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兒丹毒

鎖定
多由胎毒或民熱毒擁侵襲而致。一歲以下嬰兒易患,且病情較重危。欲發之時,先身熱,哭叫不安,繼而皮膚髮紅,狀如塗丹,由小漸大,遊走不定。治宜清熱,解毒,托里。用黃連解毒湯加金銀花、升麻、甘草、葛根、赤芍、丹皮等。外用如意金黃散調敷。
中文名
小兒丹毒
類    型
病名
出    處
《千金要方》
病    因
溶血性鏈球菌

小兒丹毒病理概述

丹毒是由引起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膚或者粘膜的破損處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發生於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的患兒。
小兒丹毒一般發病較急,在發病初起多數患兒有一些前驅症狀,表現為突然寒戰、高熱,體温可達39℃-40℃,伴有全身不適、噁心嘔吐,嬰兒有時會出現高熱驚厥。繼之在患部出現紅腫,周圍境界比較清楚,自覺灼熱、疼痛,局部淋巴結腫大。化驗檢查白細胞增高,同時中性粒細胞也會增高。小兒丹毒一般多發生於面部、腹部和小腿部位。

小兒丹毒病理特點

丹毒相當於西醫的急性網狀淋巴管炎。其特點是:患處皮膚突然鮮紅成片,色如塗丹,灼熱腫脹,迅速蔓延,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每多復發,下肢複發性丹毒可形成象皮腿。應與發、接觸性皮炎相鑑別。風熱毒藴證,治宜散風清熱解毒.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濕熱毒藴證,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方用五神湯合萆蘚滲濕湯加減;胎火藴毒證,治宜涼血清熱解毒,方用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小兒丹毒引起原因

發病部位 發病部位
丹毒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從皮膚或粘膜的細微破損處侵犯皮內網狀淋巴管所引起的瀰漫性炎症。很少擴展至真皮下,但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膿,也很少出現皮膚及組織壞死。病菌的毒素會引起發燒,局部紅腫、疼痛等症狀。外傷和足癬是丹毒發病的重要誘因,皮膚表面各種創傷均是病菌侵入的缺口。丹毒是否發病以及症狀的輕重與患者的易感性及免疫力高低有很大關係。任何可使人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如長期營養不良、糖尿病、尿毒症等均可成為丹毒的發病原因。
中醫則認為,丹毒多因血熱內藴,外染毒邪,或體表皮膚破傷,毒邪乘襲,外竄肌膚,內走營血而成。
丹毒好發於下肢及頭面部,炎症呈片狀紅疹,色鮮紅似玫瑰,界限清楚,用手指輕壓,紅色即可消退,除去壓力時紅色很快恢復,紅腫向四周蔓延,有時可發生水皰,往往邊緣高出正常皮膚,病人可伴有高燒39℃~40℃,頭痛,畏寒,大便乾燥等全身症狀。丹毒可反覆發作,後期可造成象皮腫,全身治療用大劑量青黴素G或磺胺,局部治療用50%硫酸鎂或4%硼酸溶液濕敷,中藥外敷或外洗治療。治療期間應注意抬高患肢,卧牀休息。
由於素體血分有熱,外受火毒,熱毒藴結,鬱阻肌膚而發;或由於皮膚粘膜破傷(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膚或頭皮破傷,皮膚擦傷,腳濕氣糜爛,毒蟲咬傷,臁瘡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發於頭面部者,挾有風熱;發於胸腹腰胯部者,挾有肝火;發於下肢者,挾有濕熱;發於新生兒者,多由胎熱火毒所致。

