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肉質根

鎖定
肉質根是蘿蔔、胡蘿蔔、甜菜的變態根。它們是由主根以及胚軸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組織細胞內貯存大量養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長之用。肉質直根是由主根發育而成,因而一棵植株上,僅有一個肉質直根,在肉質直根的近地面一端的頂部,有一段節間極短的莖,其下由肥大的主根構成肉質直根的主部,有一段節間極短的莖,其下由肥大的主根構成肉質直根的主體,一般不分枝,僅在肥大的肉質直根上先有細小須狀的側根。例如蘿蔔胡蘿蔔的食用部分即屬肉質根。
中文學名
肉質根
拉丁學名
succulent root
植物界
分佈區域
世界各處均有此類植物
歸    屬
兩年生草本植物
根    系
變態根
類    型
蘿蔔類型,胡蘿蔔類型,甜菜類型
領    域
生命科學

肉質根定義

肉質根 植物
肉質根 植物(10張)
肉質根是由主根或有胚軸參加而形成的貯藏根。其肥大的成因不同,如胡蘿蔔,大部為次生韌皮部的增長;蘿蔔則因次生木質部肥大所致 [1] 

肉質根簡介

百合鱗莖着生鱗瓣的短縮莖,稱為鱗莖盤。鱗莖盤下方着生粗壯發達的肉質根。肉質根一般很少分權,根尖部位着生根毛。隨着鱗莖盤橫徑的逐年增大,新生肉質根着生部位也逐年外移,即由中央向外沿擴展,早年生的舊根系逐年枯死後,鱗莖盤下方中央組織老化,呈空白的倒平盤狀;肉質根以鱗莖盤為中心,在土壤中向下呈輻射狀分佈。其中70%的肉質根根羣主要分佈在15~25釐米的耕作土層中,有30%的肉質根向土壤縱深處生長,僅有少量肉質根可以向下生長,而到達地表35釐米以下的土層內。如從蘭州百合根系生長的土壤剖面中看出,肉質根可以吸收較深層土壤中的水分及礦物營養物質。
從百合鱗基的解剖縱切面上觀察到,當年生或一年生的內質根,其根表皮光滑,白色細嫩,無分權側根,其維管束組織,是與鱗莖盤上相對應的生長點輸導組織系統相通,其肉質根具有根系吸收水分和礦物營養物質、呼吸作用、合成蛋白質等物質的功能;二年生肉質根,根表皮色暗淡,有環狀皺紋,根粗壯,中下段有少量分權側根,其維管束組織是與當年抽生的莖稈基部的輸導組織相通,也具有根系吸收、呼吸作用、合成蛋白質、儲存光合產物等功能;三年生肉質根根系表皮暗褐色,根萎編失水,細胞組織老化,已失去根系吸收、合成等功能,儲存物質可進一步轉化到鱗瓣等組織或器官中去。到了後期,此類肉質根枯黃、空秕或呈囊狀。由此可知,肉質根的根齡一般為3年 [2] 

肉質根質根分杈

1.發生原因
蘿蔔肉質根分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土質及耕作方面:土壤耕翻太淺,底層土壤過硬,同時在深耕過程中沒有將石頭、樹根、瓦片、塑料等硬物清除。由於土壤底層過硬,又有硬物阻礙,使主根生長受阻而促進側根發生,光合作用產生物質一經積累,主根和側根就同時肥大起來。另外,土壤翻曬不夠,蚯蚓、蠐螬、螻蛄之類害蟲過多,使主根受損害,側根自然產生,日後也會出現分權。
(2)基肥施用不當:未完全腐熟的有機肥含有大量的尿酸,施用後既燒傷主根,又令側根受到刺激而長出;基肥施用不均勻且人土淺,影響主根的伸長而產生側根,一經物質積累則側根肥大,形成分權。
(3)栽種密度:蘿蔔定苗時相隔的距離過寬,夏秋季蘿蔔肉質根分權較少,而秋冬季或冬春季蘿蔔肉質根分權較多。這是因為秋冬季、春季的天氣特別有利蘿蔔的生長,光合作用積累物質豐富。如果栽種的密度過於稀疏,植株長勢特別旺盛,葉片製造的光合產物就特別多,促進肉質根出現更多的分權。
另外,使用貯藏3~5年的陳種子或移植後主根受損也會使肉質根分權。
2.防治措施:對土壤進行深耕細作,保持土壤疏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而且將這些肥料均勻撒施到土層中。根據蘿蔔的種植要求,合理密植。採用新種子作為栽培用種 [3] 

