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話

(福建閩東方言)

鎖定
閩東地區(福建省東部沿海地區)把當地方言自稱為“平話”,字面意思是“平常説的話”。語言學上把它叫做閩東語或閩東方言,是閩語的一個支系,屬於漢語族,通行於閩東以及浙江東南部部分縣域。
在中國,使用該語言的人主要在福建東部的福州市和寧德市,主要分為福州話福寧話蠻講這三種口音。
中文名
平話
外文名
Min Dong Chinese
中文學名
閩東語
語言代碼
cdo
地    區
福建省閩東地區
文    字
漢字,福州話羅馬字(平話字)
別    名
晉安語,福州話
使用人口
約1500萬
語言分佈
福州十邑,海外華人華僑社區

平話基本介紹

福建省地圖 福建省地圖
平話是福建省閩東地區人們對自己方言的稱呼,包括福安話福州話蠻講,屬於閩方言的閩東次方言。 平話意指話平、易懂,本意與白話一樣。(詳細內容見福州話詞條)
閩東方言通行於福建省東部沿海以及浙江東南部部分縣域的一種漢語閩方言。使用該方言的人主要在福建東部的福州地區(含台灣馬祖列島)和寧德地區,使用者將該語言稱為平話,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近年來,美國使用福州話的閩東移民亦不斷增加,致使紐約曼克頓唐人街東百老匯一帶(紐約有三個唐人街,分別在曼克頓、布魯克林第八大道皇后區,法拉盛)已通用福州話。總使用者人數估計超過一千萬。人們通常將福州話看做是閩東方言的代表語言。

平話基本信息

福州話又稱平話(區別於“廣西平話”,兩者沒有任何關係),雅稱晉安語
總使用人數: 超過一千萬
語言系屬分類:漢藏語系→漢語→閩語閩東語
平話字:“平話”
平話字:“福州話”
→福州話
福州話屬於漢語的閩語分支,閩東語南片,是閩東次方言的代表,整個閩東地區代表性方言。閩語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話在福建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話稱為平話,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晉安語的由來,是西晉時期因中原人為了避難入到閩江中、下游所帶來的語言,還可以叫它“晉安語”, 因當時所稱福州“晉安郡”。
雖然福州話被定義為一種方言,但從語言學的定義來看,福州話同漢語標準語差別迥異,甚至無法被説閩語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平話通行區域

福州市
福州話主要通行於中國福建省的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閩侯、長樂、連江、永泰、閩清、羅源、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華僑組織稱福州十邑同鄉會。  覆蓋面佔福建省面積五分之一。
福州閩劇院
中國台灣省的“連江縣”(馬祖)也使用福州話。今寧德地區所轄的部分縣市(壽寧、柘榮、霞浦、福鼎)能聽懂。至於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隨着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話也擴散到了東南亞和美國的華人社區中,成為在海外影響力頗大的漢語之一。

