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輪車越野賽

鎖定
小輪車越野賽是在70年代中後期在美國興起的一種自行車越野運動。由於它的車型比較少,輪胎比較粗而且比賽的賽道也和越野摩托車所用的賽道十分相似,所以有了這個名字。
中文名
小輪車越野賽
外文名
Bicycle M o to c ro ss
簡    稱
B M X
時間
20世紀60年代
地    點
美國加利福尼

小輪車越野賽賽事介紹

圖1 圖1
亞興起的一種新型自行車運動。當時摩托車越野運動在美國風行,青少年喜愛這項運動但又無力支付較高費用,便按照摩托車越野的方式用人力驅動的小輪車在自建的賽道上進行比賽。2003年6月,國際奧委會正式批准將小輪車列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下設男子競速和女子競速兩個小項。BMX小輪車是一項新興的自行車運動,起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現在是國際自盟七個分項之一,即公路、山地、場地自行車越野、檢驗賽、室內自行車和BMX。就運動水平而言,美國目前最高,歐洲次之,亞洲開展這個項目只有10年左右的歷史,在中國開展僅有幾年的時間,目前還沒有組成專業隊伍。如圖1所示。
BMX的全稱是BMX,全名是BICYCLE MOTOCROSS(自行車越野),它是在70年代中
圖2 圖2
後期在美國興起的一種自行車越野運動。由於它的車型比較少,輪胎比較粗而且比賽的賽道也和越野摩托車所用的賽道十分相似,所以有了這個名字。這項運動很快在青年人中流行起來,到了80年代中期大多數年輕人深受滑板文化的影響,覺得只在泥地裏比賽太過單一了。如圖2所示。
所以當一個叫BOBHARO的年輕人在前後車輪的兩旁安裝了四根金屬管,玩家們就可以藉助這幾根管子做出許多新的花式了。於是開始把BMX拿到平地,滑板的場地裏玩,而且玩的花式比滑板更多,跳得更高,更刺激了。它的名字也變成了BMX FREESTYLE(自由式BMX自行車)。這位年輕人後來就成為了世界知名自行車品牌Harobiles的老闆。那四根裝在兩輪旁邊的金屬管也變成了現在每輛自由式小輪車必不可少的零件――火箭筒(pegs)。
小輪車分自由式小輪車(freestylebmx)和競速小輪車(racingbmx)。他們的主要區別是在於車頭裝headset的位置。它有一個特殊的零件――gyro,它能使車頭360度轉動而競速小輪車卻不能。火箭筒也是競速小輪車所沒有的。
自由式小輪車(FREESTYLE)具體分為五種:
第一種是最原始的Racing泥地競速比賽。
第二種(DIRTJUMP泥地跳躍),利用泥土做成的坡度進行跳躍花式比賽。
第三種(STREET街道),利用模仿街道障礙的道具場地進行比賽。
第四種(HALFPIPE半管道),在半管道場地裏進行跳躍花式比賽。
第五種(FATLAND,平地花式),在指定的平地裏利用BMX車做各種平衡滑行的動作進行比賽。
平地花式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它的動作有上百種,其中最基本的是車上靜平衡,如後輪點地跳,前輪點地跳,擦輪,定車,飄,過橋等。初學者在提高靜平衡能力後才能練習更高難度的動平衡,即在自行車運動中做動作。
BMX其實和我們平常騎的單車大同小異,只不過材料和性能不同。平常在街上看見的自行車大多數是26英寸和24英寸的,但BMX車是20英寸的。20英寸的自行車和人的比例剛好,可以變幻出許多花式動作。
BMX的車身一般採用合金製成,可以承受從幾米高的地方摔下的衝力。設計上也有許多的特殊之處,如不受車閘線的限制,可以做360度轉動的車把,前後輪都有可供腳踩的"火箭筒"等。一輛車只要換一些小的零件就可以做出不同的玩法,可以滿足不同性格的人。