肉質根結構形成

蘿蔔的肉質根結構分為根頭、根頸和真根3部分。根頭即短縮莖,其上着生芽和葉,在子葉下胚軸和主根上部膨大時也隨着增大,並保留着子葉脱離的痕跡。根頸即子葉下胚軸發育的部分,表面光滑,沒有側根。真根由胚根發育而來,其上着生兩列側根,上部膨大,參與蘿蔔產品器官的組成。
蘿蔔肉質根解剖結構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三生構造。其發生情況是:在肉質根次生木質部內,次生導管附近的部分薄壁細胞首先分化成為“木質部內韌皮部”,然後在其周圍分化出“額外形成層”。環狀的額外形成層阿圈內分生三生韌皮部,向圈外分生大量的三生薄壁細胞和少量的“導管,使整個結構近似同心圓狀。三生結構出現後,次生結構仍保持正常的結構形式,未被打亂。次生生長在外圍進行,而三生結構在靠近中央部分自內而外地出現。次生結構與三生結構按比例協調生長,使肉質根的外形保持均勻、規整。觀察肉質根的縱切面,可見三生構造系自上而下的連續束狀結構,具有輸送和儲藏光合產物的作用。
蘿蔔肉質根形成的過程,在第二片真葉展開時,次生構造就發生了。次生生長開始時,初生韌皮部內側的原形成層細胞首先開始活動,形成一行到幾行扁長方形細胞,排列略呈弧形,並繼續向兩側擴展,直達原生木質部外方的中柱鞘,這部分中柱鞘細胞也恢復了分生能力,共同組成形成層。在橫切面上,形成層近似橢圓形。形成層向內分化次生木質部,向外分佈次生韌皮部,同時分化射線薄壁細胞初生木質部被次生木質部包圍在中央;而初生韌皮部則被擠壓、壓扁、退化消失。肉質根的次生生長使蘿蔔的中柱部分逐漸膨大,而初生皮層和表皮(根被皮)不能相應膨大,故發生破裂、萎縮和脱離,即表現為“破肚”(或稱“破白”)。
在“破肚”的同時,大部分的中柱鞘細胞平周分裂形成木栓形成層,向外產生極薄的幾層木栓層,起保護作用;向內產生栓內層,為薄壁細胞,裏面含有葉綠體,又稱為“綠皮層”。因此,“破肚”的蘿蔔皮,實際上是由木栓層、木栓形成層、栓內層、皮層、次生韌皮部、形成層組成。由於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保持着旺盛的分生能力,使肉質根得以大幅度增大橫徑,並能保持圓形輪廓。蘿蔔肉質根解剖結構的特點之一是次生木質部發達,木質部薄壁細胞豐富,而導管數量較少,並且被射線薄壁細胞分離成輻射線狀 [4]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辭海 生物學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第722頁
  • 2.    高彥儀,高波編著,食用百合栽培技術,金盾出版社,2010.03,第16頁
  • 3.    韓太利主編;韓太利,楊曉東,張琳編著,濰縣蘿蔔生產實用技術,金盾出版社,2013.08,第83頁
  • 4.    韓太利主編;韓太利,楊曉東,張琳編著,濰縣蘿蔔生產實用技術,金盾出版社,2013.08,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