小兒丹毒臨牀表現

臨牀表現 臨牀表現
丹毒是由B—溶血性鏈球菌通過皮膚或黏膜的破損,如足癬、刺傷等侵入,引起皮內網狀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稱急性網狀淋巴管炎。好發於下肢和麪部。炎症蔓延迅速,一般不化膿、無組織壞死。下肢丹毒易復發,反覆發作後可導致淋巴性水腫,甚則形成象皮腫。丹毒一名,是因發病時皮膚突然發紅,其色如丹塗脂染而得。發於頭面稱抱頭火丹,發於軀幹內稱內發丹毒,發於腿部稱腿遊風,新生兒丹毒稱赤遊丹。
1、起病急,突然出現寒戰、頭痛、疲乏,關節痠痛。繼之發熱,體温為39—40℃。常有噁心,發熱,頭痛等前驅症狀,嬰兒可發生驚厥.出診後這些症狀可繼續存在.
2、好發於顏面,小腿,前臂等處,嬰兒好發於腹部
3、患外出現小片玫瑰色紅疹,邊界清楚,表面稍腫脹,局部温度升高伴有壓痛。指按壓時紅色稍褪,抬指立即恢復原色。紅疹迅速向四周蔓延,同時中央區紅色變淺、脱屑,轉成棕黃色。局部灼痛、壓痛。
4、皮膚損壞,典型損害為鮮紅,觸痛,灼熱和邊界清楚的硬性水腫性紅斑,紅腫處可出現水皰。大皰,朧皰或壞疽,也可在原發損害部位屢次發作“複發性丹毒”多次復發者,淋巴管受阻,日久可形成象皮腫,多見於小腿。
5、急性期可伴有輕重不等的全身中毒症狀及附近淋巴結腫大。

小兒丹毒物理鑑別

鑑別 鑑別
多數發生於下肢,其次為頭面部。新生兒丹毒,常為遊走性。可有皮膚、粘膜破損等病史。 發病急驟,初起往往先有惡寒發熱、頭痛骨楚、胃納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狀。繼則局部見小片紅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鮮紅斑,略高出皮膚表面,邊界清楚,壓之皮膚紅色稍退,放手後立即恢復,表面緊張光亮,摸之灼手,腫脹、觸痛明顯。一般預後良好,約經5—6天后消退,皮色由鮮紅轉暗紅或棕黃色,最後脱屑而愈。病情嚴重者,紅腫處可伴發瘀點、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皰,偶有化膿或皮膚壞死。亦有一邊消退,一邊發展,連續不斷,纏綿數週者。患處附近署核可發生腫痛。
發於小腿者,愈後容易復發,常因反覆發作,皮膚粗糙增厚,下肢腫脹而形成象皮腿。新生兒丹毒常遊走不定,多有皮膚壞死,全身症狀嚴重。
本病由四肢或頭面走向胸腹者,為逆證。新生兒及年老體弱者,火毒熾盛,易致毒邪內陷,見壯熱煩躁、神昏譫語、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常在20X109幾以上,中性粒細胞80%一90%。
一、發局部色雖紅,但中間隆起而色深,四周較淡,邊界不清,脹痛呈持續性,化膿時跳痛,大多可壞死、潰爛;全身症狀沒有丹毒嚴重;不會反覆發作。
二、接觸性皮炎有明顯過敏物質接觸史;皮損以腫脹、水皰丘疹為主,伴灼熱、瘙癢,但無觸痛;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

小兒丹毒辨證論治

內治法 內治法
一、內治法 (一)風熱毒藴發於頭面部,皮膚掀紅灼熱,腫脹疼痛,甚至發生水皰,眼胞腫脹難睜;伴惡寒發熱,頭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分析:風熱毒邪犯上,與血分熱邪藴結,鬱阻肌膚,故見頭面部皮膚掀紅灼熱,甚則發生水皰;經絡阻塞,氣血不暢,故皮膚腫脹疼痛,甚則眼胞腫脹難睜,或伴頭痛;風熱毒邪與正氣相爭,故見惡寒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滑數為邪熱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大便於結者,加生大黃芒硝以瀉下通腑。
(二)濕熱毒藴發於下肢,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甚至結毒化膿或皮膚壞死;可伴輕度發熱,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反覆發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證分析:濕熱下注,復感外邪,濕熱毒邪淤結於下肢,鬱阻肌膚,經絡阻塞,故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熱毒熾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結毒化膿、肌膚壞死;濕邪中阻,故見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藴結之象。濕性粘滯,與熱膠結,故易反覆發作。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五神湯合萆蘚滲濕湯加減。腫脹甚窄或形成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絲瓜絡雞血藤以利濕通絡。
(三)胎火藴毒發生於新生兒,多見於臀部,局部紅腫灼熱,常呈遊走性;或伴壯熱煩躁,甚則神昏譫語、噁心嘔吐:
辨證分析:胎火藴毒,與氣血搏結,故見局部皮膚紅腫灼熱;火毒入於心包,心神受擾,故可伴壯熱煩躁,甚則神昏譫語;邪熱侵擾脾胃,故噁心嘔吐。
治法:涼血清熱解毒。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神昏譫語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
二、外治法
用金黃散或玉器散冷開水或金銀花露調敷;或用新鮮野菊花葉、鮮地丁全草、鮮蒲公英等搗爛外敷。皮膚壞死者,若有積膿,可在壞死部位切一二個小口,以引流排膿,摻九一丹。
砭鐮法下肢複發性丹毒,患部消毒後,用七星針或三稜針叩刺患部皮膚,放血泄毒。
亦可配合拔火罐,以減少丹毒的復發。抱頭火丹和赤遊丹禁用。