平話來源發展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上古漢語中古漢語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其主要原因由漢代、晉代、唐代大規模移民,也有古齊語、古晉語的殘留(如福州方言中有現代晉語中的切腳詞),這些來源逐漸融合形成了現今的福州方言。近300年來,福州話在語音的聲韻母、音變規律、字音的變讀方面和詞彙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又是極其緩慢的。
特色
從音類來説,古時同一個音類的字
福州市
在福州話中常有多種讀法,這些不同讀法往往反映不同時代的語音特點。從字音來説,一個字有幾種讀法現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見的,其中有的屬於文白讀,有的是因為在不同時代構詞分別讀為不同層次的音,有的是為區別字義而變讀。從語言結構來説,由於語音系統自身條件及詞彙語法的制約,福州話的語音包含着一系列的語流音變,包括變聲、變韻、變調、輕聲等。日本不論是語言還是文化都受中國唐宋影響,而唐宋和東洋交流的過程中的通道便是福建(福建人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現日語裏的詞彙有許多都和福州話相近,放慢語速以逐詞交流日語和福州話還是有共同之處,和閩南話的差異是同樣道理,不過福州話和閩南話同是閩語,同源和語法一樣,日語則有自己的發展。
歷史
福州地區遠古時代,古閩人就在閩江沿岸生活勞作,創造原始文化。在戰國後期,越國為楚國所滅,越王勾踐的後裔無諸和繇遂帶領部分越古臣民遷徙至福建,並很快與古閩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閩越族,後一度形成南方最強大的閩越國。公元前110年閩越起兵反漢,漢武帝平息叛亂後,以閩越人民風彪悍且閩越之地山勢險阻為由,將大部分閩越人遷徙至江淮一帶。後來,部分逃避遷徙的閩越遺民在故地重建家園,漢朝在此設立冶縣(屬會稽南部都尉)。
福州十邑
西漢時期,中原地區漢人第一次南遷入閩,並與閩越人逐漸融合,中原方言首次進入福州。[1]
兩晉時期戰亂頻繁,衣冠南渡,中原地區漢人第二次大規模入閩,中州古漢語也隨之傳播到福州地區(現代福州話仍保留許多中州古漢語痕跡),漢人與閩越人進一步融合,閩越族的名稱逐漸淡出史書,漢人成為福州地區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滲透融合進當地方言。
唐初,中州陳元光父子入閩。唐末戰亂頻繁,中原地區漢人第三次入閩,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建立閩國,建都福州長樂,進一步促進中原方言與當地方言的融合。而福州話大致形成於唐朝,經過500多年,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的福州話逐漸固定下來。
歷經數次中原地區漢人入閩,帶來不同歷史層次的中原漢語,所以福州話中留有上古、中古漢語在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的許多痕跡(如福州話保存了大量古齊語的痕跡),福州話事實上是中原古漢語的流承。1842年福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福州話也引入了不少英語詞彙(如福州話“硬幣”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語“便士”的音譯)。
現狀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區基本屬於單語社會。辛亥革命之後在福州大力推行國語(普通話),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公共場合、媒體,尤其是校園中使用福州話。
幾十年來國語運動導致福州話正在加速地步入瀕危語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區,由於學校長期使用普通話教學;甚至使用體罰的方式禁止學生在學校説福州話;和不少家長認為説福州話對孩子成長有負面影響,加之外來人口湧入,越來越多的福州年輕人無法使用母語交流。2004年,東南快報記者對福州市區的20名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發現其中9人不會説福州話,佔將近半數;受訪者的學生中,沒有一人會哼唱福州話童謠。近年來,政府和民間人士逐漸開始致力保護福州話。2008年3月16日,福州電視台生活頻道開設福州話節目《攀講》欄目,此後數年,該欄目獲得眾多福州市民的喜愛。
在馬祖,福州話也面臨同樣的式微困境。台灣當局於2000年頒佈《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保護福州話在公共場合的使用,並在馬祖校園裏實施當地鄉土語言教育。在福州,福州電視台開播了福州話節目《攀講》,福州人民廣播電台《左海之聲》頻率FM90.1於2010年10月開播,這是全國第一個24小時以福州方言為主,專門對馬祖播音的廣播頻率,其中,《福州話、齊來講》播音員有與聽眾互動,教學福州話。以上那些都對保護福州話起着積極作用。但閩東一帶不以福州話為方言的地區,方言接近福州話,許多共同之處。

平話閩東方言分類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閩東方言根據音韻和詞彙的不同,再被分做3種子方言,3者間交流有一定的困難。
這三個方言是:
1.福州話,主要通行於閩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福州、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羅源連江福清、平潭、屏南和古田
2.福寧話,也有人稱之為寧德話,主要通行於閩東北部的交溪和霍童溪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涵蓋7個縣市,分別是霞浦、寧德、福安、福鼎、壽寧、周寧、柘榮。其中寧德的福寧話已經表現出逐漸向福州話靠近的跡象。
3.浙江省蒼南地區與閩東方言極為相近。

平話書寫系統

平話漢字

大部分的福州話詞彙都來自於古漢語,因此都可以用漢字寫出。許多用福州話撰寫的作品也都是用漢字書寫的,譬如《閩都別記》(平話字:Mìng-dŭ-biék-gé)以及清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在福州發行的漢字版本的《聖經》。但是漢字作為福州話的書寫系統,有許多缺點。
首先,福州話保留了許多獨特的漢語詞彙,這些詞是無法用常用的漢字寫出的。譬如否定詞“mâ̤”,就沒有一個通用的寫法,其用法及發音相當於閩南語的“bē/bōe”(通常寫作袂、𣍐),可能是用源字。有的人把它寫作同音字“賣”,但是“賣”的意思和它卻毫無關聯。有人以“袂”借音書寫,也有人創造由“勿”和“會”組成的“𣍐”,但是“𣍐”卻沒有被大多數字體所收錄。
其次,由於缺乏鄉土教育,幾乎所有福州話的使用者都處於福州話文盲的狀態。他們認為方言無法用漢字寫出,而只有普通話才能用漢字寫出。因此當他們書寫福州話時,往往通過普通話的近似發音來錯用漢字。比如,“會使(â̤ sāi)”一詞(意思是“可以”)通常被寫作“阿塞”。

