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尹秀珍

鎖定
尹秀珍, 中國當代重要的女性藝術家。1963年生於北京。1989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並任教於中央工藝美院附中。1999年辭職。現居住和生活在北京。1994年開始運用裝置、攝影等手段進行藝術創作,並活躍在國內和國際當代藝壇。其作品在十幾個國家展出過。 [2] 
中文名
尹秀珍
出生日期
1963年
畢業院校
首都師範大學
職    業
藝術家
出生地
北京
代表作品
《衣箱》
《廢都》
《洗河》等

尹秀珍藝術成就

尹秀珍 尹秀珍
曾獲聯合國教科文頒發的青年藝術家獎金;當代中國藝術獎。曾參加過1997《運動中的城市》(國際巡迴展);1998《世紀--女性藝術展》(北京);1998《半邊天: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展》(德國);1998《在內之外:中國當代藝術展》[Insaid (out)](國際巡迴展);1999《第三屆亞太三年展》(澳洲);1999《超市.當代藝術展》(上海);2000《瞬間:二十世紀末的中國藝術》(芝加哥);2000《"主題.副題"亞洲女性藝術展》(新加坡);2001《生活在此時:中國當代藝術展》(柏林);2002《光州雙年展》(韓國);2002《福岡三年展》(日本);2002《豐收: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2002《首屆廣州三年展》(廣州); 2003《緯度怎樣成為了形式》(美國)等幾十個國內和國際展覽,作品豐產,影響廣泛。她的特點是將人的經歷和記憶,時代的印痕,結合具體環境創作,並有強烈的視覺感染力。代表作品《衣箱》《廢都》《洗河》《樹琴》《酥油鞋》《尹秀珍》《京劇》《旅行箱》《慾望錦標》《國際航班》《超市》等。
可攜帶的城市 可攜帶的城市
尹秀珍 《行思》(無界之歸——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1] 
尹秀珍 《行思》 尹秀珍 《行思》

尹秀珍藝術特點

她的作品多關注自己個人的經歷和記憶與時代的關係。"談到尹秀珍的作品,你可能會講得零碎、不連貫,但卻有着某種興奮的節奏。她的作品是在最隱私、最縝密、最纖細與最公開、最粗糙、最粗暴的物料之間的固有衝突所產生及形成的。特別是那些與女性記憶慾望有關聯的私人物件:衣服、鞋子、傢俱、照片,與被拆毀建築的殘餘物、水泥瓦礫對峙。在摺疊與開展、凝結與溶化的靜默名聲中,年輕女性的夢想世界與急劇變異社會之間的交戰發生。其中有着一種精神分裂的特質。對活在每日發現物質改善的喜悦,又緬懷失去了安寧、感性、簡樸生活的一代人來説,這種狀態普遍存在。現實急速旋轉到難以控制的地步。當"創作"這個字,在越來越沒趣、瘋狂地追逐物質主義"進步"的社會中被庸俗化、被低貶時,如何為創作的心靈爭取一個空間呢?這正是"後理想主義"年代藝術家最關心的。有些人已選擇憤世嫉俗,在自我揶揄的慰藉與市場成功的背後中隱藏自己。但其他的,如尹秀珍,繼續爭取似乎不可能的見證、批判空間,以及在近代中國史上,女性的感性心靈與社會革命的動亂之間鬥爭十分劇烈,她蒐集那些的物件與影像,再循環到她的作品裏。"
尹秀珍的作品基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圍繞着個人經歷和生活的作品;另一種是結合具體的展示地點來喚起對某種公共性主題的注意。尹秀珍作品中對日常的紀念性一方面反映出社會變化所造成的日常經驗的迅速歷史化;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她對個人歷史的強調,並在其中發現某種個人的意義與不可重複的獨立經驗。與強調個人性作品同時發展的是結合某些具體展示地點的作品,尹秀珍把公眾參與作為作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她通過對特定展示地點的歷史與現狀的研究,同時利用她對日常性的特殊洞察力和敏感性,把公眾吸引到作品中,並參與作品的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對日常性知覺和意識被提升到公眾集體的對日常性的知覺和意識。公眾在這一參與中,不僅完成了作品的目的,而且還把參與延伸到某種對日常的反思和行動裏。在這一過程中,公眾重新整理了自我的表現形式。在這兩類作品中,尹秀珍始終把某種"變化"和"歷史"的感覺作為她作品的展示基點。這些"變化"和"歷史"構成尹秀珍作品最大的特色。在無限制的變化和急速求新的當代社會里,尹秀珍充滿歷史和變化的作品顯得格外的與眾不同。作品中強烈的個人色彩把某種真實的具體性帶入到當代生活領域裏,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他們正在經歷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所產生的深刻變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