小兒丹毒預防調攝

1.患者應卧牀休息,多飲開水,牀邊隔離。流火患者應抬高患肢。
小兒丹毒 小兒丹毒
2.有皮膚粘膜破損者,應及時治療,以免感染毒邪。 3.因腳濕氣致下肢複發性丹毒患者,應徹底治癒腳濕氣,以減少復發。
4、抗生素治療:給予大量青黴素G或磺胺類藥物,至症狀消退後繼續用藥1周,可防止復發。
5、用50%硫酸鎂濕熱敷,必要時給予鎮痛劑。
6、如有足癬或皮膚損傷,應同時治療,防止再次感染。
7、外擦三黃洗劑或用3%濃度的潔爾陰洗液濕敷患處,每日4次,定時更換敷料,並保持相當濕度,連續治療7天.
8、初起紅腫甚者,外敷金黃,四黃膏或玉露膏,或用金黃散,玉露散蜂蜜調敷。
9、腫脹日久不退者,可用金黃散或沖和散調敷.
10、患者所用0e械、敷料等物,要嚴格消毒管理,以防傳染。
11、多食蔬菜水果,飲食清淡,忌辛辣油膩刺激食品。
12、注意個人衞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小兒丹毒針灸治療

小兒丹毒體針

針灸示意圖 針灸示意圖
(一)取穴 主穴:地機、血海、三陰交、豐隆、太沖、阿是穴、四縫。
配穴:下肢:陽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溝;頭面:翳風、頭維、四白、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經穴針刺得氣後,以徐疾補瀉法之瀉法(進針快、退針慢,先深後淺)提插捻轉1~2分鐘,刺激宜強,留針20~30分鐘,每10分鐘運針1次。阿是穴,以三稜針或皮膚針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電針圍刺(操作同“癤”節之電針法)。四縫穴以粗毫針或三稜針點刺出粘液,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針刺法治療64例,痊癒58例,顯效4例,無效2例。

小兒丹毒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於局部作常規消毒,持小號三稜針在皮膚髮紅的範圍內先上後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據皮損大小取適當型號之玻璃罐(注意罐口應預先消毒),用閃火法吸拔,留罐1分鐘左右,取罐後擦淨患處血跡。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癒率為100%[5]。

小兒丹毒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委中
配穴:分2組。1、環跳、陽陵泉、三陰交;2、足三里、陰陵泉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先於患部周圍皮下尋得呈現紫暗色怒張之小血管(如小血管怒張不顯,可選周圍顯現靜脈),消毒後,用圓利針(如無此針具,可用28號半寸針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搖大針孔,緩慢出針,待黑血自行溢出後,用消毒幹棉球按壓針孔,每次可刺4~5針。委中穴取患側,尋找怒張之絡脈,刺血3~4滴。配穴二組,任選一組,用28號毫針直刺1~1.5寸,得氣後施提插結合捻轉之瀉法,不留針。開始每日1次,2次以後改隔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顯者,應考慮用其他方法。

小兒丹毒粗針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陽。
(二)治法
選用牙科用直徑為1.0mm的不鏽鋼合金鋼絲加工成長125mm(針體100mm,針柄25mm)的粗針,讓患者端面坐,雙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兩臂上,肩下垂,頭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膚拉緊,充分暴露椎體棘突。取準穴位後,皮膚常規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右手將針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繼而將針壓低貼緊皮膚,針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線緩緩向下刺時,針的方向和脊柱中線平行,切忌向側歪斜,一般留針2~8小時,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