公元596年)以貝丘縣為治分置淄州,僑武強縣改屬淄州;開皇十八年(約公元598年)改僑武強縣為長山縣,仍屬淄州。大業二年(約606年)廢淄州,長山縣屬齊州。
武德元年(約公元618年)置鄒州,長山縣屬鄒州;八年州廢,長山縣仍屬淄州。天寶元年(約742年)改淄州為淄川郡,乾元元年(約公元758年)復為淄州。
宋州郡並稱,淄州又稱“淄川郡”。
至元元年(約1264年)升為淄州路,仍治淄川縣;至元二年(約1265年)改為淄萊路;至元二十四年(約1287年)改淄萊路為般陽路。
明初改般陽路為般陽府,洪武九年(約1376年)降為淄川州,洪武十二年又廢淄川州為淄川縣,長山縣改屬濟南府
清襲明制,長山縣仍屬濟南府。

廣川郡亟待發展

民國初沿清末舊制;民國2年(1913年)2月,廢府改道,長山縣屬岱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濟南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長山縣直屬山東省;民國25年(1936年)山東省劃分為12個行政督察區,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公署;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起,沈鴻烈任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劃全省為17個行政督察區,長山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1941年,中共山東省戰時工作推進委員會(1940年8月1日成立)劃全省為六個行政區,將鄒平、長山二縣劃分為北鄒長、南鄒長兩個臨時政區,二臨時政區均屬清河區;1943年9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進委員會”改名“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下設五個行政主任委員會和一個直屬專員公署、十八個專署區,北鄒長臨時政區改為鄒平縣,南鄒長臨時政區改為耀南縣(紀念革命烈士馬耀南),耀南縣屬清河行政區清西專署區;1944年初,清河區與冀魯邊區合併為渤海區行政公署,長山縣屬之。民國34年(1945年)何思源任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全省設六個政府辦事處、十七個行政督察區,長山縣屬第一辦事處(魯北辦事處)第十行政督察區。1945年8月13日,中共山東省政府成立,黎玉為主席,全省設五個行政公署、二十一個專員公署,耀南縣屬渤海行署第六專署;1945~1946年,渤海行署由六個專署調整為四個專署,耀南縣屬第三專署(又稱清河專區)。民國36年(1947年)3~8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撤銷六個政府辦事處及第九、第十二兩個行政督察區,長山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國民黨山東省政府行政建制遂廢。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更名為山東省人民政府耀南縣屬渤海行署清河專區。
建國初,耀南縣屬渤海行署第三專區。1950年4月,渤海行署及所轄專區撤銷,設立惠民專員公署;耀南縣複名長山縣,劃屬淄博專區。1950年11月,周村鎮從長山縣析出,與張店合稱“張周市”。1953年6月,長山縣回屬惠民專區。1956年3月,並鄒平、長山二縣為新鄒平縣,仍屬惠民專區,舊長山城遂廢為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