小輪車越野賽項目起源

小輪車(BMX)運動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亞,在很短的時間裏它便以其獨特的魅力
圖3 圖3
征服了全美國。那些對越野摩托車可望而不可及的青少年而言,這項運動可以使他們體會到在自建的越野跑道上駕車飛馳的美妙感覺。雖然使用的是自行車,但不妨礙
他們充分體會那瞬間的撞擊所帶來的刺激與興奮。對於青少年來説,BMX的花銷相對低廉而且也不用去離家太遠的練習場。如圖3所示。
7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最早的BMX組織,這也被認為是BMX成為正式運動項目的標誌。在其後的十年間,小輪車運動又傳入了其他一些國家。1981年4月國際BMX聯盟正式成立,1982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BMX錦標賽。到這時BMX這一獨特的運動項目便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起來。由於這項運動與自行車運動有較多的相似,1993年BMX正式成為自行車運動大家庭的一員。
繼美國之後在歐洲,澳洲的一些國家BMX也有蓬勃的發展。但美國仍是這個項目的超級強國。小輪車在最近幾年傳入我國,在幾個大城市也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愛好者。
小輪車發展至今,已經脱離了單一在練車場中進行比賽,而發衍生了更多的項目。具體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最原始的泥地競速比賽。第二種(DIRTJUMP泥地跳躍比賽),利用泥土做成的坡度進行跳躍花式比賽。第三種稱為(STREET 街道)利用模仿街道障礙的道具場地進行比賽。第四種(HALFPIPE 半管道),在半管道場地 裏進行跳躍花式比賽。第五種(FATLAND,平地花式),在指定的平地裏利用BMX車做各種平衡滑行的動作進行比賽。平地花式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它的動作有上百種,其中最基本的是車上靜平衡,如後輪點地跳,前輪點地跳,擦輪,定車,飄,過橋等。初學者在提高靜平衡能力後才能練習更高難度的動平衡,即在自行車運動中做動作。
BMX的車身一般採用合金製成,可以承受從幾米高的地方摔下的衝力。設計上也有許多的特殊之處,如不受車閘線的限制,可以做360度轉動的車把,前後輪都有可供腳踩的“火箭筒”等。一輛車只要環一些小的零件就可以做出不同的玩法,可以滿足不同性格的人的需要。

小輪車越野賽技術分析

圖4 圖4
姿勢
正確的騎車姿勢是: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屈,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於車子顛簸而產生的衝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車座位。如圖4所示。
踏蹬
自行車運動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腳尖朝下式和腳跟朝下式三種。
自由式踏蹬方法:目前,一些優秀運動員大都採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一週的過程中,根據部位不同,踝關節角度也隨着發生變化。腳在最高點A時,腳跟稍下垂8~10度,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漸加大到B點時,腳掌與地面成平行狀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用力逐漸減小,進入下臨界區,肌肉開始放鬆,腳跟略向上抬起,到C點時,腳跟逐漸上提到15~20度;當腳迴轉到D點時又與地面平行,往上行,腳跟又向上提起。重新進入A點。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學原理,用力的方向與腳蹬旋轉時所形成的賀周切線相一致,減少了膝關節和大腿動作幅度,有利於提高踏蹬頻率,自然地通過臨界區,減少死點。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對的放鬆。但這種踏蹬方法較難掌握。
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運動員,尤其是短距離運動員採用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這種方法踝關節活動範圍較小,有利於提高頻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自然通過臨界區。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數人在騎行過程中做過度性調劑用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內改變用力狀態,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復肌肉疲勞的目的。
騎行的基本技術--踏蹬技術
踏蹬動作是自行車運動中關鍵的技術動作,也是最複雜、最難掌握的動作。良好的踏蹬技術可使運動員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得到儘可能大的功率,達到高速度。為此,自行車運動員一定要在改進踏雕技術上狠下功夫。
踏蹬動作的用力分析
踏蹬動作是週期性運動,即在一個固定範圍內,以中軸為圓心,以曲柄為半徑,重複地進行運動。我們以一週為例,來進行受為分析:
當腳踏蹬到與地面垂直的A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通過中軸(支點),它的力臂等於零,力距也就等於零,因此不做功,也就無法使自行車前進。我們稱它為上死點(上臨界點)。
當腳踏到B點時與水平面成45度。根據平行四邊形法則,作用力F可分為F1(與腳蹬杆垂直)與F2(沿腳蹬杆)兩個分力。分力F2的作用方向通過支點(中軸),力矩等於零,只有F1才能作功。這時,產生動力矩M=F1Xd。因此,我們應設法加大分力F1,減少分力F2。因為F1=F? COS0,所以,0減小,F1越大,當0角為零時,COS0=1,F1最大,此時F1=F。由此可知腳的用力方向應儘量與腳蹬杆成垂直。其踏蹬方法應該是,腳跟下垂,腳尖稍稍抬起。
當作用力F與腳蹬杆處於垂直部位時,動力矩M=F?d,力矩最大,這是運動員踏蹬用力的最重要階段。
當腳蹬轉到D點時與所示的B點相似,只是方向有所變化,所以腳的用力也應隨之改變。這時腳跟應向上抬起,腳尖下垂一些。
當腳蹬轉到E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又通過支點(中軸),動力矩為零。我們稱它下死點(下臨界點)。
通過以上各點的受力分析可見,每踏蹬一週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臨界區(上死點)。
第二階段:工作階段(用力階段)。
第三階段:下臨界區(下死點)。
第四階段:迴轉階段(放鬆階段)。
沿着圓周進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過切線來傳遞的踏蹬到每個階段時,肌肉用力各不相同,兩隻腳交替進行踏蹬,當一隻腳處於迴轉階段時,另一隻腳已進入用力階段。踏蹬到上下臨界區時,應儘量使肌肉放鬆,並儘量縮短在臨界區停留的時間。
用力階段是踏蹬主要階段,運動員在這個階段內使用的踏蹬力是自行車前進的主要動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運用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內踏蹬力量愈大,車子前進速度就愈快。
迴轉階段叫放鬆階段。這段時間裏一隻腳踏蹬作功,而另一條腿主動向上抬起,不能給腳蹬任何壓力。並利用抬腿短暫的一瞬間讓肌肉放鬆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作功階段。有時需要採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動作給腳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隻腳做功階段的踏蹬力量,達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腳掌在腳蹬上的位置
腳掌應平穩地踏在腳蹬上,腳蹬應在腳掌中部和腳趾之間,也就是腳掌正好踏在腳蹬軸上,腳掌的縱向與腳蹬軸保持垂直。鞋的前端可伸出腳蹬5一7公分左右(根據腳的大小決定)。
鞋卡子的位置應正好卡在腳蹬框上。鞋卡子要釘正、釘牢,皮條繫緊。加強在用力時兩腳的有機配合,幫助運動員正確地完成踏蹬動作。

