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戟肉

鎖定
巴戟肉,藤狀灌木。根肉質非常肥厚,圓柱形,不規則地斷續膨大,呈念珠狀。莖有細縱條稜以及幼時出現被褐色粗毛。
別    名
巴戟
巴吉天
戟天
巴戟天
雞腸風 展開
別名
巴戟
巴吉天
戟天
巴戟天
雞腸風
貓腸筋
兔兒腸 收起
中文學名
巴戟肉
拉丁學名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莎草科
杜鵑屬

巴戟肉形態特徵

巴戟肉植物狀
巴戟肉植物狀(2張)
藤狀灌木。根肉質肥厚,圓柱形,不規則地斷續膨大,呈念珠狀。莖有細縱條稜,幼時被褐色粗毛。葉對生;葉柄長4-8mm,有褐色粗毛;葉片長橢圓形,長3-13cm,寬1.5-5cm,先端短漸尖,基部鈍或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嫩時常帶眥色,並有衡疏短粗毛;
老時肖滑無毛,下面沿中脈上被短粗毛,葉緣有短睫毛,側脈6-7對;托葉膜質,鞘狀。花序頭狀,有花2-10朵,生於小枝的頂端或熱電廠成傘形花序;總花梗長3-10mm,被污黃色短粗毛;花萼倒圓錐狀,先端有不規則的齒裂;花冠白色,肉質,長可達7mm,花冠管的喉部收縮,內面密生短粗毛,多數3深裂,較少14裂;雄蕊與花裂片同數。
生於花冠管的近基部,花絲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纖細,2深裂,藏於花冠內。核果近球形,直徑6-11mm,熟時紅色。小核內有種子4顆,近卵形或倒卵形,背部隆起,側面平坦,被白短柔毛。花期4-7月,果期。

巴戟肉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疏、密林下和灌叢中,常攀於灌木或樹幹上,亦有引作家種。原產南亞熱帶氣候温和、土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的次生林下,我國分佈於福建南部,廣東,海南,廣西東南部等地。越南南部也有分佈。[1]

巴戟肉分佈範圍

原產南亞熱帶氣候温和、土壤深厚、肥沃、疏鬆、濕潤的次生林下,我國分佈於福建南部,廣東,海南,廣西東南部等地。越南南部也有分佈。

巴戟肉主要價值

巴戟肉來 源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乾燥根。

巴戟肉藥 性

性微温,味甘、辛。

巴戟肉工 藝

栽種6-7年即可採收。在秋冬季採挖,挖出後,摘下肉質根,洗去泥沙,在陽光下曬至五六成幹,用水棒
巴戟天
巴戟天(1張)
輕輕打扁,再曬至全乾即成。

巴戟肉藥用價值

主治(功效):腎虛陽痿;遺精早泄;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孕風寒濕痹;腰膝痠軟;風濕肢氣
巴戟肉
巴戟肉(6張)
用 法: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或熬膏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