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足三里

鎖定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中文名
足三里
出    處
靈樞
隸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功    能
生髮胃氣、燥化脾濕
操    作
直刺1~2寸
五行屬性
主    治
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等
特殊主治
合穴,胃下合穴

足三里功能作用

燥化脾濕,生髮胃氣。

足三里體表定位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3] 

足三里解剖

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足三里主治

1.胃痛,嘔吐,呃逆,腹脹,腹痛,腸鳴,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痢疾。
2.咳嗽氣喘,心悸氣短,乳癰。
3.失眠,癲狂,頭暈。
4.虛勞羸瘦,水腫。
5.膝痛,下肢痿痹,腳氣。

足三里操作

直刺1~2寸。 [3] 

足三里進針層次

1.皮膚
活動性較小,血液供應較差。由腓腸外側皮神經支配。
含有少量脂肪,內有上述皮神經的分支、淺靜脈穿行。
覆蓋於脛骨前肌的表面,張力較大,穿過時有明顯突破感。
位於小腿前外側皮下,緊貼脛骨的外側,由腓深神經支配。足三里直刺必須刺入該肌。
為一堅韌的纖維膜,連接於脛、腓骨的骨間緣,纖維斜向外下。在該穴平面,其前面有脛前動、靜脈及腓深神經下行。直刺進針1~1.3寸,針尖抵達該膜,此時針尖正好位於小腿前血管神經束內側0.2~0.3寸。穿過小腿骨間膜有明顯突破感。
該肌貼在小腿骨間膜的後面,位於趾長屈肌和𧿹長屈肌之間,由脛神經支配。它與小腿三頭肌之間有小腿後血管神經束下行,深2.2~3寸。
7.小腿後血管神經束
位於足三里穴直刺針道附近的有脛後動、靜脈和脛神經及其分支。直刺2寸以上時,可能刺中上述血管神經。 [3] 

足三里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胱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足三里配伍

衝陽、僕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肝腎、濡潤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樞、三陰交、腎俞、行間,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月經過多,心悸;
配曲池、豐隆、三陰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頭暈目眩;
配梁丘、期門、內關、肩井,有清瀉血熱,疏肝理氣,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乳癰;
配上巨虛、三陰交、切口兩旁俞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於胃次全切除術;
配陽陵泉、行間,有理脾胃,化濕濁、疏肝膽,清濕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內關,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脾俞、氣海、腎俞,有温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足三里功效

生髮胃氣、燥化脾濕。

足三里附註

(1)足陽明經所入為“合”。
(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足三里相關論述

1.《靈樞》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
2.《靈樞》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幹。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3.《外台》 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以三里下氣。
[1-2] 
參考資料
  • 1.    田代化 .《靈樞經》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5年8月
  • 2.    王華 .《針灸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2012年8月
  • 3.    姜國華. 局部解剖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