小輪車越野賽北京奧運會

北京奧運會上,山地車和小輪車共設四個小項,分別為男女山地越野
圖5 圖5
賽和小輪車男女越野賽。如圖5所示。
山地車越野賽是運動員在規定的山路賽道上集體出發,根據賽道的難度由裁判團來決定運動員所完成一定時間的騎行里程,最終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決定排名的比賽。
比賽中,除相同狀態下的同隊運動員可以相互幫助,運動員不得接受賽事規定以外的任何幫助,否則取消比賽資格。裁判團將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補給區和修車點位置。補給只能由本隊工作人員徒步完成,他們和運動員之間不允許有身體接觸。
山地越野賽選擇的路線通常是由下山路段、爬山路段、鄉間路段、砂石路段、森林路段和短暫的柏油路段組成的5公里至6公里長的環形賽道。賽道上每隔1公里設一個標誌牌,標明距離終點的公里數。
小輪車比賽有計時排位賽、淘汰賽(1/4決賽、半決賽)和決賽三個階段。男子比賽中,通過計時排位賽產生的32名運動員按成績分組,進行1/4決賽和半決賽,最後產生八名選手進行決賽。女子則是計時排位賽產生的16名運動員分組進行半決賽,產生八名決賽選手。計時排位賽中,運動員單獨出發,騎完賽道全程計取時間,比賽兩次,取最好成績進行排名。淘汰賽中,每組運動員同時出發,以到達終點先後順序排定名次,比三輪,名次之和較小的前4名晉級。決賽則是運動員同時出發,以到達終點先後順序排定名次。
小輪車比賽中,運動員不得有意令自己身體的任一部分或自行車的任一部分與其他運動員的身體或自行車進行接觸,以阻礙對手、超過對方或掩護另一名運動員超過對方為目的。否則,視情節給予違規者警告、降低名次和取消比賽資格等處罰。
小輪車賽場由直道、彎道和多個障礙組成。賽道的起點出發段寬度不少於10米,在整個賽道的任一地段寬度不少於5米。
奧運會自行車比賽中,小輪車賽車和其他幾個分項所使用的賽車不同,且車輛必須使用有效的後閘。運動員要根據賽事的規定使用腳踏和專項鞋。在車把(橫管)、車把立管(連接把和前叉)和車架應配有防護墊。場地自行車不能使用活飛輪、變速器和剎車裝置。
此外,小輪車選手在賽道上騎行時,也必須使用全盔、袖長至手腕處的長衫、在腳踝處能收緊褲腳的長褲、全包的分指手套以及必要的護甲。而其他分項選手只需戴安全頭盔,穿帶袖的騎行服和短褲。
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的著名影片《E.T》中,小男孩騎着BMX小輪車飛上天空的鏡頭給全世界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就在不久前,好運北京國際自盟小輪車世界盃也在老山BMX小輪車賽場落下帷幕。作為極限運動,國際奧委會於2003年6月決定將小輪車運動確定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也就是説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場上將首次出現小輪車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