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尉遲敬德墓

鎖定
尉遲敬德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 [2]  於1971年出土墓誌兩合(墓誌志石與墓誌蓋稱為一合),其墓誌蓋上的“飛白體”令專家和書法愛好者嘖嘖稱奇。 其墓誌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更是昭陵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 
中文名
尉遲敬德墓
地理位置
陝西省禮泉縣昭陵
級別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

尉遲敬德墓古墓概況

尉遲敬德墓位於昭陵東南隅即今禮泉縣城東北18公里處的煙霞新村。1971年10月至1972年1月發掘。
昭陵陪葬墓中已確定身份者分佈圖 昭陵陪葬墓中已確定身份者分佈圖 [3]
墓葬封土堆呈圓錐形,夯築,直徑26.5米,高8.8米。該墓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甬道和前後墓室組成,水平全長56.3米。墓道呈13度斜坡狀,長16.5米;過洞4個,為券拱土洞;天井4個,均直下通至墓道。甬道分前後兩部分,前甬道南端有石門一通。墓室分前後兩部分,前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南北2.6米,東西2.5米,頂高3.7米,南北兩壁正中券有門洞。後墓室構築形式與前墓室相同,長寬各5.1米,高5.7米,穹窿頂。前後甬道、墓室均磚砌,地鋪方磚。後墓室置石棺牀為方形,長寬各3.9米,高0.3米,棺牀北側緊貼墓室北壁。
距該墓封土堆南49.5米處,豎有尉遲敬德墓碑一通,碑額篆書陰刻“大唐故司徒幷州都督鄂國忠武公之碑”16字。該碑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螭首方趺,通高4.55米。碑側浮雕纏枝蔓草花飾和獸面紋飾。碑面上部字跡剝蝕嚴重,下部僅有500多字可辨。許敬宗撰文,唐代書法家王知敬書丹,書體豐俊勁秀。1975年移至昭陵博物館陳列 [3] 

尉遲敬德墓出土墓誌

發掘時,墓室為淤泥充實,泥土中夾有零碎棺木朽片,隨葬器物已被劫掠一空,餘者亦多殘破,葬式不明。惟出土墓誌銘兩合十分完整:一為尉遲敬德墓誌,一為夫人蘇氏墓誌。 [3] 
咸陽市文物系統一名專家介紹,目前陝西出土的墓誌不計其數,但飛白體墓誌全國僅有尉遲敬德墓誌一塊。就算是飛白體碑石,在全國範圍內也十分罕見。 [4] 
尉遲敬德墓誌“飛白體”拓片 尉遲敬德墓誌“飛白體”拓片 [3]
尉遲敬德墓誌石色晶瑩,雕刻細緻,正方形,每邊寬1.2米,厚0.25米,是昭陵陵園發掘所得墓誌中最大的一合。志石周邊雕飾忍冬多枝蓮蔓草與十二生肖像,志蓋四面雕寶相花紋飾。志蓋陰刻飛白書五行,行五字,文為“大唐故司徒幷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誌之名”。志蓋用飛白書,是目前昭陵陵園發掘中僅見的。志石的志文為陰刻,計楷書五十行,行五十字,共兩千二百一十八字。無撰、書者姓名。 [4] 
這種書體為東漢大書法家蔡邕(字伯喈,132~192)所創,據唐張懷瓘(713~741)《書斷》記載:“漢靈帝(劉宏)熹平年間(172~178),詔蔡邕作《聖皇篇》,篇成,詣鴻都門。時方修飾鴻都門,伯喈待詔門下,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心有悦焉,歸而為飛白之書。”敬德志蓋篆字,點畫間絲絲露白,若絹帶迎風,舒捲自若。史書關於飛白書體的記載不少,但傳世作品卻鳳毛麟角,其風貌難得一睹,因而敬德墓誌蓋的飛白書是一件難得的稀世珍品。 [3] 
蘇氏墓誌,志蓋篆“大唐故司徒幷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夫人蘇氏墓誌之銘”25字。由兩合墓誌文知:蘇氏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卒,敬德唐高宗顯慶三年(658)與妻合葬於此。 [3] 

尉遲敬德墓人物相關

尉遲敬德,名融(史書作尉遲恭),祖居隋河南郡洛陽,後徙居唐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隋朝末年參加隋軍,以勇武著稱。大業十三年(617),劉武周馬邑起事,敬德為偏將。武德三年(620),李世民打敗劉武周,敬德在介休(今山西介休東南)城下歸唐。後來,隨李世民討伐竇建德劉黑闥軍,屢建奇功。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門事變中,助李世民誅滅政敵,功居第一。
貞觀初年,敬德居功自傲,曾受訓斥。晚年篤信方術,學延年術,“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交通賓客,凡十六年”(《通鑑》卷200高宗顯慶三年)。敬德是唐王朝二十四開國功臣之一,官至開府儀同三司,爵封鄂國公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病亡,終年74歲。諡號曰“忠武”,陪葬昭陵 [3] 
參考資料