平話平話字

平話字(Bàng-uâ-cê),也稱作“福州話羅馬字”(Hók-ciŭ-uâ Lò̤-mā-cê),是19世紀早期來福州的英美傳教士根據福州話韻書《戚林八音》設計出的一種羅馬化文字,英文也稱作“Foochow Romanized”。平話字從最初的方案到標準化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於19世紀下半葉定型。
在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平話字一度興盛於福州話通行區的教會內,《聖經》、《讚美詩集》以及大量的傳教作品都使用了平話字。一些教會學校將平話字學習列入課程當中,比如福州陶淑女中和格致書院。在當時,福州本地百姓會説官話會寫漢字的人很少,而相對易學的平話字便成為了信徒書寫母語的首選。
閩南語白話字不同,平話字從未走出教會的圈子步入民間,而且即便是教會的人,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平話字。隨着近一個世紀來的國語運動的發展,如今,平話字已然為人所遺忘。
歷史
隨着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福州作為最早一批開放的通商口岸成為了歐美傳教士紛至沓來之所。但在當時的福州,百姓既不會漢字,也不會官話,為了在這裏高效地傳教,研究並掌握本地的語言便成了這些傳教士的當務之急。平話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文獻可考的最初設計者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美以美會來到東亞的第一批傳教士之一的懷德牧師,他在1847年9月7日到達福州。他引入了一套被稱之為“William Jones音標”的記音系統來記錄福州話的讀音。這套記音系統全部採用拉丁字母,特殊的元音音素通過在拉丁元音字母上方添加特殊符號表示,例如,用à表示[ɛ]、ë表示[ø]、ö表示[ɔ]、ü表示[y],等等。這套記音系統已經具備了羅馬文字的雛形。但由於特殊記號都被標記在字母的上方,所以這種記音方案無法標示字的聲調。後繼的傳教士和學者——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麥利和、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摩嘉立(在福州生活了半個世紀)、E. H. Parker(英國外交官)等諸人又不斷地簡化、規範並豐富瓊斯音標。為了使這套方案能真正充當文字使用,聖公會傳教士愛爾蘭史犖伯做了一項重要的調整:將所有的特殊符號統一成兩點並置換到元音字母下方,另根據福州話的調值為七個聲調分別設計了聲調符號,標記於每個字主元音字母的上方。這樣,平話字就完全脱離了瓊斯音標的胎盤,作為一款正式的羅馬文字問世了。

平話語言特點

名詞有“番”字灌頭,説明這個事物是外來的,這是平話的一個很有意思的構詞前綴。
有“番豆”(玉米),就肯定之前先要有“豆”這種農作物。
有“番柿”,就肯定要先有本地的“柿”。
也有“番檨”, 指 芒果,因為芒果也是外來。
同理,“番薯”是歷史上福州人陳振龍南洋帶回來的作物,因此也被灌了“番”字頭。反過來思考,既然有用“番”字加到“薯”字之前,那麼比“番薯”早,肯定還有一種本地作物叫“薯”。一想,原來就是平話中的“θø”!就是“薯”!我特別喜歡吃“薯”做的菜,特別是做成末狀的,像粥一樣。
查字典,得知“薯”的正式名稱為“薯蕷”,“山藥”的這個土名好像被使用得更廣。此外還有用作中藥的“淮山”也是“薯”的兄弟,不過阿爹講淮山的葉子是互生的。
類似,由“番囝果”可推出,本地的另外一農作物“果”。

平話書籍

閩劇劇本、《閩都別記》、《戚林八音》、《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
《福州方言熟語歌謠》《福州方言詞典》 《福州方言研究》
《閩語新探索》 《福州方言志》 《福州熟語 》《福州方言音韻詞典》《閩腔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